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宰相张氏吧 关注:323贴子:4,249
  • 13回复贴,共1

十八世张漱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漱菡,又名张菁子。1930年1月出生于安徽桐城。台湾著名小说家、诗人,堪称琼瑶之前最富盛名的美女作家。清朝有名的父子宰相之后,张英是她的九世祖,张廷玉是她的十世祖,桐城派名宿马通伯是她的外祖父,自幼生活在书香氛围中。
1949年时20岁随母亲避难来台。到台后,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疟疾和呕吐头晕的毛病,经年不愈。为了驱除病榻上的寂寞,她开始试着写作自娱。
1952年时24岁,她根据台湾“土改运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意难忘》在台湾出版后,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立即成为当时台湾最畅销的一部书。
1956年,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举办读者投票测验最喜爱的小说作品的活动,她的小说列为第一名,初创成功,从此创作一发不可收。
从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她创作了三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其中重要的作品除《意难忘》外,还有长篇小说《紫色的雾》、《翡翠田园》、《飞梦天涯》、《花之恋》、《碧云秋梦》、《云桥飞絮》、《樱城旧事》、《胡秋原传》;中短篇小说《翠鸟热梦》、《绿堡之秘》、《桥影箫声》、《悲翠龙》、《相思山下》;散文集《风城画》、《永远的橄榄枝》、《漱菡小品》等.计五十多本长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达一千多万字。
她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很深,曾自费出版过旧体诗词集《荷香集》,选集诗词佳作百余首,其中七绝占三分之二,其绝句立意遣词,出奇制胜,深得唐宋大家七绝三昧。
数十年来,她笔耕不辍,80年代中期,她驾车出游,遭遇严重车祸。在治疗和养伤期间,她仍然坚持写作,新作不断涌现。就在她离开人世的那个月,香港《当代文艺》还刊发了她的小说新作《赝品》。
她以文为生,婚前就征得未婚夫的谅解和赞同,婚后不生儿育女。在她长长的一生中,她把她的爱和才华,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她钟爱的文学。
2000年6月17日张漱菡因心肌梗塞仙逝,6月27日安葬在台北县三芝山,享年71岁。
(以上百度百科资料)


1楼2012-11-29 22:34回复

    开创文坛合集风气的先驱——张漱菡
    张漱菡是个说故事的能手,她的著作以小说为主,大多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她爱听故事,爱写故事,显赫的家世背景让她有更多故事可以告诉读者朋友,《意难忘》、《七孔笛》、《愤怒的鉴湖》、《翡翠田园》等书,都是红极一时的佳作。
    张漱菡,1930年11月生,安徽省桐城县人,本名张欣禾,另有笔名寒柯。张漱菡出生于名门世家,庞大的家族背景,是她日后小说创作源源不绝的灵感所在,桐城派名儒方苞、姚鼐都是她的尊亲长辈,她的祖先张英、张廷玉是清朝的父子宰相。张父及张母都是早期留日的学生,两人能诗能文,张父甚至出版不少诗、文集和翻译文集,在这样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成长的张漱菡,自然养成对古典诗词及古文学的喜爱与欣赏能力。
    由于生逢战乱,张漱菡的幼年一直都在流离播迁中度过,学校的教育时常因战火而中断,对知识的渴望也只能依靠父亲时有时无的外文史补习,自小学三、四年级她便对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所表达的情境深深感动且钦羡不已。有天她偶然在哥哥房间发现一本附有图画的《西游记》,出于好奇就拿起来翻阅,这一翻竟让她爱不释手,连夜读了两遍才沉沉地睡着,这一翻也将她翻进了小说世界,一有空,就到处搜寻可以借阅的小说,《封神榜》、《包公案》、《红楼梦》等都是她的案上宾,看完了古典小说,她开始将触角伸向武侠小说、志怪小说及民国初年兴起的白话文、新体诗,广泛地阅读奠定她日后文学创作雄厚的基础。   


