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吧 关注:89,159贴子:783,822
  • 10回复贴,共1
引子: 我今日推出此栏目,一来是想提高大家对阅读文学的兴趣,二来是想借我们这些草根力量来分享和传播文学, 三来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楼2007-05-21 20:29回复
    "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对,不喜欢的书,宁别人说如何如何,仍是提不起兴趣来看---比如《挪威的森林


    IP属地:上海11楼2007-05-21 21:13
    回复
      2025-08-23 21:20: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title 1: 林语堂论读书(http://hi.baidu.com/franchise/blog/item/1264b7fdeb3ad11608244d7f.html

      限于篇幅这里摘选一段。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风韵”二字读书而来。性灵可决定面目,此处也说的这个道理。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读书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小时候若非有随时扔掉不喜之书之权,亦几乎堕入此道矣!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警句。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读书要等兴味来。若有不喜欢之书,搁下几年,未尝不变做喜欢,于我心有戚戚焉。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


      12楼2007-05-21 21:35
      回复
        title 3: 解读《包法利夫人》( 转自 http://post.baidu.com/f?kz=107711078 )

        限于篇幅,只摘录一段。
         《包法利夫人》是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虽然本书主人公爱玛是一位富裕农民的女儿,可她的最终命运却是极富悲剧性的。这使全书被一股浓厚的灰色气息笼罩着。这种生活演进的极大的反差,不仅让读者为之深深震撼,同时,它也使评论家们在接触这部小说时,往往表现出对爱玛死因的异乎寻常的关注和重视。如有人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间的悖逆”,她对爱情、幸福的追求“陷入了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①也有人认为,尽管导致爱玛死亡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她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②;更有人指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失败或毁灭③。无疑,这些观点对我们准确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我觉得,福楼拜的创作意图是绝不仅仅局限于此的。他似乎是有意在向人们说明一个事实,即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的共同发展,它们的和谐互动,在人的成长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两者的发展出现错乱或割裂的情况,则主体的人性必将受到压抑甚至于扭曲,进而酿成人生悲剧。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有诸多类型,如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途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又分先天性的先赋角色和制度性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规范是否明确,又可以将之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则分为功利性和表现性;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可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等等。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人们对于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有矛盾、障碍,从而导致“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可能有多种情况,如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不清等等。其中,单就角色不清而言,它是由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造成的。社会的急剧变迁,如文化变异,通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纵观包法利夫人的角色生活,正是她贵妇式的生活追求与她的农家女身份的混淆不清,使她的行为陷入凌乱不堪的深渊,充满矛盾、摩擦。 

        。。。
         福楼拜塑造的爱玛这一形象,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与一般的情妇不同,绝大多数时候是爱玛自己热心地掏钱“养情”。而夏尔对此竟也麻木地没有特别的表示和行动。这种习惯可以说是招致爱玛走向死灭的经济根源。她会毫不犹豫地给鲁道夫置办镀金马鞍,并且从并不十分富足殷实的家中拿出钱去供她与鲁道夫挥霍。她似乎是天生的乐观幻想主义者,抑或说她压根不在乎小市民夏尔所构建的这个或温饱或小康的家庭。面对累累赊购债务,凭藉着奸商的默许,她可以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直至最后在莱昂与鲁道夫的冷若冰霜的刺激下,她才感到万般无奈,服食砒霜遁世而去。从这个层面来讲,不管评论者们对如何爱玛说三道四,爱玛始终是一个社会弃儿、边缘人物。她的不幸,除了她自身的因素,社会性的更深层的根源也是不容忽视、更加重要的。 

