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39,492贴子:3,474,755
  • 4回复贴,共1

志愿军的炮兵战术(机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集中使用兵力和运用火力,在主要地段(目标)形成火力拳头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指集中兵力,而且指集中火力。在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的同时,进而将火力集中使用在主要攻击点、主要目标
上,使我有限的炮兵真正形成强有力的火力拳头,在局部地区有限时间内争得优势,保证作战的胜利。1951年11月,第191师在马良山进攻战斗中,用于突
击马良山主峰的便占全部炮兵的57%,弹药消耗则占耗弹总数的84%,从而,在主要目标上形成了较强的火力,取得良好效果,步兵经3小时战斗,便全歼了守
敌,夺回了阵地。在一些战斗中,我军还通过较大范围内的火力机动,达成在主要目标方向上形成强大火力。1953年金城进攻战役中,中间集团正面展开两个
师,炮火准备阶段就采取了在集团内实施火力机动的办法,将第199师和第200师的大口径炮兵火力集中起来,首先使用于轿岩山突破口,尔后突击官岱里南高
地突破口。由于火力密度大,打击效果好,保证了两个师迅速突破敌人防御,夺取战役的胜利。
  2、按照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要求,正确确定炮兵的战斗队形配置
  朝鲜境内多山多水,战斗队形配置难度比较大,志愿军炮兵根据地形和敌情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观察所和炮阵地。炮阵地选在公路两侧或山脚下为宜,一般应
避开平原或凹地,以连为单位成梯次、马蹄形、菱形或前、后三角形配置,连与连的炮火要互相重叠,构成火网,并与步兵火力及行动密切配合。在时间许可的条件
下,应修复、加盖工事。同时,构筑预备阵地与假阵地,并与障碍物合。如射击阵地已暴露,须迅速转移阵地。在第5次战役中,5月31日战斗后我马上转移阵
地,次日敌炮兵对原阵地大肆轰炸,但我无一损失。
  3、总结火力运用的经验,提出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运用火力的原则
  志愿军炮兵在朝鲜战场上灵活运用火力,不断改进战术手段,继承并发展了解放战争后期总结的“快、准、猛”的火力运用经验,提出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运用炮兵火力”的原则,使之成为炮兵作战的重要经验和理论。
  炮兵的集中使用只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要赢得战役战斗的胜利,还必须有正确的运用火力的方法,而火力运用得好坏是受各种条件和因素制约的。入朝初
期,炮少弹缺,进攻作战火力使用的重点仍集中在炮火准备阶段,且时间较短,大都在5~6分钟左右,作战部队总结出了“短促、突然、猛烈的火力袭击”的原
则;在与敌炮兵作斗争中又总结出:对敌炮战不打则已,要打必“猛、狠”的原则。到1953年初,经过历次战役战斗经验的不断积累,炮兵火力运用理论发展成
为“短促、猛烈、准确、突然”的八次方针。1953年夏季战役时,我炮兵数量、质量均有较大提高,火力运用的重点除炮火准备阶段外,在冲击支援和纵深战斗
阶段亦能集中较强火力;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已能根据敌兵力部署、工事配备、火力配系、攻击目标的大小,我参战炮兵数量和步兵向敌前沿运动时间等灵活确定,
短到3~5分钟,长至10~20分钟不等。这时更具体地提出:“火力运用的原则,是适时的集中一定密度的火力给敌要害以打击,因此,必须打得快、准、猛、
狠,不能零打碎敲,更不能盲目射击,不要因组织指挥形式而贻误战机,或被小的情况、假的情况所迷惑,而必须把突然而集中的火力适时运用到重要和关键的时机
和目标。”使炮兵火力运用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的火力运用原则。
  4、实施广泛的兵力和火力机动,弥补炮兵装备质量差、数量少的不足
  炮兵兵力和火力的广泛、适时、隐蔽地机动,是主动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的重要方法。志愿军炮兵在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后期的阵地战中,很好
地利用了炮兵机动性强的特点,取得了局部地区的优势,保障了战役的胜利。上甘岭防御战役中,战役前由于我集中火炮准备进攻注字洞南山,战役第一天仅有82
迫击炮以上火炮27门支援步兵作战,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10门火炮,这个密度显然太稀疏。因此,第15军沿正面机动了82迫击炮以上火炮42门。以后,第
3兵团又从纵深机动火炮89门,在战役第三
阶段参战的82迫击炮以上口径火炮185门,每公里正面构成了74门的密度。由于炮兵实施了广泛的机动,这样就保证了反冲击恢复阵地与巩固阵地的胜利。
  5、加强打坦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反坦克预备队的炮兵战斗编组,取得了炮兵打坦克的成功经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装备有大量先进武器,尤其是装备有大量先进坦克的敌人,对我军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对敌坦克作战的研究成为我军炮兵
