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吧 关注:122,965贴子:815,058
  • 9回复贴,共1

小林校长的旋律教育法(转自《窗边的小豆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旋律教育是怎么回事呀?”
  当有人提出这个疑问时,小林校长总是这样回答:
  “旋律教育法是一种游戏,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体的固有组织更为精巧。它同时又是一种培养心灵运动节奏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活动能使身心同时领会旋律。实行旋律教育法,将会使性格变得和谐而优美。这种性格既高尚又坚强,正直而又能顺从自然的规律。”


1楼2013-02-08 11:01回复
    小林校长列举的优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去多谈了。总之,小豆豆这个班首先从使身体接受旋律开始训练了。校长在礼堂的小舞台上弹钢琴。和着钢琴的节奏,学生们从各自喜欢的地点开始走动。随便怎么走都可以,但若与人流相逆的话,就会与别人相撞,那就不愉快了,因此便自然地沿着同一个方向走动,并形成了一个圆圈。不过,也不需要排成一行,只是毫无拘束的向前走着。但耳朵要注意音乐的节奏,如果认为是二拍的,迈动步伐时就要象乐队指挥似的用力上下挥舞双臂打二拍。脚步不要踩得“吧嗒,吧嗒”响,但也不要象跳芭蕾舞那样竖起脚尖。那么该怎样走呢?校长说:“身体要放松,全身自然摆动,脚尖拖地,就象拉大拇指似的,这样往前走就可以了。”总之,不管那种姿势,最根本的要求是轻松自在,所以每个学生的走法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如果音乐的拍节是三拍子,两手就立刻改为打三拍的动作。步法也要合拍,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并且两只手指挥的动作最多要到六拍子,这就要求不断地变换动作。比如打四拍时,那动作是:


    2楼2013-02-08 11: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先向下,绕上来,然后平行挥动,再向上。”
        这还比较容易,待到五拍时,动作是:
        “先向下,绕上来,再向前,向一侧移动,然后再向上。”
        到六拍时,动作就更复杂了:
        “先向下,绕上来,再向前,然后从前绕到胸前,再向一侧移动,然后再向上。”
        所以随着拍节的不断变化,动作也就越来越难。而更难的是,校长常常一边弹钢琴一边大声地说:
        “即使钢琴的曲子变了,你们的动作也不要马上变!”举个例子来说吧,开始大家都按着两拍的节奏在走动,这时钢琴改为三拍了。但即使听到了三拍的音乐,还得按两拍的样子动作。校长似乎是这样考虑的:这虽然非常艰难,但正是在这种时候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思想集中能力和坚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3楼2013-02-08 11:02
      回复
        过了一会儿,校长喊了声:
          “可以换三拍了!”
          学生们都感到很高兴,立刻做起三拍的动作,但在这个时候是不容许犹豫的,要在一眨眼的工夫把刚才两拍的节奏忘掉,立即把大脑的命令传到全身,即指挥筋肉开始按三拍动作。然而正当脑子里想着赶快跟上三拍的节奏时,钢琴马上又变为五拍了。旋律教育法就是这样进行的。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手脚都乱了套,一个个直嚷:
          “老师,等一等!等等嘛!”就这样,一边嚷一边哼哼唧唧地作着。而一旦习惯了之后,心理就特别舒服,有时自己还能想出各种花样来,人人都是兴高采烈的。一般都是在人流里各自做着动作,但在高兴时也可以和别人并肩行动。两拍的时候,还可以拉起一只手或闭起眼睛,只是不允许随便说话。


        4楼2013-02-08 11:02
        回复
          妈妈们也偶尔在开家长会时悄悄从外面向里看看。那情景动人极了:孩子们都以各自独特的表情,轻松自在地挥舞手臂迈动双腿,看上去个个都很欢快,而且那蹦蹦跳跳的动作和音乐的拍节十分谐调。


          5楼2013-02-08 11:03
          回复
            旋律教育法的第一课就是使儿童的身心都能理解节奏,而它的整个出发点是:帮助精神和肉体的谐调平衡,只要能唤起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便算达到了目的。所以小豆豆第一天在校门口问妈妈的那句话:
              “巴学园,这‘巴’是什么呀?”
              当时弄不清这“巴”字的含义,现在就能理解校长先生的用心了。所谓“巴”,就是由黑、白两个巴字形组成的圆形图案,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
              (哎,画不出来啊。其实就是中国太极图的那个图案哦)
              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谐调。


            6楼2013-02-08 11:04
            回复
              旋律教育法的种类还有很多,而校长时刻放在心上的则是:周围的大人们怎样才能不损害孩子们天生的素质,并使这种素质成长起来。因此,尽管实行了这种旋律教育法,校长仍常常感慨地说:
                “现代教育太依靠文字和语言了,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的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谛听神的细语和触发灵感等等。“看到青蛙跳进池塘这种现象的人里,能够写出‘古池塘,青蛙蓦跳入,水声响’这种绝妙佳句的,恐怕只有松尾芭蕉这样大诗人一个人吧?而看到铁壶盖被里面的蒸汽顶起来的人,看到苹果从树上往地下掉的人,古今中外恐怕也不止瓦特或牛顿一个人吧?
                “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


              7楼2013-02-08 11:04
              回复
                校长本身正是因为认定这样做必然会产生良好效果,才把旋律教育法引入正式课目的。而小豆豆的想法却又是一样,她觉得能象美国女舞蹈家伊莎德拉·丹简那样光着脚一圈又一圈地又跑又跳,这种课上起来太好玩了。


                8楼2013-02-08 11: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转发完毕。
                  当我重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内心再次涌起一股喜悦,所以转发过来,跟大家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9楼2013-02-08 11: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