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神话吧 关注:144,496贴子:436,186

科学的现实世界宇宙年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发上简要的年代表:
宇宙历史简表:
温度(K) 能量(电子伏) 时间(s) 时代 物理过程
10^32 10^28 10^-44 普朗克时代
10^28 10^24 10^-35 大统一时代
10^-35,-33 暴涨阶段 暴涨过程
10^13 10^9 10^-6 强子时代
10^11 10^7 10^-2 轻子时代
10^10 10^6 1 中微子脱耦 中微子脱耦
5×10^9 5×10^5 5 电子对湮灭 电子对湮灭
10^9 10^5 3分 核合成时代 轻核素生成
3×10^3 0.3 38万年 复合时代 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 第一代恒星形成 再电离
星系 大尺度结构形成
2.725 3×10^-4 137亿年 现代


IP属地:河南1楼2011-10-14 13:53回复
    继续:
    地球地质简史:
    太古宙(AR,Archean Eon):约45.67亿(一说约45.68亿)~25亿年前
    始太古代(Ar0,Eoarchean Era):约45.67亿~36亿年前
    古太古代(Ar1,Paleoarchean Era):约36亿~32亿年前
    中太古代(Ar2,Mesoarchean Era):约32亿~28亿年前
    新太古代(Ar3,Neoarchean Era):约28亿~25亿年前
    元古宙(PT,Proterozoic Eon):约25亿~5.43亿年前(一说约25亿~5.42亿年前)
    古元古代(Pt1,Paleoproterozoic Era):约25亿~18亿年前(一说约25亿~16亿年前)
    前滹沱纪:约25亿~23亿年前
    滹沱纪(Ht):约23亿~18亿年前
    中元古代(Pt2,Mesoproterozoic Era):约18亿~10亿年前(一说约16亿~10亿年前)
    长城纪(Ch):约18亿~14亿年前
    早长城世(Ch1):
    晚长城世(Ch2):
    蓟县纪(Jx):约14亿~10亿年前
    早蓟县世(Jx1):
    晚蓟县世(Jx2):
    新元古代(Pt3,Neoproterozoic Era):约10亿~5.43亿年前(一说约10亿~5.42亿年前)
    青白口纪(Qb):约10亿~8亿年前 / 拉伸纪(Tonian Period):约10亿~8.5亿年前
    早青白口世(Qb1):
    晚青白口世(Qb2):
    南华纪(Nh):约8亿~6.8亿年前 / 成冰纪(Cryogenian Period):约8.5亿~6.3亿年前
    早南华世(Nh1):
    晚南华世(Nh2):
    震旦纪(Z):约6.8亿~5.43亿年前 /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Period,或称新元古纪Ⅲ(Neoproterozoic)]:约6.35亿(一说6.2亿)~5.42亿年前
    早震旦世(Z1):
    晚震旦世(Z2):
    显生宙(PH,Phanerozoic Eon):约5.43亿年前~未来(一说约5.42亿年前~未来)
    古生代(Pz,Paleozoic Era):约5.43亿~2.5亿年前(一说约5.42亿年前~2.51亿年前)
    早古生代:约5.42亿~4.16亿年前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约5.43亿~4.9亿年前(一说约5.42亿~4.883亿年前)
    早寒武世(∈1):
    中寒武世(∈2):
    晚寒武世(∈3):
    奥陶纪(O,Ordovician Period):约4.9亿~4.38亿年前(一说约4.883亿~4.437亿年前)
    早奥陶世(O1):
    中奥陶世(O2):
    晚奥陶世(O3):
    志留纪(S,Silurian Period):约4.38亿~4.1亿年前(一说约4.437亿~4.16亿年前)
    早志留世(S1):
    中志留世(S2):
    晚志留世(S3):
    顶志留世(S4):
    晚古生代:约4.16亿~2.51亿年前
    泥盆纪(D,Devonian Period):约4.1亿~3.54亿年前(一说约4.16亿~3.592亿年前)
    早泥盆世(D1):
    中泥盆世(D2):
    晚泥盆世(D3):
    石炭纪(C,Carboniferous Period):约3.54亿~2.95亿年前(一说约3.592亿~2.99亿年前)
    早石炭世(C1):
    晚石炭世(C2):
    二叠纪(P,Permian Period):约2.95亿~2.5亿年前(一说约2.99亿~2.51亿年前)
    早二叠世(P1):
    中二叠世(P2):
    晚二叠世(P3):
    中生代(Mz,Mesozoic Era):约2.5亿~6595万年前(一说约2.51亿~6550万年前)
    三叠纪(T,Triassic Period):约2.5亿~2.05亿年前(一说约2.51亿~1.996亿年前)
    早三叠世(T1):
    中三叠世(T2):
    晚三叠世(T3):
    侏罗纪(J,Jurassic Period):约2.05亿~1.37亿年前(一说约1.996亿~1.455亿年前)
    早侏罗世(J1):
    中侏罗世(J2):
    晚侏罗世(J3):
    白垩纪(K,Cretaceous Period):约1.37亿~6595万年前(一说约1.455亿~6550万年前)
    早白垩世(K1):
    晚白垩世(K2):
    新生代(Cz,Cenozoic Era):约6595万年前~未来(一说约6550万年前~未来)
    古近纪(E,Paleogene Period):约6500万~2330万年前(一说约6550万~2300万年前)
    古新世(E1):约6595万(一说约6550万)~5580万年前
    始新世(E2):约5580万~3390万年前
    渐新世(E3):约3390万~2330万(一说约2300万)年前
    新近纪(N,Neogene Period):约2330万~260万年前(一说约2300万~181万年前)。从前也称为第三纪。
    


