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低碳联盟吧 关注:2,305贴子:76,327

【信息搜集管理科】英亿万富翁继承人用塑料瓶造船宣传环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内容:http://tieba.baidu.com/f?kz=1065728549
CL者封
即使你是落路也不行!


IP属地:日本1楼2011-05-01 21:10回复
    原来,今年6月,美国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一支团队知道这个“海上垃圾场”后,准备建造一条用浮筒捆扎而成的排筏,浮筒里装满废弃的塑料瓶,船身是一架旧飞机的机身。他们计划从夏威夷出发,漂向“海上垃圾场”。巧的是,这支团队的负责人马库斯·埃里克森也给船取名为“Plastiki”。好在这支团队最终放弃了这一行动,让罗斯柴尔德松了一口气。
    谈到两个项目的区别,罗斯柴尔德说:“我们的项目很有创意,目的在于解决生态问题,而他们的项目仅仅是制造一条由废弃物为材料的船而已。如果我想那么做,早在3年前我就做成了。”
    罗斯柴尔德的理念来自美国环境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和德国环保活动家迈克尔·布劳恩加特合著的《从摇篮到摇篮》一书。这本书提倡大力发展两类产品:一类是可以生物降解的,一类是可循环利用的。
    罗斯柴尔德说,目前有两种塑料,一种是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瓶,这类产品应当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一种是可重复使用的塑料,广泛应用于电脑和耐用制品。“如果我们的船用这类材质制造,并且成功穿越太平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来生产滑板或自行车头盔呢?”
    期待涟漪效应
    罗斯柴尔德从小就好动,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淘气包”。他14岁参加英国少儿越野障碍马术队,20岁成立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流行歌手的推广工作。厌倦之后,他学习做一名理疗师,并卖掉了伦敦的公寓,在新西兰买了一个有机农场。
    当朋友邀请他参加第一次南极探险时,他正在悉尼的邦迪滩接受拯救冰帽的训练。南极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对环境的看法:“面临困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我们人类。”
    后来,他开始为一家美国公司制作电视系列节目《生态旅行》。他说自己自成年后,从未向家里要过钱。“我以前开公司挣钱,现在从赞助商那里领工资。我原本可以从事家族事业,在豪华游艇上与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打交道,我也可以管理一个对冲基金,可是我不愿意,因为在我看来,那样的体制正在毁灭我们居住的星球。”
    他说自己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大家每天辛苦工作17个小时,致力于环保事业。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有各种奇思妙想。
    “我们可能有50个疯狂的想法,其中20个可能很伟大,但很难实现;有10个比较可行;我希望最终能有一个想法可以改变世界,”罗斯柴尔德说,“如今,我们造了一艘塑料船,并把它放入太平洋,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它产生的涟漪效应。”(唐昀)
    相关链接:太平洋上的一锅“塑料汤”
    世界最大的垃圾场应属横跨太平洋北部的一锅“塑料汤”。因海底洋流作用聚集成的垃圾漩涡,从美国加州外海约500海里处开始,沿北太平洋一路延伸,经过夏威夷,几乎到达日本。
    这个巨大的“垃圾场”包含两个“塑料漩涡”,位于夏威夷群岛的两侧,被称为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垃圾场”。1997年,美国海洋学家穆尔在航海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垃圾漩涡”,其中无所不有,从塑料袋、旧牙刷,到足球、乐高玩具和行李包等,大约五分之一是从船上或钻油平台上扔到海里,其他则来自沿海的陆地。
    后来,穆尔成立美国阿尔加利塔海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垃圾漩涡”动向。估计现时约有1亿吨塑胶垃圾在北太平洋漂浮。
    该中心研究总监埃里克森形容,塑胶垃圾会“像海绵般吸收碳氢化合物及杀虫剂”等人造化学毒素,再辗转进入动物体内。“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埃里克森说。
    他还警告,这堆海上垃圾像是一锅“塑料浓汤”,无止无尽,未来面积也许会扩大到两个美国本土那么大。(完)
    


