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测天星观筮数卦与清华简“筮法”有类似的起例,也许是:每逢甲己子午日筮得九,仍然写作九;每逢乙庚丑未日,筮得八,仍然写作八(原理见下文“太玄数”的论述)。
《周易·系辞传》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章,又有“天一地二”“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章。学者多将“五十”与“五十五”相混,甚至认为是错简之讹。此乃不知揲蓍筮法有三《易》之分,又有繁简之分也。
帛书《易传》是传本《易传》前期的成果,含有古易的东西。帛书《易传》只有“天地之数”章,而没有“大衍之数”章。
我根据筮数的发展规律以及帛书《易传》只有“天地之数”筮法推断,原始筮法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3+4+5+6+7+8=36,对应《连山易》;
第二阶段:1+2+3+4+5+6+7+8+9=45,对应《归藏易》;
第三阶段:1+2+3+4+5+6+7+8+9+10=55,对应《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