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1贴子:411,366

美国汉族博士后: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真相长篇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首先声明:
转自天涯论坛。
作者:清风明月g
我自己一直思考的几个问题,儒学的本体?儒教是什么玩意?孔子是干嘛的?进化论是不是正确的,因为就拿中国历史看来,很难说人类是在进化的?等等,这里面有提到,所以很想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当然,最主要的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语言有些疯癫,但是不妨碍有很独到的见解。


1楼2014-01-10 19:30回复
    二楼,因为原文很长,很乱,我找起来要花点时间,为了观看的完整性,请大家最好不要插楼。


    2楼2014-01-10 19:32
    回复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眍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情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9楼2014-01-10 20:11
      回复
        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闩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皐,或培或椭。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湛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情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金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闩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皐,或培或椭。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10楼2014-01-10 20:11
        回复
           下面我们开始对照比较
          (1).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 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老子本意:宇宙规律可以讲,宇宙规律会发生变化
            被篡改后:可以讲的宇宙规律就不是宇宙规律(完全禅宗的法不可讲的那一套了)
          (2)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老子本意:守情,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
            被篡改后:守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守于情中的,归根就是情,情,就是复命,返还本命。古华夏最重最喜欢的就是情,而蜥蜴人最怕的就是情,把“情”都给篡改为“静”。
            两千多年来,我们是第一次把道德经的大秘密公布于世界,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道教界公开的这两千多年来的所谓修炼,什么清净无为不争,其实是普遍的误入歧途!!无量众生都被一本假的道德经骗了!
            老子说真正的奇门大道修炼,最重要最离不开的就是一个情字。
            而2000多年来公开的道教界,却变成了是一个“静”字。
            没有了情,谈何修炼?!!!!!!!!!
            神仙不是没有情的,没有情就不能成仙!连人都不是了。
            情是宇宙根,本命根。
           (3)
            道教这么多公开的门派,没有一门敢揭示这个事情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于1973年出土,到今天已经40年了,不是我们提出来,他们还在那里“致虚极守静笃”呢。被儒教阴魂附体的道教啊,你们已经骗人两千年了,你们还要再骗多久啊!
            所谓“致虚极守静笃”,把“情”字改成了“静”字,就是有目的地强调后世道教的“静修”理念。已经把“情修”的内涵完全替换了。
            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在活泼泼快乐乐的情中,
            守情,
            情曰复命!
            长生之道,在于情!!
            在蜥蜴人巨大的威慑下,道教过去没有任何一门派敢于公开对抗。
            但是,一些真正的道家高人是知道的,比如张三丰《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我刚才引用的无根树大家应该看到了,讲的非常明确了。
            “静坐孤修气转枯”!!!
            决不能静修!!!
            而是要夫妻一起,守情,复命。
          (4)
            我们可以猜想,很多道家高人,两千多年来,虽然他们知道,但是,在蜥蜴人巨大阴谋威慑下,他们都不敢把关于《道德经》的这个秘密公开说出来,也许张三丰那里有原始的《老子》(当然,也可能是张三丰自己的天赋所悟到夫妻情才是修道之根本),但是,他也不敢跟蜥蜴人公开对抗。
            哈哈,那我这里,是两千年来历史上的第一次。
            看来,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一切真相。其实,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一切真相。  只是,你以前不太知道尊敬你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人体是宇宙自感应而来,不是谁造的,本来就是万法齐备的。
          一本被篡改的道德经,把修道的总体方向都完全引错了!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站出来纠正,包括张三丰、吕洞宾,也许他们自己知道,也告诉了自己的弟子,但是,只能是在私下里传。也许是这样吧。也许他们都知道如果公开讲这个,会是面临怎样的巨大危险!所以,马王堆《老子》出土40年来,我是第一个完全挑明这个的!《道德经》是蜥蜴人集团篡改了老子愿意,把许多恶毒的东西放进去了。马王堆《老子》出土40年来,我是第一个真正向篡改老子原意的《道德经》发动攻击的。这样的篡改还有好多,等着我们一个一个来。
            以后我们会详细看看两千年来修道界普遍的误入歧途是什么样的状况。下面我先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修复本”发上来,供大家收藏。然后我们再继续向更深远处冲击。
            停会儿我们要详细对比来探查老子被篡改的地方。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看到。
            蠕教“蜥蜴人”奴役文明要全面取代华夏文明,在思想界,道家的老子是一个巨大障碍,怎么办呢?篡改老子的《道德经》!是的!两千年来,道教中《道德经》竟然一直是假的,被大量篡改过的!“无为”、“不争”是被无端添加上去的!给道教灌输“无为”、“不争”的思想,用以保持儒教的绝对统治地位。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被儒教埋没了两千多年了啊,真正的老子这才重现人间!
