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06,133贴子:1,245,474
  • 5回复贴,共1

【PTMEG】 程门仁说略论 陈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卧槽!!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12 19:05回复
    程门仁说略论
    陈来
    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颖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IP属地:甘肃2楼2014-08-12 19:06
    回复
      2025-08-23 21:3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谢上蔡仁说
      上蔡(谢良佐,1050一1103)继承和发展了明道的仁说,由于上蔡以仁说为其思想的重点,他的仁说成为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道学思想。他说:
      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今人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矣。[34]
      《遗书》有“人心常要活”之语[35],牟宗三以为是明道语,[36]甚是。上蔡以“活者为仁”,是继承明道仁说,明道强调以“生”论仁,“生”即包含“活”,但“生”是就天地万物本然流行而言;上蔡所说的“活”与“死”相对,虽亦是主张“生意”,但上蔡此处是就人心的知觉状态而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蔡后来受到朱子的批评。无论如何,上蔡以知觉通活和有生之意为仁,与明道思想的关系甚为明显。上蔡又云:
      仁者天之理,非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为生也。经德不回,非干禄也。言语必信,非正行也。天理当然而已矣,当然而为之,是为天之所为也。[37]
      以仁为理,这是受伊川的影响,说明上蔡继承了二程的天理论。而另一方面,上蔡所讲的天之理,似乎更注重其自然的方面,认为仁德之为天理,只是顺乎人情的自然,而不是杜撰的把捉。
      上蔡不喜欢以爱论仁,其又云:
      晋伯甚好学,初理会仁字不透,吾固日:“世人说仁,只管着爱上,怎生见得仁?只如‘力行近乎仁’,力行关爱甚事?何故却近乎仁?推此类具言之”。晋伯固悟日:“公说仁字,正与尊宿门说禅一般。”[38]
      上蔡不赞成以爱说仁,他指出《论语》中孔子许多论仁的话与爱无关,以此来支持他自己的看法。他有关论仁的最有名的思想是“知觉言仁”说:
      有知觉、识痛痒,便唤作仁。[39]
      问求仁如何下功夫?谢日:“如颜子视听言动上作亦得,如曾子颜色容貌辞气上做亦得。出辞气者,犹佛所谓从此心中流出。今人唱一嗒,不从心中出来。便是不知痛痒。古人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不见不闻不知味,便是不仁,死汉不识痛痒了。又如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但存得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底心在,便是识痛痒。[40]
      仁是四肢不仁之仁,不仁是不识痛痒,仁是识痛痒。[41]
      心有所觉谓之仁。仁则心与事为一。草木五谷之实谓之仁,取名于生也。生则有所觉矣。四肢之偏痹谓之不仁,取名于不知觉也。不知觉则死矣。事有感而随之以喜怒哀乐,应之以酬醉尽变者,非知觉不能也。身与事接,而心漠然不省者,与四体不仁无异也。……此善学者所以急急于求仁也。[42]
      上蔡以为,桃仁杏仁之“仁”取名干生,而“生则有所觉”,故不仁就是不知觉,无所知觉,学者应当急急求仁。明道吸取医家论仁的说法,包含了知觉言仁的意思;但明道的“知觉”说与“一体”说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上蔡强调“知觉”,却较少谈及“一体”。如果仅讲心的“觉”,仅讲心的“活”,那就不能把儒家的仁学和禅学的精神区分开来。另外,如前所说,明道所说的知觉是一种大心同体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并不是知痛痒一类的直接经验,而上蔡则明确宣称“仁”是“有知觉、识痛痒”,这就容易使境界混同于感觉。
      据《朱子语类》等书所引,上蔡论仁还有以下说法:
      孝弟非仁也。[43]
      试察吾事亲从兄时此心如何,知此心则知仁。[44]
      若不知仁,则只知克己复礼而已。[45]
      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自不言,非有所理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46]
      博施济众亦仁之功用,然仁之名不由此得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非仁也,仁之方所而已。知方所斯可以知仁,犹观“天地变化草木藩”斯可以知天地之心矣。[47]
      这些说法,如孝弟非仁,立人达人非仁,都是强调某种实践仁的方式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如孝是实践仁的一种方式,但孝并不是仁的全体或本体,这些也都是二程曾经说过的,表明二程思想对上蔡的影响实深。


