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颗、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相比起来,伊川以公解仁的思想,除了尹和靖外,对程门影响较小。上蔡虽然不讲与物同体,但他以生解仁,以知觉论仁,也是继承和发展明道的论仁思想之一面。而不论伊)日,还是继承明道仁说的谢上蔡、杨龟山,都明确表示不赞成以爱释仁。由于上蔡、龟山是南宋前期道学最具影响力的程门高弟,所以上蔡的知觉言仁说、龟山的一体言仁说,以及二人共持的反对以爱言仁说,成为朱子以前南宋道学仁学的主导话语。而朱子的仁说,与程门诸说皆不相同,由是构成为对这一主导话语的某种挑战和颠覆。朱子在仁说辩论中的胜利,则不仅对道学的仁说传统加以改变,也使得道学话语的方向发生转变;故朱子与同时学者的仁说之辩,在南宋道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学院)
==================================================================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22一623页。
[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299一303页。
[3]《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本文中加重号皆为作者所加,下同,不再注明。
[4]同上注。
[5]同上注。
[6]同上书,第17页。
[7]《二程集》,第30页。
[8]同上书,第3页。
[9]同上注。
[10]同上书,第74页。按此段在朱子《论孟精义》中列为伊川语。
[11]同上书,第120页。
[12]同上书,第366页。
[13]《二程集》,第59页。
[14]同上书,第12。页。
[15]同上书,第59页。
[16]同上书,第54页。
[17]同上书,第372页。
[18]同上书,第105页。
[19]《二程集》,第105页。
[20]同上书,第285页。
[21]同上书,第63页。
[22]同上书,第153页。
[23]《二程集》,第182页。
[24]同上书,第183页。
[25]同上书,第382页。
[26]同上书,第433页。此条为祁宽记尹和靖语,其中“先生”即和靖。
[27]同上书,第439页。此条为吕坚中所记尹和靖语,似与上条为一事。
[28]《二程集》,第196页。
[29]同上书,第314页。
[30]同上书,第391页。
[31]同上书,第1173页。
[32]同上书,第1178页。
[33]同上书,第1180页。
[34]《上蔡语录》卷一,《四库全书》本,上海:七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35]《遗书》卷五,第76页。
[3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231页。
[37]《上蔡语录》卷一,第3页。
[38]同上书,第8页。
[39]曾恬《记上蔡语》,《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35页。
[40]《上蔡语录》卷一,第17页。
[41]《上蔡语录》卷二,第1页。
[42]《论语精义》卷六下引,《四库全书》,第1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页。
[43]《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78页。
[44]同上书,第47页。
[45]同上书,第476页。
[46]《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9页。
[47]《朱子语类》,第853页。
[48]《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序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4页。
[49]《龟山集》,《四库全书》本,卷十四,第7页。
[50]《龟山集》,卷十,第35页。
[51]《龟山集》二十四,浦城县重建文宣王殿记。
[52]《论语精义》卷二上,第4页。
[53]《龟山集》,二十四,求仁斋记。
[54]《龟山集》,卷十二,第29页。
[55]《龟山集》,卷十一,第1页。
[56]《论语精义》卷四下,第n页。
[57]同上书,第20页。
[58]《龟山集》卷十四,第6页。
[59]《龟山集》十三,第24页。
[60]《论语精义》卷六下,第8页引。
[61]《龟山集》卷十七,寄翁好德其一,第12页。《语录》亦载:“语仲素日: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数言意象之表。”龟山集》十二,第28页。
[62]《龟山集》十八,第7页。
[63]《龟山集》二十六,第3页。
[64]《论语解·颜渊第十二》,《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4页。
[65]《论语解·颜渊第十二》,《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第590页。此文在《论语解》作“赞日”,且“唏”字作“希”。
[66]游酢:《游酢文集》卷二,《易说》,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67]游酢:《游酢文集》卷二,《易说》,第110页。
[68]同上书,第118页。
[69]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页。
[7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一,《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94页。
[71]同上书,第780页。
[72]胡宏:《胡宏集》,第41页。
[73]胡宏:《胡宏集》,第192页。
[74]同上书,第332页。
[75]同上书,第150页。
[76]同上书,第25页。
[77]同上注。
[78]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4页。
[79]胡宏:《胡宏集》,第4页。
[80]胡宏:《胡宏集》,第147页。
[81]同上书,第147页。
[82]同上书,第196页。
[83]同上书,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