         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一生是悲怆的。可以说,在她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她也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她诞生的农家,可以给她一个贵族式的教育;而它所培育起的贵妇式的气质,却让她迷失甚至于失去了自我。也就是说,她的内在心理的发展,与她外在的环境已经是格格不入的了。她流着农家的血液,却做着贵族们的美梦;她穿着农家(即便不是,也顶多仅是个小资本家)衣裳,却操着贵族式的喉舌。她就是处在这样一种混杂的角色实践当中,进退维谷。她逸出了下层人的生活圈子,上流社会却抛弃了她。这种生存窘境中的压抑,终于导致了她生活的悖逆常情,人性的曲张。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可以说细致地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国,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吸引、觉醒的人(尤其指乡村女性)对于幸福的苦苦追寻④,而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迷糊认识、朦胧定位则使他们的生命陷入困境。爱玛的扭曲的精神状态,在今天仍然广泛存在着。所以,虽然福楼拜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在转型期的中国,《包法利夫人》仍不失警示意义。


        14楼2007-05-23 17:57
        回复
          吧主留言贴的链接在这里
          好像贴在太下面了,不过只能这样了
          http://post.baidu.com/f?kz=200123690


          IP属地:上海18楼2007-05-23 23:09
          回复
            title 6: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附录(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转自 http://www.wspqwl.cn/bbs/read.2.35868.8.html)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后面附了一个长达几十页的经典书目,这个书目即便单独拿出来看也是非常出色的一个书目。阅读《西方正典》的时候觉得布鲁姆的阅读品位和我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这样的书目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不想追寻布鲁姆的阅读路线,因为那绝对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他的书目里至少有一半的书在国内没有译本,这其中又有一部分甚至连作者和作品的名字都没有汉化,并且,这部分作品在西方大部分人的阅读里可能也是被忽略的,布鲁姆将它们列入书目正是为了唤起对它们的注意。而对于我们熟知的作家来说,布鲁姆依旧会以他的眼光选择一些长期被忽视但在他眼里是佳作的作品,这些对我们来说,依旧是很陌生的。以上两类作品占了这个书目的大部分,剩下的才是通常意义上的名家名作了。所以,与其说这个书目具备参考意义,不如说书目中体现的布鲁姆的阅读趣味更实际点,正是凭着这种好奇心,我希望能有稍微深入的研究而不是象通常那样一掠而过。

            译林江宁康版已经把这个书目译出来了,但我不太满意,就我上述的名家名作部分尚且有误译,更不用说书目的偏僻作品的翻译了。于是我上网找了一个英文版的书目,准备自己校译一遍。这个工作现在刚完成1/3,发觉难度确实很大。太多的作者和作品名没有汉化,俺也能只能直译,因没有读过原著,俺完全没把握到底译的正确不正确。有些作品有好几个版本,我一般只取比较普及的版本的译名。作者的译名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俺现在考虑,著名的作者采用通用的译法,有名有姓或者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都保持原样,而不太著名的作者,通常还是把姓和名都列出来。

            本来还有一个雄心壮志,那就是书目有译本的作品,把译本的译名、译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信息附上。最初只是觉得这个计划可能会令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量太大了!),后来发现,布鲁姆的这个书目列的都是国外出版的版本,和国内出版的版本在作品选取上有相当大的差异,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所以,这个计划光荣放弃。

            多数译者在《前言》里都会写上“译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不少错误,希读者指正”之类的话,俺也得这么说。虽然俺没啥读者,这次翻译这个也只是想给自己看,不过还是诚惶诚恐,唯恐译错。事实上,俺除了觉得肯定比江宁康版本的附录译得稍微好一些之外,确实是没多少把握的。枉我一直号称见多识广。不过借着这次机会,多多利用Google,倒也真得到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也是值得的。


            21楼2007-05-30 20:21
            回复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94)的附录 A-D

              A. The Theocratic Age: 2000 BCE-1321 CE 神权时代:公元前2000 – 公元1321
              B. The Aristocratic Age: 1321-1832 贵族时代:公元1321 - 公元1832
              C. The Democratic Age: 1832-1900 民主时代:公元1832 – 公元1900
              D. The Chaotic Age: 20th Century 混乱时代:20世纪

              A. The Theocratic Age神权时代(吧主注:限于篇幅之选取一部分书目)

              ......
              Ancient India (Sanskrit) 古代印度
              • Mahabharata 摩诃婆罗多
              • Bhagavad-Gita 薄迦梵歌
              • Ramayana 罗摩衍那

              The Ancient Greeks古代希腊
              • Homer 荷马
              Iliad 伊里亚特
              Odyssey 奥德赛

              • Ovid 奥维德
              Metamorphoses 变形记
              The Art of Love 爱经
              Heroides 情书


              • Saint Augustine 圣奥古斯丁
              City of God 上帝之城
              Confessions 忏悔录

              ......