    2楼2012-11-29 22:44
    回复
      2025-07-29 08:2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一件事,是“怒斥花花姑(神婆)”。菡姐的母亲(我的堂大伯母)因不小心从楼梯上跌滚下来,大腿骨折,久治未愈,痛苦难受,日夜心惊肉跳,弄得整个相府不得安宁,一片阴森之气。家人迷信,便请“花花姑”前来卜算阴凶、除邪辟怪。“花花姑”说此屋里有“龌龊”(即鬼怪),必须由她乘八抬大轿出府,向南走七七四十九里,将所遇的一条黑狗逮回活活打死,用黑狗的血海洒楼梯上下、屋里屋外以驱怪,并设神坛念咒七七四十九天。家人如此照办,两位伙计将逮回的黑狗捆在大树上,一位用斧砍狗,一位跪在旁边向狗磕头如捣蒜,并喃喃而语:“神犬见谅,小人奉命行事,罪过罪过。”当时我站在一旁观看,黑狗的叫声十分凄厉,直至活活被砍死,令人惊恐万状。那次,恰逢菡姐放假回家,那“花花姑”正在屋内设坛装神弄鬼,下人一片虔诚。菡姐见之,不由分说,怒斥神婆,并将所有法器冥物尽皆抛弃于屋外。事后,她请来名医治好了母伤。此事在当时相府内着实引起了轰动,毁誉均有。今天回想起来,我对菡姐还是敬佩有加。

      1948
      年,18岁的菡姐因陪伴母亲取道香港赴台观光,不料被突变的时局所滞,留在了台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族人才有机会与菡姐鸿雁传书,大陆也陆续有她的作品出版。晚年的她将自己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寄回家乡的“桐城文库”收藏。这时期,我们才知道她自离大陆后,一心扑在她所倾心的文学事业上,先后出版了《意难忘》等三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学造诣很高的诗词作品,计有两千万字,成了台湾最负盛名的“为端正社会风气而写作”的作家,蜚声台湾文坛数十年。

      菡姐晚年曾向族人寄回一首《怀乡》诗。诗曰:“新月如钩透碧纱,无端心系故园花。只恐梦魂飞不到,庭前双桂是吾家。”“只恐”之事在20世纪最后之际惊成现实,历经浩劫磨难的“庭前双桂”虽然依旧在,但其“梦魂”已永远“飞不到”“吾家”了。


      半个多世纪,海天阻隔,姐弟也分阴阳之界。我只有将自己新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褒贬皆一笑》(内有与菡姐有关的文字)焚献南天,遥祭菡姐,以寄心香一瓣。

      注:张淑菡于2000617下午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台北去世。终年70岁。

      ——张先涛《焚书遥祭菡姐》,载于张先涛散文集《心之韵》,作家出版社出版。


      5楼2012-11-29 22:45
      回复


        6楼2012-11-29 22:47
        回复


          7楼2012-11-29 23:04
          回复





            8楼2012-11-29 23:15
            回复


              9楼2012-11-29 23:16
              回复
                “只恐梦魂飞不到,庭前双桂是吾家。”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10楼2012-11-30 00:01
                回复
                  2025-07-29 08:20: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敬仰!


                  IP属地:上海12楼2012-11-30 09:26
                  回复
                    娴熟优雅知性


                    13楼2012-11-30 09:43
                    回复
                      14楼2012-12-13 15:10
                      回复

