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吧 关注:212,210贴子:1,798,673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韦恩·休斯 [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概述  
舰艇直线序列:火力集中方法  
纵队:管制方法  
创建阶段  
作战指令成熟阶段  
英军战术僵化时期  
海军战术再生阶段  
战略的影响  
结语  


1楼2006-09-28 18:54回复
    概述 
      在被称为帆船作战时代的二个半世纪期间,亦是海军将士们将战场做为战术实验场的年代。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检视英军近百年的战术僵化怪象;然后探讨当时各类教令、准则、指挥与管制、一成不变的作战指导等,对于海军作战人员所造成的束缚;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海军将领因战术、教令及通信各方面的僵化,而遭致挫败的情形。 
      在十八世纪的海战中,舰艇系以直线序列发扬、集中火力,而前后编队是火力协调合作最实用的队形。如同许多海军作家所言,帆船本以舷侧火力接战,所以编成纵队是符合战术逻辑的。编成纵队时,后方舰艇甚难对旗舰发出的旗号进行识别与通信,所以将旗舰置于纵队中心可以便于作战管制。虽然这样不能移动大型舰队,但却能使指挥混淆的机率及通信数量降低。此外,风向、风速、敌人的方位与距离等,皆系指挥官决定舰队运动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他在敌人眼睁睁的注视下进行部署,有时在战斗前甚至还先供应早餐,其目的在使全军上下一心,能够同时完成序列并且紧密编队 [ 原注:The felicitous words of Crcswell, p. 178. ] ,不保留预备队,全军奋勇歼敌。藉训练及精湛船艺,舰队司令可将纵队紧密地沿着敌军残破的阵线部署,以集中的火力使敌军散落、重叠、相互遮蔽射界,或者将敌军逼出射程外使其脱离编队,而获致胜利。


    2楼2006-09-28 18:55
    回复
      2025-08-27 11:01: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舰艇直线序列:火力集中方法 
        即使两艘友舰同时对单一敌舰作战,亦需要精湛船艺方能集中发扬火力。火炮有效射程约300码左右,最大射程约800或900码;在此距离外火炮要命中敌舰和贯穿舰体机率相当渺茫。舰艇舷侧射击弧角受限于正横前、后各约25度,必须利用舰艇运动来协助火炮瞄准目标,而不采用费时而笨拙地移动火炮瞄准目标。于是,鲜有两艘接连成纵队的友舰对单一敌舰作战时,能同时且充分有效地进行射击。图2-1所示,系在最大有效射程——约500码处,仅可供两艘紧密编成纵队的友舰同时攻击一艘在松散纵队中的敌舰。 
        另一增加火力密度的方式系在垂直面上增加火炮数量,因此衍生出双层与三层炮舰,这也是海战中集中火力的最有效方法。十七世纪末期,常见的三层炮舰是海军领导者认为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发明。1697年,备受推崇的法国人保罗·侯斯特(Paul Hoste)指出大型舰艇对舰队战力具重大贡献的两个理由:其一系大型舰艇可装配数量更多且口径更大的火炮,其二则为相同长度的纵队,大型舰艇舰队(小型舰艇编队则更为密集)拥有更多且更大的火炮 [ 原注:Robison and Robison,p. 220. ] 。单层甚至双层炮舰,在直线序列中的火力密度太低,所以十八世纪末期仅能勉强将其纳入编队序列。


