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吧 关注:28,088贴子:348,417

《瑜伽经》梵文详解版 第二章(26-55)翻译:holly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谢holly同学无私的辛苦工作
感谢仁君老师提供的英文版资料


1楼2011-02-21 21:22回复
    瑜伽八支用于明辨(2.26-2.29)
    【八支或八阶】:瑜伽的科学和艺术被系统描述于八(ashta)法、八阶或八支(anga)中。因此,这部分瑜伽经也被称为ashtanga瑜伽。经文2.29总结了瑜伽八支,经文2.30-2.34中有解释。后续经文深入描述了伴随八支共同作用的方法和效果(2.35-2. 45,2.46-2.48, 2.49-2.53, 2.54-2.55)。
    【八支用于明辨之开悟】:练习瑜伽八支的原因,是为了发展注意力,作为明辨知识的工具,而明辨知识通向开悟和解脱的方法。意指要使用注意力(3.4-3.6)的利刃,分离见者与所见(2.17),以打破业的连接(2.12-2.25),穿越四种不觉知(无知)avidya(2.24-2.25):1)视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经由这一系统的分辨,见者、即自性最终体验到自身的真性(1.3)。
    【辨识对象的三个方面】:为理解此处描述的明辨原则,回顾并理解经文1.42描述的“一个对象(事物)的三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即对象的名称、具体对象本身、以及深层本质。
    【明辨带来更精微的内省】:通过瑜伽八支练习所得的“专注一点”的注意力和明辨力,用于检视、探索、和衰减脑海中的精微印象的染色(2.10),以便超越,内移,进入纯粹、永恒的意识中心。
    【前五支是“磨刀石”】:如果说明辨的工具是“利刃”般的注意力,那么瑜伽前五支就是磨刀石。然后,最后三支则是锋利的工具,即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统称为三夜摩(samyama, 3.4)。
    ==============================================================
    2.26 Clear, distinct, unimpaired discriminative knowledge is the means of liberation from this alliance.
    (viveka khyatih aviplava hana upayah)
    打破连接获得解脱的方法,是清晰、明确、无损的明辨知识。
    =====================================================================
    【移除不觉知(无知)avidya】:经文2.12-2.25描述打破业的连接,尤其要通过产生“无知avidya的不在”(2.24, 2.25),而无知(不觉知)有四种形式(2.5):1)以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
    【方法是明辨的知识】:在本节经文中,明辨知识是获得解脱的关键。明辨的知识是整个瑜伽科学的关键(在此,“知识”并不仅仅是理智上的知识。相反,它指的是直接体验中的更高领悟)。通过明辨,一个人逐渐、系统地将见者与所见分离(2.17, 2.12-2.25),直至最终认识真实、永恒的自性之光(1.3, 4.22-4.26)。
    【什么是明辨?】:明辨就是区分“这个”和“那个”的过程。这一区分过程可能始于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在一些练习原则中,如非暴力或真实(2.34)。可能包括纯化头脑粗染色(2.1-2.9),或更精微染色(2.10-2.11)。如此反复,明辨之“利刃”(3.4-3.6)切除遮蔽自性(1.4)的层层虚假认同(1.5)。
    【明辨之开悟】:从诸多粗、细和更细的存在层次(1.17)中获得明辨知识,便得到明辨之开悟(4.22-4.26)。这是一个持续明辨真我与非我的过程,直到自性独存(1.3)。
    ========================================================================
    2.27 Seven kinds of ultimate insight come to one who has attained this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tasya saptadha pranta bhumih prajna)
    获得这种明辨后,会有七种最终的领悟。
    =========================================================================
    【诸多领悟显现】:当明辨知识展现(2.26),就会获得极大的领悟、洞见或智慧。全部列出他们虽然不现实,但帕坦伽利说通过瑜伽八支(3.4-3.6)的明辨练习,会得到七种最终的领悟。
    【七种领悟】:注经者维耶萨(Vyasa)简短描述了四种领悟:要明白,这些领悟是指示明辨知识的最终阶段的方法,并非是要获得能力的清单。这七者是整个瑜伽之道结果的反映。
    1.     能认出未来痛苦的深层、内在源头,这些痛苦可能会演化成业,而一旦认出它们,头脑就不会陷入这些思想模式。
    2.     使业力现前的根本原因、或深层印象被移除,不需要再处理它们。
    3.     通过深入专注(samadhi三摩地)中获得的掌控(nirodhah),获得认知的智慧。
    4.     获得足够的明辨知识,已无更多可供询问。
    5.     智性(Buddhi),更高的明辨一面,已经完成它的目的并单独存在,再无其它事可做。
    6.     Buddhi(智性)的活动不再需要,因此停息下来,像石块滚下山坡,不再升起。
    7.     纯粹觉知Purusha独自存在,归于真实、永恒的自性。
    