              B. The Aristocratic Age贵族时代

              ......
              • Dante 但丁
              The Divine Comedy 神曲
              The New Life 新生

              • Giovanni Boccaccio薄迦丘
              The Decameron 十日谈

              La Celestina塞莱丝蒂娜
              • Lazarillo de Tormes 小癞子

              • Miguel de Cervantes塞万提斯
              Don Quixote 堂吉诃德

              • Geoffrey Chaucer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
              Troilus and Criseyde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
              • Sir Thomas Malory马洛礼
              Le Morte D'Arthur 亚瑟王之死
              • John Milton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Paradise Regained 复乐园
              ......


              C. The Democratic Age民主时代

              ......
              • Victor Hugo 雨果
              The Distance, the Shadows: Selected Poems 光与影:诗选集
              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
              Notre-Dame of Paris 巴黎圣母院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
              The Toilers of the Sea 海上劳工
              The End of Satan 撒旦的末日


              • George Sand 乔治•桑
              The Haunted Pool 魔沼
              • Charles Baudelaire 波德莱尔
              Flowers of Evil 恶之花
              Paris Spleen 巴黎的忧郁

              • Elizabeth Gaskell 盖斯凯尔夫人
              Cranford 克兰福德
              Mary Barton 玛丽•巴顿
              North and South 北方与南方

              • Wilkie Collins 威尔基•柯林斯
              The Moonstone 月亮宝石
              The Woman in White 白衣女人

              ......

              D. The Chaotic Age: A Canonical Prophecy混乱时代:预言经典

              ......
               Anatole France 法朗士
              Penguin Island 企鹅岛
              Thaïs 黛依丝/苔依丝
              • Alain-Fournier 阿兰-傅尼耶
              Le Grand Meaulnes 大个子莫尔纳/大摩尔纳/故梦
              • Marcel Proust 普鲁斯特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In Search of Lost Time) 追忆似水年华
              • Andre Gide 纪德
              The Immoralist 背德者
              Corydon柯希唐医生/考列顿
              Lafcadio's Adventure (The Caves of the Vatican) 梵蒂冈的地窖
              The Counterfeiters 伪币制造者
              The Journals 日记

              • Jean Giono 齐奥诺
              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屋顶上的轻骑兵
              • Michel Leiris米歇尔•莱里斯
              Manhood 人类
              • Raymond Radiguet 雷蒙•拉迪盖
              Count d'Orgel's Ball德•奥热尔伯爵的舞会
              • Jean-Paul Sartre 萨特
              No Exit 密室
              Nausea 恶心
              Saint Genet 圣热内
              The Words 词语
              The Family Idiot: Gustave Flaubert 家庭的白痴:福楼拜
              •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瓦
              The Second Sex 第二性
              • Albert Camus 加缪
              The Stranger 局外人
              The Plague 鼠疫
              The Fall 堕落
              The Rebel反叛者

              ......


              24楼2007-05-30 20:41
              回复
                • 203.192.13.*
                记得哈罗德•布鲁姆的单子上有《黑暗的左手》?


                27楼2007-06-13 14:03
                回复
                  2025-08-23 21:14: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倒是很喜欢<挪威的森林>


                  28楼2007-11-28 18:02
                  回复
                    • 218.22.10.*
                    不会吧,名著吧里也有人看黑暗的左手?


                    29楼2008-05-24 19:29
                    回复
                      好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3-09-17 2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