      3楼2006-09-28 18:55
      回复
        纵队舰艇的有效及平射射距


        4楼2006-09-28 18:55
        回复
          1.舰艇紧密编队,前后距离200码。 
            2.在300码的平射射距,纵队各舰恰可形成一连续的舷侧火线,用以反击欲阻挠纵队编队的舰艇。 
            3.在500码合理有效的射距内,前后相邻舰艇仍可进行少许集火射击(如阴影区)。 
            我们可以假设某些时候,双层炮舰对单层炮舰的作战胜算比大于2,这是因为双层炮舰在火力上较单层炮舰享有较大优势。侯斯特提到了大型舰的木料具防御力,但他了解这只是次要的优势。在海上作战的两艘舰艇就如同两组有轮子的围栏一样,以木墙来保护火炮及炮手。除非幸运地直接命中弹药库,否则炮战后立即沉船的例子不多(虽然炮战后可能因舰体受损沉没)。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系火炮损坏、炮手伤亡及士气、战斗意志遭敌击溃所致,这些原因将使舰艇不是被俘就是沉没。英国舰队有许多被俘后修复的法国舰艇,原因系英军以作战见长,法国则以船艺优良著称。 
            若两舰配备有相同数量的火炮与人力,其有相同射速与射击精度,穿透力将决定双方的胜负。另一方面,拥有74门(每舷36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拥有38门(每舷18门)火炮的巡防舰作战,依「平方定律效应」,巡防舰在炮舰的优势火力攻击下,将逐渐损毁,即使有通天的本领,亦无法挽救巡防舰的颓败命运。经估算后,在双方交火且无船体强度优势下,双层炮舰可能损失5门火炮,但巡防舰接战舷侧的18门火炮将悉数遭到摧毁。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在巡防舰接战舷侧火炮遭到彻底摧毁前,巡防舰舰长可能早已投降。一艘双层五门、或更少炮的船舰在火炮受损不大、遭受些许伤亡及结构小幅损坏的情况下,就可造成一艘配有38门火炮及300名水手的巡防舰毁损。 
            若要探讨一艘配备74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配备100门火炮的三层炮舰交战,我们可依前例采用相同的假设与模式进行估算。在三层炮舰损失20门火炮前,双层炮舰可能已高举白旗。在北海及英吉利海峡海战中,可发现这种累积优势的效应。这个想法与假设系由军事法庭中吹毛求疵的双层炮舰舰长和没有加官封侯的三层炮舰舰长透露出来的。


          5楼2006-09-28 18:55
          回复
            纵队:管制方法

              当时,舰队司令很自然地将纵队视为管制部队的主要方法,其次才是把纵队当成火力集中的方法,这是舰队司合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普遍认知。事实上,纵队指挥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前半期建立后,当时已有为数不少的双层炮舰在役。舰队司今明了即使仅有三个船身距离,紧邻舰艇间的相互支援,甚至作战指令传达都很困难。 [ 原注:编队距离系以绳索标记(长240码)。英荷战争期间,舰艇长度约50码,在作战指含中即明定编队距离为半条绳索长度。稍后,使用绳索长度描述编队距离成为常事。Robison and Robison,pp. 153,361. ] 数十艘舰艇以近距离编成纵队需要相当高超的船艺,尤其必须避免部位超前以及阻挡他舰射击。保持部位相当困难,单独使用「作战帆」-中帆(顶帆),可以每分钟约300呎的缓慢速度前进,这将使部位保持变得简单容易。作战行动中,凝聚向心、作战管制及火力发扬的价值是远高于速度要求的。 

              保持紧密编队的第二个理由是防止敌舰突穿纵队,然后利用任一舷侧由舱至娓的全部舰炮对我进行攻击。此外,有种可能就是部分敌舰自上风处突穿纵队后半部,被突穿部分的舰艇即会遭到敌舰围攻,这个过程称为夹击(图2-2)。


            6楼2006-09-28 18:56
            回复
              夹击是为了取得下列态势

              图2-2 夹击


              7楼2006-09-28 18:56
              回复
                两个舰队均在稳当的操纵与同速前进的情况下。夹击舰队必须短暂分散,冒着敌舰队反制舰艇集结并接近其中一部的危险。因此,编成夹击队形是很困难的。英国名将纳尔逊于尼罗河之役时,在某些状况配合下,成功而幸运地夹击法国锚泊中的舰队


                8楼2006-09-28 18:57
                回复
                  2025-08-27 10:5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敌舰队后半部的夹击由以下描述可知其困难处。图中,舰队B迎风向右航行接近舰队A,而夹击舰队A在上风处火炮射程外严阵以待


                  9楼2006-09-28 18:58
                  回复
                      下图中,当舰队A前半部舰艇航行落后至与舰队B后半部舰艇成正横位置时,舰队A前半部舰艇驶近进行交战,舰队A后半部舰艇则顺风成梯队航行至舰队B的纵队后方


