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拒食、停食和填食:拒食是指因环境发生变化(包括新龟不开食)或存在初期的炎症而暂时性的不进食表现;停食则是龟在冬眠期间或病症的后期表现。一旦发生拒食,应及时的改善饲养环境(新龟可引诱其开食)或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填食就是在龟因患疾病不能主动进食的情况下,通过人为的方式掰嘴进行填喂食物。此举操作比较困难,即使成功也只能维持一时的体力和营养,饲主应及时得为其治疗或调整饲养环境从而使之主动进食。
7. 暴毙:龟在无明显的症状下短时间内突然得死亡,称之为暴毙。至于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解释。如有知情者请在此讨论,尽量降低暴毙的死亡率。
8. 乌龟与陆龟的区别:在中国,很多老百姓把龟类(海龟除外)都习惯性得称之为乌龟。这种称呼是极不科学的。因为乌龟只是分布在东亚一些国家里龟科-淡水龟亚科-乌龟属里的三种水龟中的一个物种,它的分类单位是种;而陆龟则是分布在世界各地上龟科-陆龟亚科-各个陆龟属中三十多种陆龟的总称,它的分类单位是亚科。所以说乌龟和任何一种陆龟或其他龟种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9. 判断公母:以星龟、缅星、缅陆为例:
(1)公龟体型较狭长,母龟则较浑圆。
(2)公龟尾部较粗且长,母龟则肥短。
(3)公龟泄殖口离肛盾较远,母龟则相反。
(4)公龟腹甲凹陷,母龟则平整。
(5)公龟成长较缓慢,体型也比母龟小。
以红腿、黄腿为例:
(1)很难目测分辨性别,甚至从体型及腹甲也无从看起。
(2)公龟尾巴比母龟扁平,并且具有四个鳞片,为唯一可供辨识的部分。
以辐射龟为例:
(1)从尾巴分辨,但是并不容易判断。
(2)从腹甲分辨,需要到一定程度大小才能看得出来。
(3)成年公龟会主动闻对方泄殖孔确认对方性别,母龟则不会。
(4)公母体型及大小没有特别不一样。
以苏卡达和豹龟为例:
(1)公龟腹甲凹陷,母龟则平坦。
(2)公龟肛盾开口角度较大,母龟则相反。
(3)公龟会有以身体撞击其它龟(或同种公龟)的举动,甚至也攻击人及它认为可疑的事物。
以欧系龟为例:
(1)公龟尾巴长而粗,母龟则相反。
(2)公龟发情期个性急躁,公龟间彼此会追撞及互咬。
(3)公龟体型比母龟小。
以靴脚陆龟为例:
(1)无法从外观来作区分。
(2)公龟在遇到同类时,会有频频点头试探对方性别的举动(但是必须长到亚成体以上才会),母龟则不会。
PS:A.将龟龟的尾巴拉直,泄殖孔位置超过尾盾边缘,则公龟的成分居高。B.大部分物种的公龟体型都比母龟小,海岛型陆龟(加拉巴戈、亚达伯拉)和苏卡达则相反。C.有些物种的公母体型大小差异性不大,如辐射龟、红腿龟、黄腿龟等。D.大部分物种的公龟都比较活泼好动,母龟则较沉稳。E.大部分物种的公龟到了成熟期,均会有主动嗅对方泄殖孔确认性别的举动。
以上判断方法只做为部分亚成体和成体的雌雄鉴别参考,并非一概而论。
10. 判断年龄:龟的年龄计算方法,一般以龟背甲盾片上的同心环纹的多少来推算,每一圈代表一个生长周期,即一年。盾片上的同心环纹多少,然后再加1(破壳出生为一年)即是龟的年龄。这种方法只有龟背甲同心环纹清楚时,方能计算比较准确,对于年老龟或同心环纹模糊不清的龟,只能估计推算出它的大概年龄了。另外,加温饲养的龟龟由于生长过快,并不适用于这种方法来计算。
11. 亚种:所谓的亚种是指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种内的一些群体。但彼此在某些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基因频度、染色体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有着不同的地理分布。也就是说某物种的部分族群因长期的生态隔离,外观上与原物种已有显著的不同。多年下来,其体表的色泽、鳞片、皮肤已经有些许的变化。但去除生态隔离后与原物种之间仍能自然混血繁殖者,称为该物种的亚种。 陆龟的亚种归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潜颈龟亚目——龟科——陆龟亚科——各个陆龟属——陆龟种——陆龟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