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媚1314吧 关注:20贴子:1,366
  • 11回复贴,共1

氨酯(PU)资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聚氨酯(PU)行业协会秘书长9月6日说,从现在到2010年,中国聚氨酯原料年需求增长估计会很快。

    秘书长估计: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醚多元醇年需求将以10%增长,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以15%增长。

    中国去年消费了48万吨MDI,36万吨TDI和88万吨聚醚多元醇。 

    尽管在以2位数百分率增长,但中国的PU原料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造成的能源价格上涨、来自其它低成品生产地(如越南和巴西)的竞争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本国的聚醚多元醇生产部门,正在使劲达到环保标准,因为当地许多装置没有足够的设备处理生产中产生的废水。

    TDI生产商也面临着其它汽车座垫原料的竞争,现在用聚合用MDI作代用品的越来越多。

    这位秘书长是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聚氨酯展览会的分会上说这番话的。


1楼2007-08-06 00:57回复
    近十年来,我国聚氨酯工业处于快速增长时期。2005年我国聚氨酯产量约300万吨,产值约600亿元,比2001年的122万吨、约200亿元分别增长了146%和200%,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5%,产值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去年,我国消费了48万吨MDI、36万吨TDI和88万吨聚醚多元醇。随着聚氨酯的广泛应用,其原料的需求也比将大幅增涨。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聚氨酯原料年需求增长将会很快。TDI和聚醚多元醇年需求增长将会很快。TDI和聚醚多元醇年需求将以10%增长,MDI则以15%增长。目前,已有众多中外企业涉足聚氨酯行业,如烟台万华、上海华谊、高桥石化、上海氯碱化工、黎明院、北方化学、上海联景集团等均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国外聚氨酯企业包括拜耳、巴斯夫、亨斯迈、陶氏化学、GE、科举亚、德固赛等知名公司,我国市场的诱惑力更吸引了马来西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客户和厂商。对此,拜耳材料科技亚太区聚氨酯业务单元的市场总监古方强调,中国正成为一个会球兴的聚氨酯强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市场。
      此外,由于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大,以及外资企业技术的引入,我国聚氨酯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例如拜耳新型绝热苯胺技术、TDI生产创新技术首次被应用到在上海的世界级工厂中,而其聚合物研发中心的设立更为聚氨酯业带来一系列创新技术。在此次展会上,拜耳就展开了为建筑行业量身定制的聚氨酯硬质泡沫系列产品,其能满足汽车部件、鞋类以及冷藏等其他行业需求的相关应用和解决方案,产品从浴缸到天花板照明,涉及众多特殊领域的应用。同样,巴斯夫和亨斯迈也把先进技术运用到了他们在上海的生产基地。
      尽管在速度和质量上均大幅增长,但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聚氨酯原料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造成的能源价格上涨,来自其他低成品生产地(如越南和巴西)的竞争和环境问题。


    3楼2007-08-06 04:43
    回复
      2025-08-28 13:25: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将继续主导全球聚酯生产,到2012年其全球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上升到48%。三星道达尔(Sumsang Total)石化公司的采购和基础化学的高级副总裁在第三届亚洲芳烃和衍生物大会上说,全球聚酯产量也将稳定增长,到2012年将从2006年的4000万吨/年增长50%到6000万吨/年。 

        他说,聚酯产量的增长会受到供应紧张和二甲苯(PX)价格高的影响,这会压缩精对苯二甲酸(PTA)的利润。PTA和乙二醇(MEG)是聚酯切片的主要原料。PTA产量将增长来满足聚酯生产商的需求,但没有确保PX供应就扩大产能是危险的。他补充说,为了解决中国PX的短缺,可以通过从中东进口来弥补缺口。


      4楼2007-08-06 05:10
      回复
        而据Freedonia集团日前预测,到2009年,美国聚氨
        酯树脂的需求将达到34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8%。据
        这家美国研究集团预测,至2009年软泡需求的年增长率将
        达到1.9%,届时需求量将达到12O万吨。硬泡PU需求年
        增长率为3.4%,届时将达到1 1 O万吨。建筑、贮罐和管道
        保温应用将推动PU硬泡需求增长。


