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06,264贴子:1,245,390
  • 25回复贴,共1

【聚丙烯】补释宋高宗“最爱元佑”--方诚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各种前妻,和太后


IP属地:甘肃1楼2014-07-01 17:00回复

    南宋绍兴四年(1134)八月,宋高宗赵构召见直史馆范冲,交谈中,范冲先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一番批判,赵构接着说:“极是,朕最爱元佑。”[2]
    赵构“最爱元佑”一语到底应怎么理解?从对话来看,似是赵构在熙丰与元佑两种政治路线之间作了一个选择;且当时朝廷正改修北宋神、哲两朝《实录》,负责人范冲即“元佑党人”范祖禹之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党祸与宋廷一并南移”,“北宋党争的余波”极大地影响了南宋政治。[3]当然,因为北宋名义上亡于“新党”之手,故朝廷此时修史,也意在用改写历史的方式,回答现实政治中对“国事失图”的追究。[4]还有一些学者比较关心“元佑”这一旗号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南宋君臣心目中的政治指归并非“元佑”,而是“嘉佑”,而之所以有“最爱元佑”之说,一是北宋后期政治的惯性所致,二是因为元佑之政的本质就是复行仁宗之政。[5]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爱元佑”的口号,契合了当时立国过程中所一直秉持的“祖宗之法”的旗帜,在非常时期,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凝聚人心的实际意义。[6]
    上述看法都指出了两宋政治的连续性,并将赵构“最爱元佑”一语放入了这一脉络中作理解,各有其长,是可以并存的。不过,本文试图就南宋初年的具体政治情景,对赵构为什么说“朕最爱元佑”提出另一补充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的不是两宋政治的连续性,而是断裂性。


    IP属地:甘肃3楼2014-07-01 17:01
    回复
      2025-08-25 11:49: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修史
      “最爱元佑”一语起于绍兴修史。绍兴修神、哲两朝《实录》,以《哲宗实录》为急,《神宗实录》次之,因为《神录》尚有朱墨本可资考证;而哲宗朝载籍先为蔡京焚毁,又遭南渡之祸,如果现在不修,待数年之后故家凋零、耆旧老死,就更加难以进行了;而《哲宗实录》改修的重中之重,又是所谓的“宣仁圣烈皇后诬谤事”,[7]即指元佑时期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有废哲宗另立之意。相应地,范冲于绍兴四年八月入对后不久,即“条上宣仁圣烈皇后诬谤事”。[8]
      “宣仁圣烈皇后诬谤事”之所以是当时修史的重点,据赵构所言:
      顷岁昭慈圣献皇后诞辰,因置酒宫中,从容语及前朝事,昭慈谓,宣仁圣烈皇后诬谤,虽尝下诏辩明,而史录所载,未经删改。朕每念及此,惕然于怀,朝夕欲降一诏书,明载昭慈遗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也。[9]
      “昭慈”即哲宗孟皇后,赵构的伯母。故赵构自己所吐露的修史之本意,不是因为士大夫有呼吁,而是出自孟氏的“遗旨”。而据李心传的考证,该“遗旨”当出自建炎四年(1130)孟氏的生辰宴会上,她对高宗说:
      吾老矣,幸相聚于此,他时身后,吾复何患?然有一事,当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求之古今,母后之贤,未见其比。因奸臣快其私愤,肆加诬谤,有玷盛德。建炎初虽尝下诏辨明,而史录所载未经删定,岂足传信后世!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于官家也。[10]
      李心传于此评论道:“其后更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概张本于此。”
      概言之,绍兴年间重修神、哲两朝实录,以《哲宗实录》为急;而重修《哲宗实录》的首要任务,是辨高氏之诬谤;归根到底,这些又是出自孟氏的旨意———将高宗与“元佑”联系起来的,是昭慈圣献皇后孟氏。因此,在理解赵构“最爱元佑”一语的时候,必须要特别注意孟氏与赵构的关系,这就涉及了南宋开国史中赵构登基这一重大问题。此前人多有述及,本文接下来对此事的细节再作一些强调。