          (5)
            比较原版跟现在的道德经,儒教的巨大阴谋就曝光在眼前! 儒教篡改《道德经》成一部魔书,欺世两千年,孔子儒教篡改老子,欺骗华夏儿女两千年!两千年里,几乎所有的道教徒修炼都走火入魔!都被骗了!!
            后文,我将给出儒教篡改《道德经》的铁证所在。
           在继续对照比较之前,我要先讲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星球目前的实际统治者,不是人类,而是蜥蜴人,在两千多年前,它们就全面摧毁了我们这个星球的上古文明,嵌植入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文明核心,鸠占鹊巢,全面操控。我们“神州”的实际统治者,两千年来,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深深隐藏起来的幕后势力。九五至尊之上还有九六隐藏着,两千年来汉家帝王之家,一旦发现了自己被幕后操控的命运并开始反抗时,就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就是历次改朝换代的真正真相。 人,怎么可能是那种千年万年不死的蜥蜴老怪物的对手呢?
            而华夏仙家在与邪魔势力的斗争中,全面失败了,诛仙之流行,致使神州多次沦为鬼域……道家,是华夏文化精髓根底所在,鲁迅的这个认识是非常正确的。可是,现在的道教跟原始大道已经是面目全非。华夏真相大揭秘,道教被儒教阴魂秘密钳制两千多年!包括《道德经》《庄子》《列子》在内的几乎所有道教经典已经被蜥蜴人完全篡改了!跟原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你读现在的道德经、按现在的道教方式修炼,最后就是必然的走火入魔,修成蜥蜴人。在我以前的文章里,我们这一门先天大道,已经把道教核心经典《道德经》被篡改的真相原原本本的揭露出来。
            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考古震惊世界,原本《老子》重现人间,证明两千年来道教核心经典《道德经》是假经!“无为”、“不争”都是蜥蜴人灌输的。
            40年了,我们等待着,等待着目前世间道教各门各派祖师爷掌门出来,给大家一个说法,你们世间道教作为儒教蜥蜴人的傀儡,你们骗人骗了两千年,你们怎么给大家一个说法,或者,你们承认你们被骗了两千年,你们好好纠正你们的做法。可是,40年了,没有能出来的,都对篡改《道德经》一事故意回避!他们不仅骗了人,而且,在真相面前,他们还要掩耳盗铃,还要继续骗人!当然,这是一个高度有组织的共同行动。
            可是,我们这一门出来了,我给了你们摆脱邪恶儒教蜥蜴幽灵钳制的最好机会,你们就不要再继续你们的骗局了,那只会贻笑世人!