    IP属地:河南2楼2011-10-14 13:59
    回复
      2025-08-14 07:1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莫里斯阶:1.56亿~1.44亿年前,持续12兆年。
      白垩纪(K):
      早期:
      贝利亚斯阶:1.44亿~1.41亿年前,持续3兆年。
      凡蓝今阶:1.41亿~1.35亿年前,持续6兆年。
      豪特里维阶:1.35亿~1.32亿年前,持续3兆年。
      巴瑞姆亚阶:1.32亿~1.25亿年前,持续7兆年。
      阿普第阶:1.25亿~1.12亿年前,持续13兆年。
      阿尔必阶:1.12亿~0.97亿年前,持续15兆年。
      森诺曼阶:0.97亿~0.93亿年前,持续4兆年。
      土仑阶:0.93亿~0.89亿年前,持续4兆年。
      晚期:
      科尼亚克阶:0.89亿~0.87亿年前,持续2兆年。
      桑托阶:0.87亿~0.83亿年前,持续4兆年。
      坎佩尼阶:0.83亿~0.74亿年前,持续9兆年。
      马斯特里赫特阶:0.74亿~0.65亿年前,持续9兆年。
      第五次大灭绝:0.65亿年前,数量45%,物种76% 。
      新生代(Kz):
      第三纪(R):
      古近纪/老第三纪(E):
      古新世:65兆~56.5兆年前,持续8.5兆年。不飞鸟。
      始新世:56.5兆~35.4兆年前,持续21.1兆年。龙王鲸。
      渐新世:35.4兆~23.3兆年前,持续12.1兆年。鬣齿兽。
      新近纪/新第三纪(N):
      中新世:23.3兆~5.2兆年前,持续18.1兆年。巨猿。
      上新世:5.2兆~1.7兆年前,持续3.5兆年。剑齿虎,巨猿。
      第四纪(Q):
      更新世:1.7兆~1万年前,持续1.69兆年。人类,巨猿。
      全新世:1万年前~?。人类,巨猿。
      地质年代表(旧3):
      隐生宙:
      冥古代:46亿~38亿年前。
      太古代(Ar):45亿年前开始,持续21亿年。
      元古代(Pt):24亿年前开始,持续18.3亿年。
      文德代:6.1亿~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
      显生宙:
      古生代(Pz):
      早古生代:
      寒武纪(T/∈):5.7/6亿年前开始,持续70兆年。生物大爆炸。三叶虫全盛。
      奥陶纪(O):5亿年前开始,持续60兆年。珊瑚、双壳类、无颌类出现。三叶虫全盛。鹦鹉螺类,牙形刺,海蝎。
      志留纪(S):4.4亿年前开始,持续40兆年。巨蝎。鱼类、有颌类出现。陆生植物,蛛形纲。
      晚古生代:
      泥盆纪(D):4亿年前开始,持续50兆年。鱼类时代,两栖类出现。生物登陆,脊椎出现。邓氏鱼、硬板鲨。
      石炭纪(C):3.5亿年前开始,持续65兆年。巨型昆虫、两栖类、鲨鱼兴盛。爬行类出现,出现飞行昆虫。
      二叠纪(P):2.85/2.7亿年前开始,持续55兆年。两栖类、爬行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出现。
      中生代(Mz):
      三叠纪(T):2.3/2.25亿年前开始,持续35兆年。哺乳类、恐龙出现。
      侏罗纪(J):1.95/1.8亿年前开始,持续58兆年。鸟类出现。
      白垩纪(K):1.37/1.35亿年前开始,持续70兆年。
      新生代(Kz):
      第三纪(R):
      古新世:持续9兆年。鸮、鼩鼱、刺猬出现。
      始新世:持续21兆年。鬣齿兽、龙王鲸。马、象、犬、猫出现。
      渐新世:持续12兆年。鬣齿兽、巨犀、副巨犀。鹿、猴、犀出现。
      中新世:持续18兆年。鬣齿兽、拟狮、狮、巨犀、副巨犀。类人猿、鼠出现。
      上新世:持续3.4兆年。拟狮,狮。牛、羊、剑齿虎、巨齿鲨出现,鲸类多样化。
      第四纪(Q):
      更新世:持续1.59兆年。拟狮,狮。现代人出现。
      全新世:1万年前开始。拟狮,狮。
      地质年代表(旧4):
      太古宙(AR):40亿年前开始,持续15亿年。
      元古宙(PT):25亿年前开始,持续19.3亿年。
      前震旦纪:25亿~6.5亿年前。
      元古宙早期:25亿~18亿年前。
      长城纪:18亿年前。
      蓟县纪:14亿年前。
      青白口纪:10亿年前。
      震旦纪(Z):8亿年前(一说6.5亿~5.4亿年前)。
      显生宙(PH):
      古生代(Pz):
      寒武纪(∈):5.7亿年前开始,持续60兆年。
      奥陶纪(O):5.1亿年前开始,持续72兆年。
      志留纪(S):4.38亿年前开始,持续28兆年。
      泥盆纪(D):4.1亿年前开始,持续55兆年。
      石炭纪(C):3.55亿年前开始,持续65兆年。
      二叠纪(P):2.9亿年前开始,持续40兆年。
      中生代(Mz):
      三叠纪(T):2.5亿年前开始,持续45兆年。
      侏罗纪(J):2.05亿年前开始,持续70兆年。
      白垩纪(K):1.35亿年前开始,持续70兆年。
      新生代(Kz):
      古近纪(E):65兆年前开始,持续42兆年。
      新近纪(N):23兆年前开始,持续21.4兆年。
      第四纪(Q):1.6兆年前开始。持续1.6兆年。
      地质年代表(旧5):
      前寒武纪:
      太古宙:
      始太古代/冥古代:约45亿年前~39亿年前。
      古太古代:约36亿年前~32亿年前。
      中太古代:约32亿年前~28亿年前。
      新太古代:约28亿年前~25亿年前。
      元古宙:
      古元古代(PP):约25亿年前~16亿年前。
      中元古代(MP):约16亿年前~10亿年前。
      新元古代(NP):约10亿年前~5.42亿年前。
      显生宙:
      古生代(PZ):
      寒武纪:约5.42亿年前~4.88亿年前。
      芙蓉世:
      中寒武世:
      晚寒武世:
      奥陶纪(O):约4.88亿年前~4.44亿年前。
      早奥陶世:
      中奥陶世:
      晚奥陶世:
      志留纪(S):约4.44亿年前~4.16亿年前。
      普利奥利世:
      罗德洛世:
      温洛克世:
      兰多维列世:
      泥盆纪(D):约4.16亿年前~3.59亿年前。
      早泥盆世:
      中泥盆世:
      晚泥盆世:
      石炭纪(C):约3.59亿年前~2.99亿年前。
      宾夕法尼亚世(Penn):
      密西西比世(Miss):
      二叠纪(P):约2.99亿年前~2.51亿年前。
      乐平世:
      瓜德鲁普世:
      乌拉尔世:
      中生代(MZ):
      三叠纪(T):约2.51亿年前~2亿年前。
      早三叠世:
      中三叠世:
      晚三叠世:
      侏罗纪(J):约2亿年前~1.45亿年前。
      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
      晚侏罗世:
      白垩纪(K):约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新生代(CZ):
      早第三纪(E):约6500万年前~2300万年前。
      古新世:
      始新世:
      渐新世:
      晚第三纪(N):约2300万年前~当代。
      中新世:
      上新世:
      更新世:
      全新世:
      月球地质简史:
      前雨海纪:保留最古老的月陆及古撞击坑残迹。
      雨海纪(约39.2亿年前):大型撞击形成大量月海。
      风暴洋纪/月海纪:大面积玄武岩喷发形成月海玄武岩。
      爱拉托逊纪/后月海纪:辐射纹消失的撞击坑。
      哥白尼纪:最近形成的具有辐射纹的撞击坑。
      


      IP属地:河南4楼2011-10-14 13:59
      回复
        以上是简要的年代表
        下面发详细的大事年表 个人收集制作 目前仍在不定期更新中 转帖请注明出处
        同时 由于个人知识水平非常有限 年表中错误一定非常多 欢迎指正
        豆瓣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896395/
        豆瓣上的内容可能不完整
        内容很长 word文档宽32、高55.87的纸 小四号字足有20多页 请尽量不要插楼……


