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鳄科(Prestosuchidae)是群三叠纪肉食性初龙类。它们是大型、活耀的陆地顶级掠食动物,身长2.5到7米。在那个时代,迅猛鳄科继承引鳄科在大型初龙类的地位。它们与引鳄科的体型相似,在头颅与骨骼上的某些特征也有相似点,迅猛鳄科较先进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直立四肢、类似鳄鱼的足踝,显示更有效率的行走方式。迅猛鳄科繁盛于中三叠纪,以及晚三叠纪早期,化石已在欧洲、印度、坦噶尼喀、阿根廷等地发现。然而专家们对于这些物种的种系发生学关系,以及哪些属该被列入,迅猛鳄科是否与劳氏鳄科有所区别等议题上仍有歧见。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初龙类独特的行走方式

如同早期四足总纲动物,早期初龙的四肢姿势为往两侧延展。原因为:
它们的臀窝(Hip sockets)朝向两侧。
股骨顶端的头与股骨本身排列为一直线。
在三叠纪早期到中期,有些初龙类演化支独自发展出可直立的臀部关节。这个特征使它们拥有更多的活动力,而并避免在快速移动时无法同时呼吸。主龙类发展出两种型态的可直立关节:
臀窝朝向两侧,与股骨头接合。恐龙发展出这种直立方式。
臀窝朝向下方,股骨头与股骨本身平行。不同的初龙类演化支似乎多次个别演化出这种“柱状直立方式”,例如劳氏鳄目与某些坚蜥目。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劳氏鳄目的踝部结构
绿色:胫骨 黄色:腓骨 红色:距骨 蓝色:跟骨

劳氏鳄目动物均属于镶嵌踝类初龙。镶嵌踝类初龙出现于早三叠纪。它们的距骨借由关节与缝合处与胫骨连接,而距骨沿者关节嵌入跟骨的窝槽。早期镶嵌踝类初龙仍然以采取四肢往两侧伸展的步态,但有些晚期镶嵌踝类初龙发展出完全直立的四肢(尤其是劳氏鳄目)。现代鳄鱼也属于镶嵌踝类初龙,可依据它们的行走速度,来采用四肢往两侧伸展或四肢直立的步态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