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本文曾提交“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2013年8月,杭州),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指正;续又承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胡坤先生提供卓见,深表感谢。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叶1b。
[3]参见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8—298页。
[4]参见许沛藻:《宋高宗与神哲实录》,《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6页。
[5]参见曹家齐:《“爱元佑”与“遵嘉佑”———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03—107页。
[6]关于南宋立国与“祖宗之法”关系的讨论,参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50—472页。
[7]《系年要录》卷七六,绍兴四年五月庚申条,叶12a-13a。
[8]《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戌条,叶19a。
[9]《系年要录》卷七七,绍兴四年六月丙申条,叶9a-b。
[10]《系年要录》卷四〇,建炎四年十二月己卯条,叶4b-5a。
[11]参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收入氏著《朗润学史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5—107页。
[1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许刻本,1987年,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日历》,第682—683页。
[1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中兴记》,第683页。
[14]《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戊辰条,叶26a注。
[15]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
[1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〇一,建炎元年五月一日条引《中兴日历》,第741页。
[17]《系年要录》卷六九,绍兴三年十月甲辰条,叶17a-b。
[18]参见《系年要录》卷一二九,绍兴九年六月壬戌条,叶6a。
[19]参见王应麟:《玉海》卷四七,“艺文门·《建炎中兴日历》”,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90年,第899页。
[2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192页。
[21]《系年要录》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戊子条,叶10b。
[22]参见《系年要录》卷一〇〇,绍兴六年四月戊戌条,叶1a。
[23]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7页。
[24]最后正式的书名应是“事实”,尤袤《遂初堂书目》“国史类”著录有《元帅府事实》一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页。
[25]参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0b-21a。
[26]学者指出,“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传说在赵构登基后传播开来,亦与赵构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稳定政权的努力有关。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
[27]《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条,第1192页。
[28]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靖康二年三月七日条,第629页。
[29]《册大楚皇帝文》,收入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08页。
[3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一日条,第663页。
[31]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二日条,第664页。
[32]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三日条,第666页。
[33]建炎二年初,赵子崧被人揭发当年一份传檄文中有不逊语,正可说明赵构未及见当时赵子崧的文字。事见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6页。
[34]赵构自己说,当他得知了张邦昌僭立事,“朕是时更无分毫主意”。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1a。
[3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68—670页。
[36]《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0—671页。
[3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五日条,第667—668、671—672页。
[38]张邦昌将孟氏尊为“宋太后”,又将孟氏迁居延福宫(西宫),正是宋初对待后周太后的做法;其《上宋太后手书》中有“予以世受宋恩”、“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等说法,都体现了宋为故国之意。但其《手书》又说,“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云云,在明示宋、楚有别的情况下,又称宋朝为“本朝”。
[39]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0]《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1页。
[41]《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日条,第676页。
[42]《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3]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9、683页。
[44]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
[4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条,第674—675页。
[46]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82—683页。
[4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八日条,第695页。
[48]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a-b。
[49]《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关于此手书的颁发日期,《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作十一日,即垂帘首日;《系年要录》卷四作甲戌日,即十五日(叶30b)。从到达济州的时间来看,当以十五日为是。
[50]参见汪藻:《浮溪集》卷一三《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115—116页。《浮溪集》所载手书文字与《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略有不同。
[51]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见《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52]《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b。
[5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九日条,第695页。
[54]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癸酉条,叶30b。
[55]《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二十日条,第696页。“内东府”当作“内东门”。
[56][57](连着的56)《宋史》卷一九《徽宗纪》,第359、364页。
[58]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65页。
[59]参见张伟:《论张邦昌“伪楚”政权及其影响》,《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58—59页。
[60]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30a。
[61]参见《系年要录》卷九,建炎元年九月壬子条,叶22b-23a。
[62]参见拙作《宋哲宗与北宋晚期的士大夫政治》,《中国学术》待刊。
[63]《系年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辛卯条,叶4b-5a。“元”字犯孟氏祖孟元之讳,故后定为“隆佑太后”。
[64]《系年要录》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丙戌条,叶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