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吧 关注:4,848,267贴子:101,895,041

【转帖】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啰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啰嗦。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 古代汉语是一种业已死亡的语言吗 ]



1楼2012-06-20 10:48回复

    延伸阅读:英语与汉语 文化与思想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器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器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
    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
    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2楼2012-06-20 10:49
    回复
      2025-08-12 09:5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延伸阅读:世纪之交的汉语词义变迁 英语VS汉语50年后谁领风骚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
      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它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3楼2012-06-20 10:49
      回复

        延伸阅读:要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英语崇拜”与汉语写作的意义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计算机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4楼2012-06-20 10:49
        回复
          。。。


          IP属地:江苏6楼2012-06-20 10:50
          回复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这篇帖子是“苏诚忠”所写,很多地方不是很完善,但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 方面,汉语(语言和文字)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是远远高于英语的,取决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的凝练性和直接面向事物性。
            


            7楼2012-06-20 10:5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2-06-20 10:50
              回复

                再转一个,呵呵:
                信息社会中责无旁贷的汉字(一)
                作者 苏诚忠
                简介
                几年前,在一次与朋友的电话辩论时,我偶然发现了语言的数学规律。后来,我将它称为“万国语言定理”。当时,我将我的想法写成论文寄往纽约大学的刊物WORD。不久,我接到回信,该刊物的总编两次提出要发表我的论文,但是编委会坚决不同意,所以两次都被否决了。既然不能发表,我就将论文寄给Yahoo的语言学家录Linguists List上面所有有Email而又能够接通的学者。出乎我的意料,我接到约五十封的回信,大多数学者对于我的发现给予了肯定。这两件事大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又将我的论文寄给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因为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最活跃,也最喜欢辩论的语言学家。我本以为他能够说出一些我的不足之处;那个时候我还不敢完全肯定我的发现。再次出乎我的意料,他回信中仅仅寒暄了几句,说对我的发现很感兴趣,但是由于他不懂汉语,所以无法评论。不过,由于我的论文中讨论了英语的致命弱点,同时警告英语终将被历史淘汰,乔姆斯基在回信中还是忍不住说“英语是不会出问题的!”他认为我应该先到中国论坛上取得中国语言学界的共识,然后再向世界挑战。
                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了解和接触中国的语言学界。不久我发现,那个时候中国由于经历了闭关锁国的三十年,刚刚开放,对于西方的一切都有一种新奇感,再加上上个世纪初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讯等人异口同声地将汉字定性为劣等文字,所以,中国的几代人都认为拼音文字迟早要取代汉字,文字的拼音化是人类进化的必然。八十年代,有一位新西兰的教授孔宪中在香港发表了针对汉字的“骂祖宗”系列文章,更引起了当时语言学界的共鸣。从此,我们看出这些学者们的心理。我曾经给这家刊物投稿,提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但根本无人理睬。既然如此,我只好到网上各个论坛推销我的观点。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走访了所有我能够联系得上的汉语语言学论坛。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即使有些反驳的意见也都是不堪一击的陈旧观点。从辩论的情况来看,我感觉,总的来讲,中国语言学界中绝大多数学者对于数学的认识还有欠缺。这也许和中国传统上将文、理两科划分得太清有关。不少有见地的观点都是由理工科的学者提出来的。几位语言学界的“泰斗”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比如王力就曾经提到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学好数学。胡适在晚年也承认,他对数学所知甚少。而从赵元任对于声音的计算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错误。经过对于中国语言学界的了解后,我敢说,无论是哪个中外论坛,只要允许我发言,就没人能反驳我的“定理”。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照一位语言界的朋友的话说:“你的论文要是成立了,我们就都不要说话了。
                


                9楼2012-06-20 10:50
                回复
                  2025-08-12 09:4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朋友的忠告使我感到如果不能够留给别人余地,我的“定理”就不会为人类的进步起到作用,无论表述得多么简单,也很难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为此,我重新查阅了现代语言学的各个分支,看看是否真的学有止境?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从各方面查询的资料中,我发现,需要研究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许多前人的研究已经非常接近我的发现了。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没有深刻地理解汉字,有的是因为没有从数学的,或者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语言,都在最后临门一脚的时候失去控制。而我只不过是“无心插柳”而已。进一步的研究则使我意外地发现,就连几十万年前的语言进化和语言今后的走势,以及心理学、人类学、语言政策等问题都可以用我的定理解释。几年来积累的一些资料、心得和想法却忍不住希望和世界上所有语言学界的朋友分享。希望他们能够踩在我的肩膀上继续为信息科学作出贡献。我在二零零二年八月一日最终整理和出版了拙著From the Linguistic Law to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Language'。下面是拙著中的主要内容。
                  


