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吧 关注:7,994贴子:120,415
  • 8回复贴,共1

韩成武 王明好 张岚:论杜诗的句法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丫头就是不明白本太尉为何尊黄庭坚。跟你讲黄庭坚诗太深入,怕你听不懂。干脆,换位。直接发篇黄庭坚学诗的源头一一杜甫。希望你早日脱离苏轼的魔爪,投入黄庭坚的怀抱。
[作者简介]
韩成武(1945—),男,天津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王明好(1970—),女,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唐代文学。
张岚(1980—),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生,主攻唐代文学。(1.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2.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2)
原载:《河北学刊》20093第29卷第2期
内容提要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关键词 杜诗;句法;研究
杜甫很注意诗歌的句法艺术。他曾虚心地向高适求教,问“佳句法如何”,而那些因句法得当而形成的佳句,又是他平生的刻苦追求。所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即表现了他对句法艺术的痴心与至诚。
句法,依萧涤非的界定,“是指一句诗的组织法或结构法而言”[1](P251)。句法主要包括句式、词的省略、词序错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杜诗的句法艺术作出研究。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4-28 22:31回复
    一、句式错综,韵律和谐
    这里所说的“句式”,是指诗句的意义节奏,是就诗句的语法结构而言的。应该看到,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以每两个音节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就四言诗来说,是2—2型的;就五言诗来说,是2—2—1型的;就七言诗来说,是2—2—2—1型的。所谓韵律节奏,是指诵读时声音的自然停顿,只有作这样的停顿,才能和谐入耳。所以,一般来说,作者总是力求让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使人读起来既声音入耳,理解诗意上也能顺畅无阻。但是,从创作实践来考虑,处处让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表意的复杂性,诗人为了准确地状写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抒写曲折的情思,很难将句子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统一起来。其二是因为随着汉语词汇的增加,多音节的词汇亦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地名词,如“神女峰”、“黄鹤楼”、“瞿唐峡”、“洞庭湖”等等,这些地名词出现在句首,就无法再保障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一致;而唐人又特别喜欢遣地名入诗,因为使用地名具有拓展诗境、张大气象以及强化抒情等多方面的效用。其三,是出于艺术美学的考虑,在一首诗中,如果各句的意义节奏均与韵律节奏一致,诗意固然因此而明达,但也会造成句势的平板,缺乏摇曳动荡之姿。于是,如何使句式错综变化,在不妨碍表意的前提下,使某些诗句的意义节奏突破韵律节奏,便成为诗人们思考的问题。杜甫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在诗句的意义节奏上进行了多方探索,在五言常式“2—2—1”和七言常式“2—2—2—1”之外,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句式,试述如下。
    (一)五言诗的句式:
    1·2—1—2式,例如: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洛阳》)。“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2·1—1—3式,例如:
    “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遣愁》)。“国—带—烟尘色,兵—张—虎豹符”(《别苏徯》)。“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重过何氏五首》其二)。
    3·1—3—1式,例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1—4式,例如: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其一)。按:“知”、“见”,皆为作者的行为。“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后游》)。按:“忆”、“怜”,皆为作者的行为。“老—被樊笼役,贫—嗟出入劳”(《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按:“老”,指年老;“樊笼”,指羁旅生活。
    5·4—1式,例如:
    “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季秋江村》)。按:“登俎”、“支床”,分别为“黄柑”、“锦石”的定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
    6·3—2式,例如: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赠别郑炼赴襄阳》)。“神女峰—娟好,昭君宅—有无”(《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十月一日》)。
    在以上六种句式中,“3—2”、“1—4”句式在行文上最难处理,因为这两种句式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冲突较大,而诵读时又必须遵循韵律节奏,所以如果处理失当,很容易造成音与意的隔膜。但是,我们诵读上述例句时,并未感到这种隔膜。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2楼2014-04-28 22:32
    回复
      2025-08-25 22:50: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七言诗的句式
      1·1—6式,例如: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按:两句言成都一带物产丰美。丙穴、郫,均为地名。“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崔氏东山草堂》)。按:两句言崔氏设宴款待之殷切。白鸦谷、青泥坊,均为地名。
      2·2—5式,例如:
