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自己总结的一些注释2和《风俗》的差异】
1、首先,按《风俗》的说法,一个Eldar精灵的所有称呼可以分为两类:“真名”【true names】和“赠名”【given names,或added names】。一般来说,“父名”【father-name】和“选名”【Chosen Names,是精灵根据自己的特性、经历等为自己起的名字,一生中可能会更换多次】属于“真名”,它们按获得的时间顺序排列(父名永远在最前面),构成一个精灵的全称【full title】,而“母名”【mother-name】和其他赠名都不是“真名”。但《风俗》中也提到,正式赋予的“母名”也可以做为“真名”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被放置在“父名”后面、作为全称一部分的“母名”,甚至同“父名”一样,是可以公开使用的名字(“选名”则仅在私下使用)。而其他的一些“赠名”则不那么正式,甚至可能从未得到本人认可,它可能是任何人给起的绰号【nickname】。
在注释2中,精灵的名字有“父名”【father-name】、“母名”【mother-name】、“别名”【epesse,=英 after-name】和“己名”【kilmessi,=英 self-names】四种,其中前两者为“真名”【true names】,重要性高于其他名称——即使在诗歌、记载中四种名字的使用地位差不多。
2、两份材料都指出,“父名”是孩子的第一个名字,但《风俗》中明确指出“父名是不可更改的”,除非是由于语言本身的演变使得名字的某些组成部分发生变化——但同一章稍后的位置也提到Feanor的父名最初是Finwe,后来才改做Curufinwe,我不知道它是否是做为一个特例而提出的;不过注释2认为,类似Feanor这种父名的变化其实是很常见的习俗。
3、关于“选名”,在《风俗》里“选名”的地位很高,是和“父名”同样重要的存在,但并不那么正式,仅供私下使用;而注释2并未提到“选名”,仅有一个模糊的“己名”与之类似,但性质和目的上又与《风俗》中提到的“选名”有很大差异——Note 16中,小托认为托老已经彻底抛弃了早期关于“选名”的设置。
P.S.:顺便承认个错误,之前翻Thenames of the Sons of Feanor with the legend of the fate of Amrod的时候,把epesse(after-name)和given names搞混了,其实两者不能等同的……不过译文里把它当成nickname“绰号”的译法倒是没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