        5楼2007-08-06 05:50
        回复
          目前,世界聚氨酯每年的总需求量为700多万吨,其中美国约250万吨,欧洲约220万吨,亚太地区约200万吨。据聚氨酯工业联合会分析,北美(美国和加拿大)2000年聚氨酯需求量比上年增长4.6%,美国为250万吨,加拿大为24.8万吨,墨西哥为1 26万吨。其中,弹性聚氨酯泡沫占聚氨酯需求量40%,其余为:硬性聚氨醋泡沫占26.5%,涂料占9.6%,弹性体占4%。美国和欧洲聚氨酯泡沫塑料均以软泡为主,分别占60%和57%,硬泡则分别占40%和43% 。预计2007年,世界聚氨酯泡沫的总需求量将超过
          2000万吨,亚太地区聚氨酯工业将与欧美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和日本在这一地区的产量和需求量最大。由于刚性泡沫及弹性体需求不断增长,去年欧洲聚氨酯需求增加了8.5%。据IAL咨询公司Angela Austin分析,整个欧洲特别是东欧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带动刚性泡沫生产稳步增长。聚氨酯的前身物——MDI的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如下:制冷工业需求增长了1 0% 1 2%;保温行业对刚性泡沫需求增加;热塑性聚氨酯(TPU)产量增加以及汽车座垫生产商更多使用MDI。去年欧洲柔性泡沫需求仅增加了2.5%。


          6楼2007-08-06 05:54
          回复
            在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市场。中国目前的聚氨酯年需求量已超过200万吨。在未来12年里,这一市场还将以每年1 O% 的速度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亚洲在中国的驱动下将继续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到201 5年, 中国不仅将成为世界主要的基本化学品市场,其在特殊化工领域也蕴涵着极大潜力,以中国聚氨酯为例,其年增幅就将达1 O%,并且在201 5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据相关机构预测,中国聚氨酯产量到2009年前将年增长7 8%,这将使中国聚氨酯产量从2004年的270万吨提升至2009年的近400万吨。国内聚氨酯需求动力包括较高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对家具需求的增加。建筑和旅游业的繁荣也导致大量宾馆进行重新整修,从而增加了对聚氨酯的需求。柔性聚氨酯泡沫产量预计将年增长1 1.1% 至2009年达到82.2万吨。用作绝缘材料的硬质聚氨酯(PU)泡沫产量也将增长,但其用于绝级材料的需求在中国东部市场接近饱和。原材料短缺可能会限制中国PU工业的增长,近年来中国PU工业一直呈两位数字增长。但新MDI(_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产能未能快速投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需求。


            7楼2007-08-06 05:55
            回复
              一、历史

              1937年德国化学家Otto Bayer发现了异氰酸酯与活泼氢化合物的聚合反应,从而建立了聚氨酯化学的基础。
              40年代德国人制取了聚氨酯粘合剂,50年代德国人亚当合成出聚氨酯混炼胶(MPUR)和聚氨酯浇注橡胶(CPUR),商品名Vulkallan。
              60年代以来聚氨酯聚氨酯浇注橡胶、热塑胶、泡沫塑料、涂料、粘合剂等相继形成了工业化生产。
              70年代末80年代初,聚氨酯合成材料的品种已经向系列化发展。并且开发出反映注射成型的聚氨酯(RIM) 
              我国自1958年试制成聚氨酯弹性体以来,先后开发出浇注胶,混炼胶,热塑胶,软硬泡沫塑料和黏合剂等。
              70年代开始我国聚氨酯新材料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聚氨酯材料品种牌号约80种,其中弹性体60余种,泡沫塑料10余种


