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再后记
又高考了。
这篇文章当初写成时并没有什么后记,而如今还是要郑重事地号曰“再”,不为什么原因,日子过去了而已。
旧得像是一架老钢琴上面的黑白键和断掉的钢弦,曾经有一双飞舞的手弹着度尽风霜的歌,一线阳光照进并未拉紧的窗帘。
许多年后年吹去了琴台上堆积的灰尘,修好了那些绷断的钢丝,锈迹斑斑的零件被整饰一新,你的手指逐个扫过那些象牙与乌木色的琴键,叮叮咚咚如同响着那天下午阳光与尘埃飞旋的歌谣。
只是它不再是当年的老钢琴了,你的身旁也不再有那个静静听琴的人,琴声舒舒缓缓溢散开去,萦绕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
静,真静啊,好像又回到了去年那个炎夏。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写下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像文中提到的,当时我约了许多人一起来写这个题目,我想对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说,这将是一生中最后一次命题作文。那时我坐在桌前的台灯下,就着有那么一点刺眼的光想我的命题作文,所以我以为早已模糊的情景慢慢凝聚成形,并且随着高考日子的迫近活了过来,它们呼吸,它们流动,仿佛什么有形有质的实体。一股淤积了整整一年的酸涩从后脑一直冲上鼻腔,我知道那些纠结不去欲说还休的是什么了,迎着风,忽然想要流泪。
而再一年后的夏季我坐在桌前成堆的书本中,准备我的考试。
那个久已逝去的昨日……感慨高考注定是属于大一的孩子们,不是吗?
幸运的是,2007年的夏季,那些浮光掠影飞驰而过的日子,我曾认认真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哪怕一年后我再也无法读着它们直到刻骨铭心。灯下的文字,文字间的心情,就此凝结固化。
你的老钢琴坏了,不必再去修理了。
下面就是那篇文章。可能有人还记得07年某一本九州幻想,上面有豆角的《谁曾度过中国式青春》,我写作此文时受了它的影响,两相对照的话大概还能看得出来。李海洋同学,老子唾弃你,这才叫借鉴,你那是装逼。
又高考了。
这篇文章当初写成时并没有什么后记,而如今还是要郑重事地号曰“再”,不为什么原因,日子过去了而已。
旧得像是一架老钢琴上面的黑白键和断掉的钢弦,曾经有一双飞舞的手弹着度尽风霜的歌,一线阳光照进并未拉紧的窗帘。
许多年后年吹去了琴台上堆积的灰尘,修好了那些绷断的钢丝,锈迹斑斑的零件被整饰一新,你的手指逐个扫过那些象牙与乌木色的琴键,叮叮咚咚如同响着那天下午阳光与尘埃飞旋的歌谣。
只是它不再是当年的老钢琴了,你的身旁也不再有那个静静听琴的人,琴声舒舒缓缓溢散开去,萦绕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
静,真静啊,好像又回到了去年那个炎夏。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写下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像文中提到的,当时我约了许多人一起来写这个题目,我想对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说,这将是一生中最后一次命题作文。那时我坐在桌前的台灯下,就着有那么一点刺眼的光想我的命题作文,所以我以为早已模糊的情景慢慢凝聚成形,并且随着高考日子的迫近活了过来,它们呼吸,它们流动,仿佛什么有形有质的实体。一股淤积了整整一年的酸涩从后脑一直冲上鼻腔,我知道那些纠结不去欲说还休的是什么了,迎着风,忽然想要流泪。
而再一年后的夏季我坐在桌前成堆的书本中,准备我的考试。
那个久已逝去的昨日……感慨高考注定是属于大一的孩子们,不是吗?
幸运的是,2007年的夏季,那些浮光掠影飞驰而过的日子,我曾认认真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哪怕一年后我再也无法读着它们直到刻骨铭心。灯下的文字,文字间的心情,就此凝结固化。
你的老钢琴坏了,不必再去修理了。
下面就是那篇文章。可能有人还记得07年某一本九州幻想,上面有豆角的《谁曾度过中国式青春》,我写作此文时受了它的影响,两相对照的话大概还能看得出来。李海洋同学,老子唾弃你,这才叫借鉴,你那是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