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吧 关注:2,810贴子:22,280

[原创]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漫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初中开始听这部作品以来,收集了一些录音。但是我觉得不同的录音差距实在太大,也很迷惑。现在把它们列出来比较一下,同时也阐明一下自己对这部名作的认识~~ 

最早听的就是这套卡拉扬1979-1980年在录音室完成的录音。当时非常震撼,录音很细腻,节奏,音色的处理没有我厌恶的卡一贯的做作(这……个人喜好不同)。自然流畅。  
我觉得最出色的是第一乐章,非常崇高,各个声部,尤其是“钟声”动机,都捏合得非常平衡,木管乐也很柔美!  
可惜这个录音的第二第三乐章我觉得是败笔。第二乐章雍容却显得放不开,对于声部的挖掘不够。第三乐章,有不少地方有技术问题,整个弦乐的形态保持得不太好。  
第四乐章虽然很多乐迷认为发挥了BPO的特色,但是考虑到整个乐章其实是一大段复调,因此对于复调的声部的挖掘上,老卡我觉得还没吃透!(在后来的1982年版里,明显好了很多)。  

但是我非常偏爱这个录音,当初吵着妈妈帮我买下正价的双CD,差不多十年了,到现在还保存完好。这个版本既高度反映了卡拉扬的音响美学理念,又是我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所以我有特殊的感情!  


1楼2006-10-08 11:19回复
    然后是伯恩斯坦1979年指挥BPO的现场录音。 
    也是著名的高价版! 
    大卫·古特曼说:“伯恩的每一次马勒演出就是一次生命的燃烧!” 
    我觉得真是烧过头了! 
    第三乐章很多地方我听了觉得各个声部有点对不上。末乐章可以感受到指挥家的动情,可是……完全成了滥情! 
    我认为这是一个感性到了极点,奔放到了极致的马勒,甚至活泼而炫目! 
    但是从第五交响曲开始奠定的复调式的作曲技法,在第九交响曲中达到了高峰,在伯恩斯坦的手里真是感觉不到太多。 
    伯恩斯坦以极度带有自身特色的方式演绎马勒,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媒体,唱片公司如此炒作,推荐,我认为就不太合适了。


    2楼2006-10-08 11:19
    收起回复
      2025-08-18 23:03: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下来我买到了巴比罗利指挥BPO1964年录制的版本。这是日本“不灭名盘100”中推荐的录音。 
      这个第九的第一乐章是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方得开,对细节的刻画虽然不是细致入微,但也过得去。淡薄,开阔,我认为是这里的形容词。 
      这里的中间两个乐章就可以明显体会到我所期待的几乎所有的元素:第二乐章的“舞”,连德勒舞曲发展到狂乱的地步,第三乐章的各种复调式的声部间的呼应和传递,是我听过的仅此于海丁克指挥大会堂的录音。最后乐章中,巴比罗利把理性和感性接合得非常好,保持着一个比较稳定而有表现力的速度。 
      我觉得这个版本非常具有指挥马勒所应该具备的洞察力!它告诉我们一个优美的演奏和一个演奏的优美的录音的区别。这也是Sir比上面提到了两个录音走得更远的地方……


      3楼2006-10-08 11:20
      回复
        海丁克在70年代和音乐会堂的马勒第九是最早获得三星带花殊荣的马九录音了! 
        在这个录音里,我认为老海非常重视细节的刻画。他非常留意马勒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织体。因此能够带给我非常多的新鲜的东西。第一乐章我初次聆听竟感觉到比别的录音更强的中国人的韵味!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三乐章,这是我听过的最精湛的演奏!能够把如此复杂的层次都表现出来,实在令我叹为观止。当然,Philips优秀的录音,出众的平衡感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惜在那个把复调和咏唱合二为一的巅峰:末乐章中,海丁克没有把他大胆挖掘的精神贯穿到底。他无疑也在这个乐章的巨大的感情漩涡中有些迷离,当然,对于旋律优美的表现上,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音色也是一流的。 
        总体而言,海丁克的这个录音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视角来让我们细细观察这首名作,是一个比较优秀的马勒第九。