    IP属地:日本3楼2011-05-01 21:13
    回复
      2025-08-21 22:0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1岁的狄罗斯希尔德爱讲“废话”,而且是好多好多废弃物。他说:“去年全球共使用250亿个保丽龙塑料杯,你能想象250亿个塑料杯有多少吗?”他对美国社会的消费观念也很不满,指出,美国人购买的80%物品都会在半年内丢弃掉。
        “塑料瓶号”用1.2万个回收的两公升汽水宝特瓶堆在一起建造而成,建造者准备驾此船横渡太平洋,到东太平洋垃圾区实地观察。并通过他的博客讲述其所见,让人们知道现代社会使用塑料的危害。结束“垃圾之旅”后,他会继续航行前往澳大利亚悉尼。
        狄罗斯希尔德这次旅程体现英国两个传统:一是英国人著名的海洋探险爱好,二是英国富有阶层现在流行的环保运动。他被称为生态冒险家和“亿万富豪环保战士”,英国人则讥笑他是“环保公子哥儿”。
        狄罗斯希尔德虽出身于银行家族,但并未进入银行领域。他得一个自然疗法药理(naturopathic medicine)学位,还在新西兰买下1100英亩农场种草药。2004年和2005年曾分别前往南、北极探险,并成立“冒险生态学”(Adventure Ecology)网站,吸引了上百万人次访问。
        “塑料瓶号”以挪威探险家索尔·海尔达(Thor Heyerdahl)的“康堤基号”(Kon-Tiki)竹筏为蓝本,海尔达1947年驾着以木竹和芦苇打造的“康提基号”横渡太平洋。
      


      IP属地:日本4楼2011-05-01 21:14
      回复

        一艘由塑料瓶制造、名为plastiki的船只将于三月开始为期100天的跨太平洋之旅。以便检测新材料的耐水性。并且也希望借此机会,引起人们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关注。这艘独特的船只目前正在旧金山海港口进行试水。     先进的循环系统
            plastiki由可以循环利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一种叫做自增强聚酯(srPET)的人工织物结构建造而成。plastiki的船体,甲板和船舱全都可以回收利用。
            塑料瓶制造浮力
            如果没有12000个容量2升的塑料瓶带来的浮力,Plastiki就会下沉。这些塑料瓶先要被压扁,装上12克的粉状干冰后,再用可回收塑料加上瓶盖和进行热封口。随着干冰由固体转化为气体,瓶子里充满了二氧化碳,内部压力也逐渐上升。
            动力源于风力,太阳能和脚踏板
            风力涡轮和太阳能面板为船只生产电力,并且还安装了两辆位置固定的脚踏车,以便进行人力发电。船员们也就可以利用脚踏车锻炼身体。
        


        IP属地:日本5楼2011-05-01 21:14
        回复

          7月26日,悉尼,船员们在船上合影。
          作为富可敌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少东家”,大卫·德·罗斯柴尔德似乎并没有继承家族代代相承的低调作风。他创办探险网站,探访南、北极,赚尽世人眼球。然而,这个本应该掌管对冲基金、出入上流宴会的31岁钻石王老五,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项与家族产业完全不相干的事业——生态保护。7月底,他的又一环保创举落下帷幕——乘一艘塑料瓶制成的船在海上航行了四个月,他希望借此次航行呼吁人们合理使用塑料制品,并且关注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有人说,把环保宣传“玩”得如此高调和新鲜,罗斯柴尔德大概是头一个。
            北京时间7月26日早晨,“普拉斯提基”号缓缓驶进澳大利亚港口城市悉尼。船长兼领队大卫·德·罗斯柴尔德站在船上兴奋地向岸上的人群挥手喊叫。一次吸引了无数目光的环保航行至此结束。
            “普拉斯提基”号于今年3月20日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途经夏威夷、图瓦卢、斐济,最终抵达澳大利亚悉尼,全程超过1.7万公里。
            “我们终于做到了这趟旅行最难的部分——完成它!”罗斯柴尔德兴奋地喊叫着,“这是一次伟大而意义深刻的冒险!”
            4个多月的海上旅程中,“普拉斯提基”经历暴风骤雨、抵御了太平洋的惊涛骇浪,最终成功把6名船员载到终点。作为一艘由一万多个塑料瓶建成的“塑料船”,“普拉斯提基”创造了奇迹。
          