            希望你们尽快站出来,与我们一起战斗!一起消灭蜥蜴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1-10 20:18
          回复
            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事情,天涯上那个“姑射山人”,他教的那个站桩,嘿嘿,要你想象后边有一条尾巴一样的东西支在地上,这是一种蜥蜴人站桩方式啊。
              历史上蜥蜴人也有很多往道教中混入的。 哎呀,我讲出来是不是让姑射山人很生气呢,可是我不能不讲啊:姑射山人的修行法门是蜥蜴人开设的修行法门,会把人变成蜥蜴人。姑射山人,告诉我你是哪个法门的吧。我感觉,你也是被骗了是个受害者啊。
            本章作为下一步全面对照篡改道德经的前奏,已经揭示了相当大的数个问题,在继续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年老子是怎么斥责孔丘的。


            12楼2014-01-10 20:23
            回复
              第三章 孔丘得势后焚书,老子对孔丘斥责
                老子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断然拒绝了孔丘想把他的十二经存入图书馆的想法。当时,不仅是老子拒绝接受孔子的东西,整个华夏文明体系,都拒绝孔子的那套东西,孔子周游列国,周游七十余国,没有一个诸侯国接受他的那套东西。但是,孔子在这个过程中,却把这套思想病毒体系的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所有孔子传教的地方,都被灭国了,种种迹象表明,孔子跟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配合的很好。
                而且,孔子的儒教有很强的排他性,孔子的那套东西后来得势了,它一得势可不得了,立刻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展开对华夏文明的疯狂反扑,巨大的阴谋,沉沉的黑幕在华夏神州大地上拉开了……
                孔丘脖子后边一个大肉瘤,是个天生的驼背,一生都不知道怎么直起腰站起来做人,孔子的那一套在华夏普及开之后,华夏人也很多都是这一副俯首帖耳低腰顺眉的样子了,说这是“温良恭俭让”的标准奴才模样。很多史料都明确记载,孔子是它娘被一条黑龙强奸后的产物,孔子极其丑陋,出生后,曾因相貌丑陋遭到母亲遗弃,驼背,它的头像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方高。至于如何丑陋,又有多个版本,“七陋”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看这个孔子丑陋到什么程度。外貌是内心的反映,孔子的内心也是极度丑陋的。可是,就这样一个丑陋的怪物,竟长期被供为圣人,什么万世师表,在异族满清时期更是被供奉为“万代帝王师”。
                孔子的母亲是被黑龙强奸,而非自愿,我们从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果它母亲认为那个黑龙是个好神,又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呢?孔子本来就是个孽种。
                儒教其实就是蠕教,是一种蠕动的爬行动物蜥蜴人的宗教,孔子是爬虫类生物异变成的人,也就是蜥蜴人。本来为整个华夏文明体系所共同排斥的孔子礼教,为什么到了汉朝,忽然开始得势了呢?这里涉及一个巨大的秘密,我将在后文逐渐揭开。
                还有蚩尤也是蜥蜴人,名字中就有个虫字,山东有蜥蜴人大基地,历来是非常能出汉奸的地方,孔子、蚩尤都是山东人。
                我华夏族与蜥蜴人在古代有两次大规模战争,黄帝对蚩尤,我们华夏胜了,但是老子对孔丘,我们华夏族失败了,孔老二是极度阴险邪恶的,孔子的东西对华夏文明有极强的毁灭性。
                这场战争失败后,真正的华夏文明就被悄悄抽换。两千多年后,华夏文明强势大反攻从现在正式开始,我们会消灭一切孔子的东西。
              (一)老子识破了孔子的阴谋
                孔子一直意图把蜥蜴人邪说渗透进入华夏文化血脉,一开始它是想通过让老子在国家藏书中收录它的《十二经》,被老子断然拒绝。庄子记载了此事。
                《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此事应该发生在“单氏取周”政变和老子奔楚以前。
               而孔子在“单氏取周”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提出鲁《十二经》取代老子理论,用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取代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政变制造了理论根据。
                2、领弟子围攻老子,策反“规”降老子。
                3、参与到楚国暗杀王子朝,《左传·定公五年》:“王人杀王子朝于楚。”周敬王与楚没有战事,所以是暗杀。谁杀的?唯有《庄子》文记有孔子适楚,有在楚的“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音楼·弓身)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之子?”的记载,这就是那个丑陋的孔子。在楚国能接近王子朝并杀害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孔子的门徒们却独有其衷。
                这之后,孔子得势,“约史纪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孔子在单氏取周以后“侥幸封侯富贵者也”,担任了周朝的教育部长“孺子王”,就可以堂皇的借助周王室力量宣扬它的那一套了,也没必要请求老聃了。
                这之前,周朝原来的孺子王大夫是宾起,在“单氏取周”政变中第一个被杀,单旗杀了宾起以后就立了孔子。