        IP属地:河南5楼2011-10-14 14:03
        回复

          大事年表:
          无限久远的过去:至少1万亿年前,宏宇宙诞生。
          宇宙诞生:1.“无界假说”:认为宇宙是从无法与空间区别开来的“虚数时间”开始的,初期宇宙流动着“虚数时间”,我们今天的宇宙则流动着“实数时间”。2.“自创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将来和过去不断循环的“时间圈环”开始的。3.“大反弹”:有一种圈量子引力理论认为,“前世宇宙”在收缩之后发生反弹(大反弹),于是开始了我们的宇宙,我们所说的“大爆炸”实际上就是“大反弹”。4.“宇宙多重产生”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子宇宙)是从一个“亲宇宙”产生出来的,同时我们的宇宙也在产生子宇宙,而我们的亲宇宙也是其他宇宙的子宇宙,如此这般。另外的说法是:1.“不存在”: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都随着大爆炸突然出现。2.“量子涌现”:普通的空间和时间从某个量子引力论描述的一种原初状态中发展而来。3.“多重宇宙”:我们的宇宙和其他宇宙从永恒的空间中“发芽”并脱离出来。4.“循环宇宙”:大爆炸是一个膨胀、坍缩、再重新膨胀的永恒轮回中,最新一轮膨胀的起点。
          约137.3±1.2亿年前: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可能是第50次再生的宇宙)从真空中的一个奇点诞生并发生暴涨(暴涨期间能量转化为物质,后来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暴涨阶段由能量产生出来的),其体积1普朗克时间内膨胀了10100倍,随后发生大爆炸。宇宙的密度在暴涨过程中保持不变,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宇宙可能只有二维,也就是一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当宇宙能量约为100特电子伏(1特电子伏=1万亿电子伏)或更低时,宇宙从一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变成了二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在宇宙能量变为1特电子伏之后,从二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变成了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今天宇宙的能量约为0.001特电子伏)。
          大爆炸发生后约10-44秒:宇宙进入“普朗克时代(Planck era)”,宇宙密度1094克/厘米3,温度为1032开尔文。这是时空本身成形的时期。
          大爆炸发生后约10-43秒:宇宙密度1093克/厘米3,空间尺度、时间经历都处于极限状态,温度仍可达1032开尔文(相当于1019GeV的粒子能量)。时间、空间的弯曲度及不确定因次均达到了10-33厘米(普朗克长度)。在普朗克时代,时空可能是由几何尺度为10-33厘米、时间尺度为10-43秒的实量子涨落形成的浓密泡沫组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9秒:宇宙温度约为1030开尔文。除了重力之外,宇宙中只有所谓“统一力”存在。随着温度下降,第一次对称破坏发生:统一力分化为引力和特弱力。大统一期的宇宙由所谓“原元素”(Elem / Ylem)组成,物质和反物质或夸克和轻子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6秒:宇宙的“大统一期”。宇宙体积比大爆炸发生后约10-39秒时增加了2个数量级,密度1078克/厘米3,温度下降到了1028开尔文(相当于1015GeV)的临界温度。这一阶段发生了第二次对称破坏:大统一的破缺——特弱力分化为电弱力和强力。原元素达到了一种过冷状态,变成“假真空”(特弱力可能达到的最低能量状态)。当相变最终自然发生时,假真空释放出蕴含的巨大能量,使温度几乎恢复到大统一期的高度,并产生夸克、轻子和胶子。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5秒:暴涨创造出一片巨大而又平滑的空间区域,其中充斥着成团分布的夸克汤。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0秒:暗物质候选粒子之一“轴粒子(axion)”合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10-11秒:物质占据上风,数量超过反物质。
          大爆炸发生后约10-10秒:宇宙温度1015开尔文。暗物质的另一种候选粒子“渺中子(neutralino)”合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10-5秒:夸克合成质子和中子。
          大爆炸发生后约1微秒:能量充满了宇宙的各个角落,各种粒子(由射线转变而来)混杂在一起,在宇宙的强光强热环境中四处呼啸。首先诞生的粒子是夸克以及联系它们的胶子,此时宇宙中充斥着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随后重子(质子、中子等)诞生,以自由、无约束的个体形式存在。温度下降到1013开尔文时,宇宙进入“强子时代”,大量质子、中子和其他粒子发生强相互作用;此时宇宙中的主要运动便是强子不断湮灭,不断转化为射线的过程。宇宙完全被能量掌控着,一切物体都蒸发成了气体,只有最小的物质组成单元幸免于难。而质子、中子、电子、各种各样的其他次微观粒子,都无法聚合成为更复杂的结构,甚至连原子都还不存在,整个宇宙都处于能量过高的状态。
          


          IP属地:河南6楼2011-10-14 14:05
          收起回复

            大爆炸发生后约1毫秒: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平均密度约为1010克/厘米3,平均温度约为1010开尔文,原本适合强子生成的高热高密度环境已不存在,电子、中子则不断产生。此时宇宙中的能量不断转化为轻子。
            大爆炸发生后约0.01~300秒:质子和中子合成氦、锂及重氢原子核。
            大爆炸发生后约1秒:宇宙密度为106克/厘米3,温度为1010开尔文。射线不断地、迅速地转变为轻子,轻子又不断湮灭、变回射线,宇宙中充斥着强烈的射线,如X射线、γ射线以及强光。
            大爆炸发生后约1分:宇宙进入“辐射时代”,温度仍高达1010开尔文,射线密度比物质密度大得多,光辐射能量达到极大值,每当基本粒子试图结合为原子,便会遭到强烈射线的击毁。此时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结构、组合或复杂物质,其中的信息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射线充斥在各个角落。简单的核合成逐渐开始。
            大爆炸发生后约3分:温度降至109开尔文,光子的平均能量降低至约100千电子伏。核反应启动,最初的4种物质—— 氢(约占78%)、氦(接近22%)、氘、锂形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几百年:“粒子时代”(包括“强子时代”、“轻子时代”、“辐射时代”)后期,宇宙密度已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9克,平均温度约100万开尔文。大火球逐渐熄灭,强子、轻子已经消亡殆尽。宇宙最初几百个世纪里,射线占据着主宰位置,此时宇宙中还没有形成任何结构,只是一团乱麻;物质和射线共同存在,并且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30万~40万年:宇宙进入“黑暗时代”。
            大爆炸发生后约38万年:宇宙温度降低至3×103开尔文。中微子占整个宇宙成分的10%,原子占12%,暗物质占63%,暗能量几乎微不足道;宇宙“放晴”(冷却下来),光开始可以直线行进,原子开始形成(我们对宇宙远处/过去的光学观测只能上溯至此,因为在此之前的宇宙没有“放晴”,还充满了“浓雾”,遮蔽了其中的光),此前宇宙处在等离子体状态,光无法沿直线行进,只有上一代宇宙的引力波可以在其中传递。原子核和电子合成原子,发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大爆炸发生后约38万年~3亿年:引力持续放大充斥于空间中的气体的密度涨落。
            大爆炸发生后约50万年:光子与物质的最后一次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100万年:原子开始形成,宇宙进入“物质时代”。温度降至几千开尔文,密度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18克,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正常气体,宇宙间主要是弥漫分布的轻元素原子核和等离子体。当温度下降到4000~3000开尔文时,电子和质子几乎全部结合成氢原子。此时宇宙中存在着大量氢气。
            约137亿~132亿年前:从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到第一颗恒星出现,中间大约5~10亿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宇宙历史上的“黑暗时期”。现在的望远镜无法探测到这段时期,因为那时填充整个宇宙的气体云并不是透明的,所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这段时期一无所知。科学家认为,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便充满了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
            约135.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诞生。
            大爆炸之后约1.5亿~8亿年:宇宙的再电离阶段(reionization),宇宙中充满着等离子态的中性氢,宇宙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质子和电子结合成氢原子,整个宇宙呈中性态(今天的宇宙空间是高度电离的,也就是说,宇宙在那个时期必须经历一个由中性态到电离态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开始则有宇宙中诞生的第一颗恒星发出的第一束光照亮宇宙的那一刻开始)。
            约135亿年前:最早的恒星出现,可能全部是双星系统。最早的星系也开始形成。
            约134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
            约133亿年前:第一批恒星出现,宇宙雾/电子云(指第一代恒星开始发光,在恒星周围的气体中产生的电子薄雾)开始形成。
            


