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 关注:54,991贴子:312,701
  • 12回复贴,共1

君主和君主立宪的传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给随便谁,主要是看红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1-25 10:41回复
    现今的穿越小说已经成为夹带私货的重灾区了。那些有志于改变现实的作者,无不在穿越小说里憧憬海那边的体制,不过他们最终却都搞了君主立宪制。《明》里最终朱棣居然同意搞一把,实在是难以想想以历史上强横暴戾的朱棣,居然会向虚君政治迈进;《官居一品》在体制如此严密的明朝,居然不到五十年就是试图搞虚君了……不得不说,愿望是好的,不过逻辑是不合理的。这些作者,既对君主制理解不够,也对君主立宪的成因缺乏了解。君主立宪制是要满足相当多条件的一种体制,其对于之前传统有很多要求;不满足这些条件,还不如轰轰烈烈搞共和,不要扭扭捏捏搞君主立宪——仿佛是对君主有些怜悯似的——怜悯永远不能阻挡利益的洪流。


    2楼2012-11-25 11:01
    收起回复
      怎么才能做君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如果有人如果说“枪杆子里面”如何如何,单凭军事实力就能做稳君主位子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无情的鄙视。因为单靠军事实力的做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在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一句话是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可是这样的结果是能善终的皇帝不多,能传二代的更少,中原血战近百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单靠军事实力的“兵强马壮”是有很多问题的。


      4楼2012-11-25 14:25
      回复
        首先的问题是地域区隔。古代通讯不易,双方隔了千多公里,你说你兵强马壮,我怎么能随便相信呢?因为我认为我也是兵强马壮的。部队战斗力如何,又不是光靠数字堆砌,不能说十万人的部队一定就能胜五万人。总之不管怎么说,要打了才知道。于是大家先打一把才定谁够资格当君主。于是四方混战,这个君主不得其闲。
        其次是时间问题。就算这次打仗打输了,暂时失败,不得不暂时服小。但是,谁知道过了几年,你的部队是不是还是这么能打?所以过个几年,咱们再来打过。于是君主不得善终的多,能传二代的更少。
        第三是部下问题。现在即便有人认为自己确实很够“兵强马壮”,但是这个还不是靠得力的部下?于是部下就会想,其实我也是兵强马壮,为什么我就不够资格做皇帝?于是造反的多。


        5楼2012-11-25 14:33
        回复
          神权和世俗权力结合,用以巩固大国君王权力的行为,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发生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以《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终于让从城邦走来的 罗马帝国和神权结合起来;而野蛮人查里曼大帝也接受罗马教皇的册封,通过神权加冕,证明其并非因野蛮而缺乏见识。在中国,这一切发生得更早。根据《竹书纪 年》记载,夏启继承夏朝君主位子之后,有扈氏不服,起兵与战,战前动员时启号称“恭行天”,这就是以神的权威行事;成汤起兵反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 之”,也是借天行事;到了周朝,经过周公旦整理,终于在《易》中明确了“天命”的概念,而君主则是“天子”,是受命于天的,正式开始世俗君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


          7楼2012-11-26 09:45
          回复
            世俗和神权结合,君权就能长期稳定。在此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传道者。嗯,不能说你有神权就有神权,需要经过ISO9001认证,国际名特优新产品……诸如此类,总之,得到“神授”这件事,必须让人知道。这就是需要传道者,由他们把这个消息传遍整个统治领域,如此则方能长治久安。这样的人在东西方都是存在的,在西方,就是教职人员;而在东方,则是士子,或者自汉朝以后,就是儒士。这些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君主不得不让给他们一些权力,以便让他们为自己的君权神授作宣传。在东方,士子们享受到的权力是无可比拟的:他们是官员候补,拥有在体制内分享君权的优先权。于是,士子们无不尽力为君王宣传。在汉代之后,儒士们在不断完善的理论中,逐步增加了关于神授君权的部分。在此,儒家也就逐步偏离了孔子的契约儒家,而进入了天命儒家的阶段。


            8楼2012-11-26 09:57
            回复
              “五德循环”和“天人合一”及后来的“谶讳”是汉代儒家在理论中增加的糟粕,对哲学体系毫无用处,但是却是符合当时现实的,只有儒生甘愿做神权传刀者,他们对君王才是有用的,君王才会给他们以做官特权,不然,为什么给特权,难道君王是活雷锋?在孔子那里,虽然“君君臣臣”,但是君臣关系是可以双向选择的,但是结合了神权之后,就不再是可以选择的了,谁能质疑神的决定?于是,儒家滑入了忠君正统的深渊。