                本来应该是王子朝当周天子的,但是王子朝和他的父亲周景王都先后被蜥蜴人集团阴谋害死了,《左传》孔子用“春秋笔法”篡改记录这段历史说:王子朝,宾起,有宠於景王,王与宾孟说之 ,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单子立刘蚡,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 ,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520年前周景王告诉宾起要立王子朝为太子,而单穆公和刘献公庶子伯蚠“恶宾起之为人,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01-10 20:25
              回复
                 第六章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了
                  蜥蜴人孔子“删诗书”,原来的一万多篇诗,被删成仅存300多篇。当年孔子这个恶魔掌握了周朝皇家藏书时,它会仅仅删诗吗?不是,整个的华夏上古历史,上古无数珍贵书籍,都被孔子付之一炬。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了。
                  孔子把这些书全烧了,他整理的《尚书》,则把上古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都被篡改了。苍天有眼啊!2008年,清华简,大量先秦古籍原貌重现人间!证实儒教中过去流传的《尚书》是伪作,让我们感谢几千年前的埋书那位老先生吧。他证实了儒教两千年来一直在拿一本假的《尚书》在骗人!!!
                  大家百度搜索“清华简”,百度百科上就有。只可惜啊,就是这个原版《尚书》,还是被孔子篡改之后的。
                 (一)
                  天生鸟,鸟自会做鸟,
                  天生鱼,鱼自会做鱼,
                  天生万类,万类自会做万类,
                  不用谁教。天生人,人自会做人,不用谁教,在上古华夏大道文明中,天人合一,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天的就是人的,人的也就是天的,天人合一。上古华夏就是这样的。
                可是,蠕虫孔教一来,把这一切都给破坏了,蠕教说,道教是讲天道,蠕教是讲人道,教你怎么做人,来来来,我来教你怎么做人。哦,在你孔丘产生之前,千万年来,我华夏人都不知道怎么做人么?而且最可恶的是把人和天隔离,分离起来。
                本来天道既是人道,孔教一来,就让你背离了天道,而孔教所讲的所谓“人道”,其实是教育蜥蜴人的做奴隶的道,是“蜥蜴人当奴隶道”。
                  再发展下去,就是宋朝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这时,蠕教的真面目就毫无掩饰的暴露出来,它是要把人和天彻底背离!!!
                  本来天人合一,天理既是人欲,人欲既是天理,何故“存天理,灭人欲”?!
                 (二)人是万物中最追求自由的。
                  我们是自然的传人,不是龙的传人。不要受蠕教的骗,拜蛇灵女娲为祖先,孔子是为割裂华夏信仰体系而来,割裂华夏儿女的记忆,再嵌植上一个新的。 敬鬼神而远之,让华夏儿女远离了华夏的神。其实,孔子本身就是最大最恶的鬼,它一边让敬鬼神而远之,一边又篡改了华夏神话体系。女娲为蜥蜴人,却被当成是华夏祖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4-01-10 20:40
                回复
                  这里接下去就是13章了,也不知道是作者贴丢了还是错把12打成13了。稍微做下说明,我先接着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4-01-10 21:09
                  回复
                    接下去竟然就是第17章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没有完整的看完,总之我都会按照原帖的顺序帖完,后面若再出现这种现象就不做解释了,贴完的时候我会说完了,谢谢大家到现在都没插楼,真的谢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4-01-10 21:14
                    回复
                      (49)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老子原文: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要带高我们,而蜥蜴人篡改的道德经,要我们那么劳累的走1000里地啊!
                      (50)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一段与上一段在内容上也是不能分开的,是接着上一段的话来痛批“为道者”的,因为他们是不懂装懂在搞瞎指挥。《老子》原文指出:“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又说“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要这些不懂装懂搞瞎指挥给地方造成灾难的“为道者”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懂行,虚心地向群众求教。《道德经》把“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改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完全改变了《老子》的原来意思;原是痛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断送事业生命的义正词严的话从而被篡改为了宣扬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张,让老子背黑锅蒙受不白之冤!