            IP属地:河南7楼2011-10-14 14:05
            回复
              旋星在恒星风作用下的进化历程中损失了质量,这将有助于解释宇宙早期超大质量恒星的痕迹为什么现在无法观测到。
              约120亿~117亿年前:星系形成(其起源形式可能是类星体),宇宙进入最强烈的恒星爆炸性诞生阶段,宇宙温度摄氏零下263.85度。银河系中大部分处于中央区域的球状恒星群形成。
              约117亿年前:莱曼-阿尔法云团(LABs,一种闪亮的巨大氢气云团)陆续诞生。
              约112亿年前:水分子形成和存在的必要环境已经存在。
              约110亿年前:暗能量已经存在。宇宙中大多数星系呈圆盘状。“早期宇宙炮弹星系”(一种超密集星系)诞生,其内部充满“年迈的恒星”,其质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直径仅为银河系的十分之一(一说千分之一)。已知年代最久远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属于宇宙诞生初期最早的一批超新星爆发事件。
              约110亿~80亿年前:许多圆盘状的小星系通过不断碰撞和合并,逐渐形成了椭圆状的大星系。
              约107亿年前:星系团形成,恒星形成达到峰值。
              约102亿年前:大爆炸后35亿年,星系间气体温度至少有1.2万℃ 。
              约100亿年前:银河系球形天体区域中螺旋星系盘形成,这一时期是银河系与另一个星系进行合并的最后阶段。位于大熊座方向的星系SMM J1237+6203形成并发生了一系列能量巨大的爆炸,这种爆炸每隔数百万年发生一次。爆炸帮助气体逃脱星系的引力束缚,把新恒星形成所需的气体驱散开来,有效控制了星系的生长。这种巨大的能量流可能由从该星系的黑洞里逃逸出来的碎片造成,也可能由超新星产生的强风引起。气态巨行星CoRoT-17b形成,公转轨道周期3.7天。


              IP属地:河南9楼2011-10-14 14:05
              回复

                约97亿~87亿年前:恒星诞生最活跃的时期。
                约90亿年前:大星团中心的最亮星系几乎跟它们今天的同类一样大,这意味着这些“最亮星系团”在“大爆炸”之后约50亿年时间已经生长到超过其最终恒星质量的90% 。仙女座星系开始形成—— 两个星系(一个应该比银河系略大,另一个比银河系小3倍)开始发生碰撞,撞击之猛烈在本星系群的历史上都属罕见,以至于剩下的物质不停转动,最终形成了仙女座星系这个巨型圆盘;这一撞击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物质被喷射出来,形成了大小麦哲伦星云,它们的成分中气体含量丰富,属于不规则星系。
                约90亿~60亿年前:恒星HIP 13044及其所属的希勒米星系被银河系“吞噬”。
                约80亿年前:银河系球状晕中的Ⅱ型恒星诞生。宇宙中的星系合并事件从此开始大幅减少,但发生频率仍然很高,并一直持续到约40亿年前。疏散星团NGC 6791诞生。
                约77亿年前:宇宙中存在着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星系群2XMM J083026+524133,质量为银河系的一千倍。
                约75亿年前:γ射线暴GRB 080319B爆发。
                约70亿年前:巨型星系团SPT-CL J0546-5345的质量已达到800万亿个太阳质量[差不多和今天的后发座星系团(已知密度最大的星系团之一)相当],包含数百个星系。
                约60亿年前:今天近一半的螺旋星系,包括银河系,它们在此时都呈现出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此时宇宙中有太多的奇怪星系,数量比现在所看到的多得多。
                约56亿年前:类地行星HD85512b(距地球约36光年,围绕黄矮星HD85512运行,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倍,表面泥泞、炎热,重力是地球表面的1.5倍。)所处的行星系形成。
                约55亿年前(一说60亿年前):宇宙膨胀开始加速。此前,宇宙膨胀一直在减速。仙女座星系最终形成。
                约50亿年前:类星体HE0450-2958活跃。
                约47亿~45.7亿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发生爆炸,太阳系开始形成。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岩石最初并不像现在这样坚硬,而是更像软糯的棉花糖,这些“棉花糖”经过无数次撞击后,变得越来越硬,直到磨练成现在的岩石;太阳系中的首个固体物质原本极端脆弱而且孔隙很多,就像软糯的棉花糖一样;在宇宙极端动荡的时期,该固体物质不断被压紧,成为更坚硬的岩石,这些岩石随后成为地球等岩状星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吉林陨石”的母体小行星诞生,直径约440千米。星云气体耗散之前,火星就已经开始生长,当时直径约100公里的“微行星”(如球粒状陨石的母天体)仍在形成中;形成初期的火星吸积生长速度非常快,在200万年或更多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其目前大小的约一半。
                约45.682亿~45.6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并以220~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公转,每隔3500—4000万年穿越一次银河系平面,公转一周约2.25亿~3亿年,称为银河年。原始地球形成并进入太古宙,其平均球半径6956公里,表面积比今天大1.28亿平方千米;最初一个地球日只有大约五六个小时。土星光环开始形成。
                约45.67亿~35亿年前:火星诺亚世至西方纪时期,火星表面存在大量液态水。火星气候除了周期为10万年的变化外,每隔100万年还会发生一次更为剧烈的全球性改变。这种气候的周期性动态变化过程不但出现在火星上,在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上也普遍存在,直到现在。火星哥伦布陨石坑于诺亚世期间形成。
                太阳系形成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时,天王星、海王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只是现在距离的大约一半。约300万年里,名为星子的小型岩石天体开始在初生的太阳系中循环。约6.5亿年里,海王星比天王星更接近太阳。金星形成后的10亿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可能拥有海洋。太阳系形成早期,木星吞噬了自己的至少20颗卫星。约7亿年后,木星和土星发生共振,导致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开始变得不稳定,它们逐步从初始轨道向外移动,而有的行星如木星则向内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引力的拉扯,太阳系外围一些冰状天体被弹射到更靠内的位置,其中一些便停留在小行星带上,形成了如今小行星带的冰状外沿。
                


