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06,440贴子:1,245,418

砸碎宋黑最后的挡箭牌 —— 朱元璋北伐复幽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人们提到赵宋王朝,宋黑们经常会蜂拥而至,抛出各种“观点”“论据”以“证明”两宋的“不堪”。但是当一一鉴别之后,多是一些漏洞百出之辞。于是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发现这些“观点”“论据”推理出的“证明”多数本身便是漏洞百出。关于这些漏洞百出的“证明”这里不去赘言,而唯有一点似乎“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收复中华故地——幽云十六州,驱逐残元的例子。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可以说唯一的)“以南统北”的成功案例,一些人感叹与赞颂主角朱元璋的丰功伟业,一些人去分析朱元璋成功的主客观因素,还有一些人就拿来当作了自己的挡箭牌——你看人家朱元璋怎么北伐成功了?你Xsong(他们多数都不喜欢说宋朝或者赵宋)怎么就不行?
鉴于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观点在相当一段时间“说服”了很多人。很多人便拿朱元璋的成功案例来置疑赵宋王朝,一般来说拿来攻讦北宋北伐为何不成功,或者还有一些比较诡异的拿来攻讦强调骑兵重要性的说法,鉴于后者与前者存在着一些内在的逻辑联系故甚有澄清说明之必要,而前者澄清说明的意义自然更大。
所以本文准备对两者做一些分析,以达到“除疑灭惑”的作用。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7-27 16:30回复
    一、骑兵以及作为骑兵物质基础的马匹对于古代军事活动来说不重要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易于获得,但是出于一些原因,人们可能认识不到这些与答案的关系,从而被一些漏洞百出的言论所误导。
    “大司马”:“大司马”一职自古以来多用来称呼最高军政长官,《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以“司马”来指代最高军政长官,可见马匹对于古代军事活动的重要意义。(以一项具体事务指代广义上的相关活动在古代尤其是先秦到秦汉时期非常普遍,同类的还有大司农掌财政,可以从侧面了解农业对古代中原王朝经济的重要意义)
    至于马匹的重要地位,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也都有清醒的认识,其中就包括明太祖朱元璋。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马援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富者,必数马以对。——朱元璋
    攻战之际,马功居多,平原、旷野驰骋,上下无不从志,克敌追奔,所向无前,皆在马力。
    若不善于调养,使其力乏,则临阵之际,必致败事,无以成功矣!——朱元璋
    古者掌兵政委之司马。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是马于国为重。——朱棣
    仰惟国之大事莫急于兵,兵之大要,莫先于马。——杨一清
    国家莫大于戎,军政莫急于马。——《明经世文篇》
    国之大事在戎, 戎之大用在马。——《明经世文篇》
    战马为国家所重,草场乃战马所资。——邱浚
    夫国之大事在戎,兵之驰骋在马。西北原野,以马为命,所赖不亦重乎?——戚继光
    马于兵政为最大,故古以司马为官。——顾炎武
    任何军队如果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就不能指望作战胜利。——恩格斯
    所以说马匹对于古代军事活动的重要性,也就不须赘言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7-27 16:31
    收起回复
      2025-08-27 16:4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朱元璋北伐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详细分析朱元璋北伐复幽云成功的条件,才能砸碎宋黑们最后的挡箭牌。
      1、北伐之天时: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生活的时代——蒙元王朝的是个什么情况: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元太子阿速吉八即位
      同年,留守大都之签枢密院事燕帖木儿迎怀王图帖睦尔据大都,袭帝位,并发兵攻陷上都。十一月图帖木儿遣使迎其兄周王为帝,是为元明宗,改元天历。
      公元1332年,诸王月鲁帖木儿谋反伏诛。八月文宗崩。元顺帝即位。
      公元1335年,元太平王唐其势谋反,被杀
      公元1348年,朱元璋二十岁。方国珍起兵
      公元1351年,刘福通、李二、罗田、徐寿辉等起兵。
      公元1352年,朱元璋二十四岁。郭子兴起兵
      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
      公元1355年,哈麻雪雪兄弟专政,矫诏杀脱脱
      公元1356年,哈麻雪雪伏诛。
      公元1358年,红巾军破上都,大掠塞外诸郡
      公元1360年,元阿鲁辉帖木儿叛于北边
      公元1361年,元将李思齐、张良弼内讧,田丰叛于山东,讨平之
      公元1364年,元廷孛罗帖木儿举兵犯阙,太子两度出奔。
      公元1365年,太子发兵讨诛孛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复幽云。