              10楼2007-08-06 06:59
              回复
                聚氨酯:DMF有望持续价涨,MDI有望恢复上涨关于聚氨酯行业。 
                  DMF有望持续看涨。作为与MDI互补性的配套应用产品,DMF必将在MDI产需大幅释放的背景下迎来对DMF需求的快速扩张。事实上,进入2006年下半年中国国内外资MDI新建装置已开始陆续达产。 
                  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位于上海化工区的拜耳材料科技上海一体化基地的单体MDI工厂已经投产,首套新工厂拥有8万吨/年产能,于2006年6月中旬开始试运行;8月18日,巴斯夫、亨斯迈、上海华谊、上海高桥石化和上海氯碱化工(5.6,0.36,6.87%)五家公司,在上海化学工业区举行世界级一体化异氰酸酯项目投产典礼,标志着其中24万吨/年的MDI装置按计划实现投产。某种意义上,MDI产能的大幅释放意味着DMF的下游需求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聚氨酯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DMF产能的迅速扩张。特别地,进入2005年新扩建DMF装置明显增加。不过,由于聚氨酯产业中DMF与MDI为互补性配套原料产品,因此未来DMF的实际需求增长将相应跟随MDI的表观消费量的增长而动态变动。重要的是,尽管国内DMF新增装置仍在扩张,但相对于MDI的产能释放明显有限。笔者预测,未来3年国内MDI的表观消费量增速可以分别达到33%、25%与18%,而相应DMF的表观消费量增速分别为30%、21%与12%。从这个角度,笔者看好DMF未来的价格走势。 
                  国内DMF的价格走势,自2005年第三季度触底反弹后并一直上涨目前价位已达2005年年初的高点。尽管如此,伴随2007年国内MDI实际投放量的明显增加,DMF价格仍存一定程度的上涨动力。 
                  MDI有望恢复上涨。聚氨酯的优良性能使其成为多数传统材料的良好替代品。从这个角度,聚氨酯材料具有长期的发展生命力,由此作为合成聚氨酯材料的主要原料,MDI必将拥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其中,建筑节能将是MDI未来重要的拓展领域。 
                  考察走势图,MDI价格自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下滑,但此期间MDI原料苯胺(石油)价格并未下降。可以认为,此轮MDI价格下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下游氨纶需求萎缩所至。 
                  重要的是,2006年10月13日,商务部发布2006年第74号公告,公布了相关对进口氨纶反倾销调查的终裁决定。根据规定,自2006年10月13日起,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氨纶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反倾销税最高税率为61%。5年反倾销终裁有望对低谜近3年的氨纶行业带来复苏的预期。事实上,市场一直担心外资MDI产能释放对国内MDI的价格冲击并未出现。某种意义上,氨纶行业的复苏一定程度消化了新增的MDI产能。重要的是,政府推动的建筑节能市场有望成为对MDI需求的长期拉动力。


                11楼2007-08-06 07:14
                回复
                  2025-08-28 13:19: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预计到2010年印度聚氨酯需求较06年增长67%

                   据报道,印度聚氨酯协会(PUAI)报告称,到2010年,印度聚氨酯(PU)需求可望达到24.4万吨/年,较2006年增长67%。在总需求中,聚氨酯软泡沫将占57%,到2010年,将从2006年的8.4万吨增加到15万吨,增长79%。2006年印度生产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只有1.4万吨。 

                    聚氨酯软泡沫增长主要是由印度快速发展的运输和家具行业推动的。到2011年,汽车产量有可能达到1700万辆,家具行业的年增长率可达到18%。硬聚氨酯的需求占总量的23%,到2010年,需求将从目前的3.2万吨增加到5万吨,主要是由建筑工业推动的。耐用消费品将以10%的年增长率增长。


                  13楼2007-08-07 20:39
                  回复
                    根据英国研究集团IAL Consultants预测,中国聚氨酯(PU)产量到2009年前将年增长7.8%,这将使中国聚氨酯产量从2004年的270万吨提升至2009年的近400万吨。 