                    10楼2006-09-28 18:58
                    回复
                        当舰队A前半部舰艇与舰队B后半部舰艇近战时,舰队A后半部舰艇处于下风处并迎风向上风方向接近。交战中的舰队B后半部舰艇可设想其航速趋缓,以利下风处舰队A的舰艇迎风航近就夹击位置。舰队B前半部未接战的舰艇必须回转,如果回转太久、太慢,其将无法致胜


                      11楼2006-09-28 18:58
                      回复
                          即使迟钝的舰队B都可能具有「迅速回转舰艇、破坏夹击计谋或顺风疾驶、脱离舰队A在上风处的交战舰艇并使舰队A企图绕到下风处的舰艇行动受挫」的能耐,此点就算不是十八世纪的水手也可以看得出来。在敌舰队前半部实施夹击是不适合的,因为舰队B后半部未接战的舰艇,即使未获命令亦很自然地冲向前方应战。


                        12楼2006-09-28 18:59
                        回复
                          最后,编成紧密纵队乃是对抗敌人的有效方法。因为即使敌军计划或意外地突穿纵队,我方需以整个舰队对抗纵队中部分舰艇时,通常在纵队前半部下风处未交战的舰艇必须尽快地迎风反击,此时,距离的远近决定就位时间的快慢。 
                            在火炮有效射程少于500码的年代中,无论指挥军舰或纵队舰艇,如何集中火力是近三个世纪的主要战术课题。形成阵线、在不超前部位的前提下,紧密编队与在垂直面上增强火力,系指挥及管制作为上的解决之道。我们可以简单回顾帆船作战的战术发展,便于了解英国海军将领如何质疑纵队作战战力。


                          13楼2006-09-28 18:59
                          回复
                            作战指令成熟阶段 


                            在帆船作战的早期年代中,舰队司令深切了解紧密纵队可以集中火力。英国皇家海军将航行、演练及战斗融入日常训练之中,成为一支海上作战专业武力。火力可藉提高发射率、发扬高超船艺与保持紧密编队等方式予以强化。在英荷第一次战争的第六场战役,亦是最后一场海战中,荷军被迫编成纵队。由于荷军的加入战斗,使得谢文宁根之役(Battle of Scheveningen)极其血腥且具决定性;这场战役致使英荷的第一次战争结束。 
                              第二、三次英荷战争期间,单纵队变成了舰队的标准编队队形,但舰队运动则视状况而定。由于双方均具侵略性且熟练编队技巧,占领上风位置可以顺风而下进行接敌作战,亦可藉由风势之助脱离战场,因此,英国舰队惯常编成军列纵队,期能藉由运动技巧占取上风优势位置。虽然,英国越来越喜欢单纵队作战,但上风处聚集更多敌人的可能性,则是不争事实。 
                              但不久后英国人就认为单一纵队,或称舰队,是种太过份的队行,是为初学者所设计的。在新一代海军专家发展完整指管战斗指含前,单纵队成为一种僵化的准则。无可置疑的,舰队司令指挥舰队运动完成紧密纵队,可达成局部的兵力集中。但当舰队总数达数百艘舰艇,要求如军舰运动时,结果形成一个薄弱的火力线,绵延达数哩长,但任一般侧深度通常不及500码。若后半部舰艇欲到达纵队的最前部位,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更糟的是,因为风向缘故,纵队前半部舰艇可能无法支援后半部舰艇作战。


                            15楼2006-09-28 18:59
                            回复
                              2025-08-27 10:4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海军战术再生阶段 