                        她嘱我多练习,不会吟诗也就会吟了。我却辜负了她的希望,再也没有练习过,也就仍然不谙诗格诗韵。
                        俗言秀才人情纸一张。我们的友情完全凭借于纸笔。但通过纸笔,传达给我的是她对友人的真诚和深情。1990年2月,小作《画魂--潘玉良传》经台湾留学法国攻读艺术史的李松泰先生推荐,台湾海风出版社将它出版成繁体竖排本。菡姊读到样书后,当即命笔,写了评论《画魂之光》,刊在发行量达数百万份的《妇女周刊》上,热情地把小作推荐给台湾读者。苏雪林老先生读了她这篇评介,立即打电话给她,说想看这本书。她便将苏先生的意愿告知了出版社,出版社送给苏雪林先生一本。苏先生看后,写了篇长达一万五千言的评论文章,刊发在《中外月刊》上,并通过她,转寄给了我。不久,她又转来了苏先生致我的亲笔长信。我虽然久慕苏先生的文名,但无缘与她相识,是菡姊让我这个文坛后辈,得以与"五四"时代就已享誉文坛的安徽籍才女、百岁老人苏雪林先生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她103岁那年终于得以相见,并合影留念。当我将这张很有意义的照片赠送给菡姊时,她回赠了一张苏雪林先生荣获"台湾最有成就资深作家"桂冠时与她的合影。我十分珍爱这张安徽两代才女的合影。
                        由于菡姊那篇《画魂之光》的影响,《妇女周刊》的主编请她代向我约稿,我给她寄去一篇5000字的《舒绣文教子》。但《妇女周刊》从未刊过超出3000字的长文。菡姊在征得我的同意后,她亲自举斧为我剪枝芟蔓。为了能删成既保存原文文笔风韵,又能为报纸接受的字数,她很动了些脑筋呢。
                        1994年3月,经人推荐,我与台湾地球出版社发行人魏先生签署了《沧海人生--刘海粟传》出版合同。同年10月,该书在台湾出版发行。魏先生给我寄来了样书两本。这之后,就没有了音讯。根据合同,该书首版后一个月,他要送作者样书50本,15万美元稿费一次付清。我写信催要,对方不理不睬。我只好写信给台湾海基会辜振甫先生,请求帮助。起初对方还收下海基会转去的投诉,后来竟然将转去的文件退回,找不着他。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有求助菡姊的帮助了。她在电话无法找到对方的情况下,替我请了位名律师。通过律师调查才得知,我碰到了骗子。这个书商为了赖掉欠我的稿费,竟然在这本书出版后,宣布破产,就是打官司,我也拿不回稿酬。既然对方违背合约,不付稿酬,我得立即收回版权,好给别家出版社出版。菡姊年逾古稀,车祸给她的左膝关节和踝关节都留下了痼疾,如果再给她增加麻烦,我会感到非常不安的。我请中国作家协会权保会替我出面去催要。函件发过去,那边仍采取不理睬态度。菡姊得悉后非常愤慨,她说她去找,他就是钻了地洞,她也要刨地三尺找到他,向他讨个说法。
                        她拖着常常作痛的腿,冒着37℃的高温酷暑,无数次从台北县永和市乘车到台北市去找那个出版商。在每每扑空之后,她不得不使点小计谋,才得以找到。她明知对方不会给我稿费,为了先发制人,她首先替我索要稿费。当对方说没钱破产了的时候,她指出对方违反了合约,应该立即交回版权,要求对方立字据保证,不再出版发行该书。在她的义正辞严面前,骗子书商不得不写下放弃版权的字据交给她。
                        如果没有她的见义勇为之举,我拿不到对方放弃版权的亲笔字据,该书就不能交他人出版,也就不会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那个版本了。这令我感动万分,终生不忘。
                        菡姊去了,去得那么匆忙,使我悲痛万分。她是带着乡思和遗憾离去的。她把她浓浓的乡愁乡恋都遗在了《荷香集》的诗句词行中了。她多次在信中流露出她想回乡看看的心愿,当她得知我到桐城瞻仰了新修的张廷玉墓时,激动不已,从她的笺行中,我似乎听到了她澎湃的血流之声,感受到了她恨不能插翅飞回故园的情怀。我想,若不是腿伤,若有直航,我们早就相见了,她也不至于要带着对故园深情的眷恋,遗憾地永远离开我们了。菡姊,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遗憾,你别忧伤,也许,一个人一旦脱离了束缚自己的躯壳,他的灵魂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你已不用"只求飞梦越关山"了,你自由的魂魄在大千宇宙中可以任意翱翔了,你随时都可回来的哟。


                        16楼2012-12-13 15:11
                        回复
                          附张漱菡诗词六首:
                          偶拾
                          瓶花照影夜生香,满月无声上短墙。
                          亲故飘零音讯杳,梦魂先我到家乡。
                          雨后
                          向晚楼台新雨后,重帘风定有余香。
                          离人莫作归乡梦,纵使归乡也断肠。
                          怀人
                          乡心千里伤离索,岂甘抛却林泉约。
                          啼鹃莫唱不如归,只恐春归花又落。
                          阳明山
                          暮云山影两苍茫,遥望烟波卧夕阳。
                          微雨扑人轻似梦,错将淡海作钱塘。
                          浣溪沙
                          短梦无痕冷露秋,人间风雨几时休?故园路远思悠悠。
                          百劫余生人已老,频年浪迹水悠悠,而今识得许多愁。
                          江城子(思亡母)
                          是谁吹笛扰愁人?伴秋虫,小楼东,仿佛声声,都在诉幽衷。何必教人肠百转,筛月淡,一帘风。
                          慈颜常在梦魂中。似相逢,却无踪,时节清明,底事去匆匆。记得年时曾倚膝,新雨后,数归鸿。


                          17楼2012-12-13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