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我们看到一座座书院如星辰般闪烁着人文的光芒。自中国的第一个书院,唐代的“张九宗书院”在四川遂宁诞生以后,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抛却私功私利,倾其所有兴建书院者不在少数,他们的育人情怀、家国情结,成为大江南北、民心乡风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据调查,我国历代创建大小书院有七千多座,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已屈指可数。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的浙江仙居桐江书院,虽然没有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一样名闻全国,但能经受世事的变故、霜雪的摧残而完整地保留至今,风韵依然故我,使人感到惊叹。
桐江书院坐落在离千年古镇皤滩不远的板桥村,这里有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穿境而过,这里有叠翠辉映的座座秀山养人眼目。山美水秀的板桥村,在偶然之中也必然地成为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归隐之地。方干虽然在唐诗之林里诗才出众,但却屡屡被拒之科举之外,报国无门的才子心凉如水地别祖离乡,来到仙居板桥,倾家举囊,兴办学塾。他希望用清丽的奇山秀水,来慰藉多梦的心灵,让江南淳朴的民风,吹涤内心萦怀治国之志的郁闷。
轰轰烈烈的方氏义塾名闻遐迩,四方学士不远山高路险,慕名前来求学问道,其中有温州乐清的王十朋。王十朋后来考中状元,成为一代政治家、诗人、名臣。
独自举资建造桐江书院的,是诗人方干的第八代子孙方斫。方斫学识渊博,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经学师表。书院占地一百五十多亩,主体为三重院落式结构,由正门、鼎山堂、大成殿及东西厢房构成。书院后面引永安溪水于一潭,名曰鉴湖,鉴湖水环绕书院,名曰桐江,书院亦以桐江名之。
桐江书院承袭湖南岳麓书院的学规。当时岳麓书院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朱子书院教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学规。桐江书院以中国顶尖的书院学规为规范,足见方斫办学的严谨和雄心。中了状元,做了夔州知府的王十朋得知桐江书院建成后,兴奋异常,挽袖挥笔亲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送至桐江书院,以示庆贺。
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台州任职期间,也欣然来桐江书院讲学。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18岁登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官至宝文阁待制。宋代理学经过朱熹的综合和总结自成规模与体系,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孟,其门生则称他为“万世宗师”。
朱熹在桐江书院讲学时,得知当年小小的方氏义塾,建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书院,不禁感慨万千。他欲握笔题字,但看到王十朋送的“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已抒了胸中之意,便一时无从下手。他抬头眺望书院对面鼎立的三山,积翠映天,便挥笔写下“鼎山堂”三字,希望桐江书院这座文化的授业讲堂,如鼎峙之山坚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撑起文化蔚蓝的广袤天宇。
同时,朱熹还亲手在书院前植下五株苦槠树,隐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寓意,鞭策求学的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奋发向上。不仅如此,朱熹还毅然送子在此就学,并作《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诗云: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子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桐江书院的琅琅书声,在轻柔的春风里发芽,在绿荫欲滴的夏夜里孕实,在天高水蓝的秋日里果满枝头。桐江书院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才,这已无从考证。重要的是她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纷乱战火,而仍如山岳般巍然屹立在山乡村野之中……
据调查,我国历代创建大小书院有七千多座,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已屈指可数。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的浙江仙居桐江书院,虽然没有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一样名闻全国,但能经受世事的变故、霜雪的摧残而完整地保留至今,风韵依然故我,使人感到惊叹。
桐江书院坐落在离千年古镇皤滩不远的板桥村,这里有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穿境而过,这里有叠翠辉映的座座秀山养人眼目。山美水秀的板桥村,在偶然之中也必然地成为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归隐之地。方干虽然在唐诗之林里诗才出众,但却屡屡被拒之科举之外,报国无门的才子心凉如水地别祖离乡,来到仙居板桥,倾家举囊,兴办学塾。他希望用清丽的奇山秀水,来慰藉多梦的心灵,让江南淳朴的民风,吹涤内心萦怀治国之志的郁闷。
轰轰烈烈的方氏义塾名闻遐迩,四方学士不远山高路险,慕名前来求学问道,其中有温州乐清的王十朋。王十朋后来考中状元,成为一代政治家、诗人、名臣。
独自举资建造桐江书院的,是诗人方干的第八代子孙方斫。方斫学识渊博,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经学师表。书院占地一百五十多亩,主体为三重院落式结构,由正门、鼎山堂、大成殿及东西厢房构成。书院后面引永安溪水于一潭,名曰鉴湖,鉴湖水环绕书院,名曰桐江,书院亦以桐江名之。
桐江书院承袭湖南岳麓书院的学规。当时岳麓书院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朱子书院教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学规。桐江书院以中国顶尖的书院学规为规范,足见方斫办学的严谨和雄心。中了状元,做了夔州知府的王十朋得知桐江书院建成后,兴奋异常,挽袖挥笔亲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送至桐江书院,以示庆贺。
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台州任职期间,也欣然来桐江书院讲学。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18岁登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官至宝文阁待制。宋代理学经过朱熹的综合和总结自成规模与体系,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孟,其门生则称他为“万世宗师”。
朱熹在桐江书院讲学时,得知当年小小的方氏义塾,建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书院,不禁感慨万千。他欲握笔题字,但看到王十朋送的“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已抒了胸中之意,便一时无从下手。他抬头眺望书院对面鼎立的三山,积翠映天,便挥笔写下“鼎山堂”三字,希望桐江书院这座文化的授业讲堂,如鼎峙之山坚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撑起文化蔚蓝的广袤天宇。
同时,朱熹还亲手在书院前植下五株苦槠树,隐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寓意,鞭策求学的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奋发向上。不仅如此,朱熹还毅然送子在此就学,并作《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诗云: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子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桐江书院的琅琅书声,在轻柔的春风里发芽,在绿荫欲滴的夏夜里孕实,在天高水蓝的秋日里果满枝头。桐江书院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才,这已无从考证。重要的是她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纷乱战火,而仍如山岳般巍然屹立在山乡村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