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迥是以相州为核心发动的反叛。相州位于河北之南,是贯通河北与中原腹心地区的重要通道。相州的中心就是邺城。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邺城所居之地,“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要膂。”[2]从地理条件上讲,太行山以东的现今河北地区,从西北向东南呈半圆弧形状,依次为高原、山地、平原三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占河北全省总面积的13%;山地由太行山和燕山组成,占37%;丘陵分布在燕山南侧和太行山东侧,占5%;盆地占12%;平原分布于中部和东南,占30%[3]。其北部多为游牧和半农半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而南部则是中原核心腹地的组成部分[4]。作为南部中心的邺城,如谭其骧先生所说,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是古代经济最发达的黄淮海大平原,所以它在军事上是无险可守的(曹操在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筑铜雀等三台,这是人造的防御工事,当然比不上天然的山河之固),不及长安,也不及洛阳,在地理位置上不如洛阳那么适中,但以经济条件而言,则在长安、洛阳之上,凡是控制山东地区而不能奄有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权,一般都要宅都于此。”[5]谭先生说得很清楚,邺城在东部区域性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通典》(卷178《州郡八·相州条》)记载:“魏武王建都于此。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后魏道武帝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置相州及魏郡。”以邺城为首都的王朝都是魏晋分裂时期的东部诸朝,他们占据邺城是以此经管太行山之东,进可拓展中原,退可防守燕山,不失为一个理想之地。相州在北周和隋朝所辖安阳、尧城、洹水、滏阳、内黄、邺、林虑、临河、汤阴、成安和临漳等11县。④这样看,尉迟迥对抗杨坚的主要地盘及核心力量就是相州11个县的势力。此外,他以大总管的身份还统辖(如上文所记)卫、黎、 、贝、赵、冀、瀛、沧等州,其侄子尉迟勤(时任青州总管),以自己统属的青、齐、胶、光、莒等州响应他,合兵数十万。荥(治荥阳,今河南荥阳)、申(治长寿,今湖北钟祥)、东楚(治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潼(治顿丘,今安徽宿县北)等州趁机据守各处。身处边远之地的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也举兵应迥[6]。这还不算,尉迟迥又联系并州刺史李穆、徐州总管源雄共同起兵,同时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①南通陈人。一时间,对抗杨坚的势力遍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