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曼"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成建华
印度是个孕育宗教和哲学的摇篮,也是东方神秘主义最具代表的泛宗教国家。早在几千年前,印度就盛行祭天地、拜鬼神、占星相这类崇拜自然和巫术的传统习俗。正是由于这种长此以往的迷信和愚昧、信仰与理性的有效碰撞,印度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独具思想特色的宗教,形成了许多在理论上既相互排斥又交相辉映的哲学体系。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大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个宗教哲学外,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
古往今来,印度的思想界斗争异常激烈,人们对"阿特曼"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纵论印度的思想渊源和发展流变,归根结底,不外乎佛家所说的"常见"和"断见"两种。常见(Sasstavqda)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常住不灭的精神实体或灵魂;断见(Uccedavqda)就是否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在印度思想史上,常见和断见贯穿并支配着正统派与非正统派宗教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整个印度哲学史发展演变的两条截然对立的基线。这也就是说,正统派哲学或非正统派哲学不是沿着常见的路线发展、构造对"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肯定的理论,便是沿着断见的路线发展、构建对"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否定的学说。与吠陀、奥义书一脉相承的正统派六派哲学之所以属于常见论者,就是因为它们的哲学目的在于肯定"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的存在,尽管它们用不同的名相和概念来加以阐述。同属于六派哲学的正理派(Nyqya)认为,"阿特曼"是一种绝对没有任何属性、非限定的、无意识的实体;数论派(Sq/khya)认为,"阿特曼"是一种纯意识的自然体;吠檀多派(Vedqnta)在提出"阿特曼"是个体显相始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阿特曼"既是一种纯然的极乐状态(qnanda),又是一种纯意识(cit)的纯有(sat)状态。尽管各派在解读上说法不一、内容各异,但一般都以为"阿特曼"在本质上是纯净无暇、常存不灭的。它们认为,一切恶意的或不净的行为都不应该是"阿特曼"的本性。熄灭烦恼,祛除不净,真显"阿特曼"的纯然本性,是追求生命尽善尽美、获得无上安乐的前提。顺世论与正统派哲学直接对立,属于"断见"论的一种。它主张"身坏命终,一无所有",认为人由"四大"组成,意识来源于物质,意识不可能脱离物质身体而独自存在。当人身坏命终时,一切还归于"四大",所以说人死后"一无所有","阿特曼"不可能常恒不灭。佛教也站在反潮流的一边,但在否定正统派"有我"论的同时,也一举否定了顺世论的"断灭"论,认为"常见"和"断见"是两种思想极端,因此提出了超越两个极端的"中道"学说,目的在于申宗明义,破邪显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成建华
印度是个孕育宗教和哲学的摇篮,也是东方神秘主义最具代表的泛宗教国家。早在几千年前,印度就盛行祭天地、拜鬼神、占星相这类崇拜自然和巫术的传统习俗。正是由于这种长此以往的迷信和愚昧、信仰与理性的有效碰撞,印度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独具思想特色的宗教,形成了许多在理论上既相互排斥又交相辉映的哲学体系。
印度的宗教五花八门,思想错综复杂。印度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阿特曼"作为印度思想信仰的一种,是奠定印度有神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确立印度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重大思想来源。它既是宗教的立宗之本,也是哲学交锋的焦点所在。历史上除了顺世论及佛教等少数几个宗教哲学外,几乎所有的印度宗教或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阿特曼"。
古往今来,印度的思想界斗争异常激烈,人们对"阿特曼"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纵论印度的思想渊源和发展流变,归根结底,不外乎佛家所说的"常见"和"断见"两种。常见(Sasstavqda)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常住不灭的精神实体或灵魂;断见(Uccedavqda)就是否认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在印度思想史上,常见和断见贯穿并支配着正统派与非正统派宗教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整个印度哲学史发展演变的两条截然对立的基线。这也就是说,正统派哲学或非正统派哲学不是沿着常见的路线发展、构造对"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肯定的理论,便是沿着断见的路线发展、构建对"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否定的学说。与吠陀、奥义书一脉相承的正统派六派哲学之所以属于常见论者,就是因为它们的哲学目的在于肯定"永恒精神实体--阿特曼"的存在,尽管它们用不同的名相和概念来加以阐述。同属于六派哲学的正理派(Nyqya)认为,"阿特曼"是一种绝对没有任何属性、非限定的、无意识的实体;数论派(Sq/khya)认为,"阿特曼"是一种纯意识的自然体;吠檀多派(Vedqnta)在提出"阿特曼"是个体显相始基的同时,进一步指出"阿特曼"既是一种纯然的极乐状态(qnanda),又是一种纯意识(cit)的纯有(sat)状态。尽管各派在解读上说法不一、内容各异,但一般都以为"阿特曼"在本质上是纯净无暇、常存不灭的。它们认为,一切恶意的或不净的行为都不应该是"阿特曼"的本性。熄灭烦恼,祛除不净,真显"阿特曼"的纯然本性,是追求生命尽善尽美、获得无上安乐的前提。顺世论与正统派哲学直接对立,属于"断见"论的一种。它主张"身坏命终,一无所有",认为人由"四大"组成,意识来源于物质,意识不可能脱离物质身体而独自存在。当人身坏命终时,一切还归于"四大",所以说人死后"一无所有","阿特曼"不可能常恒不灭。佛教也站在反潮流的一边,但在否定正统派"有我"论的同时,也一举否定了顺世论的"断灭"论,认为"常见"和"断见"是两种思想极端,因此提出了超越两个极端的"中道"学说,目的在于申宗明义,破邪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