        4楼2006-10-08 11:21
        收起回复
          我特别想说说kurt Sanderling指挥爱乐乐团在1992年的录音。 
          首先我觉得录音真是令人难以接受!音量实在太小,弱的段落简直气若游丝(比如末乐章的结尾,我音量要放到最大了……) 
          从演奏角度来看,我认为老桑德林对乐队的控制力真是强劲!他的手法有点类似白描,清淡而不留斧凿之痕。但是乐队各个声部非常整齐和平衡。甚至为了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乐手的个性。 
          但是在几个高潮处莫名其妙地缺乏热情,不知道是录音问题还是指挥有意为之,效果显得比巴比罗利还要淡薄高远。体现出Sanderling非常强的艺术个性。 
          这个版本具有特殊的,浑暗的音色,恰恰符合了马勒即将陨落版的那种不详和无奈。这个录音的特殊而高雅的艺术趣味是别的录音里没有的,只有那些真正看破尘世,看淡了一切的指挥才能有如此难得的表现!


          5楼2006-10-08 11:21
          收起回复
            意大利的英年早逝的大师西诺波利留下了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可惜现在除了DG小双张出的第一第五、第八第十以及第七外,其它的MS都绝版了。所以这个第九就比较难得。 
            其实看看企鹅,Sinopoli的全集中得到三星评价的要比伯恩斯坦晚年DG的那套全集要多。我个人认为,水准也更高些。整套全集中那种异常纤细,温暖甚至有些柔弱得病态的美妙的乐队音色,确实非常有助于刻画马勒作品中呈现的一系列心理现象。 
            但是这里的第九有点出人意外。Sinopoli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像他对待其它马勒作品那样清单细腻。一上来,第一乐章的表现就是非常直白的,甚至像是大段独白。再加上Sinopoli如同对付歌剧一版表现出的戏剧性,使得第一乐章精彩纷呈。宛如行将就木的人在最后时刻,还发现有如此多的,关于人性人生的话题要将,于是滔滔不绝,甚至过于激动而哽咽了……但是在细节的刻画上,Sinopoli既然细腻的很,比如“钟声”动机以拨弦的形式隐藏在乐队深处,他也清晰挖掘出来。(当然,很多优秀的版本都不会忽略这样的细节) 
            Sinopoli演绎的中间两个乐章非常强调节奏。甚至造成了某种夸张的效果。爱乐乐团在Sinopoli的手里非常收放自如,即使是在末乐章,音乐中积极的因素也使得整个演奏显得生气勃勃。 
            Sinopoli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再次带来了一丝新意。


            6楼2006-10-08 11:21
            回复
              比起1979年的录音,伯恩斯坦在1986年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显然在各方面都更加优异。 
              彼时的伯恩也已大稀之年,似乎马勒第九中糅合的一生的酸甜苦辣的深情,伯恩斯坦都已经驾轻就熟了。因此这个录音也显示了伯恩斯坦难能可贵的淡薄的一面。而没有那种改动乐谱,添油加醋的“强加于人”的那种浮躁。 
              如果说1979年版适合边听边喝着可乐,吃着薯条,那么这个86年版本却值得细细聆听了。DG的录音柔韧性强,很耐听。虽然音场范围小了点(不像Decca那么夸张),但是有极佳的平衡感(简直可比Philips)。 
              在诠释上,伯恩也比79年走得远。末乐章真正体现出了复调的意义,而且保持了情感的强度。中间乐章的速度更加稳妥,也更加精准。虽然第三乐章我认为仍然挖掘得不够深入。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马九,也体现了伯恩斯坦控制乐队水平的顶峰!这种不温不火,优雅而有节制的风格,让人怀疑是不是伯恩斯坦那放荡不羁的美国式的狂野的个性已经被欧洲的文明影响而同化了? 
              因此,一丝遗憾就是这个录音有点保守。 
              图是全集里的,单曲的CD价格真是比较昂贵啊……


