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各位大神告诉我,谁能统一?
单讲冷兵器。首先要划分阵营。朱棣日后要继承老爸的土地,除了表衷心以外,一定会将自己的土地和他老爸的土地连起来的,于是李世民就必须除掉,而如果朱棣带大兵打李世民,他后面还有女真so朱棣和大唐暂时打不起来。松赞干布为了救李世民,必须攻打大明,而那边秦、汉正在激战,从中部走耽误时间,于是开战吴三桂,朱元璋趁乱,攻打赵,李世民趁机攻打朱元璋,朱棣攻打李世民,努尔哈赤攻打朱棣,成吉思汗攻打努尔哈赤。后朱元璋轻松战胜,赵灭国,回来打李世民,李世民遭到夹击,战败,弃国带精兵家小冒险走海路逃跑,碰上郑成功率人拦截,灭国。刘秀不敌秦,灭国。吴见赵被灭国,投降松赞干布,灭国。朱棣与努尔哈赤激战,转眼要败,成吉思汗赶到,努尔哈赤地被成占领,灭国。阿提拉变成必争之地。松、秦、成都想占领。秦始皇远交近攻,与朱家父子结盟,而松、成二部结盟。松,成瓜分阿部,大明占领朝鲜。阿、李灭国。松急于报仇,进攻广地,而遭遇秦皇与朱围攻。成进攻秦,朱棣并不想出手相救,于是原秦部归成所有。松、吴战败,原吴部归秦。朱棣发觉不对,进攻原秦部,未果,成占领朝鲜。朱棣求救秦始皇,秦始皇预料大事不好,帮助朱棣,遂中计,被朱家父子围攻,松、吴趁机收复吴部。秦皇遭遇三方围攻,不敌灭国,秦部归明所有,成趁机占领原朱棣部。明朝进攻吴三桂,吴知道自己打不过,投降大明。松进攻吴,不敌朱元璋,成进攻朱棣、原刘秀部,松进攻原刘秀部,朱元璋死守,不敌,撤回原部,刘秀部被瓜分。松进攻吴,吴连夜逃至朱部,吴部归松占领,朱棣战败,逃回父亲这里,朱元璋知道已无东山再起之日,与朱棣逃往台湾,勒令吴三桂不许同去。成松联军攻克原朱部,杀吴三桂。后松与成争天下,松赞干布不敌忽必烈,松赞干布灭国。后成多次进攻台湾,未果,寻病终,后忽必烈不问津也。
贴吧:历史作者:伊卡祈 2016-10-02 07:54
《武林志》公布游戏剧情,朝廷、武林等三大势力曝光
优秀的故事背景、剧情设定对于一款单机游戏而言至关重要。武侠独立游戏《武林志》将故事背景放在明朝初年,生动展现“靖难之变”(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争夺天下)历史事件,将成为玩家关注的核心内容。 《武林志》的故事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初登帝位的朱元璋雄猜好杀意欲一统武林,但此时战乱方息,百姓倦战已久实不便再造干戈。权力熏心的朱元璋每每想到这股不稳定的势力就在自己的
贴吧:武林志游戏作者:wjjttwyl 2018-07-25 12:00
回复:看《明史》,宿安乡也出人才啊——纪纲
前期事迹编辑大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组织靖难军与侄儿建文皇帝争夺天下。建文二年(1400),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附近几十里内人民惨遭蹂躏,几乎灭绝人迹。临邑自古有宿安店,燕王朱棣路过此地时,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燕王大兵围攻济南时,遭到山东参政铁铉顽强抗击,燕王久攻不下,命人将劝降书用弓箭射入境内。济阳诸生高贤宁与纪纲是同学,高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用弓箭射回城下,燕王得书后非常高兴,佩服高的文笔。后来,燕王围攻三月不克,率军撤回北京。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绕道攻破南京继皇帝位,下令搜捕高贤宁,高贤宁被逮捕以后,燕王想封他官职,高贤宁宁死不屈,燕王派纪纲前去劝降,纪纲与高贤宁在一起读书时,两个人相处很友善,纪纲被老师逐回家后,两个人一直有书信来往,纪纲好言相劝高贤宁接受官职,高贤宁说道:“君被学校驱逐,造反故应尔,我食朝庭俸禄多年,决不能负义投降。”纪纲知无法改变其志向,婉言回复燕王,燕王遂将高贤宁释放回家,这是纪纲所做的一件善事。
贴吧:临邑作者:levyemail 2018-01-31 14:19
回复: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做
没有实力因为大明天下是朱元璋打下来的,而且朱棣官位及权利没法和李世民相比。李世民有能力自己起兵可以和李渊争天下,如果玄武门兵变失败,李世民完全可以退回洛阳起兵造反,打折清君侧旗号杀入长安,而朱棣如果在朱元璋活着时起兵造反将成为第二刘据起兵造反失败下场,而且当时刘据是太子头衔都失败于刘彻,而朱元璋威望权利和刘彻一样大,反过来李渊和汉武帝及明太祖权力及威望相差很远,所以朱棣起兵必然失败。
贴吧:历史作者:13728785024a 2019-03-30 06:14
回复:- 燕啸九天* 【转】
忆往矣,又忘大明宝座,此人又心生阑珊,久久沉重。他不会笑,江山社稷摆在眼前,一切本该是他的,治国为民,也是他想要的。此人,洪武大帝之四子,燕王,名棣。 不想做皇帝的藩王,不是朱重八的好子孙。 如今,仍有很多人不理解燕王为何会发起靖难之役,不明白朱棣不安于现状做个好藩王,好好辅佐允文成就大明千秋霸业。只要天下姓朱,有何不可? 但试想,一心一意辅佐一个没有资格的皇帝,你的侄子又一再拿你的钱,削你的兵,又陷你于不义,你是甘为庶民,还是改变一切? 当然,这是导火线,朱棣有野心,不假,十几个藩王都有,但他还有能力。人云:“宁王善谋,燕王善战。”而燕王也曾以智谋战胜过宁王,可见此人谋略非凡。而燕王在十几岁便南征北战,有足够的经验,而又常年戍守北方,可见受先王只器重,又娶了徐达长女,可见与武将的关系密切。它是一块璞玉,几十年的磨练,定是上乘之品。 在我看来,云纹是好人,才子,若有徐渭的命,定会有一番作为,可怜生在皇家,最似无情的地方。允文心肠甚善,也为天下着想,可惜缺少了一样,能力。任命方孝孺是一大错误,任命文官为兵部尚书是第二大错误,错信李景隆是第三大错误,管他是怎样的善,怎样的好,皇位,不适合他。 弱冠之子,如何做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兄,叔大兄,借用借用。) 有人说朱棣是夺权野兽,诶,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权利,是历代君王都爱的东西。 听人说,朱棣太过残忍,奸诈。
