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吧 关注:278,634贴子:5,790,071
  • 6回复贴,共1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努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汾阳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远古涌向现代。源远流长的黄河之水,是中华民族圣洁的乳汁,不仅哺育了炎黄子孙,也哺育了华夏文化。
汾阳地处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山西吕梁地区,西距大河二百余里,远古时即为人类早期活动区域之一。汾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稳重和坚实的基础。自有史以来,便是山西中部的政治要区,军事重镇,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文化之乡,是华夏九州知名度较高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追朔历史,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有着2600多年的建县史,自古文化昌明,人文荟萃,代有良才。境内杏花村等三处新石器遗址昭示着这块土地的远古文明,唐代汾人宋令文与其子之问、之惕一门三进士,诗、书、画各占一绝,宋之问开律诗之先河,誉载诗坛。明代汾商王文素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成数学之巨擘,享誉华夏。近代画家卫天霖,艺海纵横,为中国油画之先驱。现如今,第六代新生导演贾樟柯,曾经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满全球。
汾州古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声明远播,异彩斑斓。
作为新一代的汾阳人,我们更觉得汾阳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


1楼2011-08-07 20:40回复

    傅山一生如此与酒有缘,又曾多次居行汾阳,自然对汾酒情深意重。汾酒源远流长,史书早有记载,但正如《山西汾酒史话中言:“清代是汾酒继承发扬的关键时期”。具体到傅山时代,汾酒还应该是一个带有地域性的类概念,尚未形成一个如现今的具体品牌。时傅山曾给友人魏一鳌的信中写到:“侨汾而汾之名酒不可常得,间一沽之,村◇而已”,直白地说,傅山欲饮一好的汾酒真还难得。但是,傅山毕竟是声动一方的名士,他在汾阳确实常与薛宗周、王如金、朱之俊、胡庭兄弟等友人推杯换盏,遣兴抒情,其酒还是与汾酒有关的。傅山的汾阳友人朱之俊有诗句“乘兴偶来汾上侧,挈壶怀刺人争识”,便是他们在汾河岸边饮酒的情景再现。就在这段历史时期,傅山与众多名流为汾酒地位的确立和升值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造花香”是傅山在杏花村古井亭的题石,它应该是汾酒厂和汾酒史上最具人文价值和极其珍贵的实物瑰宝。他与友人常酣醉于杏花村(原名尽善村)申明亭,写下了“长夜梦不成,到处野草生。斟尽尽善村,寄意在申明”这豪迈而凄凉的诗句。这些掌故,应是汾酒史上少有和难得的文化遗存。
    竹叶青酒古来有之,原不独产在汾阳;而今作为汾酒系列中的名酒,在全国独一无二,技压群芳,品牌已经为汾阳所独有。这一飞跃发展是与该酒在明清时期的茁壮发育有密切关系的。竹叶青的配制是与汾酒为底酒的,它的配料别具一格,传说与傅山有关,此说虽未发现正史记载,但甚有道理。竹叶青的最大价值在于保健。傅山医道高超,深明药理,利用药材和酒配置清和元头脑便是他的杰作。傅山长期居于汾阳,经常与汾酒交道,尝试利用中药材来佐制白酒,自然贴切。此种行为既符合他希望利用食品来健脾、补肾、润肝、活血的生活之道,亦符合他希望广大民众身康体健、民强国盛的经邦济世思想。所以,我们认为,傅山与汾酒、竹叶青酒是有良缘并有贡献的。
    傅山与汾阳、汾人、汾酒的关系可以说博大精深,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5楼2011-08-07 20:44
    回复
      2025-08-12 13:32: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学闵
      曹学闵(1709—1787)字孝如,号慕堂,本县太平村
      人。曹学闵13岁时,父即谢世。于清乾隆六年(1741)省
      乡试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在京会试取为进士,选
      入翰林院为庶吉士。6年后授馆职。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河南道御史,又5年进为弄科给事中,次年转吏科掌
      事中。他专司纠察建言之职前后达8年之久,所上奏章,
      敷陈时事,都是关于政治得失、剔弊革新、有益于人民生
      产、生活的事宜。由此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的政见,对他所
      陈意见,屡批答可。曾因京城附近久旱,灾重农荒,上书
      请清理弄狱,缓决人犯,减等发落,以重人命。乾隆帝准
      奏,并即日如见。乾隆三十六年(1771)提升鸿胪寺少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条陈选拔人才事宜,不合部议而
      降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复补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
      七年(1782)以奏对切实,提升内阁侍读学士。
      曹学闵在朝任职30年,两次担任篡修官,三次巡试,
      两充同考官,一贯质朴诚实,端品励行,为官清慎,为乾
      隆深知信任。他与人交往不轻易就诺,但一经答应定要履
      行。也颇好施财行善,在京曾修山右三忠祠、三晋会馆、
      杨椒山先祠、义园、永定门外掩骼会等,都是捐已薪俸,
      详细计划,亲身督理。平生酷爱山水,虽严寒盛暑也不惮
      跋涉之苦,往往乐而忘返。晚年讲求养性之道,性情更加
      沉默幽静。诗文多抒写性情,不事藻饰雕琢,翁覃溪称
      他的诗“体格在香山、放翁间”。
      


      8楼2011-08-07 20:47
      回复
        加精


        IP属地:山西10楼2011-08-07 21:32
        回复
          顶一下 !


          IP属地:山西11楼2011-08-07 21:36
          回复


            14楼2011-08-08 20:00
            回复
              太长了吧,看不完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8-08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