              7楼2006-10-08 11:22
              收起回复
                雅沙·霍伦斯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马勒指挥的先驱。他的第九,我查到至少有三个。但是碍于缘薄,我只听过1952年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单声道录音。这是VOX为霍伦斯坦录制的一系列唱片之一,年代久远了,但是CD化之后声音仍然很清晰,层次感鲜明,居然不输给大多数制作精良的立体声录音! 
                这也和霍伦斯坦的诠释有关系。他也明显着眼于勾勒马勒复杂的“相互拥挤的、彼此牵扯的、互相融合的和一再展开的乐器线”(《未来的同时代人》,Blaukopf著)。因此对于各个声部之间的纵向的挖掘就非常重视。 
                他也是那种牢牢抓住“钟声”动机的大师,同时也很注意色彩乐器的运用。第一乐章的那几声“钵响”,具有非常清晰和震撼人的效果,这种效果,细心的卡拉扬在1982年的录音中也体现了出来,可是不如霍伦斯坦那样能够和谐地把钵声和旋律接合得如此巧妙自然。 
                从整体来讲,霍伦斯坦的第一乐章充满了人情味,甚至有点“古道热肠”,这和巴比罗利相近。而且对于乐曲内在的逻辑性的展现也丝毫不逊色于这部作品绝对的权威瓦尔特的1961年的立体声录音。 
                中间的两个乐章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细致,也最完美的典范!霍老几乎把马勒如同变魔术般的复杂对位和潜藏在主声部之下的其它声部都挖掘了出来。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两个截然迥异的世界,他选择了稍慢的速度。同时,他也意识到第三乐章柔美的中间段落实际上是通往第四乐章的一所桥梁。因为这里的动机几乎直接来到末乐章,并且一只和末乐章的几个主题缠绕在一起。 
                所以当最后乐章来临时,逻辑上已经有了极好的铺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末乐章当感情风暴比较平息的两处,有非常像对歌般的,幽暗的段落。这里霍伦斯坦独具匠心地突出了伴奏的竖琴的位置,使之和木管乐形成了中国“琴箫合奏”般美妙而孤寂的意境,也使人直接联想到了大地之歌中的一些配器特色。 
                这个录音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有明显的两点:首先是圆号声部非常糟糕的表现。第一乐章吹破了一个音,第二第四乐章都有明显的错音,而且显得音准混沌,犹豫不决,这,真是令人扫兴的毛病;另外单声道录音中低音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末乐章的复调表现(很多地方复调的主题在低声部出现,马勒为此还将大提琴分成了两个声部)。 
                但总体而言,绝对瑕不掩瑜!这是我认为最最值得推荐的,表现非常杰出的马勒第九的一次演绎。如果有机会,对这部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听听这个录音啊……


                8楼2006-10-08 11:22
                回复
                  2025-08-18 22:57: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和喉癌搏斗了好多年的大师克劳斯·腾施太特也是热情的马勒阐释者之一。他在1979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79年真是和马九有缘)的这个录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有价值的版本。 
                  但是当我买到双强音系列的这个录音后,却很诧异录音居然如此槽糕。不仅模糊,而且声部平衡感也不太好,很难想像这是79年的录音,这只能勉强称为“立体声”。如果说双强音系列是廉价片所以降低了音质,那奇怪的是,随附的第十的慢板乐章录音却非常出色,开阔而优美。这……只能说我和这个录音也--缘浅。 
                  在我看来,腾施太特的这个版本比较平淡。出彩的地方真的不多,音色和旋律线条的刻画上,他不及卡拉扬和伯恩斯坦。对于中间乐章又实在太缺乏令人振奋的洞察力。而我之所以认为它仍然有一定的价值,就在于这里的末乐章的表现堪称完美。 
                  腾施太特牢牢把握住了末乐章的每一个已经在第一小节就出现的复调主题--无论是在低音声部的低吟,还是号角的高声宣读,抑或是小提琴的哀歌--都围绕着复调的思想。这体现了腾施太特这种德国人的对于逻辑的敏感和严谨。整个乐章起伏动荡,但却有着很好的控制。而且在结尾段的时候,他把速度放慢,使得效果如同魂归故里又再次随风飘零而去般的令人黯然神伤…… 
                  虽然第二第三乐章可以说是败笔,但就冲着末乐章的表现,该版也应当有众多马勒第九的录音中的一席之地。


                  9楼2006-10-08 11:23
                  回复
                    卡拉扬在1982年现场录制的马勒第九,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最具有市场统治力的版本了! 
                    据说当年DG为了照顾这个录音的销售,甚至不惜1979年的录音室录音停止发售,然后打入小双张系列。(所以初版的79年录音就显得珍贵异常)。 
                    说起这个82年的录音,业界的评价非常之高!《留声机》杂志评出的最佳七十和最佳一百里都推荐了这个版本。《企鹅》也在90年代中期给它补上了“三星带花”的殊荣。 
                    普通爱好者将它视为终极的选择。IMG上几乎一有人发别的版本的马九,就有人回帖:“我收了卡拉扬金版,这个就纯顶了……”。就连狂热爱上了古典的作家余华也表示这个版本最感人。 

