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和分类识别
鉴定步骤:
目和科的初步检索:
一般情况下,用普通教科书或手册中的检索就可进行,特定地区还有动物志以资利用。
属和种的检索:
如果有近期发表的详尽专著,鉴定工作就容易进行:
标本按照检索表一路对照下去,对各个种的描述性状逐一核对(如有插图更好)。
如果各项均符合就暂且给予这一鉴定,以后还要和已经正确鉴定的标本对比。
查考近期目录:
如果没有专著可用,或专著发表太早,则需查阅本类群最新的文献目录。
它提供直至目录发表时为止,所有新种描述的文献征引,有的还记载同物异名和地理分布。
目录有助于准确鉴定。
查考当代文献目录:
目录刊行不久之后就会过时,这一缺陷可由常年的文献目录加以弥补。
《Zoological Record》(动物学记录)由伦敦动物学会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刊行,自1864年开始,每年一卷,列举每一个新的物种学名及其发表出处和模式产地。可以从最近一卷开始回溯查阅,直至有目录发表的年代。
查考原始文献:
虽然检索表是鉴定工作中的最得力助手,但仍需经常查考原始描述或近期的权威描述,否则所考查标本可能是一个不包括在检索表内的种类。
原始描述的原本不易找到,分类学论文世界各国都在刊行,即使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不齐备。
原始描述应当仔细研读,将原始命名者认为重要的特征提取出来,与所查考的标本认真核对过,这些可资比较的性状是进行鉴定的最有用信息。
许多原始描述过于简略(尤其是1800年前刊行的),因此近代的权威性专著中提供的再描述往往更翔实可靠。
插图往往比原始描述更有参考价值。
与模式标本或正确鉴定的标本作对比:
有时不可能单从文献作出满意的鉴定,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所考查标本与模式标本或已经正确鉴定的标本作对比。
这是一项高度专业和细致的工作,不具备基本的分类学知识而强行直接对比,鉴定结果往往没有价值。
鉴定标签:
作出鉴定后,每一标本要有鉴定标签。
应当写出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和命名年代),还要写出鉴定者的姓名和鉴定年份。
暂行鉴定或可疑鉴定均要以问号来标明,以防导致混乱。
分类识别的常见麻烦:
划分清楚的种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生殖隔离,形态差异,生理差异,生态差异,地理分布差异。
如果分类学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准确的资料,就不难准确鉴定到种。
不幸的是,上述各方面资料通常不齐备,因此经常发生错误鉴定的情况。
近缘种的鉴定:
多个形态上极为相似的种,可以在同一地区生存而不互相交配繁殖,称近缘种。 •馆藏标本中的近缘种常被混为同一个种,一般只有通过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区分和鉴定。
五斑按蚊(Anopheles maculipennis)复组中的六种欧洲疟蚊在形态学上差别很小,而生态学上差别显著。
个体变异导致混乱:
同一物种种群内的个体变异常常使分类学家困惑,大约半数以上的同物异名都是由于对个体变异的估计过低的结果。
对个体变异进行细致研究是良好分类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
种内个体变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年龄和季节变异:
不少动物的发育要经过幼龄阶段,经常导致误订为不同种生物(同物异名),如七鳃鳗的幼体长期被定名为沙隐虫,误以为是一种原索动物。
不少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外貌大相径庭,如鸟类繁殖期具有颜色鲜明的婚羽,过后羽衣变淡,寒带的鸟类和兽类冬装白色,夏装彩色。常被描述为不同物种。
社会性多态现象:
社会性昆虫如白蚁在同一物种内存在不同分工的个体类群,如工蚁、兵蚁、蚁王和蚁后,这称为社会性多态现象。
有人不了解这一情况,曾将这些不同型态描述为不同种类。
生态型变异:
生存于不同生境中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常有不同外部形态。
淡水贝类常出现这种生境变异,在法国,过去竟然有人将两种蚌的各个生境变异误订成251个不同种类。
昆虫在不同寄主上生活,或在不同密度下生活,外形也会发生变化。
性别差异:
一些动物(如鸟类)具有显著的雌雄异形现象。不同性别的个体经常被描述为不同的种类,直到通过仔细的生态学研究而发现其真正关系为止。
如澳洲王鹦鹉Larius (Eclectus) roratus 的雌雄两性在近一百年内(1776-1873)被认为是不同的种,之后才证实为同种。
死后的变化:
一些动物无法防止保存标本的死后变化,如鸟类死后羽毛会慢慢褪色或变色。
鸟类学上许多同物异名都是由于将新近才到的材料与陈旧的博物馆标本进行对比而造成的。
对于这类标本必须作出活体体色的准确记录,最好附彩色照片或原色水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