      IP属地:甘肃4楼2014-07-01 17:02
      回复
        参考文献
        [1]本文曾提交“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2013年8月,杭州),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指正;续又承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胡坤先生提供卓见,深表感谢。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叶1b。
        [3]参见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8—298页。
        [4]参见许沛藻:《宋高宗与神哲实录》,《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6页。
        [5]参见曹家齐:《“爱元佑”与“遵嘉佑”———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03—107页。
        [6]关于南宋立国与“祖宗之法”关系的讨论,参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50—472页。
        [7]《系年要录》卷七六,绍兴四年五月庚申条,叶12a-13a。
        [8]《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戌条,叶19a。
        [9]《系年要录》卷七七,绍兴四年六月丙申条,叶9a-b。
        [10]《系年要录》卷四〇,建炎四年十二月己卯条,叶4b-5a。
        [11]参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收入氏著《朗润学史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5—107页。
        [1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许刻本,1987年,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日历》,第682—683页。
        [1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中兴记》,第683页。
        [14]《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戊辰条,叶26a注。
        [15]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
        [1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〇一,建炎元年五月一日条引《中兴日历》,第741页。
        [17]《系年要录》卷六九,绍兴三年十月甲辰条,叶17a-b。
        [18]参见《系年要录》卷一二九,绍兴九年六月壬戌条,叶6a。
        [19]参见王应麟:《玉海》卷四七,“艺文门·《建炎中兴日历》”,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90年,第899页。
        [2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192页。
        [21]《系年要录》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戊子条,叶10b。
        [22]参见《系年要录》卷一〇〇,绍兴六年四月戊戌条,叶1a。
        [23]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7页。
        [24]最后正式的书名应是“事实”,尤袤《遂初堂书目》“国史类”著录有《元帅府事实》一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页。
        [25]参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0b-21a。
        [26]学者指出,“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传说在赵构登基后传播开来,亦与赵构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稳定政权的努力有关。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
        [27]《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条,第1192页。
        [28]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靖康二年三月七日条,第629页。
        [29]《册大楚皇帝文》,收入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08页。
        [3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一日条,第663页。
        [31]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二日条,第664页。
        [32]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三日条,第666页。
        [33]建炎二年初,赵子崧被人揭发当年一份传檄文中有不逊语,正可说明赵构未及见当时赵子崧的文字。事见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6页。
        [34]赵构自己说,当他得知了张邦昌僭立事,“朕是时更无分毫主意”。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1a。
        [3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68—670页。
        [36]《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0—671页。
        [3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五日条,第667—668、671—672页。
        [38]张邦昌将孟氏尊为“宋太后”,又将孟氏迁居延福宫(西宫),正是宋初对待后周太后的做法;其《上宋太后手书》中有“予以世受宋恩”、“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等说法,都体现了宋为故国之意。但其《手书》又说,“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云云,在明示宋、楚有别的情况下,又称宋朝为“本朝”。
        [39]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0]《三朝北盟会编》卷九〇,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1页。
        [41]《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日条,第676页。
        [42]《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3]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9、683页。
        [44]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
        [4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条,第674—675页。
        [46]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82—683页。
        [4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八日条,第695页。
        [48]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a-b。
        [49]《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关于此手书的颁发日期,《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作十一日,即垂帘首日;《系年要录》卷四作甲戌日,即十五日(叶30b)。从到达济州的时间来看,当以十五日为是。
        [50]参见汪藻:《浮溪集》卷一三《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115—116页。《浮溪集》所载手书文字与《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略有不同。
        [51]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见《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52]《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b。
        [5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九日条,第695页。
        [54]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癸酉条,叶30b。
        [55]《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二十日条,第696页。“内东府”当作“内东门”。
        [56][57](连着的56)《宋史》卷一九《徽宗纪》,第359、364页。
        [58]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65页。
        [59]参见张伟:《论张邦昌“伪楚”政权及其影响》,《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58—59页。
        [60]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30a。
        [61]参见《系年要录》卷九,建炎元年九月壬子条,叶22b-23a。
        [62]参见拙作《宋哲宗与北宋晚期的士大夫政治》,《中国学术》待刊。
        [63]《系年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辛卯条,叶4b-5a。“元”字犯孟氏祖孟元之讳,故后定为“隆佑太后”。
        [64]《系年要录》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丙戌条,叶27a。


        IP属地:甘肃8楼2014-07-01 17:05
        回复
          啃完了!谢圣上干货!


          IP属地:美国9楼2014-07-16 11:09
          收起回复
            这个不叫【政权重建】,叫稳固反动统治


            IP属地:上海10楼2014-07-16 11:31
            收起回复
              昨临睡看了官家一贴,完后就直接做噩梦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7-16 12:04
              收起回复
                官家从守卫森严的皇宫枯井钻出,渴得奄奄一息,不料刚出现就被巡逻侍卫发现了。。。逼着你喝醋。。。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7-16 12:08
                收起回复
                  2025-08-25 11:43: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长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6 12:19
                  收起回复
                    尼玛操康王


                    IP属地:四川15楼2015-02-04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