                    但是奇怪的是,不知道是标新立异还是欣赏口味不同。我看到有的论坛或者杂志上的观点认为79年的录音甚至更好些。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理解这部作品的。我感觉82年版在诠释上要远远超越了79年版。 
                    首先是细腻。82年版的层次刻画极为丰富,堪称面面俱到。虽然在诠释上,第一乐章的思想和79年版一脉相承,但是对于各种动机的细致描绘上要出色得多。比如之前提到的钟声动机在各个声部的传递,比如钵声的清晰,再比如竖琴的华丽伴奏…… 
                    中间的两个乐章无疑和79年版相去甚远。尤其是第二乐章,这个乐章的演奏可以说在卡拉扬的马勒交响曲的为数不多的录音中最最精湛了!BPO甚至体现了在卡大爷棒下的难能可贵的“主观能动性”。各个声部都非常有个性,而且平衡统一。所揭示的内涵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卡拉扬真的是比较理解了这部作品了。 
                    第三乐章被演奏得密不透风。就凭技术发挥就比79年录音完美许多,更何况卡拉扬挖掘了非常多的内在声部,让我感叹他对这首作品倾注的心血和精力!(据说,这个录音录之前,光排练,演出就高达39次之多!) 
                    可惜末乐章的演奏令我稍感失望,不仅是因为第三乐章的那座“桥”没有有效搭建好,而且对于复调意义的体现上,卡拉扬比起比如巴比罗利和瓦尔特也稍逊一筹。在“对歌”的段落也没有霍伦斯坦的录音带给我的那种震撼。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圆滑的录音。可以说体现了真正理解马勒复调化作曲技法的意义,但对这方面的挖掘又只是是浅尝辄止。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动情而且热烈的演绎,但又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可以说卡拉扬在这里体现了淡薄和高远,但又缺乏老一辈的那些录音体现的那种沧桑感和人情味。 
                    这绝对是一个八面玲珑的演绎,几乎可以满足各种口味的爱好者--从初哥到老鸟都不会失望--但是,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合适:大概是太注意音色的唯美了,在一瞬间,卡拉扬忘记了马勒,忘记了这部第九,陶醉和迷离在自恋的漩涡之中……因此,这个版本离开真正的杰出和不朽,也就差了仅仅一步之遥。 

                    这个录音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说DDD的早期数字录音技术,使得录音效果有点淡薄,声音不是那么坚实。比如说首位两个乐章的提琴声部显得有些过于油腻(这是卡一贯风格,喜欢则已,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还有,每个乐章的开头演奏总是显得比较拘谨而且缺乏表现力,让人感觉BPO在慢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出当天上午就演奏过一场的关系,卡拉扬曾经不无惋惜地认为,上午的表现才是最佳的,可能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灵感了! 
                    看来,最最完美的卡拉扬指挥马勒第九的演奏版本,只有到天国里去找了?


                    10楼2006-10-08 11:24
                    回复
                      • 211.161.222.*
                      James Judd/马勒青年乐团,欧洲青年乐团 

                      说起来惭愧,作为马勒粉丝,第9没听过几次,家里仅有的两版就是卡拉杨金版和这版。 
                      这张碟子是从YLJ堆里淘出来的,当时并没有注意,就在家里放着。过了几天想起来听的时候,才彻底的被震了。 
                      偶也不知道这个JUDD到底是何方神圣,当时就是听听看。听了之后才觉得这版一点也不比卡拉杨金版差。 
                      同样细腻,优雅的音色,卡拉杨手中挥出的是雍容,这版便是自然。而且是生机勃勃的那种自然,几乎可以让你联想起翠绿的草地。我们看到的不是等待死亡到来的阴沉或者愁绪,而是绝对的阳光。就像大地之歌最后说的:大地处处洋溢着新绿,遥远的天空一片湛蓝。这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旅人在平静而不失愉悦的告别。从中,我看到了死亡的阴影,但更多的是眷恋,对世间的爱,还有天堂。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就算是只为了欣赏音响也是种享受。 


