阿达游戏吧 关注:23,126贴子:138,989

【每周话题】第56期——邓艾之死,是何缘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出生寒门,胸怀远志。经过司马懿的提拔,在两淮地区屯田戍卫,在三国后期使得曹魏政权的军资非常稳固。此后被绶关内侯,作为伐蜀的先锋力量数次击败姜维,偷渡剑阁,攻占成都,亲自在蜀国的棺材上钉下了最后一颗钉子。
  然而邓艾在如此居功甚伟的境况之下,居然被心怀野心的钟会一纸奏章弄得身败名裂,父子一同被追杀于绵竹,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虽说邓艾在剿灭蜀国之后有些自傲的言论,但是居功如此,实乃人之常情。如此信任并且一手提拔邓艾的司马家,为何会下手如此决绝?仅仅是因为钟会的一纸无中生有的奏章这么简单吗?
  邓艾之死,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权谋伎俩?还是其功高震主给司马家带来的惶恐?一手提拔邓艾的司马家难道丝毫旧情都无所念想吗?请主公们各抒己见:到底是何原因,导致了一代天骄的陨落?
=================================
❤主公们有好的三国话题,欢迎前来投稿哦!
把你知道的和贴吧的各位主公一起分享,看看自己的话题会被配上什么样的图片!
投稿邮箱:adaxiaoyu@126.com
来稿主题:【你不知道的三国】/【每周话题】+区号+ID
来稿一经采纳,将发放优厚大礼哦!!!
❤《阿达三国志》 官网地址:http://www.adasanguozhi.com/
❤官方公众微信帐号 :阿达三国志(sanguozhiyouxi)


IP属地:江苏1楼2014-08-15 10:07回复
    呵呵


    2楼2014-08-15 10:08
    收起回复
      2025-08-27 14:26: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8-15 10:13
      收起回复
        邓艾也是能力太强害死的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8-15 10:14
        回复
          居功自傲,性格刚毅。不好管理,又不会团结同僚。难免兔死狗烹,以免功高震主.


          6楼2014-08-15 10:15
          回复

            因为司马昭伐蜀时曾经派他手下的主簿师纂去叫邓艾出动手下的陇西兵团一起攻打蜀国,但是邓艾一开始不乐意,后来同意了,师纂便报告司马昭,司马昭就觉得邓艾这人有野心,对邓艾起了防范。后来姜维企图复国拉拢钟会,钟会决意反司马昭,于是钟会联合胡烈和师纂一起上书司马昭说邓艾意图谋反,于是司马昭杀了邓艾。史学家们大部分观念都是觉得司马昭已经知道邓艾并不想谋反,只不过手握兵权,找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趁机杀了邓艾而已。


            7楼2014-08-15 10:19
            回复
              伐蜀前: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伐蜀后: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邓艾伐蜀前后对作战的态度完全相反,而且事实上,司马昭早就定下了战略。就在伐蜀前,即【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
              司马昭的意思是,在平蜀三年后配合上流利害水陆并进消灭吴国,而邓艾在成了大功以后却要求第二年秋冬季节就可以实施对吴战略了。邓艾提出灭吴方案实施时间比司马昭早了约有二年的时间


              9楼2014-08-15 10:22
              回复

                其实关于司马昭和邓艾为什么俩人在对待伐蜀的问题上有如此大的分歧。很好理解
                对于司马昭而言,伐蜀政治意义大于实际军事意义,因为曹魏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司马昭在弑杀曹髦之后其心已是”路人皆知“。而后来司马昭拒绝了晋公、九锡,无非是做出一种姿态,但是正所谓无功不受禄,司马昭不建立点功勋怎么行呢?因此必须伐蜀取得成绩,后来事实发展就是【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帝乃受命。】
                接下来是邓艾,其实对于邓艾来说,可能理由是很简单而且很单纯的,那就是邓艾认为蜀汉当时的国力和内部情况不足以一举消灭。邓艾和姜维数次交锋,即便是邓艾占优势居多,但是姜维什么水平,邓艾心里还是有数的,而且邓艾虽然在战场上勇猛直前,但实际上在战略部署上是慎之又慎(参见段谷之战),因此邓艾反对伐蜀完完全全是有军事方面的考量的。
                不过显然司马昭不这么认为,要知道,邓艾最早被挖掘就是靠了他爹司马懿,邓艾可以说名为魏臣,实为晋开国元勋,而且是司马家忠心耿耿的功狗,邓艾他竟然不理解司马昭伐蜀的真实用意,不支持伐蜀,反而一再拖后腿,这,邓艾,你还知道不知道是谁在养你的,你到底该听谁的话?