    2楼2011-02-21 21:24
    回复
      2025-08-16 16:5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33 When these codes of self-regulation or restraint (yamas) and observances or practices of self-training (niyamas) are inhibited from being practiced due to perverse, unwholesome, troublesome, or deviant thoughts, principle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r contrary thought should be cultivated.
      (vitarka badhane pratipaksha bhavanam)
      当由于任性、不健康(不快)、烦恼、或反常思维,无法练习持戒(yamas)和遵行(niyamas)时,要培养相反的原则、或对立思想。
      ===========================================================================
      【未能持戒Yamas和遵行Niyamas时】:当所行、所讲、所想未能符合持戒(2.30)和遵行(2.32)的建议时,要怎么办? 例如,你想练习ahimsa,非暴力。但当你对别人产生了有害、愤怒的态度时,要如何?建议就是向相反方向,意思是提醒自己,离开愤怒。这在下节经文2.34中有详述。
      【相反方向是什么意思?】:比如思及愤怒或憎恨,似乎(它们的相反方向)应该是培养爱,——这个主意到是很好。然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一个人极端愤怒时,要培养爱的感觉有多难。“相反”一词在这里是说,不要进入、或被愤怒抓住,而是离开它,相反方向并不是说要去爱。回顾一下基本原则,即意识会将自己包裹在脑海(1.4)中的思想模式上,这就是痛苦的原因。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思想形式(1.2)上“松开”,我们就归于真性(1.3)。这就是向“相反”方向的意思,即避免纠结于负面。通过离开(负面),我们自然体验到爱。而上面例子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它持戒(2.30)和遵行(2.32)。
      【当所行、所讲或所想有违你的价值观时】:持戒和遵行为生活与生存给出了极好的建议。然而最重要的,就是给出了当所行、所讲、所想违背持戒(2.30)和遵行(2.32)时的建议。例如,你想练习ahimsa,非暴力。但如果你对他人有愤怒情绪时,究竟要怎么做?
      【提醒自己“这没有用”】:当你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语或思维并非你所愿,建议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比如)“这种愤怒是走错了方向,只能带来无尽痛苦。” 比如可以默默重复:“头脑,这是没有用的,这只能带来痛苦,和对真理的不觉知。你必须放开这些。”
      【走上正确方向】:这一训练会逐渐让头脑走上正确的方向。要温和而有爱地练习;并非压抑思想和情绪。这在下节经文2.34中有详述。
      【用你的决心】:在经文1.20中,建议了五种基础的练习(态度)。包括有记忆或留心(smriti)、知道自己走在正确方向上的信念(shraddha)、以及投入能量(virya)。保持这种信念和决心,是练习与活出“持戒”和“遵行”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把它们当作输入头脑中、又随后忘掉的数据。
      【每种“持戒”和“遵行”的反面】:持戒和遵行的经文都给出了培养反面:
      •     Ahimsa:非暴力、不害、不杀生(2.35)
      •     Satya:真实、诚实(2.36)
      •     Asteya:不偷窃、戒偷(2.37)
      •     Brahmacharya:保持觉察最高实相、禁欲、铭记神圣、练习神的临在(梵行,2.38)
      •     Aparigraha:不占有、不执著感觉、不贪婪、不沉迷(2.39)
      •     Shaucha:纯化身体和头脑(2.40, 2.41)
      •     Santosha:满足(2.42)
      •     Tapah:训练感官、苦行、禁欲(2.43)
      •     Svadhyaya:自学、沉思圣言(2.44)
      •     Ishvara pranidhana:臣服;(ishvara=创造之源、因果域(causal field)、神、至上古鲁(supreme Guru)或上师;pranidhana=练习临在、献身、奉献、放手练习成果)(2.45)(译注:放手练习成果即不期待结果。)
      


