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辨析
1、头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的地理位置无需多说。贡拉嘎布山通过百度地图可查到,它位于西兴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以西,两山仅隔一条沟。陈立明所记载的“多吉乌龙山”无从定位。但这个名称和普布多吉所说的脖子“多吉莫”,在音译上相近,估计是重合的。不过多吉莫也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其地理方位只有一个大概的说明:位于林芝县排龙和波密、墨脱两县的交接部。
2、脖子——说法最混乱的一处,“扎布朱古”在地图上未找到,但从方位描述来看,它们于墨脱县加热萨乡的“甘登(也有写为甘代)——刀嘎(也有写为夺嘎)”之间,雅鲁藏布江的东面,如果该地名是指山峰,则与随拉山口(也有写成沙拉)相邻。“多吉英知”和“多吉央宗”应该是同一地名的误写,但无法确认其位置。
3、左手——许木在波密县城之西北方向的山沟里,在google
earth地图上能准确定位,“独求寺”遍查不见,但有说在波密县许木境内。“波东曲拉康”同样无法定位,但对于该地名有一个形象的描述,说是左手持有一蝎子,应该是指山河的形貌像一蝎子,这种地形通常是一峰发两脉,且两条山脉多沟谷。“贡日嘎布”位于金珠拉山口东南,一直延伸到上下察隅。关于多吉帕姆左手的位置有一个疑问,现存唐卡或雕塑中的多吉帕姆形象,其左手通常端一盛血宝碗放在其左胸的位置。如果按左手在许木来推演,那么多吉帕姆的左手就是扬起在头的左上方了。
4、右手——基本都确定在布久寺,此布久应指尼洋河西畔的布久乡。但布久一带有两个寺,一是布久拉康(也称布久德尔吉拉康或布久金色拉康),它是西藏镇魔图中右肘位置的镇肢寺,该寺僧人只知这一说法,而不知多吉帕姆右手一说。另外一个寺庙是布久喇嘛岭寺(也称为桑多白日),未听说过该寺与多吉帕姆有关的传说。另外一个和布久音同的地名在鲁朗镇以北经109道班入沟不远处,但该处未经踏访。色季拉山在地图上能找到。
5、心脏——这一位置基本被定位地加布岗寺,不过这一地名在地图上没有找到。冀文正所说的拉巴登被当地门巴人称为“众神汇聚的地方”,方位说明是在旁辛乡,我征询过墨脱县旁兴乡的本地人,他们也不是很确定,但指出该地名在“根登村”内。
拉巴登这个地名在墨脱非常有名,据说墨脱的地名可总结为“四个典、三个林、七得能”。“典”也写着“登”,音同,意为“平坝”,“林”也写着“岭”,意为“转经”,“能”也写着“工”,意为“里面”,也即和佛相关的“秘境”,所谓到处是糌粑树、牛奶泉,连江水都流溢出奶酪的地方。它们分别是:四个典为关扎典、故给典、拉巴典(登)和巴米典;三个“林”贡地林、白玛林和松林;七个“能”为得工能、西贡能、金珠能、白玛西日能、比西能、肉路能和嘎鲁能。但结合德吉卓玛所说的肯肯寺,则能够找到地名叫“肯肯”的所在,它位于旁辛乡打秋登村和旁固村中间。估计,拉巴登、加布岗和肯肯,统指旁辛乡以北的江岸大平坝,这个平坝总的地名就叫“拉巴登”。
6、肚脐——这个地名都无一例外地被定位在仁钦崩寺。该寺位于墨脱县城东侧的南则玛拉山上,是门巴东迁至墨脱后,由来自达旺地区的宁玛派僧人甘布在1780年左右所修建的墨脱地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该寺也称为德瓦仁钦崩寺,意为圣地中心和掌握权力之地。仁钦崩寺最初本来是想建在东波村(即今墨脱县城所在地),但碍于当时的珞巴住户的反对,才易址南则玛拉山的。在赵胜启所著的《灵异的墨脱》(云南大学出版社,网上也叫着“晶莹的绿宝石”)中说,是门巴东迁后,三位同样来自达旺地区的僧人——多吉措姆、卓登林巴、贡桑维色,发现了墨脱是多吉帕姆的圣体所化,所以才决定在南则玛拉山上建寺。
7、右乳——这个地点也都统一在了白马希仁河,这条河也有写成白马西惹河、白玛西仁的。据廖东凡《灵山圣境》一书注解:贡堆颇章( 日清拉山口以南)、布达次崩(墨脱以南噶朗央宗境内,意为鹰鹫岭,现为印控区)、桑多白日(距离阿尼桥不远。另外,林芝县布久喇嘛林寺也叫桑多白日)、白玛西仁(多雄拉山口东南处)是墨脱莲花圣境中的四道可直通天堂的神门所在。白马希仁也有可能被写成白马西路河,青藏高原科考时,曾考察过该河。其具体位置应该是在阿尼桥西北,多雄拉河与白马西路河汇河口往上,沿多雄拉河而上是到派,沿白马西路河而上估计就是白马希仁。
