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极地吧 关注:7,046贴子:235,217

155幅世界顶级名画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亲~欣赏前~请一定先看完我以下说的几点。
1,你也懂艺术!因为艺术就是欣赏!这与你接受的教育,你的年龄,你的成长环境没有任
何关系。这是你与生俱来的本能。
2,欣赏是愿意满怀着理解她的美丽去沟通。
3,有些画会因为画家高超的画技和想象力而闻名于世,有些画因为她所讲述的故事而流芳百
世。
4,你更喜欢哪几幅
5,左键看大图~右键可以下载~~你还可以留邮箱让我直接发给你但记得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6,真诚感谢来自【正一艺术】的资源



IP属地:浙江1楼2012-05-25 15:50回复

    1、无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IP属地:浙江2楼2012-05-25 15:51
    回复
      2025-08-23 06:23: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IP属地:浙江4楼2012-05-25 15:53
      回复

        4、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
        这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这是一个街头常见的风俗场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对,那个头戴羽帽的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诚又含智慧,对比之下,贵族青年却显出华而不实的肤浅。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
        


        IP属地:浙江5楼2012-05-25 15:54
        回复

          5、宫娥
          委拉士贵支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委拉士贵支是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也是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宫娥》这部作品是委拉士贵支1656年作的,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它展示了宫中的日常生活,在宁静的宫廷中, 委拉士贵支正在为国王夫妇画像,这一对夫妇的形象在对面的一块镜子中反映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公主玛格利特突然到来,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忙乱,她的出现,好象是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子,打破了原由的平静,激起了阵阵涟漪,宫娥正在为公主下跪贡献食物,另外一个在为公主提裙礼,周围还站着一些随从和侏儒,在背景上有一扇门打开着,光线从门**入,在门口站着一个宫中的侍从,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只有 委拉士贵支是冷静的,但他好象并没有发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仍然在专心的画画,这恐怕也是委拉士贵支比较可靠的一个自画像,面部表情严肃,显示出郁郁寡欢的样子。
          


          IP属地:浙江6楼2012-05-25 15:55
          回复
            宫娥的故事;
            委拉斯贵支的晚年,也是他的艺术状态达到最为鼎盛的时候,他为西班牙宫廷绘制了一批相当杰出的肖像画作,我们在图中看到的这件《宫娥》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或许,有些观者在刚看到图片的时候会觉得,这件作品不过描绘了一些与我们不相干的人和场景,它怎么就会称得上是一幅世界名作了呢?这实在又是印刷品造成的一个误会。首先,画作原件尺寸比图片要大得多,高度达到3米,画中景致都是有实物般大小;其次,这件作品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全在于画家塑造形体的精湛笔法,而要体会到这一点不观看细节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再清晰的插图也只能是提供出一个大略的面貌,如果希望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那么还是要静下心来阅读下面的文字。
              其实,这幅作品耐人寻味的地方很多,还是先让我们从它最基本的内容谈起。画面中心的小女孩是国王的女儿,由于是皇族成员,即使小小年纪也要摆出端仪的姿态。在她左边,一位宫女跪下身来,奉上一杯茶点,右边的一位躬身行礼,记录宫廷生活的历史书里都留下了她们的姓名。前景的男孩和侏儒也是确有其人,他们是专供贵族们来游戏取乐的。背景中年长的一些人物应该都是公主生活的监护者。有趣的是,画家把自己本人也画到了画面里边。在画板后方,手持调色板与画笔的正是委拉斯贵支的自画像。他特别突出了自己的画家身份以及胸前绣的那枚爵士勋章。那是委拉斯贵支渴望了一生的荣誉,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注意到,画面中主要人物的目光都朝向画外,他们似乎同时被同一样东西所吸引。要了解这一点,看看画面后方挂在墙上的镜子便明白了,那里映出国王和王后的影像。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许是画家正在为公主画像,国王、王后突然前来探访,也或许是画家正在为国王、王后画像,公主被带到御前来消除二者静坐的烦闷,总之,画家就像今天的照相机快门一样,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一瞬间的情景。在宽敞高大的房间里,弥散着从窗外斜射进来的阳光,观者与国王、王后处在同样的位置上,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到眼前的一切。我们不得不感叹于画家对各种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力,丝质衣裙、木板画架、狗的毛皮以及小公主柔软蓬松的金色头发……在外人看来,画家一定要花上足够的气力才能够将它们一一完成吧。可情况并非如此,如果能够把这些细节放大,你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形体、空间、色彩、质感、明暗,画家仅用草草几笔便将它们全部概括了,从局部看去似乎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却会感觉到这一切再生动真实不过了。是画家通过他对事物结构的本质把握,向观众展现出一个如烟似梦的世界,其中最精湛的笔法和最微妙的和谐都在画面的表象之下隐藏起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委拉斯贵支成为所有画家的楷模,后世的追随者,尤其是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们,对其推崇备至,人们赞赏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画家。


            IP属地:浙江7楼2012-05-25 15:57
            回复

              6、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鲁本斯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幅肖像人物油画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皮肤细嫩,扭捏作态。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IP属地:浙江8楼2012-05-25 15:58
              回复

                7、珍珠女郎
                柯罗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


                IP属地:浙江9楼2012-05-25 15:59
                回复
                  2025-08-23 06:1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吹笛少年
                  马奈 油画 1866年 160×98厘米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IP属地:浙江10楼2012-05-25 16:00
                  回复

                    9、向日葵
                    1888年 文森特·凡·高 荷兰 91×72厘米 布 油彩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IP属地:浙江11楼2012-05-25 16:00
                    回复

                      10、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1513-1514年 265×196厘米 现藏德累斯顿博物馆
                      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马丽亚怀抱婴儿基督从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脚边,跪着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轻美丽的圣徒瓦尔瓦拉,前者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大地,后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带羞怯,似在为母子俩祈祷。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IP属地:浙江12楼2012-05-25 16:01
                      回复

                        11、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法国 1830年 油画 260×325厘米 卢佛尔博物馆
                        反映1830年**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IP属地:浙江13楼2012-05-25 16:02
                        回复

                          12、拾穗 弗朗索瓦.
                          米勒 法国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IP属地:浙江14楼2012-05-25 16:03
                          回复

                            13、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鲁本斯 佛兰德斯 394cm×295cm 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陈列馆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美第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美第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这件作品描绘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
                            


                            IP属地:浙江15楼2012-05-25 16:04
                            回复
                              2025-08-23 06:1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4、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俄)苏里柯夫 油画 1881年 218×375 藏于特列恰可夫画廊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苏里柯夫(1848-1916)善于创作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
                              


                              IP属地:浙江16楼2012-05-25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