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就知道我写的是演义,似乎与追求历史真实的三国吧的风气格格不入。不过,重拍三国也是三国吧里关注的一件大事情。诸葛亮由谁来演也是万众瞩目。所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能上当然最好,不能上也罢,就算为吧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了,尽管“规格”不符。呵呵。
吧里吗,历来是批判演义为主。但我总觉得朋友们的意图是不错,但是对待演义能不能客气一点,对待老罗不要那么出言无忌行不行,毕竟我们中有不少人当初都是因为演义太精彩才走到一起来的,大家才会聚到这三国吧来畅所欲言,发帖为欢。所以请大家以后不要用“瞎编”之类的字眼来伤害已经在地下长眠几百年的老罗了。没有《三国演义》,三国话题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为人津津乐道。有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了:中国历史上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多了去了,有春秋战国,隋唐年代,元末明初,为什么独独三国这边风景独好呢?
好了,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不说了,大家看正文吧。
——题记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小说里的那个诸葛亮,永远是那么飘然洒脱,从容自信,熠熠生辉,让身边的人黯然失色。他象极了传统戏剧舞台上的那个身穿八卦衣的孔明,可这高坐云端的感觉很让我反感。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让杜甫吟叹的“出师未来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蜀汉丞相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诸葛亮,可是,我到哪里去找寻真正诸葛亮的身影呢?
直到我看到了老版的〈三国演义〉,看到了唐国强老师那出神入化的表演,那是历久弥新的经典,那是真正不可逾越的经典,我被迷醉,不能自拔,完全被唐国强老师带入了那个久远却又似乎近在咫尺的年代,我感受着这位一生操劳到死的丞相真实的心境,陪着他一起欢笑,一起痛苦,一起落泪。忘记了这其实只是后人的表演。
在那个特定的45分钟里,唐国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唐国强。也许,失败的英雄,总是比凯旋而来的英雄更让人感动。
最让我动情的,不是诸葛孔明谈笑间,强虏灰飞湮灭的神机妙算,不是他如游戏般轻松地将孟获七擒七纵,而是他整个后来徒劳无功的北伐。
在电视剧里面,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开始的形势是一片大好,可是在其他将士喜动的颜色里,我却时时能发现在丞相的瞳孔里闪烁着莫名的担忧,那虽然微小却足以让人揪心的担忧,我极力不想相信那是失败的预兆。但是,孔明的担忧还是出现了,马谡不听将令,愚蠢地把兵驻扎在街亭旁边的小山包上,永远断送了孔明唯一一次成功的机会。
小说里,孔明在知晓马谡将兵屯扎在街亭的反应,不过是几笔轻描淡写的“拍案大惊”。而电视剧里面,孔明急速打开王平送来的地图,眼神还是那样令人揪心,然后他做了什么举动?他将整个桌子上的东西一下都扑翻在地,担心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无比绝望,几乎眼泪也要夺眶而出:“马谡他居然将兵马驻扎在小山包上?!”这短短的一句话,所蕴涵的情绪是那样的痛心疾首。这一刻,我真的涌起一种冲动,亲手将马谡千刀万剐才能平息我的愤怒。可是我猛地意识到,即使这样也无法挽回街亭的败局。
随后,便是著名的“空城计”了。相比与小说里的处处料敌于先,永远潇洒从容的诸葛亮。唐国强老师的演绎得更加真实。小说里的诸葛亮沉着镇定,电视里的却焦躁不安。小说里的诸葛亮在城头抚琴,笑容可掬流露的是无比的自信。电视里虽然也是面带微笑,但我无法看到在表皮深处的肌肉的颤动,那是强装的笑颜,时不时还带着偷窥城下司马懿动静的眼神。最后司马懿中计,大军远走,小说里又是近乎神仙一般的抚掌大笑,电视里却是缓缓抬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放松,几乎要倒在地上。被杨仪扶起身来的时候,背上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不知道别人对这段表现是喜欢小说还是电视,但真的,我被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深深折服,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这才是历史上的诸葛亮。
吧里吗,历来是批判演义为主。但我总觉得朋友们的意图是不错,但是对待演义能不能客气一点,对待老罗不要那么出言无忌行不行,毕竟我们中有不少人当初都是因为演义太精彩才走到一起来的,大家才会聚到这三国吧来畅所欲言,发帖为欢。所以请大家以后不要用“瞎编”之类的字眼来伤害已经在地下长眠几百年的老罗了。没有《三国演义》,三国话题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为人津津乐道。有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了:中国历史上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多了去了,有春秋战国,隋唐年代,元末明初,为什么独独三国这边风景独好呢?
好了,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不说了,大家看正文吧。
——题记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小说里的那个诸葛亮,永远是那么飘然洒脱,从容自信,熠熠生辉,让身边的人黯然失色。他象极了传统戏剧舞台上的那个身穿八卦衣的孔明,可这高坐云端的感觉很让我反感。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让杜甫吟叹的“出师未来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蜀汉丞相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诸葛亮,可是,我到哪里去找寻真正诸葛亮的身影呢?
直到我看到了老版的〈三国演义〉,看到了唐国强老师那出神入化的表演,那是历久弥新的经典,那是真正不可逾越的经典,我被迷醉,不能自拔,完全被唐国强老师带入了那个久远却又似乎近在咫尺的年代,我感受着这位一生操劳到死的丞相真实的心境,陪着他一起欢笑,一起痛苦,一起落泪。忘记了这其实只是后人的表演。
在那个特定的45分钟里,唐国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唐国强。也许,失败的英雄,总是比凯旋而来的英雄更让人感动。
最让我动情的,不是诸葛孔明谈笑间,强虏灰飞湮灭的神机妙算,不是他如游戏般轻松地将孟获七擒七纵,而是他整个后来徒劳无功的北伐。
在电视剧里面,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开始的形势是一片大好,可是在其他将士喜动的颜色里,我却时时能发现在丞相的瞳孔里闪烁着莫名的担忧,那虽然微小却足以让人揪心的担忧,我极力不想相信那是失败的预兆。但是,孔明的担忧还是出现了,马谡不听将令,愚蠢地把兵驻扎在街亭旁边的小山包上,永远断送了孔明唯一一次成功的机会。
小说里,孔明在知晓马谡将兵屯扎在街亭的反应,不过是几笔轻描淡写的“拍案大惊”。而电视剧里面,孔明急速打开王平送来的地图,眼神还是那样令人揪心,然后他做了什么举动?他将整个桌子上的东西一下都扑翻在地,担心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无比绝望,几乎眼泪也要夺眶而出:“马谡他居然将兵马驻扎在小山包上?!”这短短的一句话,所蕴涵的情绪是那样的痛心疾首。这一刻,我真的涌起一种冲动,亲手将马谡千刀万剐才能平息我的愤怒。可是我猛地意识到,即使这样也无法挽回街亭的败局。
随后,便是著名的“空城计”了。相比与小说里的处处料敌于先,永远潇洒从容的诸葛亮。唐国强老师的演绎得更加真实。小说里的诸葛亮沉着镇定,电视里的却焦躁不安。小说里的诸葛亮在城头抚琴,笑容可掬流露的是无比的自信。电视里虽然也是面带微笑,但我无法看到在表皮深处的肌肉的颤动,那是强装的笑颜,时不时还带着偷窥城下司马懿动静的眼神。最后司马懿中计,大军远走,小说里又是近乎神仙一般的抚掌大笑,电视里却是缓缓抬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放松,几乎要倒在地上。被杨仪扶起身来的时候,背上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不知道别人对这段表现是喜欢小说还是电视,但真的,我被唐国强老师的表演深深折服,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这才是历史上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