                       度若


                      12楼2006-10-08 11:25
                      回复
                        最近这十多年来,DG公司录制马勒的主要两大台柱就是布列兹和阿巴多。他们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录制了第九交响曲(当然阿巴多不是第一次了)。这两个DG的录音是我最近常听的。 
                        首先谈谈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 
                        很多人推崇布列兹的马勒,认为他十分严谨而且具有创新的精神,能够带来一个更加偏于理性的,更加无情而雄辩的马勒。而且,布列兹录制马勒所指挥的乐队都是顶级的(尤其是VPO演奏的第五和第六);另外,4D的录音技术也使得声音效果比起之前的指挥家的录音更加优异。种种迹象表明,似乎布列兹的马勒难以抗拒。 
                        但就我在此想谈的这张第九而言,我觉得布列兹并不适合指挥马勒。或许是我悟性尚浅,还未能体会到布列兹的深意。至少,从各个方面来权衡,他的第九的录音并没有太多出人意料之处。 
                        比起一唱三叹的霍伦斯坦,布列兹的第一乐章明显缺少魅力。或许是他的角度不同,着力体现那种富有特色的节奏和线条美,但是要说把“钟声”的节奏动机贯穿始终的演绎,阿巴多更胜一筹。只有4D出众的效果和小号时不时冒出的某些别的版本里淡化的声部能吸引我…… 
                        第二乐章算是比较独到的演奏了。这是一个绝对冷酷的连德勒舞曲,根本没有一丝温情和幽默。机械,刻板,甚至有些呆滞……布列兹对节奏的控制非常严厉,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这非常有助于表达他对这个乐章的理解,但是对听者而言,无疑缺少了许多乐趣。 
                        后面的两个乐章也令我有些失望。第三乐章固然精湛而流畅,我一直关心的在标记“L'istesso tempo”的后半部分开始的一段插曲,一直到“Tempo 1 Subito”结束的这段柔美的部分直接预示了终曲的几乎所有的动机。因此这里的演奏无疑是对全局观的一种考验。令我失望的是,一向以逻辑和冷酷著称的布列兹对复调性的这段音乐的刻画比较平淡,没有很好的搭起通向末乐章的“桥”。 
                        布列兹为终曲设计的速度是偏快的,21分钟的时间,明显接近于Kubelik的录音室录音,以及Walter的61年录音。应该说,这个乐章需要把深刻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复调牢牢结合起来。可是,布列兹的演奏既缺乏感人肺腑的深情(这是一贯风格所致),同时对于声部间复调性的对话又显得比较淡漠。或许,他对于处理旋律线条的手法是富于那种现代意味的,比较抽象的方式。但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 
                        总的来讲,我认为这是个比较平淡的版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是布列兹的粉丝,自然不可错过这个版本。但已经习惯了传统口味阐释的人,面对布列兹的这些录音,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 
                        另外,4D的录音比起“味精味”十足的那张炫目的第六来要收敛和自然了些,但依然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说到底,我认为布列兹的巴托克,拉威尔以及韦伯恩等录音令人折服,但是遇到马勒,溢美之词就应当有所保留了。


                        13楼2006-10-08 11:25
                        收起回复
                          库贝力克在70年代初录制完成的录音室全集(DG)我觉得是非常杰出的一套马勒交响曲演奏范本。因为库贝力克强调声部平衡,对于节奏控制也拿捏得非常得体。而且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弦乐和木管乐的独奏合奏能力都是超强的,在很多快速行进的段落始终有着不俗的表现。 
                          库贝力克的这个马勒第九录制于1967年,是头一批录制的交响曲之一。在这里,他和Sinopoli全集中的第九的做法相似:把小提琴声部左右划分,把中提琴置于中间靠右的位置(和第二小提琴相邻),而大提琴则移到了第一小提琴的旁边(比较靠左,而不是一般的右侧)。 
                          这样的编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中提琴得到了解放,不再和大提琴的低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许多讲究声部之间呼应对答的地方,每一个声部组都清晰而个性突出。 
                          在速度上,Kubelik偏重于一种带有一定弹性的,偏快的节奏,使得第一乐章演奏紧凑,甚至有些冷酷无情。非常得体的速度控制令我觉得这更像是Boulez指挥的(当然,同样的控制,但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由于弦乐器的分组,使我们听到了非常杰出的中间两个乐章。应该说几乎每一个段落乐队都保持着一流的水准。为了体现复杂的对位和复调的意义,Kubelik采用了比较保守的速度来处理第三乐章的大部分段落。他几乎完美得揭示了所有我期待的东西--包括在那个插段中,优美地筑建出通向末乐章的乐思--如果说美中不足,就是Kubelik有些过于小心,中规中矩了,从而显得个性不是太鲜明,或者说为了整体的平衡效果,为了传达马勒的声音,指挥家压抑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末乐章的速度接近Boulez,效果和表现力在我看来更胜一筹。而且在结尾处也没有通常指挥家按部就班的放慢处理(这样虽然深情,但是不太协调)。整个乐章的演奏由于乐队分组的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复调化的倾诉的效果,或者说是一种逻辑语言的内心独白。 
                          总得来说,Kubelik的这个第九的录音实在可圈可点。属于那种偏重理性同时又有丰富细腻感情效果的绝佳的演绎。但是或许太注重乐队效果的表现了,在情感深度上,有些差强人意(这和Haitink的音乐厅管弦乐团版本多少有些相似)。所以说,这是一个令人赞赏的版本,却不能令人震撼。