      从以上一个简略的事年表可以知道,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元朝就已经内乱频仍,元廷内部的权力倾轧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从1348年开始,各地群雄蜂起,起兵反抗元朝的统治。元廷陷入内忧外患的漩涡之中,对外难以镇压群雄,对内不能重振朝纲,整个王朝已濒临崩溃。
      从政治形势上看,面对四分五裂的天下,经过数年经营羽翼丰满的明太祖已得天时。正如《明太祖实录》中明太祖所言:“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7-27 16:34
      收起回复
        (1)运河漕运的前世今生


        陆运的巨大成本,古人便有很清醒的认识。
        如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也许是曹操?)在《孙子兵法》中便如下写道:“······,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于是最后得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是建立在战争的巨大成本尤其是后勤运输的巨大成本上的,而效率低下的陆路运输便是其中一个巨大的砝码。
        水运的优势,古人也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史记》中便记载了一段张仪对水运的形容:“大船积栗,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直到现在,水运都以“成本低、运量大”著称(中学课本内容)。
        然而河流的流向不是总能与人类的需求相同的,于是运河便产生了,(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由于人类对于粮食的刚性需求,漕运产生了。(《说文解字》 :漕,水转谷也)
        这一性价比极高的运输方式很快便被投入到了人类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军事活动中。
        在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利用自身的水运优势(这条水道曾经被用于赈济晋国的饥荒,史称“泛舟之役”)以保障军队的补给,秦军在补给充足的物质条件下士气高昂。反之没有水运优势依靠成本高昂的陆运维持补给的赵国军队则只能坚守避战,最终赵国在难以维持补给的情况下意图速战速决,选用了少壮派将领赵括,以期在短期内结束战争。结果赵括兵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综观整个战役,秦军的后勤优势和赵国的后勤劣势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战争的进程,而秦军的后勤优势就在于水运。
        待到秦王朝建立,秦始皇南征百越,“凿灵渠”解决后勤问题。之后楚汉争霸,汉高祖靠“萧何发蜀汉米万船以给助军粮”。
        纵观历史,通过运河以解决后勤从而达到军事目的之事史不绝书。可见运河重要的军事后勤保障功能。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7-27 16:39
        收起回复
          (3)元、明更替与运河

          蒙元王朝建立初期就认识到了水运的便利和重要,因为元朝定都北方,而当时北方的物质生产很难满足其需要,是故利用水运进而修凿运河便成了一种必然
          因为两宋时期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运河也多是在南方或北方两个地域各自发展,没有南北贯通的运河。造成的结果是对于统一南北的蒙元王朝来说河运并不十分便利,很多时候还需要陆路转运,结果是“河运弗便”。而陆运的成本之高更让蒙元朝廷难以接受,通州(大概今北京通州)至元大都50华里(大约)的距离就导致了“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海运对于船只的技术要求较河运高,以及各种因素导致“泛海则损多”。于是重新修凿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便成了必然需求
          于是在强烈的客观需求下,元廷相继修凿了数条运河以满足需求。尤其是在山东修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将运河从山东济州直接贯通到了元大都。于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就这样修凿完成了。
          而这条大运河没有成为蒙元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石,却成为了插入蒙元王朝心脏的长枪。其优越的运输条件从南方最终没有运来王朝需要的财富,而是运来了杀气腾腾的军队。明太祖朱元璋敏锐的注意到运河可以对自己的北伐事业有多大的帮助,他深刻的认识到“馈饷不继”意味着什么,于是“先取山东”再“旋师河南”成了明太祖的北伐计划。而结果有了运河支持的明军一路凯歌,元顺帝似乎也了解到了已经无法阻挡明军北伐的兵锋,在明军到达之前就撤出了大都。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7-27 16:49
          回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之所以北伐成功,除了传统上认为的元廷内乱等有利因素外,元代大力修凿的运河也给予了明军极大的帮助,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南统北”的北伐事业。
            其实砸碎宋黑最后的挡箭牌是小,其大在于可以了解到军事活动中一个重要事物的价值——水运(运河)(漕运)。长久以来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在谈到水运的时候多想到的是水运在经济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其军事上的价值多有忽视。很多人想到古代军事运输时,多想到陆路运输而忽视了水路运输,从而产生了对于历史认识的误区和误解。(单纯把缺乏马匹作为北宋北伐失利的唯一根本原因也是这种历史认识的产物)就比如明太祖北伐,大多数人注意不到元代“运河取直”(虽然这是高中内容)对于帮助朱元璋北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多将注意力放在明太祖的内外政策或明军的战略战术等问题上,忽视了其北伐最终成功的物质基础——运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PS:一些人故意装糊涂无视运河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典型。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7-27 16:50
            收起回复
              从运河的角度论述完了,也应该从马的角度再加论述,就更加完整了
              我只知道元朝在江淮强行开马场,给了朱重八一些底子,同样的事换宋朝估计做不来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14-07-27 18:39
              收起回复
                楼主啊!
                赵光义的两次北伐:第一次,打下北汉就急着进攻辽国!众军未受赏不说,更充分显现出赵光义自以为事不知军事的本质!
                第二次,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http://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根本上就是瞎搞!而且这两次基本上是走河东北进的!
                表面上河东多山少平原,不利骑兵!但对于当时辽国南北两院制而言:南院只要守好重镇关口,北院则精骑南下!
                如此打起来北宋根本不占优势!
                从整个北宋讲起来除了哲宗时代“浅攻挠耕”的战略以外,都是好大喜功的孤注一掷:
                什么五路伐夏啊,三路伐辽啊!都想当然认为能一口气打死对方!(而且这种多路合击在北宋常常有一至两路主将出于自私或急进或急退,打乱整个战略布置从而由胜转败!)
                就说赵光义的北伐吧!
                第一次如果赵光义如当年柴荣一样,众军反对虽自己不高兴但仍听取意见,班师回朝见好就收了!历史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次如果赵光义下达的战略目的不是多路合击而是多路推进一城便巩守一城的蚕食战略的话!历史只怕会改写了!