      8楼2011-02-21 21:32
      回复
        2.47 The means of perfecting the posture is that of relaxing or loosening of effort, and allowing attention to merge with endlessness, or the infinite.
        (prayatna shaithilya ananta samapattibhyam)


        17楼2011-02-21 21:47
        回复
          达到最佳姿势的方法是放松、或释放努力,使注意力与无穷、无限融合。
          【达到最佳姿势的两个方法】:稳定舒适的姿势来自:
          1.     释放坐姿中的紧张和努力  
          2.     使注意力与无限融合  
          要达到更高级的稳定,要通过三夜摩(samyama, 3.4-3.6),冥想喉咙下面的管道(3.32)。
          【“无需努力”的态度】: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忙碌之中,所有事都需要不断努力推动才会“使其发生”。就好像任何事只有去“做什么”,它才会发生。最佳冥想姿势的到来,却不是通过“做”,而是通过“不做”。当然,要有一些努力,训练身体坐直。然而,下一步就是学习“无为(doing nothing)”,允许姿势安定下来,以便冥想。这是一种主动的“无为”,有意识去停止投入任何努力在姿势当中。会通过经验,内在地感觉到这一有意识“释放任何形式努力”的努力。你自己会知道这在选择冥想姿势时,真的是一个有效、有用、关键的原则。
          【通过注意力释放努力】:释放努力的另一方式,是通过放松练习(http://swamij.com/relaxation.htm),系统地将注意力移过全身。通过系统移动注意力并调均呼吸,放松很容易到来。这更多的是“允许”,而不是“造成”放松的发生。
          【聚焦无限】:要聚焦无限,只要闭上眼睛,以舒适姿势坐直,使注意力扩展。注意力总是将自已包裹在一个对象上。让那个对象成为无限的整体。头脑无法做到,然而这种努力会带来坐姿的稳定。有一定经验以后,你就能自己感觉到它的效果。
          【“无为”与“无限”相结合】:通过有意识练习姿势的无为(即放松、释放所有努力),同时聚焦于“融合无限”,这二者结合的效果如何,将是不言而喻的。(注意力的)扩展以及放手(的态度)产生一种自然的放松,注意力于是准备好向内移动,进入(瑜伽八支的)下一步骤,即调息和制感(2.59-2.53)。 


          18楼2011-02-21 21:48
          回复
            2.48 From the 。。。。。。。。。。。。。。。。(此处有发不了的英文)
            获得最佳坐姿后,便有不争、无碍之解脱,使免于对立事物(如冷热、好坏、或苦乐)之苦。
            【从对立性中解脱】:获得最佳坐姿以后(2.47),就会有不争、无碍之解脱,使免于二元对立事物之苦,如冷热、好坏、或苦乐。那一最佳姿势来自于“释放努力”和“注意力聚焦无限”(2.47)。
            