                IP属地:河南10楼2011-10-14 14:08
                回复
                  2025-08-14 07:0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约45.15亿~44.15亿年前(一说44.5亿年前。更具体的时间很可能是在45.05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年即45.37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1.5亿年):一颗大小与火星相当的行星“忒伊亚”(又名“俄尔普斯”)撞击原始地球。这场撞击历时不到24小时,导致地球的温度高达7000摄氏度,这次撞击使得地球熔化,产生了一片岩浆海洋(Magma Ocean)覆盖地球,并让铁和其它金属沉到中心,形成地核。地球和忒伊亚迸飞出去的碎片形成月球和多个特洛伊卫星,月球在随后的1000万年里完全成形(月球是在地核形成至少1600万年后形成的)。又说地球和月球是2颗像火星和金星一样大的行星发生猛烈撞击的产物,这两颗行星相撞时,都有一个铁核和包围在外面的硅酸盐外壳(岩石)。在这次撞击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地球的温度高达7000摄氏度。又说当时还形成了另一个较小的星球,这个较小的月亮直径只有约1000公里,是今天月球体积的约三十分之一,它存在了数千万年,这段时间里能在地球上看见两个月亮;两个月亮最终相撞,由于相撞时两者速度相对较低,结果合二为一;这次撞击应该发生在今天月球的远地一侧,并因此造成了月球远地一侧更加起伏不平的地貌,这次撞击还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近地一侧。月海开始形成。
                  月球形成后不久:一颗小行星撞击月球南半球,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即今天的南极-艾托肯盆地(SPA),其直径约1500英里(2414.01公里),深度超过5英里(8.05公里)。这次撞击穿透了月壳表层,激起的物质散布到整个月球,并飞入太空;撞击产生的巨大热量还使部分陨石坑底部发生熔化,变成熔融岩石的海洋。位于南极-艾托肯盆地边缘的“阿波罗”盆地(Apollo Basin)在稍后一颗更小的小行星撞击月球的过程中形成的,直径约300英里(482.80公里)。
                  约45亿年前:恒星HR 8799形成。火星陨石“艾伦·希尔斯84001”在火星表面形成。陨石“大和691”形成。南非的一些钻石此时已经形成。
                  约44.67亿年前:地球达到了目前的大小。此时是在太阳系“出生”1亿年后。地球的整个形成期约为1亿年。地球无法在3千万年之内形成,而是在这段时期内快速增长,在约1千万年到4千万年之间达到其目前规模的2/3,然后这个增长过程减速,经历了另外7千万年才成长为今天的大小。所以地球的年龄应该是约44.67亿年,而不是之前估计的45.37亿年。
                  约44.17亿年前:太阳系中已知最古老的锆石在月球上形成。
                  约44亿年前:一颗巨大的陨星与地球相撞,撞击伴随的剧烈爆炸摧毁了地球表面的岩石,锆石由此产生。地球上可能出现了第一个海洋,生命可能已经诞生。在冷却并凝结为海洋之前,熔岩中大比例的水将迅速形成一种蒸汽大气,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千万年的时间,意味着海洋早在44亿年前便开始在地球上搅动;即使在地幔中只有少量的水—— 比撒哈拉沙漠的沙子还要干,也足以形成几百米深的海洋。
                  约43.6亿年前:月球可能到此时才真正形成;也有可能是月球到此时才完全固化。
                  约43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已较形成伊始下降了很多,已经有水存在(其存在形式可能为酸雨气候)。地球上的气候仍然十分恶劣,这直接导致后来形成于40亿年之前的陆地遭到严重侵蚀。此前地球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炙热状态,表面覆盖着一层由岩浆构成的炙热海洋,其中根本无法形成任何岩石;强烈的陨石撞击也阻碍了岩石的形成—— 那时地球遭受着极为频繁的外来天体撞击。
                  约43亿~39亿年前:月球沙克尔顿撞击坑形成。
                  约42亿年前:地球表面气候已不再是炙热如火,并出现了由火山喷发物质构筑的岛屿,成为最早的陆地。月球出现磁场。
                  约41亿年前:月球产生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通过岩浆分离作用,形成了斜长岩月壳。火星遭受第5次特大小行星撞击,形成乌托邦撞击坑(Utopia crater,直径3.3公里),火星磁场从此消失。火星在早期几亿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了至少15次特大小行星碰撞,每次碰撞的威力都足以灭绝恐龙。火星磁场可能在遭受4次特大小行星碰撞之后就变得十分虚弱,最终在遭受第5次小行星碰撞后,火星磁场彻底消失。
                  


                  IP属地:河南11楼2011-10-14 14:08
                  回复

                    约29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蓝细菌首次出现。
                    约29亿~27.7亿年前:地球上氧化性大气出现。
                    约29亿~26亿年前: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连在一起的,称为胶辽古陆。
                    约27亿年前:地幔温度比现在高300℃ 。
                    约27亿~25亿年前(一说24亿年前):“大氧化事件”,地球大气圈中氧气含量明显增加。镍元素数量急剧下降,有效降低了地球大气中甲烷的生成。此时蓝细菌已经进化了约3亿年。
                    约25亿年前:地球进入元古宙。此时海陆分异已很显著,浓度很高的氧气已在海洋和大气中存在。地球大气中的氮含量是今天的两倍,这是保持地球温暖的关键因素,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大约25亿年前,即使太阳光线比现在微弱许多,但地球并没有被冰雪覆盖,在学术界,这个问题被称为“弱阳悖论”。地球火山喷发大规模停滞,这可能造成了其后“雪球地球”的出现。月球背面的部分区域可能仍有火山活动。月球背面“莫斯科海”的东部形成(莫斯科海东部至少到大约25亿年前一直有火山活动)。地球大气含氧量逐渐升高。
                    约24亿~23亿年前:“雪球地球”时期。
                    约23亿年前:地球历史上第一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
                    约21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可能已经出现于加蓬的弗朗斯维尔,这些最早的多细胞生命体化石呈扁圆盘状,直径约为5英寸(12.7厘米),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 并不能归属于任何复杂单细胞生物或早期动物的范畴。
                    20多亿年前: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在原始流浆中诞生,这代表了一个根本不同的进程进化。我们今天知道的多细胞生命(比如使我们的地球更优美的枫木、霉菌、蘑菇、老鼠或人类等)的多样性就起源于这种有机物。
                    约20亿年前:地球已经具有一定氧含量的大气圈,水圈也基本形成。地球达到冰冻的温度。月球曾受到一次重大的加热事件,相继形成爱拉托逊式辐射撞击坑及哥白尼式辐射撞击坑。在各类小天体不断撞击和太阳辐射作用下,形成覆盖月面的月壤。火星仍存在液态水,火山活动或陨星撞击形成的火星矿物被液态水改变,形成了水合二氧化硅。火星水手谷的主要地质活动开始告一段落,此后基本停止增长。南非维勒德福特陨石坑[即弗里德堡陨石坑,位于南非中部自由州省的弗里德堡城,在约翰内斯堡西南部约60英里(96公里)处]形成,直径186英里(300公里)[一说155英里(248公里)],号称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也是地球上年代最久远的陨石坑之一。造成这次撞击的陨石可能来自彗星或者某个行星,撞击时的速度应为每小时4万至25万公里之间。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水(保存在南非地下约3000米的岩缝中。研究人员还在水中发现了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中仅靠吸收岩石解析到水中的无机矿物能量为生的微生物,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形成。
                    约19.3亿年前:形成华北克拉通北缘徐武家辉长苏长岩和凉城花岗岩的岩浆作用发生于此时;徐武家辉长苏长岩岩浆可能起源于亏损地幔(如软流圈),经历了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凉城花岗岩是围岩变质沉积岩(孔兹岩系)深熔作用的产物;两种岩浆对彼此的形成有物质贡献,代表本区存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本区19.3亿年前后可能存在过一次类似于现代洋中脊俯冲作用的过程,形成了特色的岩浆作用和超高温变质作用;这次俯冲作用以18.5亿年前后华北克拉通的最终拼合稳定结束。
                    约19亿年前:地球上偶然出现了一种可以利用阳光能量产生氧气的细菌。大量真核生物出现。
                    约18.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稳定,俯冲作用结束。
                    约18亿年前:火星进入亚马逊世时期。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McMurdo Dry Valleys)地区火山喷发,形成迷宫般的玄武岩地貌。加拿大萨德伯里陨石坑形成,直径约250公里。
                    约17.8亿~17.7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在此期间分布着一期大型基性岩墙群(也称太行-吕梁岩墙群或华北岩墙群)。
                    