                12楼2014-07-28 00:45
                收起回复
                  2025-08-27 16:3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的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28 11:14
                  回复
                    不过朱元璋北上的地距离也更远吧,幽云距离宋辽边境才多远


                    19楼2014-07-28 16:09
                    收起回复

                      “契丹人没有对这一点没有防备,失去关南数县以后已经醒悟过来,骑兵已经到达,继续往前作业风险非常大。”这种恶心人的话也敢说出口???
                      应历九年四月十一日(公元959年5月21日) ,周来侵。
                      应历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959年6月2日),以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击之。
                      显德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元959年6月3日),至独流口.
                      显德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959年6月4日),云旗傃西北而行,又傃西南而行,皆顺河路也。
                      显德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元959年6月7日),太祖皇帝先至瓦桥关.
                      。【《辽史卷六 本纪第六》:是月,周拔益津、瓦桥、淤口三关。
                      已而,周主复北侵,与其将傅元卿、李崇进等分道并进,围瀛州,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垂迫固安。思温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思温以边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请亲征。会周主荣以病归,思温退至益津,伪言不知所在。遇步卒二千余人来拒,败之。是年,闻周丧,燕民始安,乃班师。
                      萧思温是何许人也?你真当他是垃圾一个?萧绰她爹,耶律斜轸的伯乐阿!还有脸不知羞耻的说没防备,是防备到了极点了!只不过萧思温看出来一旦出击十之有九必败(萧挞凛族中的长辈也不是吃素的!)!自己的力量在柴荣面前根本不经看,所以“表请亲征”!
                      《辽史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六》:九年,周人侵燕,留守萧思温上急变,帝欲俟秋出师,景谏曰:“河北三关已陷于敌,今复侵燕,安可坐视!”上不听。
                      醒悟过来???
                      显德六年五月二日(公元959年6月10日),宴诸将於行宫,议取幽州,诸将以为:「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
                      【《辽史卷三十四 志第四》: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时间不明!)
                      显德六年五月八日(公元959年6月16日),上自雄州南还。
                      应历九年五月十九日(公元959年6月27日),如南京。
                      看清了到六月十六日柴荣回去之后,耶律璟到了六月二十七日才到幽州!
                      骑兵已经到达???


                      22楼2014-07-29 03:35
                      收起回复

                        如果没法用的运河也可以算运河的话那也许真的可以算上呢。
                        @dvbill

                        以为运河没人维护还能继续通航?运河没人维护很快就会淤塞,通往幽州的水道难道辽人会这么好心帮你维护?
                        在你眼里辽人都是活雷锋,修好了水路等你来用么?
                        幽州运河的再次开始修缮要等金代了,最后元代才算完成。
                        难道说不看帖可以增加胡逼咧咧的勇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州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
                        ====================================================================


                        而陆运的成本之高更让蒙元朝廷难以接受,通州(大概今北京通州)至元大都50华里(大约)的距离就导致了“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海运对于船只的技术要求较河运高,以及各种因素导致“泛海则损多”。于是重新修凿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便成了必然需求。
                        50里(约25公里)就逼着元廷大修运河,还65公里?70公里?80公里?
                        上帝视角开完了改穿越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4-07-29 04:40
                        收起回复
                          宋明怎么能互黑呢?


                          28楼2014-07-30 00:13
                          回复
                            (⊙o⊙)…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4-07-30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