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古代非洲概况 非洲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点三,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浩翰的撒哈拉大沙漠,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红海,把非洲分割为两部分。
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包括今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统称为北非。这儿曾是古埃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希腊和罗马,阿拉伯和奥斯曼这些大帝国驰骋的舞台。到十五世纪以后,除摩洛哥以外,名义上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北非各国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被认为是“洪荒僻壤,物鬼为祟之地”。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否定了这种历史的偏见。在苏丹、肯尼亚、乌干达、西非、刚果、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地发现了不少远古人类的遗骸和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物质文化遗存。在公元前几千年,这里的居民完成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农作物。刚果盆地的卢帕班文化,就是公元前7000年的产物。苏丹的麦罗埃和尼日尔河的诺克文化遗址证明,大概在公元前一千年代,非洲黑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断的迁徙,几个具有不同体质特征和语言的族系,到十五世纪已大体上定居在各自的地域。埃塞俄比亚人,皮肤呈深棕色,讲塞-哈语(Hamito-Semitic);马尔加什人,属蒙古人种,操马来语,定居在马达加斯加岛。非洲黑人为该地区主要居民,他们又可分为:苏丹族,肤色纯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从几内亚湾到埃塞俄比亚以西的地带;班图族,肤色浅黑,已南迁到几乎整个中非和东非,并在继续南徒;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操科伊桑语,居住在南非。除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外,这些族系都建立过强盛的国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古以来就同外界有着程度不同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联系的渠道有三,即尼罗河通道、撒哈拉商路和印度洋航道。
古埃及通过尼罗河同苏丹(古代的努比亚)接触。埃及统治阶级曾从苏丹掠夺大量的木材、香料和奴隶;埃及商人曾循尼罗河上溯而后绕红海南下,远达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这条通道又是后来统治埃及的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人同南方接触的要道。
撒哈拉沙漠在古时还没有变得象现在这样干旱。那时牧民常在一个个绿洲之间迁徙放牧,撒哈拉商道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沙漠中刻有战车的岩画说明,大约在公元前后北非和西非之间已有两条“车行道路”存在。一条北起摩洛哥,经过毛里塔尼亚伸展到尼日尔河中游,另一条从利比亚出发,经艾哈加尔高原,直达尼日尔河。直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撒哈拉商道始终进行着以黄金、柯拉果(西非产品)交换食盐(撒哈拉产品)和手工业制造品(北非或转运的亚欧产品)的频繁贸易。
在印度洋上,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5月至10月又刮起西南季风。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印度洋信风,航行到东非和印度。公元45年罗马的一个水手希帕努斯也掌握了信风用于航海的秘密。从此以后,不仅阿拉伯人、印度人,而且埃及人、欧洲人都航行到东非,购买香料、黄金和象牙。我国从汉朝开始,就通过中介人同东非进行贸易。到了宋代,中国商船已直接航行东非了。十四世纪,中国大旅行家汪大渊曾经搭乘商船,到过桑给巴尔。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四次到达非洲,访问了索马里、肯尼亚的许多地方。与此同时,东非一些国家也派使节访问中国。源远流长的中非友好关系,在殖民者侵入东非后遭到了破坏。
库施和阿克苏姆 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很早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库施和阿克苏姆。
在公元前四千年代,苏丹东北部居住着努比亚人。埃及法老为了掠夺黄金、象牙和奴隶,经常侵入苏丹。大约从公元前2600年起,埃及人就在努比亚建立了固定的居留地,沿尼罗河建立泥砖结构的要塞,派遣总督和各种官吏统治努比亚。努比亚人不断起来反对异族统治。中王国时代第十二王朝的国王塞努斯特莱,率领大军镇压努比亚起义,抓到了一长串俘虏,其中有一个就是代表“库施”领地的。当中王国衰落时,努比亚人又掀起反抗埃及法老统治的怒涛,捣毁交易据点,赶走埃及人,宣布独立。但这次独立为时短暂。新王国的国王们大举南攻,深入努比亚腹地,占领了尼罗河大河湾的大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①,努比亚最终摆脱了埃及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名为库施,定都那帕塔。公元前八世纪库施国王们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也叫努比亚王朝,迁都底比斯。不久,库施国王在埃及的统治受到亚述人的挑战。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使用青铜武器的库施军队,被使用铁矛和利剑的亚述人打得大败,撤出埃及,退回那帕塔。
