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讨论
从本次实验所得数据来看,与ee,白河,小醉猫的低敏段结果以及本人前期研究结果(6-10)十分接近,证明实验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同时,由于ee数据至少取自05年以前,而其他数据均取自怀旧服,那么说明当前怀旧区并没有对命中率公式做修改。
然而,本次实验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攻击方敏捷(AA)为定值,无法判断命中率是否仅仅受敏捷比影响。但是,根据本人前期以及噬生的测试结果(7,及回帖),以及白河所提供数据(6),至少在攻击方敏捷不超过240时,敏捷比决定命中率是有效的,至少目前无法证伪。
其关键点在于小醉猫(8,10)所提出的敏段理论,他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攻击方敏捷超过240时,命中率存在明显的变化,当敏捷比为1:1时,命中率近似随双方敏捷增加而线性降低,白河(6)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考虑到本文、ee及白河所作主要数据均分布于AA<=240范围内,目前还无法证实小醉猫所提出的观点。那么根据小醉猫(10)的研究,假定攻击方敏捷(或防御方)会干扰命中率,即敏捷比非命中率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可以假设命中率公式为
H=f(AA,AD/AA) 式5
考虑到命中率公式结构尽可能简单原则,不妨假设式5符合
H=f(AA)*f(AD/AA) 式6
那么根据本文结果,当AA为定值时(AA=60),式6近似为H=1/(0.1940+0.7794AD/AA),那么敏捷比为1时f(AD/AA)约为1。同时,小醉猫(10)证明当AD/AA=1时(AA>240),命中率近似符合y= -0.0913x +120.91(y为命中率,x为AA,单位%),而AA <240时,f(AA)近似为1。那么,按照f(AD/AA)=1,可知f(AA)=-0.0913x +120.91(x=AA/AD),即敏捷公式可近似看为
H=(-0.0913AA/AD +120.91) /(0.1940+0.7794AD/AA)/100 (AA>240) 式7
H=1/(0.1940+0.7794AD/AA) (AA<=240) 式8
显然,本文以及前人(6-10)在AA不足240时,所得结果均近似符合式8。而根据白河(6)所提供数据,288敏捷攻击471敏捷人物1620次,命中次数为1008,命中率为62.2%,将条件带入式7,可得f(AA)=94.6%,f(AD/AA)=68.1%,H= f(AA)f(AD/AA)=64.4%与白河所得的命中率结果十分接近。二者之差可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所用两个公式均为拟合结果,计算结果均带有一定的误差,那么在结果相乘的过程中误差会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尽管白河所提供数据样本较大,仍可能与期望值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