                    IP属地:河南14楼2011-10-14 14:10
                    回复

                      约6.35亿~6.32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为120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80多ppm),地球类似一个“超级温室”。已知最早的后生动物存在的化石证据 [ 2009年,在安曼沉积岩中发现一化石类固醇(24-isopropylcholestanes,为寻常海绵纲的海绵所特有)来自距今约6.35亿年或更早以前的马林诺冰期,这是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中的最后一个;这表明在寒武纪大爆炸期间两侧对称动物迅速分化之前至少1亿年,一些晚成冰期海盆中的浅水中就含有浓度大到足以支持简单多细胞生物的溶解氧 ] 在这一年代的地层中出土,这些化石证明后生动物至少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约6.3亿年前:无体腔扁虫、纽虫出现。
                      约6.3亿~5.8亿年前: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宏体生物群—— 休宁“蓝田生物群”出现,生活于海面下50~200米深处的温暖浅海环境;蓝田镇位于北纬30°附近,紧邻世界自然风景名胜地黄山。
                      约6.2亿~5.9亿年前:整个地球被裹在冰雪之中。
                      约6亿年前:恒星Iota Horologii诞生,其黑子周期约1.6年,是已知恒星中最短的。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猛烈撞向地球,被撞击区域就是如今的南澳大利亚,此次撞击在地球上留下的一个伤疤就是亚克拉曼湖。被此次撞击激起岩石的整个区域跨度大约为150公里。博尔(BOULE)基因(已知唯一一种只有制造精子功能的基因)出现,后世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包括海葵、蠕虫、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人类)的精子中都含有它;植物与真菌的体内缺乏博尔基因,这意味着植物精子,或者花粉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精子的产生的。
                      约5.9亿年前:瓮安大辐射。原口动物出现。
                      约5.77亿~5.42亿年前:软躯体动物出现。
                      约5.75亿~5.6亿年前:阿瓦隆大爆发,最早的软躯体动物—— 伊迪卡拉动物群出现(第二次进化大爆发),随即灭绝。
                      约5.7亿年前:棘皮动物、异涡虫,以及羽腮纲、肠腮纲原索动物出现。
                      约5.65亿年前:动物已具有通过控制肌肉来自由活动的能力。这些动物很可能像水生腔肠动物一样,依靠肌肉的收缩来移动,以帮助觅食或躲避危险。海鞘类原索动物出现。
                      约5.6亿年前:原索动物出现。
                      约5.5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根据对南极大陆地质调查工作陆续取得的成果来看,6亿年前的确存在这片古老大陆。研究表明,南极大陆沿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将南极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南极6亿多年以来由许多相互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横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的片段,由此可见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开始分裂,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在连接处分裂,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了冈瓦纳古陆(从前观点认为,8亿~6亿年前部分新元古代超大陆从现今美国西南部分裂,最终向南漂移成为东部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一说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于约7亿年前或更早。南极洲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最古老的硬体动物Namacalathus(生活在礁石里)出现。大气含氧量从3%迅速升高到了21%,和今天的含氧量相同。以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的祖先为代表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发展出了能感知氧浓度的系统,以便在细胞缺氧时采取补救措施;拥有了这种能力,动物便能更好地在低氧条件下存活(例如,若人体由于高原反应或强体力活动而缺氧,这一系统便能有所反应,防止中风、心脏病发作等);丝盘虫是一种小型海生动物,它没有器官的分化,只有五种细胞类型,看上去就像变形虫;丝盘虫在缺氧条件的反应和人体应对缺氧的机制相同—— 毫不夸张地说,把丝盘虫体内起关键作用的酶放在人体细胞里,它也能发挥正常作用。
                      约5.44亿年前:地球上只存在3个外形极其不同的动物门类。
                      约5.43亿年前:地球进入显生宙、古生代。地球生物进化出真正的眼睛。
                      约5.42亿~5.2亿年前(一说5.45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持续时间不足2000万年(第三次进化大爆发)。
                      约5.4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第二次体积大增长。动物已出现有性繁殖。
                      约5.38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38个动物门类。
                      约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1个小时。无颌类出现。
                      约5.2亿年前:星系M51形成磁场。
                      约5.05亿年前:加拿大伯杰斯生物群生活于这一时期。
                      约5亿年前:宇宙中已知最明亮的星爆现象发生,这次星爆现象是由两个巨型螺旋星系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剧烈爆炸,其中有无数的恒星正在形成,星爆发出的红外线总量相当于一整个星系的红外线总量;这次星爆的亮度相当于宇宙中附近位置此前所发生的最著名的“无核星爆”亮度的10倍,两个星系合并使得在远离各自星系中心的位置也可以出现大量恒星形成的区域;这个合并的星系被命名为II Zw 096,位于海豚座,距地球约5亿光年;II Zw 096的星系碰撞还将会持续数亿年;II Zw 096相互合并的两个星系之间的强大引力将其中一个曾经是风车形状的螺旋星系改变了形状;此次星爆区宽度约700光年,仅仅是II Zw 096星系的一小部分(II Zw 096直径约5万~6万光年),但它发出的红外线是这次星系碰撞所发出的红外线的80%;这次星爆正在形成大量的恒星,每年所形成的恒星总质量相当于100个太阳质量;在星系合并过程中,每一个独立的恒星很少会撞入其他恒星之中,因为它们之间距离非常大。北斗七星中的开阳伴星A和开阳伴星B形成。西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和东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生冲撞,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冈瓦纳超大陆。南极南龙达讷山被认为位于当时两大陆冲撞的边界。这也是南极洲最近一次遭遇大陆板块碰撞。南极洲甘布尔泽夫山脉(Gamburtsev)在此次碰撞中形成。此时地球上只有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板块组成的一块古大陆,今天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此时全是汪洋。在今天的四大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此后,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逐渐收缩。α球蛋白基因与β球蛋白基因分化。已知最古老的具有“节肢”的动物—— 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出现。
                      