                          15楼2006-10-08 11:26
                          回复
                            当我聆听朱里尼在1977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此曲的著名版本时,始终思忖着昆德拉的话:“在诗歌这个奇异的田野,一切判断都立刻变成了真理,就仿佛人们亲生经历般……”(《生活在别处》,不是原句是大概意思)。 
                            朱里尼在用自己独到的诠释告诉人们,昆德拉所怀念的那个抒情时代并没有彻底消失,至少,在他的心胸中,多少还是保留着那份纯真,那份执著--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处理马勒作品的手法实在有些老派。 
                            朱里尼的这个录音中的很多段落是如此的真情实意,甚至于有了那么点古道热肠的意味。比起同时代的其它马勒阐释者,他令人崇敬地、几乎是理所应当地--落伍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评论家们对这个录音的赞赏。据称,这个版本得过数项国际大奖。而且大荷花系列原本的调子就是怀旧,加之朱里尼的这种诠释,的确可以俘获不少年长的爱乐者的心。 
                            但是对我而言,这里的矛盾在于究竟音乐的真理是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可以通过朱里尼这样极度抒情,温暖的方式来揭示? 
                            我想,如果这张唱片不是马勒,是别的更加感性化的作曲家,比如老柴,那么朱里尼的成功就几乎无可厚非。然而,面对马勒,面对这部逻辑性极强的第九交响曲,我看来朱里尼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并不是败在不理解作品,而是败在了这首作品的丰富动人的情感因素上。 
                            朱里尼不仅没有足够的信心来抵御这种来自情感上的冲击,反而一任自我陶醉其中。他把充满创意,极富巴赫味道的赋格化的第三乐章的大部分乐句都变成了带有悠长连线的,蕴含着丰富表情的歌唱吟咏。因此我也并不指望在末乐章中他还能揭示更多的理性成分。 
                            相对的,在更加感性化的第一乐章,朱里尼的诠释还是非常不错的。他拥有着非常开阔的眼界来审视这个漫长而动人的乐章。或者说只有这个乐章才比较适合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弦乐的表现异常杰出:朴实,高贵,而且不温不火。整体偏于慢速度的设定,使得大量管乐独奏声部可以充分一展身手。尤其是圆号声部,不仅仅和整体乐队的声音结合得非常细腻,而且独奏时充分发挥了个性。不过话说回来,圆号独奏时稍许过于自由了些,导致有时节奏不是太精准,而且相同、相似经过句的奏法前后也有出入,这更多的是指挥在乐队控制力上稍显不足所致。 
                            从整体来说,这个录音对于希望听到一个道德家马勒的听众来说是首选的几个录音之一,对于希望听到一个音乐实验家和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作曲家的听众而言,就不那么可取了。对于心情比较低沉而忧伤的听众而言,或许这个录音会轻易地走进你心里;但是对于保持着足够理智来追求新意的听众来说,或许又比较失望了…… 
                            另外,大荷花系列一贯的录音效果在这里也不是那么合适:声音比较薄,低音不够深沉(甚至不如60年代的Kubelik录音),而且有时对于某个声部过分夸张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录音的整体感和平衡感。在演奏技术上,中间两个快速度的乐章也出现了些许的失误和不整齐--当然,这些只是比较次要的问题。


                            16楼2006-10-08 11:27
                            收起回复
                              2025-08-18 22:51: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写得太好了!顶啊


                              IP属地:浙江17楼2006-10-25 1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