                              我们尊敬纳尔逊未打破作战指含的僵化形式主义一事;罗德尼(George Rodney,1782)、贺威(Richard Howe,1794)与邓肯(Adam Duncan,1797)则打破了此一指今的僵化形式主义。杰维斯(John Jervis)在1797年的圣文森角战役(Batte of Cape St. Vincent)中,分享了纳尔逊的战术才华及其带来的荣耀。就纳尔逊的成就而言,可将其视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战术家,因为他知道如何运用皇家海军新近才有的战术自由。柯白向海军少将康本斐尔特(Rjchard Kempenfelt)保证,制颁新的命令及信号可使舰队运动如同1780年早期般的灵活与弹性。罗比森(Robison, p. 346)指出,过度讲求形式主义已被广泛讨论,相关解决方案已在酝酿当中。一般而言,法国在战术理论上的成就远远超过英国,其战略家的著作公认较英国人的作品更具散发性。印度洋海战结束迄今历经了两个世纪,我们仍对法军舰队司令萨弗兰(Pierre Suffren)在海战中的战术作为钦佩不已。这位在军旅生涯中表现杰出的法国人,奋发进取并实践新战术,他是一位少见的创造者。我们推崇先贤,因为他们独具慧眼、智勇双全,并能剑及履及地使战术发展日益茁壮。 
                                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加(Trafalgar)海战使得英国将领纳尔逊名留青史。特拉法加海战是十八世纪最大规模的舰队作战,纳尔逊的功绩非靠历史偶然事件有以致之,他为人所不能为,而且消灭了敌人舰队。由于他的丰功伟业,此后舰队作战不再,确立了英国海军长达百年的海上霸权。众人皆知,特拉法加海战不是幸运获胜的,纳尔逊运用其在尼罗河及哥本哈根的作战经验,掌握集中和速决原则。托人可于其在作战前对舰长们颁布的作战指含中发现上述各项原则。有关这场战役及对纳尔逊的分析,法人鲍德利(Ambroise Baudry)所为的透彻分析无人能及 [ 原注:Baudry, pp. 218-36. ] 。鲍德利直接点出时间与运动要素以及纳尔逊的应变计画,系这场战役的成功要素。他亦指出,虽然法军舰队司今维尔纳夫(Villeneuve)几乎完全掌握了纳尔逊的行动,但仍不知如何去阻挡纳尔逊的行动。维尔纳夫完全无法反制纳尔逊的作为。 
                                即使纳尔逊以27艘舰艇的劣势兵力,对抗法将维尔纳夫所统领的33艘舰艇优势兵力,纳尔逊仍有信心赢得胜利。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摧毁法国及西班牙的舰队达成了英国十年来的战略目标,他亦完成了百年来任何将军无法企及的目标。 
                                纳尔逊采取近战并紧咬敌军不放。敌舰进入致命的300码射程时,他的舰长将会给予法军迎头痛击。纳尔逊选择正确的战术,击败特定敌人以达成国家特定战略目标。当纳尔逊有所计划时,即使已在执行中,他会沟通、说明,结果证实正确可行。他的舰队在近距离内快速开火,他的计画符合训练需求。他善用每一机会向舰长们说明所采取的战术作为,舰长知道为所当为,且不会误解计画本身内容。在几乎没有任何信号提示情况下,计画仍贯彻地执行。1805年,航海命今即战斗指含的概念系一个惊人创举,亦系说明现代化舰队的贴切标题。 
                                我们可能从特拉法加海战中学到错误的教训,纳尔逊用来对付川普(Marten Tromp)、卢义德(Michielde Ruyter)与萨弗兰等人的战术可能会造成灾难。纳尔逊的舰队在10月份的微风中每一艘军舰都曾曝露在敌人眩侧火力射程内三至四次,假如敌人有一流的战技,纳尔逊必败无疑。纳尔逊的舰艇在到达有效射击范围前,可能近半数已瘫痪无法战斗;纳尔逊本人或许亦明了此点。我们提出此等警语或许是肤浅的。或许纳尔逊的胜利是因为他遂行了大胆攻击,能力不如他的指挥官若未谨慎的观察、评估敌人,贸然模仿纳尔逊向敌人火力冲进作为,将会造成整个舰队溃败。我们不知道纳尔逊若在1688年对荷兰作战及在1916年对德国的作战中,会采用什么战法。然而,我们确信纳尔逊的战术对于战略目标的达成、武器火力发扬以及兵力集结运用而言是正确的。


                              17楼2006-09-28 1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