                      IP属地:河南17楼2011-10-14 14:10
                      回复

                        约5亿~2亿年前:月壤形成。
                        约4.9亿年前:一个较小的星系在与垂直方向成45°的角度撞击并贯穿了一个更大的星系,较小星系的引力最初将恒星与气体牵引至受害者的中心,随后,当较小星系钻过较大星系的恒星盘,并从另一侧出现后,恒星与气体又向外反弹,从而形成了一个扩大的环(直径约38000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1/3),并将气体挤压进新的恒星—— 这是一些释放出蓝色炙热光芒的最亮的恒星;此次撞击遗留下的两个星系(一个较小星系与一个巨型环状星系)一道被称为Arp 147 。
                        约4.88亿年前:寒武纪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出现的大多数生物从此绝灭。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事件,海洋中的动物属种数量几乎增加了4倍。
                        约4.88亿~4.72亿年前:早奥陶纪时期,在摩洛哥东南部仍然有奇虾幸存。
                        约4.80亿~4.72亿年前:伯杰斯生物群类型的动物依然生活于早奥陶世的摩洛哥。
                        约4.75亿年前:体长1米、直径15厘米的巨型海洋蠕虫出现,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床下长达5米,直径15到20厘米的水平洞穴里。
                        约4.7亿年前:动植物开始登陆。
                        约4.7亿~4.1亿年前:第二次大冰期,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
                        约4.6亿年前:软骨鱼类出现。
                        约4.54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地球上至少发生过47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该次喷发物的体积在1500立方千米以上。
                        约4.46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牙形石化石。
                        约4.4亿年前:有颌类出现。辐鳍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39亿~4.38亿年前(一说4.5亿年前):晚奥陶世灭绝(第一次大灭绝)。此次大灭绝事件导致6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1/4的海洋生物灭绝。起因可能是伽马射线暴波及地球造成了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也有可能是由于冰河形成和消融交替引起海平面上下波动。化石记录显示,位于水体表层和中纬度的生物体受到的臭氧层空洞带来的影响最大。一说4.4亿年前,奥陶纪晚期伽马射线大爆发转变大气中氮、氧,形成NO2,并呈现出褐色气体烟雾,使天空昏暗模糊,大气降温出现冰冻现象;还形成酸雨气候,破坏臭氧层,紫外线直达地面,甚至穿入十几米水下。
                        约4.3亿年前:植物产生维管系统,早期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建立。
                        约4.25亿年前:腔棘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2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年有419天,一天的日长相当于现在的87.2%,即20小时55分。
                        约4.19亿年前:硬骨鱼已经分化为辐鳍鱼与肉鳍鱼。
                        约4.18亿年前:昆虫已经出现。
                        约4.17亿年前:四足动物的祖先型肉鳍鱼出现。
                        约4.07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木本植物化石。
                        约4亿年前:古老的α基因又重新开始复制。
                        约3.95亿年前:水生四足动物已经出现。
                        约3.9亿~3.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树Eospermatopteris生活于这一时期。植物从此开始深刻地影响地球化学循环。
                        约3.8亿年前:体内受精行为与胎生现象已在鱼形动物中出现。
                        约3.8亿~3.6亿年前:晚泥盆世灭绝(第二次大灭绝)。1/5的海洋生物灭绝,灭绝的海洋种属超过一半,原因未知。
                        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陆,两栖动物出现。
                        约3.6亿年前:一次短暂的冰期。此冰期很可能是由陆地植物进化过程中有机碳被大量掩埋造成的。
                        3.56亿年前:冈瓦纳古陆位于南极,而劳亚古陆向其靠近,最终导致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泛(盘古)大陆。这些构造事件导致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瓦利斯堪山脉。冰盖开始在南极形成,并在石炭纪逐渐增大。同时位于较高纬度的古大陆变得潮湿温暖,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死亡后形成了煤炭)。
                        约3.5亿年前:地球板块运动第二次停滞。
                        约3.5亿~3亿年前:脊椎动物和昆虫开始适应陆地。
                        


                        IP属地:河南18楼2011-10-14 14:12
                        回复

                          约2.1亿~1.92亿年前:被子植物发生基因多倍化突变,这是高等植物基因演化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
                          约2.1亿~1.4亿年前: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出现。
                          约2.05亿年前:牙形石灭绝。
                          约2亿年前:晚三叠世,泛大陆开始分裂,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离。火星发生第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约2亿~200万年前:地球温度一直偏暖。
                          约1.9亿~1.75亿年前(一说2.05亿年前,又说2.01亿年前):晚三叠世灭绝(第四次大灭绝),超过1/5的海洋生物和一半的海洋种属灭绝。三叠纪和侏罗纪之交,欧洲西北部的森林曾一度被蕨类及与蕨类相关的植物所取代,这些原始植物能够在酸性土壤和日照较少的困难生态条件下生存,这种类型的植被在严重受损的生态环境中非常典型。这次大灭绝可能是火山大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极端温室效应所致:大西洋开始形成之初,沿后来的欧亚大陆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之间的断裂带曾出现了一个火山群,伴随泛古陆分解的火山活动持续了至少60万年的时间,火山猛烈喷发而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在仅仅1万至2万年的时间里,有12万亿吨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了大气)导致出现极端的温室效应,使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重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火山喷发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硫,进而形成大规模酸雨。此外,大气中积聚的大量硫酸盐气溶胶又使到达地面的日照量大幅减少。这些因素使得大片森林遭到破坏,而适应这样环境的蕨类植物则乘虚而入。同时,可能是由于灼热的火山熔岩焚烧地壳中的有机沉积物所致,三叠纪和侏罗纪之交的大气中,多环芳香烃等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含量明显增高,这对森林遭受毁灭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约1.83亿年前:“多尔斯阶大洋缺氧事件”,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全球突然变暖5~10℃,地球上出现严重缺氧局面,很多生物因此走向灭绝。
                          约1.8亿年前:冈瓦纳古陆仍与劳亚古陆有所连接。单孔目哺乳动物出现。火星Mare Acidalium区域发生的一次剧烈爆炸所伴随的核反应“抹掉”了火星表面上的所有物质,产生的冲击波将整个星球变为沙地;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1百万兆吨级氢弹,可能是火星如今呈现红色的真正原因;据称,在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核辐射物质,包括铀、钍和放射性钾,这可能是因为一次核爆炸将残骸散落到了火星的各个地方;伽马射线图也显示火星是一个大红点,就像一个核残骸的图样;火星的Mare Acidalium区域聚集着大量放射性物质,根据NASA的伽马射线光谱图数据,此次爆炸也使得火星大气层充满了放射性同位素,这样的辐射也正是火星看起来呈红色的重要原因。
                          约1.65亿年前:木星、火星之间两颗小行星(一块宽170千米,一块宽60千米)发生碰撞,产生大量碎块飞向地球,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就是此次碰撞的产物。古冈瓦纳大陆(Gondwana)与非洲分离。
                          约1.65亿±500万年前: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东亚汇聚导致环境巨变和成矿大爆发,造成东亚及其邻区地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地质、矿产资源、气候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导致了侏罗纪东部地形的隆升,控制了西向的古水系分布;东亚大陆中新生代经历了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地质构造地貌巨变,带来了气候的巨大变化。东亚汇聚的结果导致了巨量岩浆侵入与火山爆发、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东部高原的形成、环境剧变与生态更替,特别是热河生物群大灭绝与大进化。
                          晚侏罗世,冈瓦纳大陆开始破裂。
                          


