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157,844贴子:1,240,114
  • 4回复贴,共1

【AIR JORDAN 3】南宋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年号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还是整点轻松的...


IP属地:北京1楼2014-08-08 00:26回复

    三、淳熙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载:“(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郊诏以明年正月朔为淳熙元年,初诏改元纯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亦载:“乾道癸巳岁(按:即乾道九年)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为纯熙”。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即为冬至日,可见两则记载是吻合的。“纯熙”一词出自《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酌》是周成王时《大武》乐歌之一,歌颂了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郑笺》云:“纯,大;熙,兴”;马瑞辰云:“纯熙谓大光明也”。时人从“纯熙”年号中读出了孝宗志在恢复中原,安定天下的抱负。洪迈就曾上贺表道:“天永命而开中兴,方茂卜年之统;时纯熙而用大介,载新纪号之文”。然而仅仅六天以后,孝宗却将这个砥砺人心鼓舞斗志的年号撤销了,代之以“淳熙”这样一个老气横秋的年号,个中缘由实在耐人寻味。据《云麓漫抄》记载,“有言纯旁作屯,不可用”。《说文》释“屯”字:“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南宋政权新立,亦如草木之初生,自然不希望“屯然而难”了,然而这仅是其中一种说法。《容斋续笔》曰:“盖以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那么为什么“不欲用”呢?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是谁‘不欲用’?当然不会是抗金派。不言而喻,就是那些犯有‘恐金软骨症’的投降派不敢用。他们唯恐孝宗用此年号会触怒金之当政者而动摇其半壁江山。”笔者以为此说有失偏颇。
    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曾提到下诏改元纯熙时其父李舜臣正任职于虞允文的幕府,他建议虞允文上疏朝廷勿用“纯熙”年号,理由是“‘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此武王克商事也,岂今日之当用?”虞允文听从了他的建议。李舜臣曾着《江东胜后之鉴》十篇,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又尝“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可见他抗金意志之彻底。虞允文则更不必说,作为孝宗最为倚重的抗金派老臣,他穷毕生之力整顿军队,积极备战。他们两人自然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归为“犯有‘恐金软骨症’的投降派”。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具体例子证明有所谓的“投降派”反对过“纯熙”年号,因此以是否支持改元“纯熙”来区分“抗金派”与“投降派”是过于简单化了。
    然而为什么身为“抗金派”的李舜臣、虞允文却反对使用体现抗金精神的“纯熙”年号呢?这还得从时代背景来看。隆兴元年,刚登基的孝宗就发动了对金北伐,然而却很快失利,被迫签订了隆兴和议。这次失败的北伐暴露了南宋军事方面的种种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利用停战的时间整顿军力,积极战备了。因此孝宗重用抗金名将虞允文,让他掌握军政大权。乾道八年又调其为四川宣抚使,并“谕以进取之方,期以某日会河南”,乾道九年又赐密诏催其出兵,可见孝宗恢复中原的热情始终未曾减退。然而虞允文却以“军需未备”为由拒绝了孝宗的要求。这并非因为怯弱,而是基于对宋金形势有识见的冷静观察。当时朝野的有识之士应该都很清楚南宋军力尚弱,北伐的时机还没到来。而此时改元“纯熙”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正反映了孝宗对金政策不合时宜的冒进势头,可能会刺激金人,使多年的备战成果付之东流。无怪乎他们要质疑“纯熙”年号“岂今日之当用”了。
    于是“后六日甲辰,中书门下省言:‘若合淳化、雍熙言之,当用淳熙字,庶几仰体主上取法祖宗之意’,从之。”淳化(990年—994年)、雍熙(984年—987年)都是宋太宗的年号。然而一则雍熙实在淳化之前,取号“淳熙”颠倒了时间顺序;二则不论雍熙之政还是淳化之政皆谈不上可取,雍熙年间有太宗伐辽惨败,淳化年间有王小波、李顺的变乱,内忧外患,颇不太平。从这两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此次更改年号的尴尬与匆忙。所谓“取法祖宗”只是托词而已,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纯熙年号不得不改。尽管如此,淳熙年号一直使用了十六年,是孝宗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4-08-08 00:27
    收起回复
      真好看!


      IP属地:陕西9楼2014-08-09 20: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