                10楼2014-08-15 10:23
                回复
                  2025-08-27 14:20: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想到接下来伐蜀过程中,蜀军一连串的内外失误导致了魏军数路势如劈竹,邓艾更是大胆深入险地,奇袭成都并歼灭葛瞻的官二代成都主力军,最终蜀汉灭亡。
                  立此不世之功的邓艾不仅欣喜若狂,同时做了不少善后工作,以至于‘蜀人称焉’,同时【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应该说,邓艾虽然立功极大,而且在恢复蜀中生产方面做的很好,但是也是自作主张而且出格了的,比如说扩招自己的幕僚,部署新的蜀中官员,而且没有提前打招呼,不能不引起司马昭的警觉。
                  另一方面,司马昭真正的对手是钟会,早在伐蜀之前,就有人提醒司马昭不能让钟会伐蜀,结果司马昭却是胜券在握,说道:只有钟会支持我并且可以消灭蜀汉,等到时候成功后魏军思归,蜀军新附,因此决不会出现别的闪失。 但是司马昭忽视了钟会外的一个潜在的对手,那就是姜维。姜维投降了钟会本人并且二人结为挚友,同时也是各怀鬼胎,相互利用达到目的。这点本是司马昭意料之外的,因此司马昭又必须依靠邓艾牵制并消灭钟会。


                  11楼2014-08-15 10:24
                  回复
                    上面说到邓艾在平蜀后做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不是司马昭最关心的,司马昭此时最关心的是如何剿灭钟会叛党。但是邓艾似乎又没有理解司马昭的真实用意,因此上述的那些安抚的功绩对于邓艾来说无疑又是一层被加深的怀疑。
                    如果说事情走到了这一步也不是不能挽回,那就是邓艾必须结交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来证明自己,这个人不是司马昭派去监视邓艾的师纂,而是行镇西司马的卫瓘。此人也可以说是司马昭派去监视钟会的,如果邓艾及时联络卫瓘,配合行动翦灭钟姜,这样灭蜀之功邓艾可以独吞,同时功成名就,永垂青史。
                    可惜的是邓艾没有主动找过卫瓘表明心迹或是做一些准备讨伐钟会的行动,可以说邓艾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以及钟会、姜维等人的阴谋。邓艾此时在想什么呢?对,我标题的后半部分,邓艾丫居然在想着伐吴的事宜。我在2楼列的就是邓艾在伐蜀后第一份上奏给司马昭关于伐吴的构想。司马昭此时已经完全摸不透邓艾到底是怎么想的了:之前我伐蜀赚军功你不听我的,非逼着你才去了,现在钟会谋反在即,你居然又想着怎么接着打吴国?!
                    啪!司马昭气的一摔茶杯,让监军卫瓘去【喻】了八个字: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这个可真是司马昭下的最后的通牒了,同时也是明明白白的让这哥俩见面唠嗑,把怎么搞死钟会、姜维都给好好唠清楚了。结果是邓艾又瞎么乎的给司马昭上了第二道折子:
                    【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行了,这回司马昭再不会给邓艾机会了,因为此时邓艾已经得罪了所有可能拉拢的战友,钟会、胡烈、师纂、卫瓘同时上奏邓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众口铄金的情况下,司马昭只好下令用槛车把邓艾拉回洛阳,这么做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当面审清楚邓艾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二是钟会造反在即,邓艾不知形势,要么邓艾无辜当祭旗的,要么邓艾真是可能也参与了钟会造反,那么二人加上姜维将后祸无穷。


                    12楼2014-08-15 10:26
                    回复

                      接下来就是卫瓘的登台演出了,可谓十分精彩,先是用计活捉了邓艾父子,瓦解了邓艾军。然后率领暴怒的魏军诛杀了钟会、姜维等人,益州祸乱就此平复。遂后卫瓘令田续矫杀邓艾父子。
                      邓艾可以说从伐蜀开始起就是后知后觉,该支持司马昭伐蜀赚军功的时候选择了反对,从根儿上起就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接下来该剿灭钟会的时候邓艾又表示要治军伐吴,在司马昭一再提醒之下还一意孤行。该争取到的关键人物也没有争取到,最终这样的糊涂虫必然要被最先清算。应该说邓艾忠心耿耿,无论从反对伐蜀和支持伐吴上讲都是从军事上考虑,但偏偏这都不是重点,连续数次会错君王的意思,最后想不死也难了,即便死了也落不下好名声,因为卫瓘才是剿灭钟会叛逆的英雄,邓艾又偏偏被卫瓘害死,最后只能沦落与钟会一起成了反贼。直到后来才被平反,但是对于死者来说这毫无意义,明明可以不用死的,为什么要作死?


                      13楼2014-08-15 10:27
                      收起回复
                        因素多了,文中提到的算一点,急流勇退还谈不上毕竟还有个东吴未灭。主要司马家不能再让他继续成长下去! 作为初代窃权者的司马家肯定会防他人,免得落的和曹家一样下场,兵权,名望就是根本,所以邓艾不得不死!


                        IP属地:浙江15楼2014-08-15 10:43
                        回复
                          他也曾说 即生瑜 何生亮


                          16楼2014-08-15 10:50
                          回复
                            这个也是说到利益,邓艾如果继续这么下去,权利,名望都会在他手里越来越大,司马家如果想要再控制他就几乎不可能了,司马家是为了永除后患,所以就设计害死了邓艾,那时候的人都是算计来算计去的,都是追求权利和名望的


                            17楼2014-08-15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