                      (51)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老子》原文是以江海作比,指出圣人受百姓拥戴的道理在于具有“善下”作风,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接下来“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的意思是:不是因为他与百姓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才都不去与他争论。可以看出,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他与百姓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道德经》回避问题的实质,改之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把圣人塑造成只会低声下气充当群众尾巴的应声虫或者是阳奉阴违的变色龙,突出“不争”二字,以鼓吹它那逃避现实、与世无争.
                      (52)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
                        兹与慈完全是两回事。
                        将“兹”字改为“慈”字,意义完全变了。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被篡改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义完全变了!
                      (53)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这一段讲的是在“用人”方面,选拔人才的标准。一是选被利用的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就是针对被利用的人讲的;二是利用人的人,“善用人者为之下” 就是针对利用人的人讲的。《老子》原文的“不诤之德”就是针对“善用人者”讲的,意思是善于利用别人的人,态度总是谦逊的。这是为了避免在“用人”中因态度问题,与“被用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同时也反映出老子对充分发挥一线人员作用的重视。《道德经》把避免产生内耗的“不诤之德”,改为放弃原则的“不争之德”,意在篡改强调“不争”理念,宣扬“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
                      (54)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适,无适,斤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祸莫大于无适,无适,斤亡吾葆矣。”被篡改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一段是以辩证的观点说明“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的道理。所谓“称兵相若”就是兵力相当的两军相遇,“哀者胜”就是认为力量对比自己一方较弱的,反而能够取胜。老子是站在军事统帅的位置谈这问题的,所以指出指挥官如果自己“不敢为主而为客”的话,就应该“不进寸而芮尺”。说明在战争中,指挥官的心理和战士的情绪非常重要。问题就出在平时没有做好备战,临时抱佛脚就出现了“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的状况,这是没有敌情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所以说“乃无敌矣”。《道德经》把“乃无敌”改为“扔无敌”并移到了“执无兵”的前面去,是毫无道理的。“祸莫大于无适,无适,斤亡吾。葆矣?”这是说,从用兵的角度讲,最大的问题是处于没有对立面的状态;没有了对立面就会丧失战斗力,一但战事发生就无力招架,结局是“斤亡吾葆”即被杀死。“斤”就是兵器。“葆”是性命所在。《道德经》把“无适”改为“轻敌”,又把“无适,斤亡吾葆矣” 改为“轻敌几丧吾宝”,而且把“称兵相若”改为“抗兵相若”,“抗”只是对抗的意思,不存在对等的意义。这也暴露出《道德经》的炮制者根本不懂军事,只不过是个宗教头子而已。
                      (55)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一段是作者在“道”不行情况下的自我检讨和安慰。指出“道”所以不行,不是言之无理,而是听的人故意不理,所以说“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老子分析自己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自己是“言有君,事有宗”。这些都是针对自己在“行道”过程中的言与行讲的。“言有君”是说每次说出的话都有明确的主题;“事有宗”是说每次讲话所针对的事情都有可靠来源。《道德经》把“人莫之能知”改为“天下莫能知”,是有意把老子对个人的检讨,改变为大家对“道”的认知。“言有君,事有宗”改为“言有宗,事有君”就是用来形容“道”的。“则我贵矣”本是自我安慰的话改为“则我者贵”就成了对“道”的赞美。
                      (56)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说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健康的。所以《老子》原文是“不知不知,病矣”。《道德经》把这句改为“不知知,病也”,变成不知道这些知道的是不正常的。这就把人的认知范围,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14-01-10 22:53
                      回复
                        (57)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也,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差异重点分析: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这句话是针对老百姓是否能自觉遵守政策法令讲的。意思是,如果老百姓都能自觉遵守政策法令的话,那么政策法令的威力将会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政策法令必定具有约束力,总有部分人会感到不自由。感到不自由的人越少,威力就越大,而且需要有个过程,所以《老子》原文用“则大威将至矣”。《道德经》改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把“不畏威”理解为敢于对抗法令,并把“大威至”理解为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必须把“将”字去掉,否则就讲不通了。这里也反映出《老子》与《道德经》在如何对待老百姓问题上截然不同的两种立场。《老子》是把百姓当亲人,为百姓说话;《道德经》是把百姓当敌人,替统治者镇压人民辩护。