                  11楼2012-06-20 10:51
                  回复

                    信息社会中责无旁贷的汉字(二)
                    1 知识膨胀
                    信息时代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应对迅速膨胀的知识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人们害怕知识增长得太快而是人们感到输入方法太慢。试想,如果所有的知识已经储存到了你的记忆中,只等随时取用,那么,无论人类智慧膨胀得多么快都不会有人把它看成是问题。所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快地将这些知识输入到人类的记忆中去。
                    头脑中有了材料才能够利用和享受它们,才能够利用它们发明新的东西。根据语言学百科全书ELL(The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第4538页:“S.C.Gilfillan 争辩,技术的发展是逐渐形成和增加细节的。因此,严格地说,所谓‘独特的发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发明’实际上是语言上的创新而非现实物的出现。”人类的新发明实际上是新词汇的发明。用几个旧有的词汇或者说旧有的观念联想,整合出一个新观念就是发明。由于近代发展的迅速,拥有最多发明的英语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百万个单词了(根据ELL,美国每年的新专利就有近百万)。
                    另一方面,人类的输入速度依然和几千年以前没有什么两样。电脑虽然将我们查询和通讯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不能够掌握足够数量的单词或者负载这些新发明的符号,那么,人类的绝大部分知识或者发明创造还是与他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从理论上根本解决目前这种输入方式才能够使任何一个个人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多的信息。只有成倍地增加了每个人一生中能够享用的信息,才能够反过来推动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的一生能够掌握多少单词呢?Irving Fazzola 在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文中认为:“一般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认识70,000个单词。”另一位作者J.H. Britton 在《Language A Text for Senior Students 》一书的第9页中说:“温斯登、丘吉尔有30,000单词,而象Haldane这样的教授可以掌握50,000到60,000个单词。”R.E.Asher 主编的语言及语言学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以后简称ELL) 第1997页中认为:“一位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的单词量应该在50,000到250,000之间。”莎氏比亚时代,英语仅有30,000个单词,如果按照上述说法,丘吉尔和莎士比亚在现代社会都属于未受教育者。我认为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写出后人望尘莫及的作品,是由于他有可能反复咀嚼一组很少的单词从而做到游刃有余、超凡入圣,而后人已经没有这种条件了。
                    相比之下,中国人要掌握的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有人从陈鹤琴(1928)的一篇九十万字的文章中发现全篇仅用了4719个不同的汉字。毛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孙中山“三民主义”用了2134个汉字。“骆驼祥子”用了2413个汉字。
                    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英词典》中可以部分地发现汉字和英语单词的关系,1988年第一版使用了4800个汉字而组成的英语单词及搭配则有十几万之多。换句话说几千个汉字就可以表达十万左右的英语术语。
                    


                    12楼2012-06-20 10:51
                    回复

                      4、英文是发散、不稳定、随时变化的,汉字是收敛、稳定、千锤百炼的
                        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 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电影院(Cinema)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用“电”投“影”的“院”子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 Fire- 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tional-Machine”,电影院“Hall-Where-To-See-Shade-Projected-By-Electicity” 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如果非得要组词来达到目的又不要增加长度,便只能靠缩写的伎俩了,例如取字头HWTSSPBE来表示上述的电影院一词组。
                        汉语是收敛的,总是可以轻易地描述新生事物,而无须制造新词;汉语是稳定,所以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式的楚词:“大风起兮,云飞扬”。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发散突破 100万大关。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事纪初的新词,如“Gargantuan”取自拉伯雷的小说。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而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河南殷墟甲骨文,5000年前山东莒县陶器文。
                      


                      15楼2012-06-20 10:53
                      回复
                        5、汉字的构字法巧夺天工
                          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是英文常用的构词法。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词头,但它们即便对英美人士也非易事。一维的串状结构是导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我测试过的几个母语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不认识的。试问读书至研究生,连酵母菌与糖精都不知道,又该教人如何感想呢?
                          用汉字组词描述起来简洁明了。即便是没吃过糖精、没用过酵母菌的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练部份”,比糖更甜(尽管这不确切);酵母菌是“一种菌能引起发酵”。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组词,即便组出来也恐怕令人难以接受:Sugessece="Sug"ar+"Essence"(“糖”字与“精”合起来)
                         Yeabacteria="Yea"st+"Bacteria"(“发酵”与“细菌”和起来)
                          这不太不像话了?还别说,在当今的英语社会,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词根早字法已逐渐被甩开了,类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点都不是笑话,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里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总会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们会随某个厂家的某种巧克力糖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当一个澳大利亚人读到这个词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是北美某个地区的很受欢迎的一种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国人一样摇遥头罢了。
                        


                        16楼2012-06-20 10:53
                        回复
                          神奇的大天朝~ 一定要刘敏~楼主加油~转的好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06-20 10:54
                          回复
                            “再说‘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从羊),看起来丑(从丑);耻字,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为吗(从止)?”
                            更形而上一点的,比如‘存在’二字,存:‘有’和‘子’的重合。有子即存,延续生命。存音通寸,指寸寸光阴,存字是指时间的,意味着一代又一代走在路程上,一代传一代以至无穷;在:是‘有’和‘土’字的重合,有土即在,这个字是指空间的,土即何处乡土的意思。在音通载,人和所有生命都共载在一艘诺亚方舟上向着不可知的目标前进,这里有高深的问题,我来自哪里,到哪里去?这就是存在这两个汉字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思。”
                            “它太完美了,比如‘道’字,首是头,走之是脚,既指人看得见的道路,又指‘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双重意思。”
                            “易不是封建迷信,易不是用来算命的,中华文化不主张算命,一个人行事应从仁义的角度看这事该不该做,而不是先算命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易最主要的思想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是易的大道,反映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世界观。“按中国人的观点,任何东西都是对应的,有天就有地,有公就有私,比如公是由私组成的,八私为公(私字去掉禾仍为私),八个人就组成了一个公的团体。它早就告诉一个道理,只考虑公,不考虑私是不对的。公和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汉字都是一个象,这些星星点点的象,又被一个大网汇集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这个大网就是易的思想,按照对立统一,阴阳统领,汉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表现了非常丰富的人心世理。“比如公又与颂联系在一起,‘页’是脑,是思考的意思,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颂不起来的,一个为大多数人着想的人,在任何朝代都是大家歌颂的榜样。而颂字的对立面‘贬’字,从贝,贝字当头的拜金主义与公字当头的颂恰恰相反……汉字就是这样互相联系,阐明世理。”
                            


                            21楼2012-06-20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