是的,记得曹操说过,要以诡计取胜,以谋略对敌。曹德听说后认为其不是君子之道,不应以诡计之术待人,而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在战争谋略中,我认为,曹操与朱棣很、像,甚至可以用卑鄙来形容,话说回来,兵不厌诈。圣人王守仁不管人格魅力多么高尚,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和他交手的人无不称之为,诈!军事与人格切勿混为一谈,切记切记。
从治理天下的角度来说,我只能说,允文很好,但与朱棣不是一个台阶的,尽管他在战争中是多么残忍,但却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好皇帝,他体恤众生,在为前几年就把战乱后的大明搞得蒸蒸日上,风调雨顺,勤于政事,无奸臣乱党,外戚摄政,宦官执政,连内阁也无实权。这一点,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朱棣是个好皇帝。
自明朝开国以来,没几个将军会亲自冲锋陷阵,除了蛮人常遇春,后来者李如松,没几个会这样,而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后来闹着玩的朱厚照同志,就只有朱棣了。
靖难之役中杀敌为振军心,不难理解,但登基后如此,少见。
永乐大帝在位21年中,多次北征,七战七捷,少见。
这就是朱棣,军事才能极强的皇帝,关于军事才能,我最佩服五个人,曹操,王阳明,拿破仑,希特勒,还有朱棣。尽管朱元璋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暴行,而立皇孙允文为太子,但上天注定了朱棣的帝王命,那个除了容貌外,与洪武大帝最象的人。
纵横他的一生,我认为,明月的形容不太恰当: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
他是一个好人,他对亲信十分信任,他也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出生时,正是朱元璋夺天下的时候,从小就与武将打交道。而后十几年的人生也是战火硝烟,最后死于最后一次北征的归程。生于硝烟,死于战火,这就是朱棣传奇的一生。
战场,永远是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属。
燕王,长啸九天。
魂归战火,足矣。
——后记
贴吧:穿越时空的爱恋作者:m陌i尛s熙s 2013-06-10 10:27
回复:【转贴】谁有资格接朱元璋的班
     纵使朱棣巧妙“表现”,朱元璋也对他器重有加,但在朱元璋眼里,朱棣只是个“柱石”,做不得“天子”,原因正在“棣儿类我”的一句话上。朱元璋对接班人的要求,是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不是自己“刚猛治天下”的翻版。“类我”的朱棣自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而就实力而言,朱棣尽管权镇一方,在当地“深得民望”,其军队也“骁勇冠九边”,但若对照一下孟森在前文关于朱元璋中央与藩王关系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到,朱棣的边上,是两个已被“治服帖”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且不说中央以全国治一隅的优势,单是这两个已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藩镇对他的牵制,就令他难有动作。这个“权力的平衡”,若无意外,朱棣是无法打破的。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纲病逝,在朱棣这个中央的“最大威胁”浮出水面的同时,也扫清了朱棣起兵的障碍。秦、晋两王的继任者朱尚炳和朱延喜年纪尚轻,防卫蒙古勉强可以胜任,出兵与朱棣争锋却不是对手。两大藩镇对朱棣的牵制不复存在,最终有了“靖难之役”3年的战火连天。清赵翼就曾为此感慨:天佑燕王,祸及苍生。
     对苍生来说,这样的“天意”究竟是“福”还是“祸”,清大儒谷应泰对此的看法是:“靖难三载,虽杀戮甚重,藩镇之患却终消解,倘无此役,任诸侯尾大不掉,唐末割据恐重演也。”此言确有道理,因洪武末年的夺嫡之争而造成的“靖难之役”,其结局虽令建文帝丢失宝座,但篡逆成功的朱棣此后厉行“削藩”,不断解除藩镇的权力,终建成了大明朝的“中央集权”,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否则,若干年之后,明朝很可能演变出唐末五代十国的乱象。靖难之祸的结局,确实是“福所依”。