                        (58)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记述了当时社会上所发生的官家镇压人民反抗的情况。“或利或害”是老子对 “勇于敢”和“勇于不敢”两种行为,对社会所产生效果莫衷一是的评价,但都称其为“勇”,说明皆表示支持;因不好从政治的高度直接对此作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他实事求是地承认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最后他还是以辩证的观点看这问题,相信历史的发展必然会做出最终的结论。《道德经》在“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后面又加了“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是想模糊事实真相、转移话题中心,把它变为是“圣人犹难之”的理由。它又将“天之道,不战而善胜”改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其宣扬宗教理念鼓吹“不争”的用意,显而易见。
                        (59)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词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者矣。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也是连接上一段说的,由于人民反抗而屡屡被杀,才有了这一段的质问。《道德经》在文字上作了较大改动,把“奈何以杀惧之也”改为“奈何以死惧之”,有意避开表明具体事实的“杀”字,“若民恒是死”改为“若使民常畏死”,用“畏”字取代指定具体事物意义的“是”字,目的同样是为了抹杀镇压人民的血淋淋事实。“则而为者”是指镇压人民者的所作所为,改为“而为奇者”则是指人民中的行为不端者。“吾将得而杀之”是抱不平的行为,“吾得执而杀之”是正常的司法行动。“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一句被删去了,“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被改为“夫代词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者矣。”其中讨伐的“伐”字被改成代替的“代”字,原本针对贪官污吏无法无天滥杀无辜的事,变成了以之为借口而杀人的枉法行为。如实反映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场景被一笔勾销了。
                        (60)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五章》: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也,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差异重点分析:
                          《老子》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纪实性作品,文中每每出现许多活生生的社会真实场面。这一段诉说的是当时民不聊生以死抗争的情景。《道德经》把《老子》原文的“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改为“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原文的“人之饥”,应该是指整个社会闹饥荒了,不是指那家那户或那个局部地区的问题,所以使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字,而不是有身份特征的“民”字。“取食税之多”用的是“取”字,具有掠夺性;“上食税之多” 用的是“上”字,是奉献行为。两者有本质区别。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道德经》改为“民之难治也,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不治”表示已经丧失治理天下的能力,“百姓”是用以指代“天下大事”的;“难治”表示在治理中遇到了来自于“民”的难题,所以用的是“民”字。“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道德经》改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其中加进了一个“上”字,把整个意思搞反了。原来是民众不惜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作牺牲,结果变成是为了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愿意付出死亡的代价。最后一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原本是只有不用为生计担忧的生活,才算是文明幸福的生活的意思;《道德经》改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虽然只增加了一个“于”字,却是作为劝告世人不要为追求舒适生活而劳累过度来理解的。一场挣扎在死亡在线的悲惨景象被化解为因贪心不足而自食其果的下场。
                        (61)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顶之灾,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差异重点分析:
                          《老子》原文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一个保持生命力旺盛的道理,那就是必须使心理能够处于“柔弱微细”的年青状态。他以人与万物草木,生与死的躯体状况变化作比喻,说明这问题。《道德经》将“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改为“兵强则灭顶之灾,木强则折”,以“灭顶之灾”取代“不胜”、“折”取代“恒”,故意夸大严重后果,目的是反对拥有兵力。这与老子“拥兵自重”的思想是不一致的。