          IP属地:日本6楼2011-05-01 21:17
          回复

            7月26日,在完成穿越太平洋的航行后罗斯柴尔德兴奋不已。
             4年筹备为寻海上垃圾
              是谁提出了乘“塑料船”航海的设想?
              一个名为“生态探险”的环保机构的新闻官夏洛特·伯夫顿向本报记者介绍了“普拉斯提基”号的来历。
              200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份名为《深海和公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太平洋上发现了一片面积相当于两个得克萨斯州的“新大陆”,它是一个以塑料垃圾为主的“海上垃圾场”。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塑料玩具、旧牙刷等……各式垃圾随洋流漂到海中,并且在不断扩大。
              大卫·德·罗斯柴尔德是金融巨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继承人之一。出身金融世家,却钟爱冒险和环保,并且创立了环保机构“生态探险”。
              据伯夫顿介绍,那份联合国的报告引起了罗斯柴尔德的注意,他希望做点什么让更多人关注海上垃圾场。而最终利用“塑料船”航行的灵感,则源自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1947年的一次探险经历。
              当时,海尔达尔用9根轻型原木制成一只木筏,6名船员从秘鲁驾驶这只木筏出发,用101天抵达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创下了航海史上的纪录。
              何不用可再生塑料制作一艘船,并进行一次前往“海上垃圾场”的跨洋航行呢?罗斯柴尔德决心已定,并给这艘船起名“普拉斯提基”(Plastiki)——将英文单词“塑料”(plastic)后半部变形是为了向海尔达尔的那艘木筏“康·提基”号致敬。
              “这个设想符合我们所有的要求,”夏洛特·伯夫顿说,“这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先锋式的探险,这不仅吸引人,有新鲜感,也具有教育性”。 此后整整三年时间,罗斯柴尔德一头钻进这项“事业”当中。
              船的设计来自于一个建筑师团队,从设计、建造到测试,耗费近3年时间。许多用于建造这艘船的技术都是在现场发明的。这期间,罗斯柴尔德找到5名经验丰富、志同道合的船员,与他一同去冒险。
              就在“普拉斯提基”号即将造就之时,有人通知他美国一个海洋研究基金会打算建造一条用浮筒捆扎而成的排筏,从夏威夷出发,前往海上垃圾场。巧的是,他们也给船取名为“普拉斯提基”。这个消息让罗斯柴尔德很惊讶。然而,这个基金会最终放弃了这一行动。
            


            IP属地:日本7楼2011-05-01 21:18
            回复

              “普拉斯提基”号的船身由12500个塑料瓶建成。 塑料造船自行车发电
                今年3月20日,“普拉斯提基”号正式下水启航。
              建成后的“普拉斯提基”号堪称完美的环保样本——它全部由可回收塑料建造而成,航行结束后,船上所有东西都可以循环再利用。
              “我们本可以选择最省力的方式,”伯夫顿说,“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则是为了保证最完美地实现我们的初衷——船上的每一片材料都能重复使用,不造成任何污染,为此我们反复测试。当然,我们还必须保证这艘船足够结实,能抵御海上的风浪。”
              在“普拉斯提基”号专设的网页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艘名副其实的“塑料船”。
              “普拉斯提基”号长18.2米,重12吨。船身框架、甲板、船舱和外壳都是采用新型的可回收聚酯塑料(srPET)制作,这种塑料具有玻璃纤维的许多特性,但质量只有玻璃纤维的一半。
              船体框架内由12500个两升装塑料苏打水瓶填充,所有的水瓶被拿掉标签,装入干冰后密封,一旦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体会因为受压而变得膨胀僵硬,并具有浮力。将这些构件连接起来的是一种腰果和蔗糖制成的生物胶。
              “普拉斯提基”号将环保践行到每一个细节。
              船上的厕所配有堆肥废物处理装置,“希望这样一个过滤系统能把我们的尿变成水,”罗斯柴尔德说。   船只运行所需动力和船员生活所需电力,都是由太阳能电池、风力涡轮和发电自行车产生的有限电力来提供。
              罗斯柴尔德曾在接受采访时笑着抱怨说,太阳下山了、风停了,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场景——因为这意味着没法发电了,不得不精打细算地使用此前储存下来的能源,还要防备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一旦船上的网络、卫星电话、导航仪断电,“普拉斯提基”号将成为一个漂在海上的孤岛。
              海上种菜挨过艰难时刻
              128天航海生活是艰苦的。6名船员挤在一个长6米宽4.5米的促狭船舱里,这个船舱,舱内设有上下铺,每个人只有一张单人床,用海水洗澡。
              在这艘塑料船上,他们忍受过38摄氏度的高温和每小时70英里的狂风,遭遇过船帆被破坏的“突发事丵件”和一场热带风暴。如果风向不对,他们就不得不在海面上停下来,等到风转向之后再继续行驶。
              枯燥的海上生活中,“种菜”、“收菜”成了四个月海上生活中的一大调剂。
              据罗斯柴尔德介绍,船上还有一个小型的菜园,他们依靠营养液种植少量蔬菜和水果。这位船员们提供了一些新鲜的选择,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吃脱水食物和罐头。
              菜园里种植着新鲜的甘蓝等绿叶蔬菜,但由于雨水不足,蔬菜没法茂盛地成长,经常要跟船员们“抢水”。“我们不得不在饮用和浇菜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罗斯柴尔德表示,“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好在船员们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外界联络。
              在接受一次采访时,罗斯柴尔德透露,这趟旅行中他用了大部分时间上传博客、照片、更新微博,用卫星电话接受采访。
              闲来无事,他还热心地给当时面临大选的澳大利亚人提建议——“我想说,你们应该支持那个愿意声援环保,并愿意改善环境的人。”
              


