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公元982年),雄心勃勃的辽景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南征,宋辽唐兴战役的爆发。
辽军三路进兵,东路和西路均遭到失败,中路辽军大约正军万人组成的一支准主力兵团,当然还有一些辅助军和老幼,估计人数也应该有数万,浩浩荡荡杀向雁门。等待他们的当然是潘美为首的三交行营严阵以待。三交行营人才济济,名将曹光实,李继隆,杨业,梁迥均在潘美麾下,又有精锐数万。而辽军厉害点的人物也就耶律学古,加上又是偏师兵少将寡,结果可想而知。契丹人几乎溃不成军,一触而溃。潘美为了配合河北方面击退敌人后立即主动展开反攻,宋军分道出雁门深入到辽国境内,按《宋史》李继隆传的记载宋军一路甚至杀到灵丘。这次主动出击作战,潘美可谓战果累累,按长编攻破辽军堡垒三十六处,斩首三千级,俘获老幼万人,牛马数万。根据《宋太宗实录》曹光实传的记载宋军斩级数高达五千级。总之这一仗潘美取得了巨大战果,辽军山后部队的力量和信心受到了惨重的打击。
值得敬佩的是辽国名将耶律学古,苦苦支撑着战局,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使得山后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耶律学古把一些百姓伪装成士兵,虚张旗帜,宋军来剽掠就在独虎峪举烽火,然后掩杀,夺回了一些物资和人员,并俘获了宋军将领(《辽史耶律学古传》载)。
王茗的《潘美传》把独虎峪战役归于第二次雁门战役后,显然是因为辽史这段的记载前边没有时间,而紧接着“乾亨二年伐宋,乞将汉军,从之,改彰国军节度使”这句话之后,因此造成了误解,雁门战役宋军战后仅有小规模出塞劫掠,并没有辽史记载的“分道来侵”的情况,只有第三次雁门战役宋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才有“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宋史曹光实传》载)的情况与之吻合。
近来看到有些网上评论依据《辽史》耶律学古传的记载“自是学古与潘美各守边约,无相侵轶,民获安业“结论潘美和辽人私自达成默契,出卖宋国,和辽国有交易。这个评论是毫无根据的,“各守边约,无相侵轶”作为一个边将阶段性的和敌人达成暂时的停火在历史上很多见,谈不上卖国。其次和辽国边境停火是宋太宗的意也是宋朝的一贯战略,在辽方三路南征受挫后按《长编》记载数月后:“诏缘边诸州军县镇等,各务守境力田,无得阑出边关,侵扰帐族及夺略畜产,所在严加侦逻,违者重论其罪,获羊马、生口并送于塞外。”
所以以潘美和对方所谓“各守边约,无相侵轶”为理由下结论潘美卖国通敌是不成立的。
可惜辽军像独虎峪战役这样的亮点实在太少,而最后一路辽军在府州遇到折家军。辽军面对这样的虎狼军团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折御卿击破之新泽寨,斩首七百级,禽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长编》卷23载)辽景宗一生中最后一次南征就这样悲剧性的结束了。战败后数月后辽景宗去世。纵观景宗时代辽宋之战总体上辽国战局不乐观,属国北汉被灭,幽州遭到进攻,而面对宋军有效的战区防御,辽军始终没能取得理想的战绩,处处碰壁,损失惨重。潘美和崔彦进两名优秀将领的指挥下各战区均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人事上过于倚重老将,且对三交行营的矛盾也没有及时化解,只是简单的把一些参劾杨业的奏折封起来交给杨业以表示信任。
辽军三路进兵,东路和西路均遭到失败,中路辽军大约正军万人组成的一支准主力兵团,当然还有一些辅助军和老幼,估计人数也应该有数万,浩浩荡荡杀向雁门。等待他们的当然是潘美为首的三交行营严阵以待。三交行营人才济济,名将曹光实,李继隆,杨业,梁迥均在潘美麾下,又有精锐数万。而辽军厉害点的人物也就耶律学古,加上又是偏师兵少将寡,结果可想而知。契丹人几乎溃不成军,一触而溃。潘美为了配合河北方面击退敌人后立即主动展开反攻,宋军分道出雁门深入到辽国境内,按《宋史》李继隆传的记载宋军一路甚至杀到灵丘。这次主动出击作战,潘美可谓战果累累,按长编攻破辽军堡垒三十六处,斩首三千级,俘获老幼万人,牛马数万。根据《宋太宗实录》曹光实传的记载宋军斩级数高达五千级。总之这一仗潘美取得了巨大战果,辽军山后部队的力量和信心受到了惨重的打击。
值得敬佩的是辽国名将耶律学古,苦苦支撑着战局,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使得山后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耶律学古把一些百姓伪装成士兵,虚张旗帜,宋军来剽掠就在独虎峪举烽火,然后掩杀,夺回了一些物资和人员,并俘获了宋军将领(《辽史耶律学古传》载)。
王茗的《潘美传》把独虎峪战役归于第二次雁门战役后,显然是因为辽史这段的记载前边没有时间,而紧接着“乾亨二年伐宋,乞将汉军,从之,改彰国军节度使”这句话之后,因此造成了误解,雁门战役宋军战后仅有小规模出塞劫掠,并没有辽史记载的“分道来侵”的情况,只有第三次雁门战役宋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才有“大军北征,与潘美分道出雁门。光实为前锋”(《宋史曹光实传》载)的情况与之吻合。
近来看到有些网上评论依据《辽史》耶律学古传的记载“自是学古与潘美各守边约,无相侵轶,民获安业“结论潘美和辽人私自达成默契,出卖宋国,和辽国有交易。这个评论是毫无根据的,“各守边约,无相侵轶”作为一个边将阶段性的和敌人达成暂时的停火在历史上很多见,谈不上卖国。其次和辽国边境停火是宋太宗的意也是宋朝的一贯战略,在辽方三路南征受挫后按《长编》记载数月后:“诏缘边诸州军县镇等,各务守境力田,无得阑出边关,侵扰帐族及夺略畜产,所在严加侦逻,违者重论其罪,获羊马、生口并送于塞外。”
所以以潘美和对方所谓“各守边约,无相侵轶”为理由下结论潘美卖国通敌是不成立的。
可惜辽军像独虎峪战役这样的亮点实在太少,而最后一路辽军在府州遇到折家军。辽军面对这样的虎狼军团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折御卿击破之新泽寨,斩首七百级,禽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长编》卷23载)辽景宗一生中最后一次南征就这样悲剧性的结束了。战败后数月后辽景宗去世。纵观景宗时代辽宋之战总体上辽国战局不乐观,属国北汉被灭,幽州遭到进攻,而面对宋军有效的战区防御,辽军始终没能取得理想的战绩,处处碰壁,损失惨重。潘美和崔彦进两名优秀将领的指挥下各战区均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人事上过于倚重老将,且对三交行营的矛盾也没有及时化解,只是简单的把一些参劾杨业的奏折封起来交给杨业以表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