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帕斯卡赌注(Pascals wager)
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17世纪法国数学家、思想家。他认为每一个趋善避恶的人都该信上帝。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信上帝,那么我会受到奖赏,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信上帝,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不信上帝,那么我受到惩罚,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不信上帝,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由此可知,信上帝的人要嘛受到奖赏,要嘛没事,而无神论者要嘛下地狱要嘛没事,怎么看都是信神比较好。所以,如果一个人是趋善避恶的,他就应该信上帝,不然就不理性。
把论证展开来看,帕斯卡的错误就很明显:
如果我信上帝而且它存在,我受到奖赏。
如果我信上帝而且它不存在,没有事情会发生。
如果我不信上帝而且它存在,我受到惩罚。
如果我不信上帝而且它不存在,没有事情会发生。
如果我信上帝,要嘛我受到奖赏,要嘛没有事情发生。
如果我不信上帝,要嘛我被惩罚,要嘛没有事情发生。
一个驱善避恶的人会青睐“要嘛受到奖赏,要嘛没有事情发生”胜过“要嘛被惩罚,要嘛没有事情发生”。
不选择自己最青睐的行为选项的人是不理性的。
我要嘛信上帝,要嘛不信上帝。
如果一个人是趋善避恶的,那么除非他不理性,否则他会信上帝。
这个论证是有效论证,即如果前提皆为真,结论也会是真的。然而,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个论证的前提皆为真。例如说,凭甚么这么肯定上帝喜欢人家信仰它?或许它比较喜欢有科学精神的人,所以老是奖赏无神论者。凭甚么这么肯定在上帝不存在的情况下即使信上帝事情也不会变得更糟?或许世界是痛恨宗教的意大利面妖怪创造的,它处罚每一个信上帝的人。
2.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用这一招聚敛钱财。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3.信仰的跳跃(leap of faith)
19世纪上半叶“忧郁的丹麦人”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55)的思想。祈克果反对当时关于理性足以回答关乎生命的宗教问题的主流观点,认为真理不是非人格的,不是藉着不动感情的理性思考可以获得的。因此,追求真理的起点不在于置身事外地、“客观”地思考宇宙问题,而应主观地从各人生活的情境中开始去探索。所以,作基督徒便意味着,当理性走到尽头时,我们愿意超过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愿意凭着上帝的话跃出一步,用“信仰的跳跃”(Leap of Faith)来冒险。
4.“血诬案”(Blood Libel)
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由英国东部到法国,犹太人被诬告“杀婴魔”,说他们将外族的婴儿杀害后,喝他们的血,并将肉做成犹太人的无酵面球(Matzoh Ball,犹太人逾越节食物),欧洲社会史上称之为“血诬案”(Blood Libel)。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流行时,民间又传此病源自犹太人放毒于井水中。这一类的中伤,犹太人有口难辩。在他们眼中,逼迫他们的多属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因此,“基督教”与“逼迫”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同义词。
山姆·哈里斯,美国人,研究东西方宗教问题20多年,本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问题作家之一,《纽丵约时报》畅销书作家。2004年出版第一部专著――《信仰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