1、头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的地理位置无需多说。贡拉嘎布山通过百度地图可查到,它位于西兴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以西,两山仅隔一条沟。陈立明所记载的“多吉乌龙山”无从定位。但这个名称和普布多吉所说的脖子“多吉莫”,在音译上相近,估计是重合的。不过多吉莫也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其地理方位只有一个大概的说明:位于林芝县排龙和波密、墨脱两县的交接部。
2、脖子——说法最混乱的一处,“扎布朱古”在地图上未找到,但从方位描述来看,它们于墨脱县加热萨乡的“甘登(也有写为甘代)——刀嘎(也有写为夺嘎)”之间,雅鲁藏布江的东面,如果该地名是指山峰,则与随拉山口(也有写成沙拉)相邻。“多吉英知”和“多吉央宗”应该是同一地名的误写,但无法确认其位置。
3、左手——许木在波密县城之西北方向的山沟里,在google
earth地图上能准确定位,“独求寺”遍查不见,但有说在波密县许木境内。“波东曲拉康”同样无法定位,但对于该地名有一个形象的描述,说是左手持有一蝎子,应该是指山河的形貌像一蝎子,这种地形通常是一峰发两脉,且两条山脉多沟谷。“贡日嘎布”位于金珠拉山口东南,一直延伸到上下察隅。关于多吉帕姆左手的位置有一个疑问,现存唐卡或雕塑中的多吉帕姆形象,其左手通常端一盛血宝碗放在其左胸的位置。如果按左手在许木来推演,那么多吉帕姆的左手就是扬起在头的左上方了。
4、右手——基本都确定在布久寺,此布久应指尼洋河西畔的布久乡。但布久一带有两个寺,一是布久拉康(也称布久德尔吉拉康或布久金色拉康),它是西藏镇魔图中右肘位置的镇肢寺,该寺僧人只知这一说法,而不知多吉帕姆右手一说。另外一个寺庙是布久喇嘛岭寺(也称为桑多白日),未听说过该寺与多吉帕姆有关的传说。另外一个和布久音同的地名在鲁朗镇以北经109道班入沟不远处,但该处未经踏访。色季拉山在地图上能找到。
5、心脏——这一位置基本被定位地加布岗寺,不过这一地名在地图上没有找到。冀文正所说的拉巴登被当地门巴人称为“众神汇聚的地方”,方位说明是在旁辛乡,我征询过墨脱县旁兴乡的本地人,他们也不是很确定,但指出该地名在“根登村”内。
拉巴登这个地名在墨脱非常有名,据说墨脱的地名可总结为“四个典、三个林、七得能”。“典”也写着“登”,音同,意为“平坝”,“林”也写着“岭”,意为“转经”,“能”也写着“工”,意为“里面”,也即和佛相关的“秘境”,所谓到处是糌粑树、牛奶泉,连江水都流溢出奶酪的地方。它们分别是:四个典为关扎典、故给典、拉巴典(登)和巴米典;三个“林”贡地林、白玛林和松林;七个“能”为得工能、西贡能、金珠能、白玛西日能、比西能、肉路能和嘎鲁能。但结合德吉卓玛所说的肯肯寺,则能够找到地名叫“肯肯”的所在,它位于旁辛乡打秋登村和旁固村中间。估计,拉巴登、加布岗和肯肯,统指旁辛乡以北的江岸大平坝,这个平坝总的地名就叫“拉巴登”。
6、肚脐——这个地名都无一例外地被定位在仁钦崩寺。该寺位于墨脱县城东侧的南则玛拉山上,是门巴东迁至墨脱后,由来自达旺地区的宁玛派僧人甘布在1780年左右所修建的墨脱地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该寺也称为德瓦仁钦崩寺,意为圣地中心和掌握权力之地。仁钦崩寺最初本来是想建在东波村(即今墨脱县城所在地),但碍于当时的珞巴住户的反对,才易址南则玛拉山的。在赵胜启所著的《灵异的墨脱》(云南大学出版社,网上也叫着“晶莹的绿宝石”)中说,是门巴东迁后,三位同样来自达旺地区的僧人——多吉措姆、卓登林巴、贡桑维色,发现了墨脱是多吉帕姆的圣体所化,所以才决定在南则玛拉山上建寺。
7、右乳——这个地点也都统一在了白马希仁河,这条河也有写成白马西惹河、白玛西仁的。据廖东凡《灵山圣境》一书注解:贡堆颇章( 日清拉山口以南)、布达次崩(墨脱以南噶朗央宗境内,意为鹰鹫岭,现为印控区)、桑多白日(距离阿尼桥不远。另外,林芝县布久喇嘛林寺也叫桑多白日)、白玛西仁(多雄拉山口东南处)是墨脱莲花圣境中的四道可直通天堂的神门所在。白马希仁也有可能被写成白马西路河,青藏高原科考时,曾考察过该河。其具体位置应该是在阿尼桥西北,多雄拉河与白马西路河汇河口往上,沿多雄拉河而上是到派,沿白马西路河而上估计就是白马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