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吧 关注:2,372贴子:30,940

婺源县詹姓村落分布概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段莘乡村(19个自然村):
1、【东村】明末,邑内庐坑詹姓建村。35户,132人。位于中村北偏东9公里的小溪东岸,因名。
2、【西垣】在大余山南麓,南偏西离中村10公里。90户,396人。汪姓建村,后衰成废墟。邑内庐坑詹姓迁此废墟西侧,已30代。后又有汪姓迁入。


IP属地:海南1楼2012-03-10 19:33回复

    3、【西安】亦称西岸。南偏西离中村7公里。北宋初,邑内秋溪詹雄安建村在小溪西岸山下。82户,359人。
    4、【上村】大队驻地。在石后尖东麓,西偏南距中村6.5公里。10户,41人。邑内庐坑詹姓在外村溪流之上(北)建村,已25代。


    IP属地:海南2楼2012-03-10 19:34
    回复

      5、【晓庄源头】59户,320人。在晓庄片村的溪水源头,西偏南离中村8公里。邑内花桥詹家山(今属休宁县)詹文彬建村,迄今14代。
      6、【庄上】在平峰尖西北侧山腰,北偏东离中村6公里。1户,8人。清同治间(1862--1874),当地项山詹姓迁此佃种邻村东山江姓庄田,因名。


      IP属地:海南3楼2012-03-10 19:34
      回复

        7、【项山】在中村南偏西7.5公里的大山中,因名。唐末,当地庆源詹姓建村,后有何姓迁入。51户,221人。
        8、【东山】大队驻地。在中村南偏西5公里的山峡中。51户,2 1 8X。明初,当地江村江姓建村,继有邑内庐坑詹姓迁入。引《诗·豳风》篇名“东山"而名。
        9、【万担源】位于双峰尖(笔架尖)南麓,北偏东离中村5公里。清初,邻村东山詹姓建村。27户,130人。相传:村人的辛勤劳动感动了“五谷神",有一年,村口一丘稻田收割时,头天收完第二天又长满,连复几天共收割到稻谷万担,故名


        IP属地:海南4楼2012-03-10 19:34
        回复

          10、【汪溪】在中村东偏南11公里的山间小溪旁。该地山场原属段莘汪姓产业,因名。明初,当地庆源詹永成建村,28户,147人。
          11、【庆源】亦称小源。大队驻地,在中村南偏东12公里的山峡中。唐广德间(公元763—764年),邑内庐坑詹姓建村,后夏姓迁入,期幸福如水绵长,故名。231户,935人。
          12、【胡思田】在中村南偏东5公里的山窝中。19户,104人。邻村庆源詹姓建村,已14代。因所垦山田零星不整,不可计量而名胡资田,后误为今名。


          IP属地:海南5楼2012-03-10 19:35
          回复

            13、【梧村】在中村南偏东11公里的山峡中。100户,462人。邻村庆源詹思成建村在庆源溪流之上,已32代。初名庆源上村,越数年村人詹壶川为人办事公正,深孚众望,为表敬慕之意而改称壶村,后误为今名。
            14、【苍岭脚】清初,邻村大秋岭詹姓建村。7户,、35人。位于中村南16公里的苍岭(岭上林木苍翠)脚下,故名。
            15、【大秋岭】在中村南16公里的山岭上。以山势秋秋跄跄,腾骧磊落而名。明末,当地庆源詹姓建村。44户,189人。


            IP属地:海南6楼2012-03-10 19:35
            回复

              16、【九都溪柄】北偏东距中村18.5公里。在形如刀柄的小溪旁,初名溪柄。为区分附近溪迸村,后冠以行政区划名改为今称。当地庆源詹姓建村,已26代。17户,92人。
              17、【湖山】在中村南偏东17公里的山腰。以青山环抱,疑村在湖中而名。邻村庆源詹姓建村,已15代。7户,51人。


              IP属地:海南7楼2012-03-10 19:35
              回复

                18、【晓庄】在公社东北部的晓庄大队境内。含宋村、上村、仕村、外村4个自然村。始居者系当地段莘(已废)汪姓分支,故日小庄,雅称晓庄。后詹、宋等姓迁入形成片村。
                19、【珊厚】在中村南17公里的高山背后,初名山后,后雅称为珊厚。北宋末,当地庆源詹逢卿、詹逢九两兄弟建村,后逐渐外迁,明朝初年晓庄外村胡姓迁入。64户,3 1 7人。


