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支用于明辨(2.26-2.29)
【八支或八阶】:瑜伽的科学和艺术被系统描述于八(ashta)法、八阶或八支(anga)中。因此,这部分瑜伽经也被称为ashtanga瑜伽。经文2.29总结了瑜伽八支,经文2.30-2.34中有解释。后续经文深入描述了伴随八支共同作用的方法和效果(2.35-2. 45,2.46-2.48, 2.49-2.53, 2.54-2.55)。
【八支用于明辨之开悟】:练习瑜伽八支的原因,是为了发展注意力,作为明辨知识的工具,而明辨知识通向开悟和解脱的方法。意指要使用注意力(3.4-3.6)的利刃,分离见者与所见(2.17),以打破业的连接(2.12-2.25),穿越四种不觉知(无知)avidya(2.24-2.25):1)视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经由这一系统的分辨,见者、即自性最终体验到自身的真性(1.3)。
【辨识对象的三个方面】:为理解此处描述的明辨原则,回顾并理解经文1.42描述的“一个对象(事物)的三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即对象的名称、具体对象本身、以及深层本质。
【明辨带来更精微的内省】:通过瑜伽八支练习所得的“专注一点”的注意力和明辨力,用于检视、探索、和衰减脑海中的精微印象的染色(2.10),以便超越,内移,进入纯粹、永恒的意识中心。
【前五支是“磨刀石”】:如果说明辨的工具是“利刃”般的注意力,那么瑜伽前五支就是磨刀石。然后,最后三支则是锋利的工具,即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统称为三夜摩(samyama, 3.4)。
==============================================================
2.26 Clear, distinct, unimpaired discriminative knowledge is the means of liberation from this alliance.
(viveka khyatih aviplava hana upayah)
打破连接获得解脱的方法,是清晰、明确、无损的明辨知识。
=====================================================================
【移除不觉知(无知)avidya】:经文2.12-2.25描述打破业的连接,尤其要通过产生“无知avidya的不在”(2.24, 2.25),而无知(不觉知)有四种形式(2.5):1)以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
【方法是明辨的知识】:在本节经文中,明辨知识是获得解脱的关键。明辨的知识是整个瑜伽科学的关键(在此,“知识”并不仅仅是理智上的知识。相反,它指的是直接体验中的更高领悟)。通过明辨,一个人逐渐、系统地将见者与所见分离(2.17, 2.12-2.25),直至最终认识真实、永恒的自性之光(1.3, 4.22-4.26)。
【什么是明辨?】:明辨就是区分“这个”和“那个”的过程。这一区分过程可能始于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在一些练习原则中,如非暴力或真实(2.34)。可能包括纯化头脑粗染色(2.1-2.9),或更精微染色(2.10-2.11)。如此反复,明辨之“利刃”(3.4-3.6)切除遮蔽自性(1.4)的层层虚假认同(1.5)。
【明辨之开悟】:从诸多粗、细和更细的存在层次(1.17)中获得明辨知识,便得到明辨之开悟(4.22-4.26)。这是一个持续明辨真我与非我的过程,直到自性独存(1.3)。
========================================================================
2.27 Seven kinds of ultimate insight come to one who has attained this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tasya saptadha pranta bhumih prajna)
获得这种明辨后,会有七种最终的领悟。
=========================================================================
【诸多领悟显现】:当明辨知识展现(2.26),就会获得极大的领悟、洞见或智慧。全部列出他们虽然不现实,但帕坦伽利说通过瑜伽八支(3.4-3.6)的明辨练习,会得到七种最终的领悟。
【七种领悟】:注经者维耶萨(Vyasa)简短描述了四种领悟:要明白,这些领悟是指示明辨知识的最终阶段的方法,并非是要获得能力的清单。这七者是整个瑜伽之道结果的反映。
1. 能认出未来痛苦的深层、内在源头,这些痛苦可能会演化成业,而一旦认出它们,头脑就不会陷入这些思想模式。
2. 使业力现前的根本原因、或深层印象被移除,不需要再处理它们。
3. 通过深入专注(samadhi三摩地)中获得的掌控(nirodhah),获得认知的智慧。
4. 获得足够的明辨知识,已无更多可供询问。
5. 智性(Buddhi),更高的明辨一面,已经完成它的目的并单独存在,再无其它事可做。
6. Buddhi(智性)的活动不再需要,因此停息下来,像石块滚下山坡,不再升起。
