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分析过“扯”那一组同源字,可能老吧友有点印象。当时我就注意到了“扯谎nia白”,但是一直还想找更多证据,就没说出来。版版说到这里了,我就讲下看法吧。
“扯谎nia白”是由两个动宾式词语组成的词组。谎、白容易理解,两个动词扯、nia怎么办?以前那帖子分析过扯是个后起字,前身是以“奢”为声符的上古鱼部字。约莫到了中古以后一些地区这个字的元音发生变化(高化),出现了用“止”做声符的写法,北语呼作“撒谎”其元音仍为a就是这个推测的很好旁证。再来看这个nia。反推其声母,不外娘泥日疑之类;推其韵母,大概与鱼部相关,湖南又音niao,说明这可能有个促音舒化在里面,所以还要把铎部这类入声韵部考虑进去。从读音上,我以为扯、nia即为“譇拏”字。
《方言》卷十:谰哰,謰謱,拏也。东齐周晋之鄙曰谰哰。谰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或谓之支注,或谓之詀謕,转语也。拏,扬州会稽之语也。或谓之惹,或谓之[言奄]。
《方言》说拏,或谓之惹。郭注:“言譇拏也”、“言情惹也”。这是方音上的差别,实则为一,娘、日、鱼、铎的这层关系,读音是很接近的。中古,惹字除了人者切的上声读法,仍还有日灼切的入声读法。日灼切的字,很巧,在四川话里头有读niao2/liao2的例子:箬,《广韵》日灼切。端午节用于包粽子的粽叶,箬竹叶是一种,其读音就我在川渝之所闻见,皆为niao2/liao2,却无读同若者。这很能说明这个词组中,nia、niao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在这个推测中,现时方音与古时方音的对应是很吻合的。
顺便说下,罗嗦的罗源自謱,嗦源自譇,罗里罗嗦之“罗里”实则为謱謰。一直想写篇关于謰謱的帖子,等放寒假吧。。
日-白,只是后来方音日、惹、拏接近后使用的借字而已。这么写,大概是某些方言某个时候,nia白与日(入)-bi读音接近后,人们措意这么借写的吧,本来就是俗语白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