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宰相张氏吧 关注:323贴子:4,249
  • 4回复贴,共1

怀念我那慈祥的外婆(十八世陈张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多少次在梦中看到您,我那慈祥的外婆。 我梦中的外婆,依稀是带着的慈祥笑容。每次的出现,都会让我欣喜很久,当梦醒时候,才清醒。您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又陷入深深的深深的想念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不可触动的感动故事,对于我来说,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是我记忆当中最为温暖和明媚的点滴。如今和蔼可亲的外婆早已离我远去,我也就更觉得那些时光的珍贵。每次想起外婆,模糊的双眼中是她那蹒跚的身影与慈祥的面容,在我的脑海中一遍一遍地闪过。许多种情感交织着,许多思绪翻卷着……已过去那么多年,心底的沉淀仍是厚重的。其中满是愧疚,希望在天之灵的外婆能够原谅曾经无知的孙女。我曾经幼稚的以为,等以后工作挣钱的时候,能好好地孝顺外婆,报恩于外婆,而使我失去了太多尽孝的机会,才致使愧疚一直深埋心里。想念您啊,我最最最慈祥的外婆!
我外婆名叫陈张氏,她若现健在,也已110岁了。她系出名门望族,是张英(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十世孙女、张廷瓒(詹事府少詹事)九世孙女。受过张氏大家族良好的礼教,做人做事始终都坚持与人为善与助人为乐的原则,待人特真诚。我母亲则完全秉承了外婆善良贤慧、礼让的好品格,而我们后代们则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些许。
外婆虽是名门的千金小姐,却辛苦操劳了大半生。她二十一岁结婚时,曾在桐城轰动一时,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均有一里多路长。我的外公陈英达是个中学数学教师,曾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同学、亲戚。外公常年在金寨、怀远教书,因病英年早逝,留下三个年幼的儿女。我外婆四十岁守寡,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压在了外婆的肩上,她坚强地扛了下来,她受尽了夫家族人的白眼与欺负,但她从没有报怨一声。她省吃俭用,却坚持让子女们读书,含辛茹苦地一个人把三个子女全都拉扯长大成人。
我母亲和两个舅舅都一直在外工作,我外婆就随儿女在外漂泊了二十多年,奔波在淮南和蚌埠等地。她一直在各子女家主持家政,买菜做饭,缝补浆洗,总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外婆的十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女,没有一个她她没亲手照顾过。因家中的奶奶去世早,我们四个外孙女都叫外婆为“奶奶”。虽然那些岁月过得比较清苦,但精明的外婆总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让我们一家人吃的津津有味;又能把我们穿戴的整齐干净。外婆闲暇时,就把旧衣服一片一片剪下,糊在小饭桌上,放在太阳底下晒,做成鞋梆子,给我们做鞋穿。
羸弱、瘦小的外婆,裹着一双小脚,将近六十岁的她,竟曾在淮南煤矿抬焦炭,挣了两三百元。她却舍不得花费,而一直存到她去世。她说是为了减轻子女们的经济负担,要留着待她去世后,要将她送回老家安葬之用,她一定要叶落归根。一九八O年九月二十日,我那慈祥的外婆,刚已过了八十岁生日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遵照她老人家叶落归根的遗愿,我母亲和两个舅舅一同把送回了桐城市吕亭镇陈家老屋,安葬在我外公的身边。
正直的外婆一生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她乐观、热情,从不记仇和愁。她以德报怨,总是记着别人对她的好。她特别善良,性情也非常温柔。没见过她对人发过火。五十年代末闹饥荒时,我大舅从淮南背回家一袋米,我外婆情愿自己挨饿,宁愿去吃红花草,而把粮食全部都分给了村里的乡邻。在人情往来上,外婆最爱讲礼数,可谓德高望众。逢年过节来看她的左邻右居络绎不绝,别人给她买的食品她舍不得吃,总爱留着分给大家吃。时隔三十年了,现在我家附近的许多老邻居还总是提起她,念叨着她的好。
我常回想起她老人家慈祥的面容,满头的白发,羸弱、瘦小的身驱。想起她看我们时专注的神情,充满关爱,想起她做的我爱吃的饭菜,想起她给我们做的鞋和衣服……我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也特别爱我。我听母亲多次说过,六十四岁的外婆,为了婴儿时的我,她整夜整夜地守在摇篮边唱歌,哄着爱哭闹的我入眠,人都瘦的走了形。我最难忘的是三十年前诀别的情景,白发苍苍、久病卧床的八十岁外婆,硬撑着起来送我从淮南返回蚌埠。她倚在大门口叮咛着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我当时强忍眼泪,至今回想起来,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外婆在世时,我们孙辈才刚刚懂事,才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外婆的善良,能干与慈祥,都早已成为长辈教训我们,以及我们再教育子女的榜样,感谢外婆曾经教育我们的世事琐事,教育我们与人为善的道理,教育我们成长的秘诀与快乐!外婆,您对我们的恩情令我终生难忘,您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经常在梦中似乎又见到了您,但又不太真切。外婆,您知道孙女有多少话儿要对您说,可您还没来得及再多看我们一眼,没有等到我们对您的任何回报,就永远地走了。孙女心中无法形容对您的深情,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对您的思念。
现在的我,唯一所能作的只是坐在电脑前,含着眼泪写下我的回忆,并以此怀念我那慈祥的外婆,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叙述对故去亲人的追忆,聊表慰籍。希望我在天堂里的外婆与外公欢聚一起,而能过上无比幸福、快乐、安逸的生活!
遗憾的是我却从未去过桐城。我准备退休后,一定去桐城“六尺巷”看看,去追忆先祖包涵、礼让之举。我要去外婆的坟前祭拜,我要亲口告诉她,我们孙辈们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所成,让她感到欣慰。
——郜彦作于2010年,曾发表于桐城网


1楼2012-11-29 23:36回复
    根据郜彦舅舅陈先生提供的家庭信息,经核查宗谱,十八世陈张氏确系张廷瓒九世孙女,为廷瓒长孙张曾启之后,张家让(字国栋)之女。
    陈先生反映,家让兄弟二人的后代在湖南长沙、台湾等地,老家桐城市吕亭镇铜山村尚有族人。根据史料记载,张廷瓒确实在桐邑北乡购有产业,不知是否就在吕亭镇后裔所居之处。


    3楼2012-11-29 23:47
    回复
      2025-08-13 13:5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这位可敬的老外婆身上,我看见了我外婆的身影。那个时代的女长辈积贤德慈爱于一身,缅怀她们!!!


      IP属地:上海5楼2012-11-30 09:38
      回复
        淋漓尽致,历历在目。


        6楼2012-11-30 0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