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陈祖德谈中国古棋
说明: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陈祖德九段之于古棋最大的联系就是“当湖十局”,而范施对局实际有十一局,所以“十一”楼就为陈老保留。
(十二)王汝南谈古今围棋
2009年,王汝南因担任棋文化广州峰会的顾问前往广州指导工作,期间接受《广州日报》采访,采访中提到:至于中国围棋的现状,从竞技的层面上说,我们现在的水平是历史上最高的。有人说,清朝初期范西屏与施襄夏这两大国手的计算力达到十三段,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东方人不会贬低古人,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布局还是中盘的计算力,现在的棋手钻研得更深,棋力肯定超过前人。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决定了这一点,一是现在的围棋国手是职业棋手,把竞技围棋作为自己的事业;二是现在资讯发达,这是古人无法比的。以前也有所谓的“职业棋手”,亦即“棋待诏”,但那也不是真正的竞技,更多的还是娱乐。
注:感谢默默在本帖127楼提供线索,经核实,本文原载《广州日报》,采访者为记者施绍宗
网络链接:
http://news.dayoo.com/sports/200902/26/53870_5371192.htm(十三)古力谈中国古棋
感谢松江河提供线索,经核实,2012年6月28日,“东弈围棋”在腾讯微博中向古力提问:“请谈谈黄龙士和范西屏的棋力?如果你和他们二人下,请预测一下结果。“古力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以我的理解,现代的围棋从各方面来看都要比古棋水平高一些。”
链接网址:
http://t.qq.com/p/t/18792052182510更新:2014年2月23日,古力李世石十番棋的第二盘在平湖进行,期间古力在对局前和对局后两次被问及对当湖十局的看法。
感谢野蛮棋精神录入赛前赵守询采访的内容:
赵守洵:明天这个比赛是在平湖,当湖十局的赛场,也想问问你对古棋范施的这种了解,他们的中盘力量,就说这一点,他们最强的方面,跟现在比是怎么样的对比?
古力:说到当湖十局,范施的十番棋,我还看过陈老的大作,就写的当湖十局,每盘棋我当然没摆,我就是看他的解说,我觉得在当时那个水平环境下能下出这样的水平,我觉得是,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特别是他们当时的资讯而且是对手,都没有现在这么多,能对围棋有这种理解,特别是当时的规则跟现在还不同,有这样的理解,真是相当的不容易。中盘战斗呢?这个确实也说不太清楚,这个,因为当时每个局面都不同,而且规则不同,他有时候发力点也不一样,或者是跟他的比如说每盘棋不是以胜负来计,是以双方赢多少子来计算,他就是,首先他就是想下得更狠一点,就是他有些该收手的时候他想下得更狠一点。确实有几步,我看了这十盘棋有几步挺妙的那个计算,确实陈老师,陈祖德老师写出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那我觉得计算来说,我觉得不一定比现在差,就是当时规则和子彩的区别吧,这个可能在有些地方我们会觉得他过份,而且比如说我对我的对手比较了解,知道他哪些方面有弱项,那肯定是挑最狠的下。
在赛后采访中:古力被人问到对当湖十局的看法时,认为“范施两位高手,水平和实力都非常厉害,特别是能在那个环境、那个年代,能够有这么出色的发挥和这么强的实力,他们对围棋的理解,虽然说可能有年代的差距,但是和现代棋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古力再次提到规则的不同,认为座子限制了连片,而现代围棋取消了座子,同时又有了贴目,所以现代围棋“比较激烈一些”。
赛前采访:
http://www.weiqitv.com/read.php?vid=465赛后采访:
http://www.weiqitv.com/read.php?vid=468(十四)胡煜清谈中国古棋
感谢星座围棋提供线索,《围棋天地》2012年第15期载有胡煜清对《黄龙周虎》一书的读后感《管中窥豹》,经检索维普资讯网发现,该期杂志第103页确有此文,内容摘要为:前阵子,有位朋友要准备电视讲解,要求我谈谈业余棋手眼中的古棋。于是我花了几个晚上,摆了《黄龙周虎》中黄龙士和周东侯的十盘对局,结果感慨颇多,在此大胆和读者朋友交流一二。这些年以赛代练,静下心来打谱已经成为奢望。即使打谱也是现代职业高手的棋谱,古谱实在是很少问津。对古谱的印象还停留在少年学弈时代的乱战为主、杀力大等简单的认识。
注:因没有这期杂志,目前只能看到摘要,如有这期杂志的网友帮忙录入文中涉及对中国古棋评价的内容,或将全文拍照提供,不胜感谢。
链接网址:
http://2010.cqvip.com/QK/80555X/201215/42843513.html更新:感谢xlh314在251楼提供《管中窥豹》全文
前阵子,有位朋友要准备电视讲解,要求我谈谈业余棋手眼中的古棋。于是我花了几个晚上,摆了《黄龙周虎》中黄龙士和周东侯的十盘对局,结果感慨颇多,在此大胆和读者朋友交流一二。这些年以赛代练,静下心来打谱已经成为奢望。即使打谱也是现代职业高手的棋谱, 古谱实在是很少问津。对古谱的印象还停留在少年学弈时代的乱战为主、杀力大等简单的认识。这次谈不上什么心得,只能说有了第一感。首先,我认为古谱最难理解的是布局。原以为最难看懂的中盘.却发现与现代围棋颇有共通之处。而布局,则很难用现代围棋的理论来研究,只能揣测一二:现代是贴目制,而古棋是还棋头。不贴目直接导致了后走的黑棋必须积极主动, 而还棋头则决定了双方必须想方设法把对手分断。此外,古棋中应对挂角不是大飞,就是靠压了一虎,这同样很难用现代理论来解释。似乎那是当时的流行,就如我们现在不是中国流就是重无忧角一样,几百年后的理念估计也很难理解。其次,不应将古棋看成纯粹的力战。就从这十盘棋看,双方尽管都是力战派,但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周东侯擅长小巧功夫,而黄龙士的纠缠、缠绕是其拿手好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特别特别能搅”。这绝非贬义词,黄龙士缠绕手段与战术之丰富,令人匪夷所思。我一直觉得黄龙士能让徐星友三子是很神奇的。从那盘棋谱看,徐星友除了和现代围棋口味不合外,也就下了一步明显的坏棋,其他都中规中矩,结果三子却被让了出来,只能说黄龙士太擅长“搅”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天赋。上文两点更多的是我管中窥豹的猜想,而这一点我却能肯定。我无法判断黄龙士和现代棋手孰高孰低,但可以肯定的是黄龙士的天赋绝对是百年一遇。古代没有现代的资讯和训练环境,更令人惊诧的是黄龙士很长时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同一等级对手,然而棋艺一直在不断精进。没有对手还能长棋,似乎不可思议,但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天才、韩国的曹薰铉九段,某种程度来看,两者是否有相同之处?也许,围棋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训练,更有很多玄妙的东西。我对古谱的理解只是皮毛, 上文只是我打谱后的感想,望能抛砖引玉。不过,在看多了中国流布局的时候,打打古谱,换换口味,其实挺有意思的。
杂志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