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吧 关注:228,075贴子:421,333
  • 22回复贴,共1

河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9-05 12:44回复
    一、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

    高25.9厘米、璧外径13.4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性强。制作玉璧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抛光和砂钻法工艺技术,研究成果表明,为了抛光玉璧表面,当时可能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雕琢精细,艺术性高。玉质晶莹洁白,两面雕刻细密的谷纹,周缘起棱,璧的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钮,双龙相背,昂首曲身,张口挺立在壁缘上,体态丰腴矫健。自龙尾部腾起对称的双股卷云纹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顶,顶部有一小穿孔,可穿系悬挂,造型生动,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雕琢精细,制作精美,为汉代玉璧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存世稀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同类器型的汉代玉璧,只见此一件,弥足珍贵。
    


    2楼2012-09-05 12:44
    回复
      2025-08-21 23:0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长18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性强。玉衣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都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锯片采用了“砂锯法”和具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钻孔采用“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仅1毫米,足见其工艺之高超;抛光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毫米至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编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了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和结联式等不同编缀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构思巧妙,结构合理。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存世相对稀少。玉衣虽然在江苏等地也有出土,但作为我国考古发掘中最早发现并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并不多见。
      


      3楼2012-09-05 12:44
      收起回复
        三、西汉窦绾金缕玉衣


        


        4楼2012-09-05 12:45
        收起回复
          五、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6楼2012-09-05 12:47
          回复
            六、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1964年保定永华南路一元代窖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研究价值高。青花和釉里红是我国元代的创新性产品,青花和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要求不一,尤其是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更为严格,此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烧制,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精美,实属不易。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锡光”斑点,系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而成,是研究进口钴料的重要实物资料。工艺水平高,时代特征明显。此罐体采用绘画、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时代特征明显,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断代作用的标准器。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渐收至底,宽圈足,底足露胎。胎质坚硬致密,但不够细腻,胎色白,底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纹饰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颈部绘青花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用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水波莲花,如意云头之间缀以折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花卉间杂有浓淡不一的绿色斑点,红、蓝、绿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变形莲瓣纹。罐附覆盆形盖,盖顶置蹲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和卷草纹,口外沿饰青花回纹。存世稀少,此罐发掘出土时有两件,另一件调拨故宫博物院收藏。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同类作品只有3件,还有一件由日本一私人收藏家收藏。
            


            8楼2012-09-05 12:48
            回复
              七、战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长55.5厘米、高22.1厘米。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食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整个器形构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生动逼真。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可成84度交角,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整件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效果。此物构思巧妙,铸工精湛,在国内十分罕见。
              


              9楼2012-09-05 12:48
              回复
                八、战国立凤蟠龙纹铜铺首

                纵74.5厘米、横36.8厘米、环内径16.5厘米、外径29厘米。易县燕下都老姆台东采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铺首为兽面衔环形。兽面浮雕,宽眉鼓目,锯齿状鼻,嘴角有锋利的勾牙,口下衔八棱形半环,半环下套衔环。兽面额中部浮雕一凤,凤翘首展翅而立,凤身左右各饰一蛇,蛇缠绕于凤翅,凤爪擒住蛇尾。兽面两侧边缘浮雕向上盘绕的蟠龙各一,左右对称。衔环上亦浮雕有左右对称的蟠龙纹。该器全身共雕塑七只禽兽,龙凤蛇颈首均突出于器面之上,通身饰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此器造型巨大,纹饰精美,出土于燕下都故城外最北的宫殿建筑基址———老姆台东30米,应为宫门所用。浮雕有如此众多的动物图案并如此巨大的铺首,实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10楼2012-09-05 12:48
                回复
                  2025-08-21 22:58: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十、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口径42厘米。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2字,腹部凸弦纹以上3字,以下1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
                  


                  12楼2012-09-05 12:49
                  回复



                    IP属地:广西13楼2012-09-05 13:10
                    收起回复
                      黑龙江博物馆亚历山大


                      IP属地:新疆14楼2012-09-05 13:52
                      收起回复


                        IP属地:法国15楼2012-09-06 17:00
                        回复



                          16楼2012-09-15 09: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