            19楼2011-02-21 21:49
            回复
              2.50 That pranayama has three aspects of external or outward flow (exhalation), internal or inward flow (inhalation), and the third, which is the absence of both du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and is known as fixedness, retention, or suspension. These are regulated by place, time, and number, with breath becoming slow and subtle.
              (bahya abhyantara stambha vrittih desha kala sankhyabhih paridrishtah dirgha sukshmah)
              调息有三方面,外部/向外的气流(呼气)、内部/向内的气流(吸气)、以及第三种,即呼吸之间没有气流的状态,即固定、屏止、暂停。这些可通过位置、时间和计数来调节,使呼吸缓而细。
              ================================================================================
              【训练呼吸的三个方面】: 做任何特定的呼吸练习(http://swamij.com/breath.htm),都要训练这三个方面:
              1.     呼气:练习在呼气中不要急动,使气流缓而深,并使用横膈膜。
              2.     吸气:同样要消除急动,变得缓慢,并使用横膈膜呼吸(腹式呼吸)。
              3.     呼吸之间的过渡:在呼吸之间有个过渡,感觉像一种暂停、屏止、中止。练习使这一过渡非常平滑,没有任何停顿。
              【暂停意味着过渡】:Stambha一词被译为暂停或屏止,会让人以为故意屏住呼吸一段时间,也就是kumbhaka(屏息)。然而,Stambha并不是屏息。在呼和吸之间,有一个过渡,既不呼,也不吸。
              【减缓呼吸】:经文2.49描述了减缓或停顿(呼吸)的过程。对于调节呼吸的三个方面(呼、吸、过渡)来说,对这一“缓和调节”和“释放努力”的理解非常重要。
              【通过位置、时间和计数调息】:在呼吸练习中,三种方式调节呼吸循环(呼、吸和过渡):
              1.     位置(desha,地点、空间、位置):有意识专注觉察某些位置的呼吸、或能量流动,比如横膈膜、鼻孔(单侧或双侧)、沿脊柱上下、全身、或意念放在一点(肚脐、心、或双眉间,等等)。专注于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体验和效果。
              2.     时间(kala,周期、时长):同样要有意识调节呼、吸和过渡期的时间。缓缓消除呼吸间的停顿,或在随后类似屏息的练习中,有意识延长(停顿)。呼和吸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延长呼气,就像在2比1呼吸中那样。停顿消除后,呼和吸变得非常缓慢,便超越了粗呼吸(2.51),带来头脑的极大平静,产生专注和冥想(2.53)。
              3.     计数(sankhyabhih):可以计算呼气和吸气的秒数或心跳数,使呼吸等长。例如,可以先呼吸各6秒,也即12秒呼吸一次,或每分钟呼吸5次。而在2比1呼吸法中,可以呼出8秒,吸气4秒,也是12秒呼吸一次,每分钟呼吸5次。计数可以增加,使呼吸更长。另一种计数方法,是用手掌或手指感觉,去测量鼻孔下方气流能到达的距离。感觉到气流的距离越远,呼吸越急促。能感觉到气流的距离越短,呼吸越缓和。
              【“缓”和“细”是目标】:目标是使呼吸缓慢(dirgha,延长)而细微(sukshmah,精细)。不管进行何种呼吸练习,记住这两个基础目标是很有用的。这使头脑集中于为什么要进行练习,以及如何遵守瑜伽八支的原则(2.29),以进入更深的冥想和三摩地(3.1-3.3)。
              【姿势是前提】:调息要想获得成效,必须要建立在稳定、舒适的坐姿(2.46-2.48)这一基础之上。当然也可以不管姿势,只练习呼吸,但效果就不太好。
              【调息的各种观点】:有很多呼吸练习的观点和教导。有些内容一致,有些互相矛盾,而且其不同之处似乎难以完全溶解整合。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智选择进行哪种练习,以及怎样、何时练习。有些混乱来源于对精微、内在冥想练习的不理解,从而认为调息只是机械地调节肌肉呼吸。而更深入的调息则是觉察,而非机械技巧。
              