      “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按:“晓漏”,言时间;“晴窗”,言处所。“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冬至》)?“兵戈—不见老莱衣”(《送韩十四江东省觐》)。按:此句意谓:由于战乱的困扰,难以见到像老莱子那样的孝亲之情。
      3·3—4式,例如:
      “棋局动—随幽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野老》)。“献纳司—存雨露边”(《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按:献纳司,官署名,又称献纳院,掌管臣民奏文之事。
      4·5—2式,例如: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其一)。按:伤多,意为“过多”。“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杖藜叹世者—谁子”(《白帝城最高楼》)?
      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这些句式的运用,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在按着韵律节奏诵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并不感到句意的晦涩,也就是说,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即便是“1—4”式、“3—2”式、“3—4”式这些与韵律节奏矛盾较大的句式,也同样具有这种长处。这就是杜甫的绝妙之处。相比之下,孟郊的“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怀南岳隐士二首》其一),虽也用的“1—4”句式,但其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冲突,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就是说,当我们按着韵律节奏(2—2—1)来诵读的时候,这两句就完全不成话了。有人认为,孟郊的这种做法是创新,笔者以为这不是创新,而是对诗的破坏。因为这种做法完全否定了诗的韵律,使诗的质性遭到异化。如果说孟郊的句式是来源于杜甫,那也只是在形式上的机械模仿,而未能学到杜甫那种“变而不离其宗”的精神。应该指出,孟郊诗中的这种句式是十分罕见的,其绝大多数句式仍保持着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大体一致性,而没有使二者冲突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3楼2014-04-28 22:32
      回复
        (三)省略介词,只出现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其他形式的词组。其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在杜诗中一般都作了省略,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客亭》);“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促织》);“春日垂霜鬓,天涯把绣衣”(《送何侍御归朝》),等等。这类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被省略之后,一般不会对读者理解诗意产生大的影响,故不多述。
        容易影响理解诗意的是如下这些介词的省略。
        其一,表示原因的介词被省略,如:
        “群盗哀王粲,中年召贾生”(《春日江村五首》其五)。乍一看难免生疑,群盗为何哀怜王粲?原来,前句的意思是说“因群盗作乱而使得王粲哀叹”。王粲是汉末文学家,十七岁时,因中原战乱而南往荆州,依附刘表,曾作《登楼赋》以抒思乡之哀情。所以,“群盗”不可能是主语,它是“哀”的原由。由于省略了介词“因”,使得它貌似主语而已。不过,只要细心推敲,这并不难理解。
        “世情只益睡,盗贼敢忘忧”(《村雨》)?此诗为杜甫供职严武幕府期间告假回草堂时所作。“世情”,指幕府中复杂的人事关系,杜甫不堪其扰,所以说“只益睡”,一睡了之,不再想它。下句笔锋逆转,说因为盗贼尚在,自己不敢高枕无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花溅泪”是说“因花而溅泪”,“鸟惊心”是说“因鸟而惊心”。盖因作者看到花开,听到鸟鸣,想到人事竟不如花鸟,故而溅泪、惊心。
        “竹皮寒旧翠,椒实雨新红”(《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这二句是说“竹皮因天寒而呈现暗绿色,椒实因雨水而变得新红”。
        其二,表示目的的介词被省略,如: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这二句意谓:为了浊酒而去寻找陶令那样的嗜酒隐士,为了丹砂而去拜访葛洪那样的炼丹师。
        “稻粱须就列,榛草即相迷”(《到村》)。这二句意谓:为了稻粱之谋必须去幕府供职,也就顾不了家,使得荒草迷路。前句的“稻粱”省略了介词。
        其三,表示方式、方法的介词被省略,如: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前句是说汉元帝凭借画像来辨认宫女的美貌。“画图”是“省识”的方法。
        “邻舍烦书札,肩舆强老翁”(《王十五前阁会》)。“邻舍”是“烦”的方式,“肩舆”是“强”的方式。这二句意谓:通过邻舍烦致书信,使用肩舆强请老翁。是写王十五的盛情。
        其四,表示叙述范围的介词被省略,如:
        “形容吾较老,胆力尔谁过”(《湖南送敬十使君赴广陵》)?这二句意谓:在容颜这方面,我比你衰老;在胆力这方面,有谁能够超过你?
        “侍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秋日荆南叙怀》)。这二句是赞美薛明府的文武兼备之才。意谓:以文章而言,你双倍于宋玉的才华;以武略而言,你抵得上两个穰苴。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
        以上论述了诗句中词语省略的三种主要方式:“以副代动”、“无谓语句”、“省略介词”。至于主语省略、连词省略、语气词省略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分列详论。


        5楼2014-04-28 22:32
        回复
          [参考文献]
          [1]杜甫研究论文集:第3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楼2014-04-28 22:33
          收起回复
            略骚吧。。。。。。苦逼诗句。


            8楼2014-05-03 02:04
            回复
              念颂可以16 唱的话。。。。。。七言绝对是苦逼的,可以唱。那就把16推翻了。


              9楼2014-05-03 0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