研究的重点之一,并首次提出了建立反坦克预备队的炮兵战斗编组的成功经验。在战争初期,由于我军反坦克武器非常落后,并且配给部队分散使用,而敌人装备的
却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装甲较厚,因此对敌坦克作战效果较差,致使我步兵受到敌坦克的严重威胁。在1952年底,我军首次将反坦克炮兵编组为防坦克炮兵预
备队,志愿军司令部、兵团和各军都建立和控制了一定数量的防坦克炮预备队,这对以
后的反坦克战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金城战役时,军、师、团三级炮兵以反坦克炮兵为骨干,结合步兵建制内的反坦克火器,编组了军、师、团三级防坦克
炮兵预备队,有力地打击了敌坦克的冲击,减小了敌坦克对我步兵构成的威胁,对取得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楼2011-10-15 10:14回复
    铁原战斗的主角是188师和189师,但187师其实一直在一线——按照傅崇碧的作战指挥,187师始终担任右翼防御主
    力,承担玉女峰以东,涟川至铁原铁路,公路(含)以西地域的防御,以防敌方中央突破,几乎和189师同时与美军发生战斗。只是此后美军选择189师防御正
    面进行突破,187师的阵地才略微平静。但随着前线的战斗越打越紧,187师的部队不断被抽出投入一线救火,不但伤亡很大,而且大多一上去就被黏在前线无
    法下来。到6月9日,徐信师长的手里,实际能够使用的兵力只有一个团。
    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无论蔡长元还是张英辉,都是沙场老将,他们在前面的防御中,已经把阻击战的招数施展到了极限。蔡长元的机动防御最大地削弱
    了美军进攻的势头,张英辉的藏兵于九地之下让美军如同破裤子缠腿般步步难行。连李奇微也不得不在回忆录中带着醋意写道:“敌人再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并且
    在其大批部队和补给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得以安然逃脱。”
    但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首先要有空间。打到这个时候,志愿军在铁原前方的防御空间已经基本被用光,整个阵地只剩了窄窄的一条。打阻击经验丰富的徐信就算手拿方天画戟,让他在屋子里和人家肉搏又怎么使得开?
    而美军经过十几天的鏖战,也逐渐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加之铁原前方并非高山峻岭,而是丘陵地带,这样在敌方饱和的火力强压下,187师不可能仅仅依靠意志就守住阵地。
    一边打一边在琢磨,徐信师长平静地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守不住,就不守好了,只要不让美国人进攻就可以完成志司的任务嘛。
    不让美国人进攻?怎么可能?那除非李奇微是我们送去的无间道。
    徐信就是有办法,他的办法是——反攻。
    此时谈反攻更令人惊讶,因为兵力、火力上我军全无优势。志愿军的反击通常选择夜间进行,特别是面对的美军在五次战役中已经打得“成了精”,对于志愿军的夜
    袭作战准备十分充分。他们每到晚上,必要收缩阵地组织夜间防御,在面对志愿军的一面,美军则摆出了非常特别的一种防御阵型。
    这种防御阵型,是用装甲部队的战车围成环形,外面放上蛇腹铁丝网,将炮兵和探照灯部队放在中间,形成一座钢铁的移动城堡。这种移动堡垒的位置,通常设在比较开阔的地势上。夜间,美军不断释放照明弹,照亮周围,使志愿军夜袭的企图面临着极大困难。
    在这样的防御工事面前,连靠近都困难,如何能进行攻击呢?即便是五次战役打响之时,志愿军要强攻如此大敌,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何况,打到此时,63军上下已经几乎弹尽力竭,如何能攻得动呢?
    大概也是看出志愿军对这种集群防御没有太好的办法,依靠“钢铁城堡”的美军十分猖狂,每到傍晚,美军的炮兵就会对铁原方向发动一次近乎疯狂的炮击。美军的
    炮兵多自行火炮,非自行火炮则都有大马力牵引车,打完,美军把大炮拉回“钢铁城堡”里面,从美国来的慰问团就在“钢铁城堡”的后面开始演出。
    查证西方史料的时候,一个事实吓了笔者一跳。直到6月9日,到铁原前线慰问的,居然是美国乡村音乐巨星EltonBritt,约德尔唱法的集大成者。他在
    当天演出完毕后前往横城继续慰问那里的美军官兵。如果这位巨星晚一天离开,只怕难免丧身战场。志愿军官兵——当时对美国乡村音乐可说一无所知——不会因为
    这位歌星在场就手下留情。
    徐信师长的作战计划依然是进攻,但他把自己的步兵放在了二线,并不准备让他们利用黑夜去靠近美军阵地。他真正想用来反击的主力,是63军一直雪藏的炮
    说“雪藏”其实是不贴切的,因为63军并没有雪藏炮兵的意思。由于组织得当,63军在后撤途中带回了大部分重型火炮。该军
    军属炮兵团辖3个炮营,1个火箭炮营,还有一个装甲汽车队。根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当时在铁原前线,志愿军使用了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和苏制150毫
    


