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个和协变性很类似的概念:协变基。乍一看这玩意好像照葫芦画瓢就能理解,但请注意!它与上面说的东西有根本上的不同。首先,它不是什么物理存在,也就连张量都不是了,它是与你选取的坐标系挂钩的东西。你在初中就学过,建立坐标系的步骤是什么呢?首先,把几个特定方向定义成坐标轴的方向,画出坐标轴,其次,在轴上作出标度,规定一个单位长是多长,这样坐标系就建立起来了,继而空间中的每一个点就都各自有一组唯一的数与之对应,而且这组数也只是这个点专用的,这称之为点的坐标,是吧?
这个过程,就是确定协变基的过程。在建立坐标系的过程中,你既要确定坐标轴的方向,又要确定单位坐标长,这个长度和方向结合起来是什么呢?你马上会想到一个矢量(当然要注意,这是数学上的矢量,或者你在数学课上习惯性的称呼叫做向量,而不能称之为物理上的矢量或一阶张量),每一个坐标轴上都有这么一个向量,这就是协变基。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协变”二字的由来:协变基是依附坐标系的建立的,当坐标系发生变化时,它要协同这种变化而变化,所以谓之“协变”,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坐标轴改变方向,基的方向自然要跟着变,另一种是单位长度变长或变短,此时变化的则是基的大小,一定要注意,后一种变化也是坐标系的变化,切不可认为只要方向没变坐标系就不变!
有了协变基,下一个我们要引入的是逆变的概念。逆变这个词也可以先从字面建立一个最初的认识:逆变,就是反着变,这就好像玩老鹰捉小鸡的时候,小鸡们必须根据老鹰的走向往相反的方向躲避,以免被捉到。老鹰向右扑,小鸡就要向左躲,老鹰向左扑,小鸡就要向右躲。那么数学上的逆变是怎么回事呢?依然先举个形象的比喻。设有一盒象棋,总共是32枚棋子,现在你要数一下棋子有没有丢,那么怎么数呢?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一个个数,数到32个那就是没丢,但是有些人会习惯于用另一种数法:按“对”来数,一对,两对,三对……数到16个整对就是没丢。如果把这两种数法作一下对比,那么“个”和“对”相当于两种协变基——这个怎么理解?上面讲过,“基”是你设定的单位,单位协同着计数方法而变化,从一种数法的以“个”为单位,变成了另一种数法的以“对”为单位,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协变。然后呢,这两种数法,一种数出来的是32个,另一种数出来的是16对,32和16就成所谓的“逆变”关系。把“个”这个单位扩大成两倍变成“对”,那么数值就要从32缩小成一半变成16——反过来了,这就是逆变。
实际上,这个例子也同时告诉了你协变与逆变之间的关系。中学物理课最初的几节课就告诉过你,一个物理量必须由数值和单位两者组成,这样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如果量度单位发生了某个变化,那么数值就必须作一个相应的反变,以保持物理量本身不变——这是协变性的要求,是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位不仅可以体现在大小上,也可以体现在方向上(也就是基的方向随着坐标轴发生改变)。与物理量同样的道理,一个物理矢量实际上不是仅仅由分量组成的,而是要由分量乘上各自所对应的基,然后加起来才能得到这个矢量,只是多数时候对基有默认,所以省略了而已。基是随着坐标系协变的,那么分量就要是逆变的,这才能保证矢量作为一阶张量,在物理上不能依赖坐标系的选取,在坐标系发生变化时它在物理上要保持不变,就像刚才象棋的例子中,“32”“个”=“16”“对”一样。我们平常把矢量写成(x,y,z)的形式,里面的数都是“逆变分量”,所以有时我们会把这个形式称作一个“逆变矢量”,但要注意,与刚才不同,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物理矢量(一阶张量)而不是依赖坐标系确定的“基”,所以这个意思是这个表示形式逆变,而不是矢量本身在物理上逆变!如果你以后阅读高级教材,你一定要注意形式和实质之间的区别。另外,高阶张量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物理存在本身不会去管你的坐标系是怎么设立的,它只是要求基和数值要乘起来,再把各部分加起来而已。所以有一个很有趣的逆向思维:你可以反过来把分量当成基,而把基则当成分量——这样就又确立了一对与之前两个概念正好相对的概念:“逆变基”与“协变分量”。当坐标系发生变化的时候,逆变基是反着变的,而协变分量则是顺着变的。物理矢量既可以用“逆变分量×协变基”得到,也可以用“协变分量×逆变基”得到,两者对应的是相同的对象,所以数学上也有相应的一套操作化协为逆或化逆为协,但本科普中不拟对这个进行讲述,如果你对晦涩的数学不感兴趣,那么你只需要记住我们平常用的都是前一形式,如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