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吧 关注:7,994贴子:120,424
  • 30回复贴,共1

宋代皇权与三衙用将——范学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代皇权与三衙用将
范学辉
摘 要: 宋代皇权具有强烈的军事底色,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三衙用将,关乎京城兵权谁属, 始终是宋代君主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君主往往侧重于使用“内批”、“御笔”等直接形式,以凌驾于三省、 枢密院之上。宦官等君主周围的佞幸群体,作为皇权的畸形延伸,亦时常能对用将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在宋代实际的政治运作当中,三衙用将,往往是皇权、宦官为代表的佞幸群体、宰相为代表的官僚士大 夫集团三者相互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 宋代; 皇权; 三衙; 用将
基金项目: 山东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宋代兵马司制度研究”( IFW10038)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三衙 管军制度研究”( 06CZS006)
作者简介: 范学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济南 250100)


1楼2013-09-11 23:25回复
    宋太祖作为后周驰骋沙场的禁军名将,殿前司的资深统帅,赵宋王朝的开国之君,是不折不扣的 军事老手。三衙管军等禁军高级将校的任免,皆出自其乾纲独断,实属理所当然。正所谓“方今中外 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① 也就是他的心腹谋主赵普,能够发挥一定的参谋作 用。建隆二年( 961) ,张琼被破格提升为殿前都虞候,就完全是出自于宋太祖的个人意志: “上谓殿前 卫士如虎狼者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制,乃自内外马步军都头、寿州刺史擢殿前都虞候、领嘉州防御 使。”②又如,殿前都虞候杨信,根本没有任何像模像样的战功,后来还得了重病,成了哑巴,指挥军队 时只能用一奴仆代他传令,但就因为杨氏出自宋太祖个人的亲兵卫士,宋太祖认为其“忠直无他”,遂 始终委任有加,一直位至殿前都指挥使。在杨信之后出任殿前都虞候的李重勋,在军中更加默默无 闻,他能够接任如此要职的唯一理由,就是“与太祖同事周祖,谨厚无矫饰”,乃宋太祖的早年军中密 友,宋太祖“甚重之,故擢委兵柄,始终无易”。③
    正如韩非子所说: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宋太宗、宋真宗父子,都是因人成事的公 子哥儿,显然都不是军事上的行家里手。然其父子二人,却偏偏自视甚高。宋太宗自诩“弓马娴熟”,
    更精通兵法。至道元年( 995) 正月,宋太宗就借山西前线战事的胜利,对左右侍臣表示自己精研兵 法,他说:
    用兵之法,古贤所著兵书已备,无以越其规矩焉,在人探讨耳。朕粗留心,至若汉高祖以必战 而灭楚,晋谢安以孤军而败秦,此用兵之妙也。夫文武之略,天不赐全。倘使张良有韩信之武勇, 韩信有张良之沉谋,则高祖焉能驾驭之乎? 朕每出兵攻伐,意颇精密,将兵之人,丁宁谕之。不听 者,多至败事。④
    左右侍臣们则顺水推舟,大肆吹捧道: “陛下料敌制胜,天之所授,固非臣下所测度也。将帅倘能上遵 成筭,则何往而不克矣。”至道二年,宋太宗又借王超伐夏取得小胜的机会,对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傅潜等三衙管军大将们表示:
    此行合战与还师之期,悉如所料,但诸将不能尽依方略,致此贼越逸。 布阵乃兵家大法,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朕自为阵图与王超,令勿妄示人。超回日,汝可取图观之。⑤
    其实,战场瞬息万变,《孙子兵法》以及历代高明的兵家讲究得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因 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宋太宗“悉如所料”、“诸将不能尽依方略”云云,纯属“功为己,过为人” 自欺欺人的外行话。他本人亲自指挥的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伐,宋军无一例外地一败涂地,涿州溃 败,名将杨业的战死,他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反倒是前线众将抵制其瞎指挥的满城会战,宋 军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果。宋太宗军事才能究竟如何,由此一望可知。
    问题是,皇帝既然如此自我迷信,以英明神武自居,文武大臣又阿谀奉承,三衙管军将帅的选拔, 当然就是皇帝一人高下在手,臣下置喙的空间就很小了。更何况,宋太宗即位背负着“烛影斧声”得位不正嫌疑的沉重包袱,对三衙的人事安排,他本来就有着最高的政治敏感度。 事实就是如此。宋太宗即位伊始,他就“属意戎事,每朝罢,即于便殿或后苑亲阅禁卒,取壮健者隶亲军,罢软老弱,悉分配外州,自是藩卫之士益以精强”。① 雍熙元年( 984) 二月,宋太宗又御崇政 殿“亲阅诸军将校,自都指挥使已下至百夫长,皆按名籍参考劳绩而升黜之,凡逾月而毕。自是,率循 其制”。② 宋太宗还对近臣说道: “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士卒 不畏服,虽有一夫之勇,亦何用耶?”③淳化二年( 991) ,当盐铁使李惟清向宋太宗建言“望国家精择将 帅,以有威名者护塞”,其实是对宋太宗的选将之道提出委婉批评的时候,宋太宗仍然故作高深地说:
    朕每计之,自有成算。至于选用将帅,亦须深体今之机宜。如韩、彭虽古名将,若以彼时之 见,便欲制今之敌,亦恐不能成功名。今纵得其人,未可便如往时,委之能成功业。此乃机事,卿 所未悉。④
    也就是说,尽管在战场上多次碰得头破血流,宋太宗还是坚持“自有成算”,坚持自己的选将之道,不 愿意采纳臣下的建言。三衙禁军自“百夫长”以上将校的“选擢”大权,当然就更不愿也不会稍向臣下 放手了。