古代非洲概况 非洲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点三,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浩翰的撒哈拉大沙漠,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红海,把非洲分割为两部分。
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包括今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统称为北非。这儿曾是古埃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希腊和罗马,阿拉伯和奥斯曼这些大帝国驰骋的舞台。到十五世纪以后,除摩洛哥以外,名义上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北非各国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被认为是“洪荒僻壤,物鬼为祟之地”。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否定了这种历史的偏见。在苏丹、肯尼亚、乌干达、西非、刚果、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地发现了不少远古人类的遗骸和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物质文化遗存。在公元前几千年,这里的居民完成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农作物。刚果盆地的卢帕班文化,就是公元前7000年的产物。苏丹的麦罗埃和尼日尔河的诺克文化遗址证明,大概在公元前一千年代,非洲黑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断的迁徙,几个具有不同体质特征和语言的族系,到十五世纪已大体上定居在各自的地域。埃塞俄比亚人,皮肤呈深棕色,讲塞-哈语(Hamito-Semitic);马尔加什人,属蒙古人种,操马来语,定居在马达加斯加岛。非洲黑人为该地区主要居民,他们又可分为:苏丹族,肤色纯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从几内亚湾到埃塞俄比亚以西的地带;班图族,肤色浅黑,已南迁到几乎整个中非和东非,并在继续南徒;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操科伊桑语,居住在南非。除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外,这些族系都建立过强盛的国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古以来就同外界有着程度不同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联系的渠道有三,即尼罗河通道、撒哈拉商路和印度洋航道。
古埃及通过尼罗河同苏丹(古代的努比亚)接触。埃及统治阶级曾从苏丹掠夺大量的木材、香料和奴隶;埃及商人曾循尼罗河上溯而后绕红海南下,远达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这条通道又是后来统治埃及的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人同南方接触的要道。
撒哈拉沙漠在古时还没有变得象现在这样干旱。那时牧民常在一个个绿洲之间迁徙放牧,撒哈拉商道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沙漠中刻有战车的岩画说明,大约在公元前后北非和西非之间已有两条“车行道路”存在。一条北起摩洛哥,经过毛里塔尼亚伸展到尼日尔河中游,另一条从利比亚出发,经艾哈加尔高原,直达尼日尔河。直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撒哈拉商道始终进行着以黄金、柯拉果(西非产品)交换食盐(撒哈拉产品)和手工业制造品(北非或转运的亚欧产品)的频繁贸易。
在印度洋上,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5月至10月又刮起西南季风。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印度洋信风,航行到东非和印度。公元45年罗马的一个水手希帕努斯也掌握了信风用于航海的秘密。从此以后,不仅阿拉伯人、印度人,而且埃及人、欧洲人都航行到东非,购买香料、黄金和象牙。我国从汉朝开始,就通过中介人同东非进行贸易。到了宋代,中国商船已直接航行东非了。十四世纪,中国大旅行家汪大渊曾经搭乘商船,到过桑给巴尔。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四次到达非洲,访问了索马里、肯尼亚的许多地方。与此同时,东非一些国家也派使节访问中国。源远流长的中非友好关系,在殖民者侵入东非后遭到了破坏。
库施和阿克苏姆 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很早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库施和阿克苏姆。
在公元前四千年代,苏丹东北部居住着努比亚人。埃及法老为了掠夺黄金、象牙和奴隶,经常侵入苏丹。大约从公元前2600年起,埃及人就在努比亚建立了固定的居留地,沿尼罗河建立泥砖结构的要塞,派遣总督和各种官吏统治努比亚。努比亚人不断起来反对异族统治。中王国时代第十二王朝的国王塞努斯特莱,率领大军镇压努比亚起义,抓到了一长串俘虏,其中有一个就是代表“库施”领地的。当中王国衰落时,努比亚人又掀起反抗埃及法老统治的怒涛,捣毁交易据点,赶走埃及人,宣布独立。但这次独立为时短暂。新王国的国王们大举南攻,深入努比亚腹地,占领了尼罗河大河湾的大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①,努比亚最终摆脱了埃及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名为库施,定都那帕塔。公元前八世纪库施国王们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也叫努比亚王朝,迁都底比斯。不久,库施国王在埃及的统治受到亚述人的挑战。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使用青铜武器的库施军队,被使用铁矛和利剑的亚述人打得大败,撤出埃及,退回那帕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