              IP属地:日本8楼2011-05-01 21:21
              回复
                探险家牵头赞助商埋单
                  罗斯柴尔德在出发前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表示,“‘普拉斯提基’之旅注定会是伟大的冒险,但我认为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可以激发公众对如何合理利用塑料用品的讨论。”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年世界会产出超过2亿6千万吨的塑料垃圾,它们当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没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类随意丢弃了。
                  “普拉斯提基”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就是“垃圾大陆”。船员们发现,塑料在太平洋几乎无处不在。
                  “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塑料物品,它们漂浮在海面上。”罗斯柴尔德表示,更让人担忧的则是无数微小的碎片(被称为“美人鱼的眼泪”)。他们以悬浮状态在水中存在,会被海里的动物吞食,进入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罗斯柴尔德告诉媒体:“我们在大海上航行了四个月,极少看到鱼群,海洋哺乳类动物也屈指可数。海洋迫切需要我们的帮助。”
                  女船长罗伊尔表示,“在看完海尔达尔的书以后,我激动异常,盼望着旅途中能看到鲨鱼尾随我们在鱼群中穿梭捕食的情形,但这一切都只是空想。”
                  对此,罗斯柴尔德也表示,“这次探险结束后,普拉斯提基号将翻开新的篇章——关于变化的篇章。我们将要传达的信息是,‘你的普拉斯提基是什么?你将如何改变世界?’”
                  据伯夫顿介绍,他们将带“普拉斯提基”号进行巡回展览,以提高更多的人对海洋污染和塑料公害的认识。
                  在进行“普拉斯提基”号探险之前,罗斯柴尔德已经有多次探险经历,并成功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生态探险家。尽管伯夫顿拒绝透露整个“普拉斯提基”计划所耗费的费用,但据她介绍,整个项目的花费都是由赞助商来承担。她也表示,随着“普拉斯提基”号旅行的结束,他们收到了许多反馈,也有赞助商表示要持续赞助,这些资金将帮助他们运营未来的项目。
                


                IP属地:日本9楼2011-05-01 21:22
                回复
                  2025-08-21 21:5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亲历
                    唯一女船员下船想喝酒
                    “普拉斯提基”号上一共有6名船员,分别是大卫·罗斯柴尔德、女船长乔·罗伊尔、副船长大卫·汤普森、协调员南特·格雷、摄影师弗恩·摩恩和摄影师麦克斯·乔丹。对船员们来说,为这趟旅行大家都牺牲很多。
                    罗斯柴尔德在博客中写道,接近赤道的时候,船体经常会遭遇大浪的侵袭。这种大浪潮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好几次,他正坐在船舷上拍照,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耳边“砰”地一声,自己像是被从头到脚淋了一盆冷水,当时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死,千万不要死……”
                    而“生态探险”的新闻官夏洛特·伯夫顿介绍,最为惊险的一次莫过于7月初,当船穿过塔斯马尼亚湾朝澳大利亚海岸前进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冷风暴袭击了“普拉斯提基”号。当时的风速超过70英里每小时,风速再高20%就属于飓风。
                    罗斯柴尔德在视频中回忆说,“那天晚上我正在睡觉,副船长大卫·汤普森突然把我拍醒——喊道‘所有的人都起来!’这就像一场噩梦一样,我们所有的人都起来,商量对策。”
                    “这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大的风暴,”汤普森表示。整整8个小时,船员们手忙脚乱地防止桅杆被折断,并按照罗伊尔和汤普森的安排,把船开往昆士兰州的莫洛拉巴避难。
                    罗伊尔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下船后的第一句话是,“我现在只想要一瓶酒,然后跟我的闺蜜们好好聊会儿天。”
                    摄影师弗恩·摩恩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出生,不过他在船上通过skpye得知了这一消息。当船停靠在悉尼的时候,摩恩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儿子的样子,喜出望外的他不禁泪流满面。
                  