    3楼2013-09-11 23:26
    收起回复
      2025-08-23 14:5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宋徽宗行政、用人,以好用“御笔行事”著称,即越过三省、枢密院的进拟,甚至不经由中书舍人“书行”,不交门下省给事中审覆“书读”,皇帝本人在内廷径直拟定人选,或亲笔书写,或由宫人代笔,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御笔行事,始于崇宁四年( 1105) ,宋徽宗“御笔更制军政”,“御笔付三省、枢密院,更制陕西、河东军政六事。三省、枢密院同奉御笔始此”。①大观年间则为最盛: “御笔自此始, 违者以大不恭论,由是权幸争请御笔,而缴驳之任废矣。”②三衙管军的选任亦如此。殿帅王恩得罪宰 相蔡京,蔡京欲逐之而不果,就是因为王恩得到了宋徽宗的庇护。③高俅以一介地痞无赖,竟得遍历三 衙、稳居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位,更完全出自于宋徽宗的乾纲独断。
      宋钦宗即位时,金兵兵临开封城下,宋朝已然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但宋廷发布的殿帅人选王宗 濋,其治军统兵的能力更等而下之,被朝野上下公认为还不如高俅。王宗濋,是宋钦宗之母宋徽宗王 皇后的亲属,“上欲宠异母党,故有是命”。④也就是说,这一任命,完全出自于宋钦宗本人任用外戚的 一己私意,不可能再有任何别的解释。难怪任命甫一发布,“识者寒心”。⑤幻想以骗子郭京的“神兵”退敌,就是在王氏主持下上演的荒唐闹剧。金兵刚登上开封城的时候,兵力其实并不多,宋军仍然还有反击的可能性 但王宗濋置宋钦宗的命运于不顾 竟带头鼠窜 首引卫兵逃遁 致都城失守也 ⑥最终直接导致了开封失守。宋钦宗算是自作自受,自食选将不当的恶果了。


      8楼2013-09-11 23:27
      回复
        宋高宗号称南宋“中兴之主”,但他在军事上其实很不在行。三衙用将,起初主要是依靠赵鼎、张浚等宰相。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后,则是奸相秦桧挟金自重、独揽大权十八年,宋高宗长期被置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绍兴五年( 1135) ,将杨存中的神武中军与殿前司合并,以杨存中为主管殿前司公事,决 策算是出于宋高宗本人,宋高宗后来还曾经宣扬: “杨存中忠无与二,朕之郭子仪也。”⑦然“朕之郭子仪”云云,更多地是宋高宗故作姿态; 杨存中也是摇摆于宋高宗和秦桧之间。秦桧死后,宋高宗得以“总揽权纲”,随即令杨存中“就第”,解除了他手中的兵权。⑧在解除杨氏兵权的时候,宋高宗特地下令继任者赵密在任命公布之前即前去接管殿前司,他还向大臣们说: “昔唐神策军使王驾鹤久典卫兵,权震中外,议欲易之,崔佑甫召驾鹤语移时,而代者已入军中矣。朕读《唐史》,深嘉佑甫善处事, 可以为法”,“自杨存中之罢,朕不安寝者三夕”。⑨看来,宋高宗、杨存中君臣二人真正的关系,实则是 不折不扣地尔虞我诈。


