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63贴子:229,078

【论文】《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2-23 18:05回复
    【期刊期数】2010年02期
    【论文期刊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09年6期第151~155页
    【作者简介】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传统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知道”说,还是“有道”说、“道行”说,错就错在对“闻”的理解上。这里的“闻”,既非听闻,也非悟知,而当训为“达”,引申之,即实现。所谓“闻道”,即达道,实现道。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当译为“早晨实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孔子对“知”的追求,而是孔子对“行”、对修已成仁以及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关 键 词】论语/孔子/朝闻道


    2楼2010-12-23 18:06
    回复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载:“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此章并无罕见字词,亦无重大异文,理解好像并不困难。但其实解读的问题很大,下面试作考释。


      3楼2010-12-23 18:07
      回复
        一、“知道”的矛盾
        我们先来看看学界主流的意见。朱熹《论语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①刘宝楠《论语正义》:“朝夕言时至近,不逾一日也。‘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闻知之也。闻道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性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道而废,其贤也于无闻也远甚,故曰‘可也’。”②这些解释,都是将“闻”训为“知”,“闻道”就是“知道”、“悟道”。古人大多如此理解。


        4楼2010-12-23 18:07
        回复
          如《慎子•君臣》:“孔子曰:‘邱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此与《论语》“朝闻道”章可对读,可相互发明,“闻道”则“博”,《慎子》以“闻”为“知”,明矣。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中,屡有《慎子》佚文、“慎子”之言出现,③可知《慎子》此语早到先秦,也是很有可能的。


          5楼2010-12-23 18:07
          回复
            《新序•杂事》:“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不寤者”即不“闻道”者。“寤”可训为“悟”、“觉”,④知《新序》解《论语》此章是以“闻”为“悟”。


            6楼2010-12-23 18:08
            回复
              《汉书•夏侯胜传》:“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黄霸狱中仍抓紧时间“明经”,根据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以“闻道”为“知道”。


              7楼2010-12-23 18:08
              回复
                《晋书•皇甫谧传》:“耽翫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滛。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皇甫谧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自己“耽翫典籍,忘寝与食”辩护,也是视“闻”为“知”。


                8楼2010-12-23 18:08
                回复
                  《魏书•刘昞传》:“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暠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刘昞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解释自己苦学的原因,其解“闻道”与黄霸、皇甫谧同。


                  9楼2010-12-23 18:09
                  回复
                    上述五例都是以《论语》此章的“闻道”为“知道”、明道,也即领会道。先秦典籍不涉及《论语》此章者,如此解“闻道”者也多有之。如《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未闻道”即“未明道”。《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闻道”即明道,故老聃称“得道”。又《大宗师》:“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闻道”即悟道、领会道,故下云“道可得学邪”。《吕氏春秋•离俗览•为欲》:“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后来的《淮南子•齐俗》说近同:“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闻道”,才能“去非性”,才能“反性”,显然是明道、领会道之意。《管子•形势》:“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地之配也。”《形势解》:“闻道而以治一乡,亲其父子,顺其兄弟,正其习俗,使民乐其上,安其土,为一乡主干者,乡之人也。故曰:‘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闻道而以治一乡,亲其父子,顺其兄弟,正其习俗,使民乐其上,安其土,为一乡主干者,乡之人也。故曰:‘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此“闻道”与“用”道相对,“用”是行,“闻”显然就是知。


                    10楼2010-12-23 18:09
                    回复
                      今天的《论语》注译本,基本上也都是这样解释的。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⑤孙钦善《论语注译》:“闻,知。孔子所说的道,或指治道,或指学说,这里指后者。”“孔子说:‘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⑥潘重规《论语今注》:“由早晨到晚上,时间极为短暂,早晨得知真理,当晚可以死去。人若能悟得真理,就能在生命中发出无限的光辉,这样才不枉生,才不枉死,旦夕之暂,胜过万年,所以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了。”⑦


                      11楼2010-12-23 18:09
                      回复
                        但这种通行的解释是值得讨论的。
                        首先,它与孔子的思想性格存在矛盾。如果孔子以求“知”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可以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这样,孔子和纯粹的理论研究者就没有区别了。但是,孔子的人生最高追求是“德”而非“智”,“尊德性”与“道问学”比较,“尊德性”是第一位的,“道问学”是第二位的。孔子虽然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但他更明白“知礼”并不等于“得仁”、“获仁”。因此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因为“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⑧“知之”是“在彼”,“好之”仍是“未能有之”,还是外在的。只有“乐之”,才是“为己之所有”。在孔子看来,修己不能只停留在“知”的阶段,要想把“在彼”的客观真理,化为“为己之所有”的主体之仁,就必须依赖于“行”。因此,相对于“知”,孔子更重视“行”。他人生的目标不是“知道”、“知仁”,而是修己成仁,变天下“无道”为“有道”。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学文”属于“知”一类,孔子将其归之为“行有余力”后之事,其态度非常明显。基于这种重德甚于求“知”的一贯性格,孔子是不可能“朝知道”而“夕死”的。


                        12楼2010-12-23 18:10
                        回复
                          其次,孔子平常于“道”并非不“知”,也不认为“道”是难“知”的。古人感叹“非知之艰,行之惟艰”,⑨“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孔子也是如此。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是其所“志”,平常焉能不“知”?他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道”是什么?他显然是很清楚的。孔子不但认为自己平常是“知道”的,而且认为其他人“知道”也不难。子游曾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学道”近于“知道”。孔子认为这并不难,不但“君子学道”,“小人”也能“学道”。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不“知道”,又怎能“弘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志于道”是对“士”的一般要求,是基本条件。可见,就是对一般士人,“知道”也并不难,只有“行”才难。
                          孔子不视“知道”为难事,不以“知道”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又怎么能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都可以”呢?可见这种通行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13楼2010-12-23 18:10
                          回复
                            二、“有道”的问题
                            可能是意识到了前人“知道”说有难以消解的矛盾,⑩何晏和邢昺提出了“有道”说的新解。何晏《集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邢昺疏:“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11)这里的“闻”即“听”,用的是本义。孔子“听说”了道,暮夕而死,就可无恨,未免太简单了。(12)所以何晏、邢昺都将“道”训为“有道”。这样,孔子是说早上“听说”有道,暮夕就可死了。虽然是说孔子对现实政治悲观到了极点,“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但实际是消解了“知道”说与孔子思想性格的矛盾,将孔子的人生理想由“知道”转移到道的实现上。


                            14楼2010-12-23 18:10
                            回复
                              后来的学者有的也体会到了《注》、《疏》的这一番苦心。如孙弈就说:“孔子岂尚未闻道者?苟闻天下之有道,则死亦无遗恨,盖忧天下如此其急。”(13)毛子水也说:“这个解释最为合经意。《雍也》篇‘鲁一变,至于道’的‘道’,亦是用于这个意义的。下章‘士志于道’和《雍也》篇里‘天下有道’的‘道’,亦以这个讲法为合。这些‘道’字,与‘吾道一以贯之’、‘古之道也’的‘道’,意义完全不同!但自汉以来,除二三学者外,注释《论语》的人,都把孔子‘朝闻道’的话讲错了……这里朝夕二字,不是表示时间的距离,而是表示‘立刻’或‘马上’的意义。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一生忧世忧民的苦心!”因此,他将此章译为:“孔子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听到天下已太平,马上死去也愿意。’”(14)


                              15楼2010-12-23 18: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