                          IP属地:河南20楼2011-10-14 14:12
                          回复

                            约9500万年前:贫齿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
                            约94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岛脱离现在的印度。
                            约9350万~8930万年前:地球上有生命以来最温暖的时期之一,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大约为34~37摄氏度,比今天要高出5度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今天的3到10倍,环绕南极洲的海水温度也接近于20摄氏度。
                            9300万年前:一次猛烈的海底火山活动导致进入海水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增加,数十万种海洋生物因此灭绝;此次海底火山喷发后的23000年内,海洋中的绝大部分古生物都灭绝了。
                            约9120万年前:一个巨大的冰帽在南极洲形成。
                            约9000万年前:非洲与原冈瓦纳大陆分离,开始与世隔绝。北极还有短吻鳄。
                            约9000万~8800万年前:古冈瓦纳大陆与印度分离。
                            约8500万年前:艾滋病毒的祖先出现。劳亚兽类(包括鳞甲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小翼手目、大翼手目、食虫目)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
                            约8200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平均高出大约170米(可能高出40米到240米)。恐鸟与其他平胸鸟分离。
                            约80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分离。新西兰从冈瓦那超大陆分离出去。蛭形轮虫开始无性繁殖。
                            约8000万~75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与印度次大陆分离。
                            约8000万~3500万年前:行星BD+20 1790b所围绕旋转的母恒星形成。
                            从8000万年前至今:地球磁场的极性大约每40万年发生一次反转(地球磁场由一个方向变为另一种方向所需时间大约为1万年左右)。
                            晚白垩世: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在晚白垩世300万年中加倍然后又减半,在10个百万年的时间内温度下降了7℃,可能发生在白垩纪“超级温室气候”时期,那时的温度实际上比今天要高。
                            白垩纪末期,冈瓦纳大陆的解体基本完成。
                            约7500万年前:斯里兰卡脱离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在此之前,后者一直通过一座叫做“克尔格伦高原”的巨大陆桥(现已被淹没)和南极洲相连。啮齿动物、兔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鸵鸟与其他平胸鸟分离。
                            约7500万~3200万年前:HIV病毒的近亲—— 猴免疫缺陷病毒出现。
                            约7000万年前:超新星SN 2008ha爆发,其强度可能只有普通超新星爆发的千分之一,是已知最暗的超新星爆发;不过尽管如此,在爆发的较短时间内,它的亮度也曾达到太阳亮度的2500万倍。大西洋开始扩张(由于海底扩张作用,一般在2~3亿年内整个海底会全部更新一次,其中太平洋海底板块在2亿年内即可以全部更新一次)。沙尘暴首次在地球上出现。树鼩、鼯猴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新西兰与南极洲分离。
                            约7000万~3000万年前:银河系核球里新恒星诞生的速度较慢。
                            约6700万~6300万年前:印度德干高原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出大量二氧化硫,释放出大量的灰尘和气体,阻挡了阳光,使气候发生变化,并形成酸雨。恐龙灭绝可能与此有关。
                            约6595±4万年前(原先认为是6550±30万年前):晚白垩世灭绝(第五次大灭绝)。这次灭绝事件导致1/5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地球进入新生代。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击中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释放出的能量约为1032尔格。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在此次撞击事件中形成,直径约198公里(一说约170公里),位于尤卡坦半岛海岸附近,一半沉入水中。一说此次撞击事件要比恐龙灭绝时间早30万年。此次撞击后约30万年,另一颗直径约4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印度西海岸,在印度洋海底形成了直径约500千米的“湿婆”(Shiva)陨石坑。这次撞击将附近地表的所有物质蒸发,使得地幔物质喷涌而出,形成了“湿婆”陨石坑高高的锯齿状边缘;这次撞击还使得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与其脱离,漂流至非洲,形成了塞舌尔群岛;同时,撞击可能还对发生在现为印度西部的火山喷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约6500万年前:骆驼和其他偶蹄动物分离。
                            


                            IP属地:河南22楼2011-10-14 15:11
                            回复
                              2025-08-14 07:03: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约4800万年前:寄生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已进化出控制自己所寄生的动物的能力,开始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改变和控制蚂蚁的行为,使其变成自己的傀儡,直到蚂蚁最终死亡。这是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僵尸蚂蚁”的证据。
                              约4750万年~4550万年前:北极地区开始出现海冰。
                              约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中部首先隆起;在青藏高原中部已经处于或者接近其现代高度的时候,喜马拉雅山脉还处于海平面以下。此时地球就像一个温室,海水温度要比现在高(海水表面温度为23~25℃,海底温度为11~13℃),南极的冰量很少或根本不存在。南美洲与非洲之间距离很近,海平面也比今天低得多;西非与南美之间存在一系列岛屿。可能对克罗恩氏病起免疫作用的IRGM(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猴的祖先身上被摧毁。这一时期,分散在人类基因组中的重复DNA的一小段碎片插入了旧世界和新世界猴的共同祖先基因中,这一插入灭活了IRGM,废止了该基因形成功能性蛋白质的能力。来自Borna-like N(EBLN)序列的元素进入了灵长目动物的基因组。新大陆阔鼻猴类(此时生活于非洲)与其他灵长类分离。
                              约4000万年前至今:螺旋星系NGC 1084经历了一系列短暂而猛烈的恒星形成过程。
                              约38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在加拿大拉布拉多留下了一个直径17.4英里(28公里)的巨大的洞,日后成为米斯塔斯汀湖。
                              约3700万年前:地球进入晚新生代大冰期。生活于非洲的灵长类体型开始慢慢变大。
                              约3600万年前:地球遭到大量彗星撞击。地球上已知的至少47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其中有42次发生在3600万年前(始新世晚期)以来。
                              约3570万年前:俄罗斯波皮盖陨石坑形成,直径约100公里。
                              约3500万年前:行星BD+20 1790b(一作BD 20 1790b)形成,距离地球约85光年,重量约为木星的6倍。南极洲冰盖开始形成。南极洲甘布尔泽夫山脉(Gamburtsev)已经非常寒冷。一颗小行星撞击今天的北美切萨皮克海湾,其后的100万年内地球上发生了中等规模的海洋生物灭绝。这是我们所知的最后一次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北美事件。地球的温度在接下来的2000万年内不断下降,冰雪出现于纬度越来越低的地区。
                              约3400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重大转变,南极大陆从一个本来无冰的环境几乎“瞬间”变为冰封之地。第一批将整个南极大陆覆盖的冰床开始在南极洲出现,南极洲的温暖期开始终结(此前南极洲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类似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苔原,温度比现在高出17℃)。如今的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便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hAT转位子“入侵”哺乳动物的基因,并至少在两个大洲进行传播。齿鲸类和须鲸类分离。
                              约3400万~1400万年前:南极冰穹A地区的夏季温度有3℃甚至更高,完全不是今天的奇寒气候。南极大陆东部的冰盖经历了大规模的生长和消融,这样反复的后果便是全球海平面跟着出现了超过200英尺(约合61米)的升降;自此以后,冰盖的情况开始稳定,而海平面的升降幅度也再也没有超过50英尺(约合15.2米);今天南极大陆东部冰盖下有几处大型的峡湾地貌,就是这一时期此地区大规模冰川进退留下的遗迹。
                              约3400万~2300万年前: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崛起,昆仑-阿尔金-祁连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地貌格局。
                              约3400万~1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比今天高3~4℃,二氧化碳浓度是今天的2倍,南极冰层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约3400万~700万年前:北美洲高平原北部发生了7次与火山喷发相关的硫酸盐气溶胶沉降事件。
                              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
                              约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地球一直处于低温状态,南极洲加姆伯特塞弗斯山上的降雪产生了庞大的冰川,冰川随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冰体。
                              


                              IP属地:河南24楼2011-10-14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