                  IP属地:日本11楼2011-05-01 21:23
                  回复
                    相关视频新闻:

                    


                    IP属地:日本13楼2011-05-01 21:24
                    回复

                      夏宇和他的朋友在制作漂流船。夏宇供图
                      开船和靠岸要靠桨划,最费劲,划到江中顺流而下
                        “我们主要是白天漂流,平均每天三十到四十公里,同时船上携带各类救生设备、GPS导航仪器等,每天傍晚天黑前上岸露营休整。船就靠在岸边,根本不担心会有人偷船!”夏宇表示,这么一艘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船打它主意的人不多。当记者担心夏宇的安全的时候,他则轻描淡写地表示最危险的时刻是在水里。 在今年5月1日上午,夏宇和网友们驾着这艘自制的漂流船在湘江窑湾附近下水,顺流而下。从湘潭经长沙到岳阳,漂过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直入波涛汹涌的长江。这一行沿途要经过长沙、武汉、九江、南京等十几个大中型城市,跨越5个省份,总航程约1500公里。
                        夏宇告诉记者,在长江中航行的时候,他们将船划行到水域的中间,一边是顺流的航道,一边是逆流的航道,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避免与大船相遇,又可以减少风浪对船体的冲击。其实最让他们担心的并不是江面上的浪,而是飘忽不定的风向。“因为小船没有动力,只有帆和桨。”遇到大风天气,我们只能选择靠岸休息。而每次靠岸和开船是最费劲的事情,只能靠着两只固定在船上的桨。有一次在九江水域,他们误划进了内江,逆流而上根本无法航行,只能下船半截身子在水里用绳子拉着船,再拉回长江里。
                        6月19日,在到达安徽池州水域的时候,夏宇的船不幸夹在了两艘大船中间,撞了上去,除船体外,其他设施全部损坏。一时间夏宇心灰意冷,曾经想到过放弃。但是返回湘潭休整了两个月之后,他再次出发,又返回池州,修好了船之后又再次顺江漂流,并最终抵达了南京。
                      


                      IP属地:日本17楼2011-05-01 21:29
                      回复

                        从湘潭出发时的场景。夏宇供图
                        漂流船咋造的
                          用铁丝将2010只空塑料瓶扎起来
                          夏宇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他用2010只废旧的饮料瓶做成了这艘船的主体部分,而他造船的“船坞”就在他们家附近的小巷里,甚至有朋友戏称他在造一艘“诺亚方舟”。“记得当时船下水的时候,来了四十多位网友,一起帮忙把船抬起来,放到了湘江里。当时在大马路上围观的群众就有好几百号人!”夏宇露出一种骄傲的眼神。
                          夏宇表示,船体长七米,主帆的高度为五米,一共使用七张风帆,设计搭载成员为六人。为了验证他说的话,记者在现场和其他几位同行一起登上了他的船,船上一共坐了5个人,体重加在一起超过了800斤。夏宇表示,他将空的饮料瓶用铁丝固定在船的底部,除此以外,还在船身等部分也用塑料瓶固定。夏宇说整条船可以乘载超过700公斤的重量,坐五六个人没问题。而使用多少个塑料瓶也是经过他仔细计算的。全部完工之后,一共用了2010个塑料瓶。夏宇表示,空塑料瓶是他在湘潭开茶社客人使用过的,价格可以忽略,而他用来固定饮料瓶的铁丝用了50多公斤,加上木料、螺丝等设备,制造这么一艘“诺亚方舟”他一共只花了2000多元。
                        


