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育吧 关注:2,570贴子:41,428
  • 10回复贴,共1

【简述】拟态与保护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淋溶土

有些动物会利用保护色、拟态等方式,使自己与环境混为一体,而不易被敌人发现。拟态与保护色是动物伪装和隐蔽行为的高度表现,也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动物常以躲藏、隐身或威吓(警戒色属之)等不同方法,来逃避补食者的攻击,达到保护自己或族群安全的目的。 

首先介绍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ation)。生物改变体色借此和环境相似,而使得个体获得保护的情形,我们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特殊化,会演变为特殊体色(通常是非常艳丽或醒目的颜色)以威吓敌人,是为警戒色。甚至有些掠食者也会利用特殊的保护色隐蔽自己,达到偷袭猎物的目的。一般而言,保护色大致可分为隐蔽色、适应色和警戒色等三种类型。 


1楼2007-07-13 10:25回复
    (1)隐蔽色:

    有些生物将自己的体色塑造地和四周的环境极为类似,使自己不易被发现,这种情形称为隐蔽色。隐蔽色可发生在躲避天敌的物种身上,如草蝉的绿色身体、斑马适於躲藏在莽原灌丛中扰乱敌方视线的条纹身躯以及部分蟋蟀的土色体色。也可发生在猎食者的身上,如北极熊与北极狐的白色。

     
    (2)适应色:
    有的动物会随著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其身体的颜色,在生态学上这叫做适应色。例如会随著栖息的海底环境不同而改变体色的比目鱼。而章鱼的变色功力在所有的海洋动物当中,更是首屈一指的,其变色能力极强,非常具有隐避效果。 

     
    (3)警戒色:
    部分动物因为本身特殊的代谢或皮肤腺体等机制而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色彩,代表其具有毒性或味道不佳,使掠食者不敢轻易食用,借此达到保护的效果,如蛱蝶科斑蝶类的蝴蝶、南美雨林中的箭毒蛙等。警戒色具有族群的放大性,例如一只青斑蝶它的警戒效果可能没这麼强,某些掠食者不小心吃到而中毒,可能还影响不到其他掠食者对该物种的攻击性。但若是一整个庞大的青斑蝶族群,则中毒的频率加高,再加上警戒色的一再出现,则放大效果就会出现,少数青斑蝶的牺牲将会保护到整体青斑蝶的族群。


    2楼2007-07-13 10:42
    回复
      2025-08-16 08:0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来介绍拟态(Mimicry),这是比保护色更为特化的机制。生物特意将形态拟似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或者是其背景环境,使个体能够争取到最佳的生存条件,这种情形就称为“拟态”。拟态的种类很多,像是有些拟态可让生物个体融合到周遭的环境当中,使拟态之生物难以被发现,这种拟态称为隐蔽式拟态(Mimesis),如部份章鱼会变化身体像是珊瑚礁的形状、竹节虫模拟树枝的形状、枯叶蝶的形态类似枯叶、花螳螂隐匿在花丛当中等。

      图片:枯叶蝶(引自百度百科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3.html ,百科贡献者:悦悦巫师、 高楼居士)


      3楼2007-07-13 10:48
      回复
        而像是攻击性拟态(Aggressive mimicry),则由捕食者主动藉由拟态的方式以增加捕获猎物的机会,例如有些鱼类长得很像珊瑚、比目鱼潜藏在沙下、花螳螂的花形身躯都是等待猎物上门的例子。
                        
        图片:擅於隐藏在沙堆中的比目鱼(引自百度百科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26329.htm ,百科贡献者:
        wangpijie、ruilex、yuweichao1986、瘦猪待屠、双剑队长、fhjohn)


        4楼2007-07-13 10:59
        回复
          有些拟态者可以模仿寄主的体型或动作等,进而达到与寄主共同生活的目的。这种拟态最常发生於社会性昆虫的群落当中,例如分布在欧洲的黑隐翅虫,其幼虫有拟似蚂蚁幼虫的肢体动作,并且会分泌出类似的化学分泌物,使蚂蚁接纳并照顾它们。这类拟态有一特别的名称,称为韦斯曼氏拟态(Wasmannian mimicry)。还有一些拟态纯粹在於虚张声势用的。一些防卫能力非常差的动物,它们模拟有毒动物的警戒色与型态,来藉此骗过天敌的攻击,此种拟态型式最早是由英国的昆虫学家贝兹所提出,生态学上称为贝兹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例如一些蝴蝶特意模仿有毒的斑蝶类(如白条斑荫蝶, Penthema formosanum),来逃过天敌如鸟类的袭击。有些蝇类会模仿蜜蜂的型态,以藉此逃避天敌的猎食。贝兹氏拟态的成功与否,端看先前所提过的警戒色放大性效应是否够大,假若原先具有警戒色的有毒物种族群本身的警戒功能就不够强了,那麼拟态物种的“假警戒色”也就没有用了。另外,拟态者的族群数量也不可太多,假若假扮者的数量高於真正有毒的物种,就会被猎食者所识破,甚至间接影响原来有毒生物的警戒色效果。


          5楼2007-07-13 11:12
          回复
            先前所提过的警戒色需要具有放大效应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有些生物,本身就具有警戒色了,但族群数量不够大,仍然十分危险。为了增强警戒色的效果,於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动物,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串联拟态,使得放大效应得以扩张,加强了彼此间防卫的目的,而让掠食者不敢捕食。这种效果有点类似人类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结盟,并且合作共筑防御工事,但却是以生态行为的模式加以表现出来者,生态学上称为米勒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此类拟态行为最初是由德国学者米勒所发表。因此称之为米勒氏拟态。例如外型相互类似的金斑蝶与黑脉金斑蝶二者,均为带有毒性的蝶类,它们之间型态的类似,大幅加强了族群警戒色的效能,并防堵了鸟类的攻击。


            6楼2007-07-13 11:27
            回复
              其实无论拟态或是保护色都是地球生命亿万年来的演化成果,也是大自然最动人而美丽的篇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生命的构成也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让大自然这些鬼斧神工的画面仍然能够真实地活在我们眼前,端看人类本身对於大自然的保护了


              7楼2007-07-13 11:29
              回复
                其实很久没复习生态学了,有些专有名词与观念都有些生疏了。我还把以前的笔记拿出来了呢。我自己写起来都有些无力...。以前我在大学时不同的科系,所开出来的各类生态学课程上的内容都不太一样,其中我最喜欢去昆虫学系与动物学系旁听生态学的课了,因为拟态与保护色的研究是他们最擅长的。


                9楼2007-07-13 15:49
                回复
                  2025-08-16 08:0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别洩气呀!蓝鲱。经济学人是很有power的,现今的生态保育其实是不能没有经济学领域的参与的。毕竟合理的商业经营与合理的资源开发是生态保育最重要的屏障。何况蓝鲱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你的出发点也必然会顾及到生态的层面,你的所学必定能够帮助这个世界的


                  11楼2007-07-13 18:58
                  回复
                    最近关於拟态的学说好像又有人提出新的理论了,但是详细的情况美国的生态学界尚未明朗


                    12楼2007-07-14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