      IP属地:甘肃4楼2014-08-12 19:07
      回复

        总的来说,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颗、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相比起来,伊川以公解仁的思想,除了尹和靖外,对程门影响较小。上蔡虽然不讲与物同体,但他以生解仁,以知觉论仁,也是继承和发展明道的论仁思想之一面。而不论伊)日,还是继承明道仁说的谢上蔡、杨龟山,都明确表示不赞成以爱释仁。由于上蔡、龟山是南宋前期道学最具影响力的程门高弟,所以上蔡的知觉言仁说、龟山的一体言仁说,以及二人共持的反对以爱言仁说,成为朱子以前南宋道学仁学的主导话语。而朱子的仁说,与程门诸说皆不相同,由是构成为对这一主导话语的某种挑战和颠覆。朱子在仁说辩论中的胜利,则不仅对道学的仁说传统加以改变,也使得道学话语的方向发生转变;故朱子与同时学者的仁说之辩,在南宋道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学院)
        ==================================================================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22一623页。
        [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299一303页。
        [3]《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本文中加重号皆为作者所加,下同,不再注明。
        [4]同上注。
        [5]同上注。
        [6]同上书,第17页。
        [7]《二程集》,第30页。
        [8]同上书,第3页。
        [9]同上注。
        [10]同上书,第74页。按此段在朱子《论孟精义》中列为伊川语。
        [11]同上书,第120页。
        [12]同上书,第366页。
        [13]《二程集》,第59页。
        [14]同上书,第12。页。
        [15]同上书,第59页。
        [16]同上书,第54页。
        [17]同上书,第372页。
        [18]同上书,第105页。
        [19]《二程集》,第105页。
        [20]同上书,第285页。
        [21]同上书,第63页。
        [22]同上书,第153页。
        [23]《二程集》,第182页。
        [24]同上书,第183页。
        [25]同上书,第382页。
        [26]同上书,第433页。此条为祁宽记尹和靖语,其中“先生”即和靖。
        [27]同上书,第439页。此条为吕坚中所记尹和靖语,似与上条为一事。
        [28]《二程集》,第196页。
        [29]同上书,第314页。
        [30]同上书,第391页。
        [31]同上书,第1173页。
        [32]同上书,第1178页。
        [33]同上书,第1180页。
        [34]《上蔡语录》卷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七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35]《遗书》卷五,第76页。
        [3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231页。
        [37]《上蔡语录》卷一,第3页。
        [38]同上书,第8页。
        [39]曾恬《记上蔡语》,《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35页。
        [40]《上蔡语录》卷一,第17页。
        [41]《上蔡语录》卷二,第1页。
        [42]《论语精义》卷六下引,《四库全书》,第1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页。
        [43]《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8页。
        [44]同上书,第47页。
        [45]同上书,第476页。
        [46]《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9页。
        [47]《朱子语类》,第853页。
        [48]《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序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4页。
        [49]《龟山集》,《四库全书》本,卷十四,第7页。
        [50]《龟山集》,卷十,第35页。
        [51]《龟山集》二十四,浦城县重建文宣王殿记。
        [52]《论语精义》卷二上,第4页。
        [53]《龟山集》,二十四,求仁斋记。
        [54]《龟山集》,卷十二,第29页。
        [55]《龟山集》,卷十一,第1页。
        [56]《论语精义》卷四下,第n页。
        [57]同上书,第20页。
        [58]《龟山集》卷十四,第6页。
        [59]《龟山集》十三,第24页。
        [60]《论语精义》卷六下,第8页引。
        [61]《龟山集》卷十七,寄翁好德其一,第12页。《语录》亦载:“语仲素日: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数言意象之表。”龟山集》十二,第28页。
        [62]《龟山集》十八,第7页。
        [63]《龟山集》二十六,第3页。
        [64]《论语解·颜渊第十二》,《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4页。
        [65]《论语解·颜渊第十二》,《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第590页。此文在《论语解》作“赞日”,且“唏”字作“希”。
        [66]游酢:《游酢文集》卷二,《易说》,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67]游酢:《游酢文集》卷二,《易说》,第110页。
        [68]同上书,第118页。
        [69]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页。
        [7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一,《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94页。
        [71]同上书,第780页。
        [72]胡宏:《胡宏集》,第41页。
        [73]胡宏:《胡宏集》,第192页。
        [74]同上书,第332页。
        [75]同上书,第150页。
        [76]同上书,第25页。
        [77]同上注。
        [78]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4页。
        [79]胡宏:《胡宏集》,第4页。
        [80]胡宏:《胡宏集》,第147页。
        [81]同上书,第147页。
        [82]同上书,第196页。
        [83]同上书,第305页。


        IP属地:甘肃8楼2014-08-12 19:09
        回复
          看的比较蛋疼。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12 20:45
          回复
            【李似祖、曹令德问何以知仁,日:“孟子以羞恶之心为仁之端,平居但以此体究,久之自见。”因问似祖:“令尊寻常如何说隐?”似祖云:“如有隐忧,勤恤民隐,皆疾痛之谓也。”日:“孺子将入于井,而人见之者,必有侧隐之心。疾痛非在己也,而为之疾痛,何也?’似祖日:“出于自然不可已也。”日:“安得自然如此?若体究此理,知其所自来,则仁之道不远矣。”二人退,余从容问日:“万物与我为一,其仁之体乎?”日:“然。”[55]】
            《龟山集》四库版??令尊?不解。
            【李似祖、曹令德问:何以知仁?曰: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平居但以此体究,乆乆自见。因问似祖、令德,寻常如何说隐?似祖云:如有隐忧,勤恤民隐,皆疾痛之谓也。曰:孺子将入于井而人见之者,必有恻隐之心,疾痛非在已也,而为之疾痛,何也?似祖曰:岀于自然不可已也。曰:安得自然如此?若体究此理,知其所从来,则仁之道不远矣。二人退,余从容问曰:万物与我为一,其仁之体乎?曰:然。】《龟山先生语录》四部丛刊本。


            10楼2014-09-17 0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