              22楼2011-02-21 21:55
              回复
                制感或感觉回撤,瑜伽八支之#5 (2.54-2.55)
                【撤回感觉】:Pratyahara(制感),是将认知与行为感觉(indriyas),从外部世界及脑海中的印象和画面(2.54)中撤回。感觉跟随头脑的方式,正像蜂群跟随蜂后。不管她到哪,蜂群紧随其后。类似,当头脑真正向内走,感觉也会紧追不放。制感是瑜伽八支之五。
                【掌控感觉】:感官感觉似乎拖着我们,在外部世界中来来去去,不管是追逐物质对象、食物、或职业、社会及经济生活相关的环境。通过每日冥想中的制感练习,我们逐渐可以主动控制(2.55)那原本被外部事物吸引的头脑。这是进一步减少头脑染色(2.1-2.9),即Niyama(遵行)的第三条,训练感官感觉(Tapas,2.43)。
                【首先是坐姿和呼吸】:制感,感觉回撤,是建立在稳定舒适的冥想姿势(2.46-2.48),以及均、深、静的无停顿呼吸(2.49-2.53)的基础上。没有这两步,感觉回撤会成为一场战斗。当坐姿合适,呼吸调匀,制感会更自然到来。
                【为三夜摩做准备】:冥想姿势、呼吸调整、以及感觉回撤,共同为更高阶的专注(3.1)、冥想(3.2)和三摩地(3.3)(三者统称为三夜摩,3.4)搭建了舞台。三夜摩是内在旅程中的精微工具(http://swamij.com/yoga-sutras-30406.htm),是进行瑜伽前五支的原因。
                是否从感官体验中撤回注意力,决定了一个人是体验到真正的冥想,还是仅仅只有身体放松。
                =================================================================================
                2.54 When the mental organs of senses and actions (indriyas) cease to be engag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bjects in their mental realm, and assimilate or turn back into the mind-field from which they arose, this is called pratyahara, and is the fifth step.
                (sva vishaya asamprayoge chittasya svarupe anukarah iva indriyanam pratyaharah)
                当感觉和行为的意识感官(indriyas)停止涉入其对应的意识对象,融合或退回到脑海中它们升起之处,便称为制感(pratyahara),八支之五。
                ===============================================================================
                【感觉回撤是意识功能】:回撤感觉并不只是控制肉体感觉器官,像闭上眼或坐着不动。感觉是意识功能,无论何时这一意识功能被脑海中的对象所吸引,就会激活感觉。这个对象是外部(如通过眼睛)到来,或从记忆中升起,都无关紧要。这一内在的、对意识对象的感觉注意力回撤,才是制感。
                【Indriyas是感觉和行为】:从制感中回撤的感觉,称为indriyas,包括认知和表达。认知和表达方式各有五种,各与下部五个脉轮相结合。一定要了解,感觉或indriyas的意思是认知和表达。存在一个内在觉知和一个外部世界,而我们想要暂停与外部的交互(感觉和表达),以便体验冥想的深度。除了暂停外部接触,我们还想暂停对脑海(或头脑屏幕)中升起的画面和印象的联系。制感会带来瑜伽八支的最后三项(三夜摩, 3.1-3.3)的发展。
                


                24楼2011-02-21 21:57
                回复
                  2025-08-16 16:4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发完收工~!
                  


                  26楼2011-02-21 21:59
                  回复
                    嗯,师兄辛苦。
                    对了,您练八卦和大光明修持的经验,有空分享一下?


                    27楼2011-02-21 22:14
                    回复
                      镜兄,H姐都辛苦啦 第二章超级多


                      28楼2011-02-21 22:21
                      回复
                        两位辛苦了,两位V5
                        特别对大姐的英文实力。。


                        29楼2011-02-21 22:25
                        回复
                          回复:27楼
                          大妈您是一点儿私都不让我藏啊~~!
                          刚都准备关机了,看你回复,俺又赶紧登陆上来汇报工作。
                          八卦走的不错,刚开始几天腿疼加重,半个月之后开始逐渐减轻,两腿感觉也有劲儿多了,现在出门,拐杖拿在手里快成玩具了,呵呵~。练到第五天的时候,两只手嗤嗤的冒气。毫不夸张。
                          我对慢行八卦内功的评价就是:从修行来说,效果不次于太极,但要简单的多,见效也快。
                          大光明修持我练的比较少,因为时间实在不够用。但感觉不错。几位师傅们说这种功法不走气路,不守不观。可叫我来看,里面却暗含着好几种经典的修炼方法,并且结合得很好,就是时间有点短,(不过对初学来说,还可以)。
                          另外这种修持方法比动功静,比桩功动,感觉很适合身体虚弱或多病的人练习。
                          汇报完毕,请小师妹审批~!


                          30楼2011-02-21 22:30
                          回复
                            回复:28楼
                            真是,几个页面,切换的我眼都斗鸡了。


                            31楼2011-02-21 22:32
                            回复
                              2025-08-16 16:3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31楼
                              小声说,第二章俺还珍藏着


                              32楼2011-02-21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