7. 纯粹觉知Purusha独自存在,归于真实、永恒的自性。
【八支或八阶】:瑜伽的科学和艺术被系统描述于八(ashta)法、八阶或八支(anga)中。因此,这部分瑜伽经也被称为ashtanga瑜伽。经文2.29总结了瑜伽八支,经文2.30-2.34中有解释。后续经文深入描述了伴随八支共同作用的方法和效果(2.35-2. 45,2.46-2.48, 2.49-2.53, 2.54-2.55)。
【八支用于明辨之开悟】:练习瑜伽八支的原因,是为了发展注意力,作为明辨知识的工具,而明辨知识通向开悟和解脱的方法。意指要使用注意力(3.4-3.6)的利刃,分离见者与所见(2.17),以打破业的连接(2.12-2.25),穿越四种不觉知(无知)avidya(2.24-2.25):1)视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经由这一系统的分辨,见者、即自性最终体验到自身的真性(1.3)。
【辨识对象的三个方面】:为理解此处描述的明辨原则,回顾并理解经文1.42描述的“一个对象(事物)的三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即对象的名称、具体对象本身、以及深层本质。
【明辨带来更精微的内省】:通过瑜伽八支练习所得的“专注一点”的注意力和明辨力,用于检视、探索、和衰减脑海中的精微印象的染色(2.10),以便超越,内移,进入纯粹、永恒的意识中心。
【前五支是“磨刀石”】:如果说明辨的工具是“利刃”般的注意力,那么瑜伽前五支就是磨刀石。然后,最后三支则是锋利的工具,即专注、冥想和三摩地,统称为三夜摩(samyama, 3.4)。
==============================================================
2.26 Clear, distinct, unimpaired discriminative knowledge is the means of liberation from this alliance.
(viveka khyatih aviplava hana upayah)
打破连接获得解脱的方法,是清晰、明确、无损的明辨知识。
=====================================================================
【移除不觉知(无知)avidya】:经文2.12-2.25描述打破业的连接,尤其要通过产生“无知avidya的不在”(2.24, 2.25),而无知(不觉知)有四种形式(2.5):1)以短暂为永恒,2)不纯为纯粹,3)痛苦为快乐,4)非我为真我。
【方法是明辨的知识】:在本节经文中,明辨知识是获得解脱的关键。明辨的知识是整个瑜伽科学的关键(在此,“知识”并不仅仅是理智上的知识。相反,它指的是直接体验中的更高领悟)。通过明辨,一个人逐渐、系统地将见者与所见分离(2.17, 2.12-2.25),直至最终认识真实、永恒的自性之光(1.3, 4.22-4.26)。
【什么是明辨?】:明辨就是区分“这个”和“那个”的过程。这一区分过程可能始于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比如在一些练习原则中,如非暴力或真实(2.34)。可能包括纯化头脑粗染色(2.1-2.9),或更精微染色(2.10-2.11)。如此反复,明辨之“利刃”(3.4-3.6)切除遮蔽自性(1.4)的层层虚假认同(1.5)。
【明辨之开悟】:从诸多粗、细和更细的存在层次(1.17)中获得明辨知识,便得到明辨之开悟(4.22-4.26)。这是一个持续明辨真我与非我的过程,直到自性独存(1.3)。
========================================================================
2.27 Seven kinds of ultimate insight come to one who has attained this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tasya saptadha pranta bhumih prajna)
获得这种明辨后,会有七种最终的领悟。
=========================================================================
【诸多领悟显现】:当明辨知识展现(2.26),就会获得极大的领悟、洞见或智慧。全部列出他们虽然不现实,但帕坦伽利说通过瑜伽八支(3.4-3.6)的明辨练习,会得到七种最终的领悟。
【七种领悟】:注经者维耶萨(Vyasa)简短描述了四种领悟:要明白,这些领悟是指示明辨知识的最终阶段的方法,并非是要获得能力的清单。这七者是整个瑜伽之道结果的反映。
1. 能认出未来痛苦的深层、内在源头,这些痛苦可能会演化成业,而一旦认出它们,头脑就不会陷入这些思想模式。
2. 使业力现前的根本原因、或深层印象被移除,不需要再处理它们。
3. 通过深入专注(samadhi三摩地)中获得的掌控(nirodhah),获得认知的智慧。
4. 获得足够的明辨知识,已无更多可供询问。
5. 智性(Buddhi),更高的明辨一面,已经完成它的目的并单独存在,再无其它事可做。
6. Buddhi(智性)的活动不再需要,因此停息下来,像石块滚下山坡,不再升起。
7. 纯粹觉知Purusha独自存在,归于真实、永恒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