              9楼2012-11-26 10:06
              回复
                比较东西方的世俗和神权的结合方式,就会发现明显的不同:西方的世俗君王是经由教皇加冕而获得神权,从本质上说,世俗的权力和神权是分开的;而在东方,中国的君王其神权是天生的,君王就是“天子”,其神圣性在于血统,因而在中国,世俗权力和神权是一体的。这个分野其影响是相当深远。所以在中国,推翻一个君王总是相当困难,不但要在世俗实力上战胜他,更要在正统性上颠覆其神圣性——而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神圣性本身——因为新来的君王,将来还是要借由神圣性进行其统治。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一幕又一幕的上演“禅让”这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喜剧。这种看似无聊的仪式,正是试图保留神权这一统治大国的杀器。


                10楼2012-11-26 11:10
                回复
                  在西方历史上,尤其是查里曼大帝之后,推翻一个君王就比中国简单多了,只要在世俗上战胜他,然后争取到教皇的承认就可以了,而教皇一般不会对世俗血统过于重视,只要能保持教廷的利益,教皇通常不会吝啬一个册封。总之,西方的君王的权力不够完整,他们总是缺乏固有的神权;而中国的君王则权力更加集中,集神权与世俗权力与一身。中国的这种情况,在反过来的情况下也是真的:也就是当君王的世俗权力受到挑战时,其神圣性也受到挑战;反之,当其神圣性遭到否定时,其世俗权力也难以维系。于是对中国君王的否定,必须是彻底的,全盘否定,包括神权和世俗权力。而这也就是中国难以开展君主立宪的道理所在。


                  11楼2012-11-26 11:21
                  收起回复
                    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汉末的献帝、唐末的昭宗,他们的血统是无问题的,在失去世俗权力之后,很快也就被剥夺了神权,罢黜了皇帝位。没有必要给他们留什么神权——在二位一体的君王这里,这是危险的,为什么让神权掌握在一个敌人手里,让他有可能号召什么“衣带诏”时刻威胁自己呢?而在西方则情况不同,当一个君王的世俗权力被夺去之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只不过是一个无威胁的人而已,虽然他曾受到了神权加冕,但毕竟不代表神权本身。无威胁的人自然可以留着。


                    12楼2012-11-26 13:02
                    回复
                      要在中国开展君主立宪,首先就要解决世俗和神权二位一体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人试图挑战君主的神权,这些人大部分时候是儒生。虽然儒生作为传道者,在中国整个君权体制中得到了优待,但是,人都是贪婪的。当获得了一点优待之后,就会要求更多;当他们获得神权的传播权之后,他们开始试图解释神权。这在儒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他们对于“道统”的坚持。道统说到底就是对儒家经义的解释,而儒家曾经的“民为贵,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的解释,都能动摇君王的神圣性。


                      13楼2012-11-26 13:10
                      回复
                        在宋朝时,由于赵氏对儒生的优待,甚至出现了“道理最大”的说法——不是皇帝最大。这也就是宋朝被称为最开明的原因。然而,儒者和中国君王斗争最大的弱点在于,他们的传道者地位并不是不可动摇的。君王随时可以用另一种理论,或者另一批持不同论点的儒者取代他们的地位。所以试图分开神权和世俗权力的斗争,必将漫长而布满荆棘。那种**只争朝夕,五十年就成大功的小说写法,越写越不像是在中国,越写越不像是在古代,就是这个道理。


                        14楼2012-11-26 13:17
                        收起回复
                          基本上说,君主制度,是在本质上有着矛盾的制度。君主一方面要和官僚分享权力,以便统治更大的区域,一方面又要防止官僚权力过大,以至于会取代现在的君主。君主既想要任命有能力的官僚,这样可以更好的治理疆域,获取利益;又不想官僚太有能力,进而攫取更多权力,动摇君权。所以,君主制在进展过程中,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逆向淘汰”期——也就是,你比较有能力,比较优秀,所以你被淘汰。此时期一般君主国已经发展进入了稳定时期,外在的挑战不是很大;而内部的事务也走上正轨。在这个时期,能力才干的创造性作用对体制已经不再重要,反而是对君主的威胁更为突出。只要进入这个时期,君主制的上层就开始逐步衰败,为彻底崩溃作了准备。所以,没有挑战的君主体制是一定会崩溃的,只有不断对外的君主国才能长期稳固。而面对外来挑战,本来就是君主制的源头……


                          16楼2012-12-04 16: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