                      国内聚氨酯需求动力包括较高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对家具需求的增加。IAL也指出,建筑和旅游业的繁荣也导致大量宾馆进行重新整修,从而增加了对聚氨酯的需求。柔性聚氨酯泡沫产量预计将年增长11.1%至2009年的82.2万吨。用作绝缘材料的硬质聚氨酯泡沫产量将增长,但其用于冰箱的需求在中国东部市场接近饱和,IAL称。 

                      这家英国研究集团称原材料短缺可能会限制中国聚氨酯工业的增长,近年来中国聚氨酯工业一直呈两位数字增长。 

                      在一份单独的报告中,IAL也已预计西欧聚氨酯产品产量将年增长2.2%至2009年的360万吨。用于冰箱和冰柜的硬质聚氨酯产品市场需求已饱和,但该市场仍在增长,因为顾客日益喜欢美国风格的贮藏冰箱。


                    14楼2007-08-07 20:40
                    回复
                      作为高分子新材料的聚氨酯工业发展很快,2005年总消费量达300万吨,这两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16%。目前亚洲是世界聚氨酯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而我国又是亚洲聚氨酯发展最快的中心地区。虽然我国聚氨酯产业规模已达到很大程度,但由于人口众多,聚氨酯的人均消费量在世界上仍居中下水平,因此聚氨酯市场在我国仍有广阔空间。 {TodayHot}
                         经过十多年积极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效,但与每年全国城乡新增建筑面积16-19亿平方米的规模和进程相比,与发达国家取得的显著成绩相比,严重滞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能正在持续快速上升,其所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大,专家预计将从目前的27%上升到2020年的35%左右。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现在我国节能建筑市场的技术、材料、产品严重不足,专家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差,新技术、{HotTag}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相对滞后,难以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达到节能性能的墙体、保温材料供应严重不足,且品种单一。目前如保温材料,只有聚苯乙烯、岩棉等几个品种,如果北方和过渡地区城市新建住宅都按节能标准建造,则年需求为4000万立方米;由于信息扩散不力,能够决定市场需求的开发商、业主等投资主体并不了解建筑节能的相关信息,难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一再强调要推进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要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种节能墙体、屋顶以及门窗,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高性能建筑玻璃。 
                        基于这种国情,专家们认为聚氨酯作为高效隔热材料在我国实现第三步建筑节能目标的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聚氨酯于建筑中的应用技术也值得我们借鉴。选用聚氨酯作为墙体隔热材料除了考虑到它突出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以外,主要还在于它能够节约能源。硬质聚氨酯泡沫带来的额外费用将会由供暖和制冷费用的大幅度减少而大幅度抵消。此外,能源的节省也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而减轻温室效应,较薄的保温层也可增加建筑物内部可用面积,这对地价越来越昂贵的城市有特别的吸引力。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建筑节能中,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核心问题往往是保温材料及配套技术体系的选用。聚氨酯作为高效保温材料,其实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多年来,所有电冰箱都采用聚氨酯作保温,其高效是经过验证和有目共睹的。聚氨酯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建筑领域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也已经用于冷库、冰箱、航空、石油、汽车等行业,但真正将其用在住宅建筑外墙外保温上的还很少,目前我国开展这一研究的机构和企业也不多,而研究出的值得推广的技术体系也寥寥无几。专家们预测,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聚氨酯也将在建筑领域“大展宏图”。 不久前建设部发布通知,要求从今年开始,北方的许多建筑外墙必须加一层保温板。目前建筑用的保温板多为钢板内夹岩棉或聚苯乙烯泡沫,而目前世界上应用效果综合评价最好的保温板是聚氨酯泡沫作为夹心层的保温板。 
                        随着奥运场馆的建设的陆续开工,和国家今年大力提倡的发展绿色GDP的产业政策,聚氨酯保温材料将凭借其低能耗、加工方便、保温效果极佳等诸多优势,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里将引领中国的保温建材市场


                      15楼2007-08-09 12:30
                      回复
                        • 61.144.24.*
                        楼主是联景的 还是 PU快讯的人啊,呵呵


                        17楼2010-01-14 2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