                        (62)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差异重点分析:
                          《老子》原文是讲述在治理天下中所必须掌握的分配原则。“天下之道”指的就是治理天下。《道德经》改之为“天之道”,拿掉了一个“下”字,从而偷换了概念,使本来是必须由统治者来进行调节控制的“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社会分配原则,变成了由上天神灵来安排。塑造了一个能超脱物外、主宰世界的“天神”形象。老子所谓的“天之道”是不能超脱物外,只是蕴涵物内的自然之道;这是由自然界的生存机理所决定的。他所指的“人之道”是由人的私有观念产生的。这两者是天生的一对矛盾,所以需要由治理天下的人来控制调节。《道德经》把《老子》原文的“天之道”理解为可以主宰世界的神灵之道,所以把“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改成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虽然只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概念,“益”是一种自然力的变化,“补”是一种外来力的赐与。《老子》原文的“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意思是说,有谁愿意把自己有余的东西拿出来奉送给天下的老百姓,这样做不正是有“道”的人吗?《道德经》把它改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思就是,什么人能够有多出来的东西,可以奉送给天下人?只有是有“道”的人。《老子》讲的是除了有“道”的人外,其它人是不会主动把有余的东西拿出来,必需由治理国家的人来做这工作。《道德经》讲的是,只有有“道”的人才拿得出多余的东西来;不是有“道”的人就不可能有多余的东西。它是以此来说明只有有“道”的人,才是富足有余的;这样《老子》原文所讲的社会分配原则却被一笔勾销了。《老子》原文的后面一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意思是,圣人只是想干好事情,而没有其它物欲的要求,有了成就又不会居功;所以能够这样做的人,他那不贪无欲的思想就是十分贤德的。《道德经》把它改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原文的意思是说,圣人在对待利益分配问题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那无私无欲的精神是我门学习的好榜样。《道德经》的意思变成了,圣人干事情不会逞能,事情成功也不会在意,因此他是不想让人家追捧。以此作为前面“唯有道者”精神面貌的一个补充。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4-01-10 22:55
                        回复
                          我的天呀,终于对比完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啊!我昨天晚上两点才睡觉啊。为太上老君战斗,为老子战斗,为我华夏上古文明光复而战斗,为自然天道而战斗,为我真正华夏儿女未来不再被奴役而战斗!!!
                            吾乃华夏战神。
                            大家可以看到,神话的女娲、儒教的“仁义”、道教中的“无为不争”……全是蜥蜴人孔丘集团精心嵌植进来的!!!!!!!!我们华夏上古文明,不是这些东西!!道教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蜥蜴人儒教的钳制,可怕啊,被奉为道教至尊的《道德经》,竟然是被儒教精心动了手脚的!!!
                          我们华夏上古的逍遥,不是“不争”,而是“不让”,绝不“让人”,我们的未来,天下皆“莫能与之争”。
                          儒教众妖魔,骗人说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他们是”篡改天地之心,活吞操控了生民之命,斩断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奴役之路“。天地本有心,用得着你们立么??你们为什么挖去了天地之心?还我原本天地之心?
                          我们要的,不是“不争”,而是“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莫能与吾华夏争”!
                          或者叫做龙人也成吧。龙族本来只是黄帝的坐骑,秦汉以前没有说自己是龙的,直接“天子”,从秦汉开始才称呼“真龙天子”,华夏上古文明就灭在这些龙族手里,然后,我们被欺骗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我们拜错了祖先啊,我们的祖先不是龙,我们不是龙的后代!两千多年了啊,我要为太上老君鸣冤,谁篡改老子道德经,要深度追查幕后凶手。号召所有的华夏儿女一起帮太上老君战斗,抵抗蜥蜴人。


                          48楼2014-01-10 22:59
                          回复
                            全文正文至此完。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 。◕‿◕。


                            关于儒学,儒教,还有其他的精彩的短篇,今天先不不贴了,要不然内容显得太杂。


                            这篇我中间还省略了两章没贴,一章写犹太教的某项教义不可取,一项写犹太人统治世界。。。和这个主题不合,所以省略了,另外,重复的,无意义的吐槽也都没有贴了。特此说明。


                            我今天累了,就不参与讨论了。大家看完有什么感想,千万要不吝赐教啊!很想听听各位意见。


                            希望明天一打开能看到很多。。。哈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14-01-10 23:05
                            回复
                              插楼了自删一层。


                              IP属地:浙江50楼2014-01-10 23: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