                IP属地:海南8楼2012-03-10 19:36
                收起回复

                  二、浙源乡(19个自然村)
                  1、【虹关】大队驻地。174户,668人。方姓始居,后衰。(古樟吟集)南宋建炎间(1127--1130),附近宋村詹姓迁此,“仰虹瑞紫气聚于厥里,因名之虹关。"又名虹瑞关。在凤山北偏东7.5公里的山下小溪边。村中有一棵已逾千年的古樟树。
                  2、【岭脚里村】当地庐坑下村詹姓建村于浙岭脚下,已51代。初名岭脚,后有人分居村外而改今名。南偏西距凤山10公里。96户,3 0 4人。
                  3、【岭脚外村】大队驻地。在凤山北偏东10公里、浙岭下的小溪旁。142户,567人。岭脚里村詹姓建居于其村外,已50代。


                  IP属地:海南9楼2012-03-10 19:36
                  回复

                    4、【西坑】在凤山北偏东9.5公里,小坑(溪)西侧的山坞口。40户,1 8 0人。(漳溪王氏宗谱)。北宋中叶,邑内武口王姓迁婺北管头(今属休宁县),历二世后转迁此建村。后有岭脚外村詹姓迁入合居。
                    5、【段村】村处凤山北偏东9公里的浙溪两岸田畈中段,因名。69户,3 2 3人,附近岭脚里村詹姓始居,已46代。
                    6、【里言坑】53户,270人。邻村外言坑詹姓始居此山坞里,迄今30代。南偏西距凤山8.5公里。


                    IP属地:海南10楼2012-03-10 19:36
                    回复

                      7、【外言坑】在凤山北偏东8公里的山坞I:1坑(溪)旁,村前两山对峙,乡人比作金鸡、银鹅严守,故名严坑,误作言坑,后有人分居里侧而改为今名。邻村察关詹姓建村,已32代。22户119人。
                      8、【山后坑】在凤山北偏东9公里的小山背后坑(溪)旁。53户,230人,。当地庐坑汪村段(已废)詹姓建村,已42代。
                      9、【察关】91户,431人。在凤山北偏东7公里的田畈中。相传:南宋绍兴间(1131--1162),邻村虹关詹氏在此钓鱼,晚上把鱼竿插入河边,次日便长出枝叶,故迁此。初名插竿,后雅称今名。


                      IP属地:海南11楼2012-03-10 19:36
                      回复

                        10、【汪坑】23户,124人。以汪姓始居坑(溪)旁而名,后衰。元初,邻村察关詹姓迁此,沿用原名。在凤山北偏东8公里的山坞内。
                        11、【长源】在凤山北偏东8公里的山谷中。21户,1 1 7人。当地庐坑汪村段(已废)詹姓建村,已42代。村处长形水田旁,因名长源,又名长亩源。
                        12、【詹坑】以詹姓始居山坞中的坑(溪)旁而名。后衰。邑内洪村潘姓徙此,沿用原名,已传30代。27r户,13 3人。南偏西距凤山5公里。


                        IP属地:海南12楼2012-03-10 19:37
                        回复

                          13、【栗树底】大队驻地.36户,125人。邻村庙上詹姓建村在庐溪东岸的栗树底,已20代。西南离凤山7公里。
                          14、【新屋】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故里。20户,94人.。附近庙上詹姓迁此筑新屋定居,已14代。原名新屋门。后简称今名。在庐溪东岸山下,西南距凤山7.5公里。
                          15、【詹家】大队驻地。34户,150人。当地庐坑詹源启建村于东池尖西麓,已43代。西南离凤山10公里。


                          IP属地:海南13楼2012-03-10 19:37
                          回复

                            16、【前山店】4户,25人。清嘉庆间(1798--1820),邻村栗树底詹姓迁此设店,以处栗树底村前山下而名。西南距凤山7公里。
                            17、【庙上】 (婺源县志)隋(公元581—618年)赞治大夫詹初、号黄隐,由歙县隐居邑内龙川,数年后迁此东侧高坳背建村,初名鳓背,后因村下建有“崇炎社庙” 故改为今名。西南距凤山6.5公里,25户,109人。
                            18、【下村】46户,196人。邻村庙上詹姓建居其村溪下游的土丘上,已52代,西南距风山6公里。
                            19、【龙湾】在凤山西偏南8.5公里的溪湾新木桥旁,初名新桥湾,后期子孙成“龙"而改为今名。当地庐坑詹姓建村,已25代。30户,125人。


                            IP属地:海南14楼2012-03-10 19:37
                            回复

                              三、古坦乡(8个自然村)
                              1、【水岚】大队驻地。在古坦北偏西15公里的山谷中,小溪穿村泪流。110户,583人。[詹氏宗谱)。詹敏之建村,已28代。初名水南,以始祖从浮梁(今景德镇)绕南分迁,饮婺北源头之水得名。迄至清代,村人取王维“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意改名水岚。1936年5月,根据皖浙赣省委扩大会议决议,在此召开军人大会,成立皖浙赣独立团。
                              2、【西山】大队驻地。东南距古坦18公里。清乾隆间(1736--1795),邻村水岚詹姓建居于小溪西侧的山腰里。70户390人。


                              IP属地:海南15楼2012-03-10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