        9楼2013-09-11 23:28
        回复
          宋孝宗自然也不是什么军事干才,更非“英明神武”,但在南宋的皇帝当中,他算是唯一一个胸怀一九州之志⑩志于恢复中原的皇帝 也被公认为最 锐志肆武 最为 留神军政 注意将才 的皇帝。乾道七年( 1171) 七月,宋孝宗自己就曾向宰相虞允文等人表白说:
          朕近于几上书一“将”字,往来寻绎,未得择将之道。卿等更思之。
          虞允文奏: “人才临事方见。”上曰: “极是! 唐太宗安市之战,始得薛仁贵。”
          洪遵于知建康府任上曾上奏说: “臣窃谓今日先务,选将厉兵,莫此为急。仰惟陛下,锐意中兴,留神 军政,汲汲求人,惟恐不及,天下幸甚。”时人袁说友、叶适、吴泳等也都纷纷说道: “臣仰惟陛下属意 武功,寤寐戎事,整举军政,细大毕举”、 “寿皇圣帝进天下以知兵,故尤重武,亲教骑射,程其力用,武士有一才,必演而出之”、①“故有制、领而召对内殿者,有兵钤而引见便朝者。虽三衙帅臣,如敏如 琪,素以才武自奋,亦许之倚杖奏事。则凡将帅兵卒之有一技一能者,莫不求以自献”。②
          相应的,宋孝宗也可以说是对选将掌控最为有力的南宋皇帝。以三衙的统制、统领官为例,其任 用、升迁,在三省、枢密院进呈时,宋孝宗或可或否,往往就是亲自加以处置。隆兴二年( 1164) ,三省、枢密院进呈“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奏神勇军权统领官刘洪近已致仕,乞改差左军统领王明填阙”:
          上曰: “王明病目,不可用。”仍戒谕王琪: “近所差刘洪年老软弱,今果死,止是主帅作人情。”
          汤思退退而叹曰: “陛下留意军政,下至偏裨,皆知其能否,真大有为之君也。”③


          11楼2013-09-11 23:28
          回复
            乾道二年二月,宰执进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戚方“升差统领官孟俊充统制、副将董苑充统领”,洪适 等奏曰: “孟俊今年九月方及三年,董苑充统领,系升二等。”宋孝宗裁断: “孟俊可依差,董苑升二等, 恐后求援例,且已之。”④乾道八年四月,宋孝宗又当面训令三省、枢密院宰执,任命姚公赞为殿前司的 统领官、成光延为步军司的统制官,宋孝宗说:
            环卫官戚世明军政甚修,可除右千牛卫将军,专令训练士兵。姚公赞可除右监门卫中郎将, 依旧殿前司前军统领。每遇宣入禁中,赐酒食,统领官不得而与,故除之。成光延可除步军司中 军统制,依旧环卫官。以同赴阙之人,皆以任用,今以此试其事。⑤
            宰相梁克家遂奏曰: “陛下待遇将帅,恩意重轻,曲尽如此,将见人人感奋矣。”案: 宋孝宗于隆兴二年 重新恢复了环卫官制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便于皇帝的亲自选将,“兼收广览,使之日在左右,得以 周知其武才,他日选用,可以得人”。⑥
            此外,宋孝宗还专门下令枢密院编订了“揭帖”,即三衙、江上和四川诸军从准备将至统制官的军 官花名册,宋孝宗会不定期地抽查其中的一两员,当面召见,亲自考察其军事才能,以备日后选用。三衙、都统司众将,确乎“凡近日之所进用者,往往皆重劳圣虑,旁搜曲取而得之”。⑦
            三衙的统制、统领,大致属于三衙的中高级将领,宋孝宗尚且如此锱铢必较,他对三衙主帅除授的 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宋孝宗朝的三衙管军,李显忠、郭振、王琪、陈敏、王友直、郭棣等人,几乎无 一例外的都是宋孝宗个人的爱将。如位至主管步军司公事的郭振,就是因为在觐见时得到了宋孝宗 的赏识,“郭振仅一对内殿,既无旧劳,又无新功,亦以观察使与之”。⑧ 居“殿岩十年”的郭棣,原本只 是四川诸军默默无闻的一介正将,他能飞黄腾达至殿帅高位,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与宋孝宗君臣 之间,有一段“恨见卿晚”的佳话,史书记载:
            郭观察棣,初为兴元利州正将,枢密使王公炎入蜀,奇公材,留寘帐下。乾道中,部秦兵及铠 甲赴行在所,因密荐之,即日召入,孝宗悼符离失利,寤寐中原,公极言曩事,剖析如流,漏下数刻, 上曰: “恨见卿晚。”⑨
            又如历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主管殿前司公事的王友直,起家金朝统治下的河北土豪,绍兴三十一 年乘完颜亮南下之机兴兵反金,后南下归宋,其余部“不满百人”而已。像王友直这种“归正人”,在南 宋朝廷没有什么根基,往往最易遭到排斥,时人李椿就曾经谈到: 南下归宋的北人,“性多拙直孤立, 以拙直孤立,处之机巧奔竞风波之内,其何能立也? 不唯不能立,臣亦虑必将有受害者矣”。①王友直 能够一路青云直上,高居三衙管军,皇帝宋孝宗本人的特别赏识和器重,几乎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


            12楼2013-09-11 23:28
            回复


              IP属地:北京24楼2013-09-13 23: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