    2楼2011-10-15 10:17
    回复
      2025-08-25 07:05: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米榴弹炮。但是,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阵地一贯是美军空中攻击的首要目标。而志愿军的火炮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畜力牵引,机械化程度较低,道路又大半在美军封
      锁之下,所以,大中口径火炮机动性能较差。铁原前线双方炮兵实力相差太大,调上去的火炮经常在对射中轻易被炮术熟练的美军摧毁,或者刚刚放列就遭到美军飞
      机的空袭。所以,铁原之战的大部分时间,炮兵部队一直没有痛痛快快打过一仗,始终在和美军捉迷藏,没有找到能完全发挥自己作用的战场。此时,志愿军的火炮
      阵地已沉寂多日,大部分重型火炮已经随主力部队后撤。只有大口径迫击炮还留在阵地上,火箭炮营还没有撤走
      徐信的看法是,美军的钢铁城堡固然坚固,但是如同曹操建了连环舟,固然安稳,但也把自己拴死在那里了。枪是够不着它,也打
      不动,可要是炮来打呢?那它周围的开阔地就不够宽阔了。我们打它,它要么不跑,那我可以动,它不能动,那不就是挨打的靶子嘛?它要么跑,周围那么密集的车
      辆人员,半夜里还不知道要压死多少自己人呢。既然如此,与其在阵地上等它来攻,不如我们先去给它来个火烧连营算了。我们的炮兵原来不好打它,是运动不上
      去,现在铁原都打到了自家家门口,我们把前线的迫击炮集中起来,加上军部的火箭炮,拉上去就能进入射程,不设炮兵指挥所了,也不要瞄准了,那样大的目标,
      打着什么算什么,给他来个一锤子买卖好不好?等把它打毛了打乱了,我的步兵上去再干它一家伙,这么大的动静,不信美国人一两天能缓过来。
      对徐信这个建议,傅崇碧作何反应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仿佛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傅崇碧一拳砸在桌子上,187师
      反攻的方案就此制定。一种说法是傅崇碧苦笑一声,没多说话,只是把军直属的火箭炮营交给了徐信。这两种说法哪个是真已经无从分辨,但傅崇碧对前线的认识应
      该和徐信没有多少区别。在前面的阻击战中,打得紧时,傅崇碧把自己的警卫部队、军部的勤杂人员都组织起来,派上了前线。到63军视察的杨得志看着空空如也
      的63军军部头皮发麻,一咬牙把兵团司令部警卫营抽调出来“借”给63军,没两天又被傅崇碧大部分送到了前沿阵地。
      应该说这是被美军逼出来的一招。事实上如果不准备在铁原城里打巷战,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巷战傅崇碧不是没想过,但志司
      给63军的命令是阻击美军于铁原之外,而不是在铁原和美军据城而战,那将使铁原对志愿军的战略转移失去意义。而且,铁原城已经是一片废墟,美军一旦进城,
      就可以用火力切断志愿军后撤之路,真打起来无论阻击成果如何,63军肯定是不可能出来了。所以,这是下下的选择。从5月29日打到6月9日,战斗已经进行
      了十二天,离志司要求的“十五天”阻击期限还有三天。傅崇碧把还没有撤离的军属炮兵全部配属给徐信,能不能顶住完成任务,确实就看这一锤子买卖了。


      3楼2011-10-15 10:17
      回复



        4楼2011-10-15 10:31
        回复
          从《铁在烧》抄了一大段…


          5楼2011-10-16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