                        IP属地:日本18楼2011-05-01 21:29
                        回复

                          晚上夏宇将船靠在岸边,为了防止有人上船他特意留了字条。裴睿 摄
                          漂流船去何方
                            沿途宣传环保,最终拍卖救人
                            夏宇出行前在网上发帖,招募了10多位志同道合的环保志愿者与他同行,这10多人将以分批次接力的方式轮番驾船漂流。同时,夏宇只要上岸到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就将他的行程公布在网上,呼吁沿岸城市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漂流,即使不上船,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呼吁大家保护长江。
                            抵达南京之后,夏宇表示,自己对南京的感情很深,在湖南长江流域漂流的时候,曾经得到过南京一艘大船的帮助,船上热心的南京人还给了他两个大号的救生衣,上面还写着“南京”。进入南京江宁水域后,有一位热心的南京网友登上了他的船,和他一起划行到了江心洲。
                            尽管一路上得到了不少帮忙,但是也“风险”不断,让夏宇担心的还有海事部门对他的阻止。记者表示,到了上海水域的时候可能会有交通管制。夏宇表示,结果最终航行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走过的路。航行完成后漂流船进行拍卖,目的是给湘潭一位身患尿毒症的网友募捐治病费用。(裴睿) (来源:扬子晚报)
                          


                          IP属地:日本19楼2011-05-01 21:30
                          回复
                            两千多个塑料瓶,在夏宇和他朋友的手中,却有别样的用处。
                            夏宇,36岁,是湖南省湘潭市“聚一堂”茶楼的老板,店里日积月累上千个塑料瓶。
                            以往这些瓶子大多卖给废品站,或者闲置。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夏宇和他的朋友们,用2010个塑料瓶做成了一艘漂流船。
                            夏宇的计(xia yu de ji)划是和朋友们在这艘塑料瓶漂流船上,从湘潭出发,顺着长江进入世博园,全程1500千米。
                            2010年5月1日世博园开园的这一天,夏宇和他的朋友们从湘潭出发了。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匪夷所思的想法。毕竟,这条“船”几乎很难称得上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船。瓶子由铁丝捆绑在一起,再加上袒个木头架子,就成了船的主体结构。船体7米长,2米宽,看上去更像是一条小筏子。造这条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总造价约2000元。
                            在起航前,夏宇也曾在不同的水域上试验过船的安全性,并认为乘着它航行1500千米是个可行的计划。可是真正的行程比试验要更加艰难。每天平均走40公里旱路,必须战胜漩涡,激流,险滩。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夏天,长江流域的许多航段都有洪峰来袭的可能。
                            夏宇向来热爱户外互动,可是漂流长江的计划并不只是为了好玩。他打算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考察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
                            


                            IP属地:日本20楼2011-05-01 21:31
                            回复
                              2025-08-21 21:50: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的生存方式,”夏雨说。“人们总说要让生存变得更美好,我觉得这不是一句大话套话。要想真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小处着手,比方和沿途的渔民、沿岸的居民沟通,倡导大家不往长江里扔垃圾。”
                              夏宇的船上挂着一面船帆,上面画着此次航行的路线图,并写着“低碳生存,美丽世博”八个鲜艳的大字。小船上滩并没有太多的空间放置厨房或者洗手间。很多时候,要满足必要的生理需求,必须得等到黄昏船靠岸。
                              为了安全起见,小船从不在夜间航行。到了晚上,夏宇和朋友们因地制宜,寻找休息的处所。在城市找附近的旅馆;在农村借宿农家;到了人烟罕至的地方,就住在帐篷里。
                              虽然越走越远,可是人们的怀疑并没有消失。“有一些网友也表示过想帮我们划船,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却并没有出现。我想可能是他们真的有事情来不了,也不排除有一些决定不安全,最终决定不参与,”夏宇说。
                              沿途上夏宇的小船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人们也都只观看,甚至喝彩,但很少尝试。
                              “没有人相信我们真的能走这么远,”夏宇说。“一开始,没有人相信我们会过洞庭湖,但是我们过了;没有人相信我们会到长江,可是我们到了武汉,过了九江。”
                              随行的朋友们回到正常的工作生存中,逐渐离开队伍;到九江的时候,夏宇和朋友黄寅继续余下的行程。
                              更糟糕的是,因为劳累,黄先生生病了,小船不得不在彭泽停下来。几天之后,黄先生恢复健康,两人重新启程。
                              尽管困难重重,他们还是到了安徽。截止6月17日,小船到了安徽省安庆市,已经走了800多千米,实现计划路程的一大半。
                              


                              IP属地:日本22楼2011-05-01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