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神剧的起源是奥拉托利会会员把各种民间流行的音乐形式及风格用於宗教目的产生出来的结果,十六世纪流行具风格的颂歌是其主流一一其中包括小部分小说及戏剧内容,十七世纪的主流则是歌剧的风格及形式(注十四)。」而音乐本身均包括了育乐教化及吸引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功能,具有启示神意的宗旨。
二、十七世纪中叶以前
『一六○○年「灵魂与肉体的代表」在华利齐拉的圣母玛丽亚教堂旁的祈祷房上演后,提醒了奥拉托利会会员这种戏剧音乐新媒介能吸引更多的会众,因此在一六一九年,第一部含有新风格圣灵对话,专门为了在祈祷房演出的作品出现了,就是安内里欧(Anerio)的「和谐圣灵牧歌之剧」(Teatro armonico spirtuale d I madrigali)。此剧的音乐是做为卡利塔圣吉罗拉摩祈祷房冬季「晚课神剧」之用,但同一出版品中也为华利齐拉的圣母玛丽亚教堂所用,该出版集有九十四首圣灵牧歌,而在目录上则明白注明星期日和节日适合的曲目,其中有十八首牧歌根据相同一段对话词句谱写而成,演出时间从,分钟至二十分钟不等,形式则包括戏剧性的独唱与合唱,故事内容源自浪子、大卫和巨人哥利亚及圣保罗的皈依(注十五)。」
『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111,1623-1644)任内,歌剧在罗马稳定发展,而祈祷房内的音乐活动也继续扩张。在乌尔班任内为祈祷房谱写音乐的许多作曲家如马左琪 (Domenico Mazzocchi)、罗西 (Luigi Rossii)、马拉左利 (Marco Marazzoli)和许多数不清的作曲家,这些作曲家在歌剧作曲上也相当活跃,可惜的是他们所写的神剧大多仅保存文字,而且没有一出神剧普受大众肯定。在这个时期较受注目的是马左琪,他所写的一驹「马格达兰圣、玛丽亚之哀歌」(Querimonia di S.maria maddelena)和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所写著名的「阿雷亚娜」(Lamento d Arianna)不相上下,一六三一年他要在罗马上演神剧「阿笨多与阿笨达的拷打」(Il martirio dei SS.Abbundio ed Abbundanzio),不过他的名声主要是建立於「哀歌」(Querimonia)这出剧上,此剧在华利齐拉的圣母玛丽亚教堂演出时邀请歌唱家罗瑞特(Vittorio Loreto)、比拉门提拉 (Buonaventura)和马肯特提欧( Marcantonio)等人,听者无不热泪盈眶(注十六)。」
教宗乌尔班八世任内的作曲家大多在歌剧写作上很活跃,但其中有一人非常例外,他在歌剧方面并不突出、却在神剧的写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就是神剧之父一卡利西密( 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一六二四年,已经初露头角的卡利西密被任命为阿西西提孚利大教堂的乐长,於一六三九年受聘为罗马的德国学院音乐主管,直至去世为止。
卡利西密身为德国学院音乐主管的任内,一开始即面临到德国学院合唱团衰微的时期,在十六世纪时这个学院曾存有一个很好约合唱团,但到了十七世纪初,朗诵性的音乐开始在当地盛行起来,此种音乐必须由一些训练有素的歌唱家来演唱,於是学院就到外面聘用歌唱家,但这些歌唱家毕竟人数有限,罗马各教堂均须要这些艺术人才,於是卡利西密在这种音乐艺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去适应他所面临到的问题,此时在德国学院里,他手下没有儿童唱诗班可供指挥,亦没有合唱团可供训练,於是他将所有的时间均用於音乐创作。「他不仅为教堂写作,也为剧院写作,因此在他的宗教音乐中出现那麼多的歌剧音乐也不足为奇(注十七)。」卡利西密只写独唱曲,即使现在於其乐谱中可发现几个声部的重唱部分,但却不是真正约合唱,各个声部从不加倍重复,仅用旋律和装饰性的风格来炫耀歌唱者的特色,而同一个作品中,只选用一个、二个或三个声部,很少使用多声部,有时在一些隆重的仪式上,他也引用合唱的效果,但为了保持朗诵的音乐特性,所以安排各声部彼此之间对话,因而把合唱团员分成三组、三组、四组、五组,使他们互相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