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著音乐来赞美上帝是宗教信仰的固有传统。早期基督教一直采取犹太教的礼拜仪式,如犹太教的宗教仪式中音乐就占主导地位。及至基督教传遍欧洲,有来自希腊、罗马的影响力与犹太教的影响力相抗衡后,因此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拉丁圣歌体系,但在宗教内部各派系之间所使用的又各不相同。到第6世纪末,教皇格利哥里(Gregory)选定了三千余首圣歌,成为罗马礼拜仪式的基础,称为《格利哥里圣歌》(Gregorian chant)或称素歌,沿用至今。
后来从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们开始,拓展了将几个声部联合在一起进行的可能性。桂劳美·德·马舒(Guillaume de Machaut,约1300-77年)完成了第一首多声部的弥撒曲。他的《圣母弥撒曲》Messe de Notre Dame)是明显中世纪风格的例子。到了16世纪,多声风格更加精练与发展,成为精巧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而且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像在杰斯坎·德·普瑞(Josquin des pres,约1440-1521年)的音乐中所集中表现的那样。但是它却被传遍欧洲的宗教改革浪潮所阻挡,未能进一步发展下去。
在英国,圣歌中的英语歌词取代了传统的拉丁语。而在克伦威尔(Cromwell)共和政体时期,教堂更完全禁止演奏音乐。不过查理二世复辟后,立即弥补这种缺陷,他在皇家小教堂成立了弦乐团为演唱家伴奏,并请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如普塞尔(Purcell)等人到宫廷服务。
在意大利,1545年特伦托(Trent)会议后,作曲家们不得不回归较精简的表现手法,例如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那种清澈的弥撒曲。但是在几年后,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又产生了气势恢宏的新音乐传统。
在德国南部的各侯国仍以信奉天主教为主,继续追随意大利的音乐风格。而在德国北部路德派的教堂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是咏唱简单的圣咏曲——与英国的赞美诗曲调相似。
巴赫正是在路德教教堂的岗位上度大部分的岁月,而且比起任何作曲家,他为教堂音乐所做的贡献最为纯粹,他所创作的乐曲至今仍是路德派的传统中最主要的财产。
巴赫最大的贡献是为一个时代画下了句点。环顾整个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巴赫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也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在他大规模的教堂音乐中,他的《B小调弥撒曲》既是精心制作又是篇幅巨大的。结果,它成为一种新的体裁的创始作品,于19世纪时不再在教堂的宗教仪式出现,而改为在音乐会大厅内演奏。海顿和莫扎特的弥撒曲虽然都是为他们的贵族雇主的宗教仪式而写,却过于装饰。这种风格对他们所写的交响曲和歌剧影响颇大。而在贝多芬作的《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中,交响曲的手法占了极大比重,而迈入19世纪音乐会弥撒的新领域。在浪漫主义思潮的时期里,许多作曲家将他们的宗教热情透过大规模的弥撒配乐,或其他宗教仪式的歌词配乐来表达。柏辽兹的安魂曲《纪念亡灵大弥撒曲》(GrandMesse des Morts)中配置有八对定音鼓。在他的感恩赞(Te Deum)中要有 600人的童声合唱;而罗西尼的《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和威尔第的《安魂曲》(Requiem)中,则充满了世俗的喜悦和歌剧的抒情风格。
20世纪,宗教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音乐会上:科达依(Kodaly)、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普朗克(Poulenc)和佛汉·威廉斯(Vaughan Willians)的安魂曲都有着迷人的美,而梅西安(Messiaen)许多各式各样的作品,都使管风琴曲目的宝库更加丰富。
后来从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们开始,拓展了将几个声部联合在一起进行的可能性。桂劳美·德·马舒(Guillaume de Machaut,约1300-77年)完成了第一首多声部的弥撒曲。他的《圣母弥撒曲》Messe de Notre Dame)是明显中世纪风格的例子。到了16世纪,多声风格更加精练与发展,成为精巧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而且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像在杰斯坎·德·普瑞(Josquin des pres,约1440-1521年)的音乐中所集中表现的那样。但是它却被传遍欧洲的宗教改革浪潮所阻挡,未能进一步发展下去。
在英国,圣歌中的英语歌词取代了传统的拉丁语。而在克伦威尔(Cromwell)共和政体时期,教堂更完全禁止演奏音乐。不过查理二世复辟后,立即弥补这种缺陷,他在皇家小教堂成立了弦乐团为演唱家伴奏,并请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如普塞尔(Purcell)等人到宫廷服务。
在意大利,1545年特伦托(Trent)会议后,作曲家们不得不回归较精简的表现手法,例如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那种清澈的弥撒曲。但是在几年后,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又产生了气势恢宏的新音乐传统。
在德国南部的各侯国仍以信奉天主教为主,继续追随意大利的音乐风格。而在德国北部路德派的教堂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是咏唱简单的圣咏曲——与英国的赞美诗曲调相似。
巴赫正是在路德教教堂的岗位上度大部分的岁月,而且比起任何作曲家,他为教堂音乐所做的贡献最为纯粹,他所创作的乐曲至今仍是路德派的传统中最主要的财产。
巴赫最大的贡献是为一个时代画下了句点。环顾整个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巴赫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也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在他大规模的教堂音乐中,他的《B小调弥撒曲》既是精心制作又是篇幅巨大的。结果,它成为一种新的体裁的创始作品,于19世纪时不再在教堂的宗教仪式出现,而改为在音乐会大厅内演奏。海顿和莫扎特的弥撒曲虽然都是为他们的贵族雇主的宗教仪式而写,却过于装饰。这种风格对他们所写的交响曲和歌剧影响颇大。而在贝多芬作的《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中,交响曲的手法占了极大比重,而迈入19世纪音乐会弥撒的新领域。在浪漫主义思潮的时期里,许多作曲家将他们的宗教热情透过大规模的弥撒配乐,或其他宗教仪式的歌词配乐来表达。柏辽兹的安魂曲《纪念亡灵大弥撒曲》(GrandMesse des Morts)中配置有八对定音鼓。在他的感恩赞(Te Deum)中要有 600人的童声合唱;而罗西尼的《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和威尔第的《安魂曲》(Requiem)中,则充满了世俗的喜悦和歌剧的抒情风格。
20世纪,宗教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音乐会上:科达依(Kodaly)、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普朗克(Poulenc)和佛汉·威廉斯(Vaughan Willians)的安魂曲都有着迷人的美,而梅西安(Messiaen)许多各式各样的作品,都使管风琴曲目的宝库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