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一个声明,很多书名是凭记忆向大家汇报的,和实际很可能有细微的出入,请见谅。并请各位指出谬误,一面自误误人。
谈谈推荐的标准。既然是“中国哲学”,就是以现代学科划分后的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为标准,挑选一些能反映这一学科内容的书籍。至于《菜根谭》,劝世良言之类的处世经验类的书籍不在范围之内,而余秋雨之流的《何谓文化》之类的打打哲学擦边球的也都忽略不计。推荐这个书目的意义在于,希望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真正了解并进入到中国哲学的视域内。
首先推荐两本无关中国哲学的书籍,一本是庞思奋的《哲学之树》,一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为什么推荐这两本呢,是想让初涉及哲学的朋友们能对“哲学”本身有所了解。虽说中国哲学是很有自身特色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甚至整个哲学,是以西方哲学作为一个标准或范式来构建的。在这个背景下,试想如果连基本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这些基本的构成哲学的要素都不了解的话,怎能展开对中国哲学中相关问题的哲学式思考呢?
尤其是《哲学之树》,以形而上学、逻辑、认识论、存在哲学等几个最基本的版块勾勒了哲学学科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哲学入门的绝好材料。其中介绍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之区别的部分,对理解中西哲学和差异和沟通也是启示意义的。
《西方哲学史》则更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脉络,一时看不进去可以放一放再看。但是要强调的是,能看进去的话,对学习中国哲学大有裨益。而且,作为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该作品,文笔也是很风趣优美的。
如果有兴趣的话,进一步可以看看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那个更适应现代的哲学课程的表述方式,知识点也更密集。
学习中国哲学呢,我建议朋友们结合原著和教科书一起看。只看原著呢,缺乏有系统的哲学视域下的指导,把握原著当中的哲学思维有难度,而且很费功夫。只看教科书,犹如嚼别人嚼过的馒头,不看原汁原味的著作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真切的关于中国哲学的精神的。
原著方面:四书、老子、庄子是适合用来入门,阅读起来又很有趣味的基础性著作。而且,有志于了解中哲的朋友们会发现你无论如何都绕不过这六本书去学习中哲。玄学是老庄的后进,理学是孔孟的传承,离开四书和老庄,始终也不可能对中哲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还是劝告大家多读这六本基础原典,如果还能涉及《易传》,《大乘起信论》等更深层次的原著就更好。但是四书老庄是基础中的基础,无论如何学习,最后还是脱离不了这六本。
原著的版本也很重要,入门以后会觉得各种版本各有利弊,但是入门时选对了版本就能事半功倍。
孔孟,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这是最经典的版本,中华书局不断地再版,久经读者的考验。杨伯峻先生的注释朴素到位,深入浅出,将知识和可读性高度结合了,在入门读本中无出其右。
当然,深入学习的话,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都荟萃了两千年注孔孟的全部精华,可以仔细品玩。
老庄的话,我是看着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与评介》,《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开始学习的。另,陈的《周易今注今译》也不错,这个系列实在是可以匹敌杨伯峻之孔孟的三玄注本。
看到有吧友批评陈鼓应先生的注释,深深地不以为然。作为普及型的作品,陈鼓应不但以通俗的语言将符合一般哲学视域的意义梳理出来,还结合了很多新出的研究成果。比如楚简本老子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