     这场变乱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靖难之役后,登上龙位的朱棣为防诸藩王“有样学样”,下诏将九边“藩王”逐一内迁,导致北方防务松懈,长城以南明朝防卫蒙古的各类“缓冲地带”逐渐沦陷,蒙古部落日益南下,肆虐大明边关。“土木堡之败”的伏笔即由此而种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将驻扎在开原的韩王朱松及其属下“三万精兵护卫”,尽数南迁至福建,在当地任命部落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大明“建州卫指挥使”,世袭镇守。200多年后,这个世袭镇守的家族,崛起了一个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福兮,实为祸所伏。
贴吧:汉明作者:秋风度夏 2011-02-14 09:20
回复:谁有资格接朱元璋的班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之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棣侦得朱元璋对蓝玉日生不满,遂向朱元璋进言:蓝玉是“跋扈将军,日久将尾大不掉,恐祸及太孙(朱允炆)”。令朱元璋杀心顿起,次年大兴“蓝玉案”,株连数万人。凭此举,朱棣既向朱元璋表明了“立场”,彻底打消了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又除掉了日后自己起兵夺权的最主要对手(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舅,也就是未来建文帝朱允炆的舅爷),可谓一举多得。
纵使朱棣巧妙“表现”,朱元璋也对他器重有加,但在朱元璋眼里,朱棣只是个“柱石”,做不得“天子”,原因正在“棣儿类我”的一句话上。朱元璋对接班人的要求,是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不是自己“刚猛治天下”的翻版。“类我”的朱棣自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而就实力而言,朱棣尽管权镇一方,在当地“深得民望”,其军队也“骁勇冠九边”,但若对照一下孟森在前文关于朱元璋中央与藩王关系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到,朱棣的边上,是两个已被“治服帖”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且不说中央以全国治一隅的优势,单是这两个已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藩镇对他的牵制,就令他难有动作。这个“权力的平衡”,若无意外,朱棣是无法打破的。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纲病逝,在朱棣这个中央的“最大威胁”浮出水面的同时,也扫清了朱棣起兵的障碍。秦、晋两王的继任者朱尚炳和朱延喜年纪尚轻,防卫蒙古勉强可以胜任,出兵与朱棣争锋却不是对手。两大藩镇对朱棣的牵制不复存在,最终有了“靖难之役”3年的战火连天。清赵翼就曾为此感慨:天佑燕王,祸及苍生。
对苍生来说,这样的“天意?究竟是“福”还是“祸”,清大儒谷应泰对此的看法是:“靖难三载,虽杀戮甚重,藩镇之患却终消解,倘无此役,任诸侯尾大不掉,唐末割据恐重演也。”此言确有道理,因洪武末年的夺嫡之争而造成的“靖难之役”,其结局虽令建文帝丢失宝座,但篡逆成功的朱棣此后厉行“削藩”,不断解除藩镇的权力,终建成了大明朝的“中央集权”,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否则,若干年之后,明朝很可能演变出唐末五代十国的乱象。靖难之祸的结局,确实是“福所依”。
这场变乱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靖难之役后,登上龙位的朱棣为防诸?王“有样学样”,下诏将九边“藩王”逐一内迁,导致北方防务松懈,长城以南明朝防卫蒙古的各类“缓冲地带”逐渐沦陷,蒙古部落日益南下,肆虐大明边关。“土木堡之败”的伏笔即由此而种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将驻扎在开原的韩王朱松及其属下“三万精兵护卫”,尽数南迁至福建,在当地任命部落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大明“建州卫指挥使”,世袭镇守。200多年后,这个世袭镇守的家族,崛起了一个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福兮,实为祸所伏。
贴吧:明朝作者:天青之玉 2011-09-02 22:05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明朝的纪录片,有朱棣与朱允炆之争,迁都北京,
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明朝的纪录片,有朱棣与朱允炆之争,迁都北京,还有朝鲜妃子之类的,风格看起来有点像大明宫,有大佬知道这个纪录片叫啥不
贴吧:纪录片作者:萤火之森xuhao 2020-07-13 23:53

大家都在搜

  • 大明风华朱棣下线
  • 朱棣大明风华
  • 大明风华朱棣传位
  • 明朝朱棣
  • 明朝朱棣之死
  • 大明朱瞻基
  • 大明风华朱元璋
  • 朱棣 朱瞻基
  • 朱棣朱元璋
  • 朱元璋不死朱棣敢反吗
  •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朱棣
  • 朱棣
  • 朱棣当了几年皇帝
  • 大明皇帝
  • 朱棣怎么对待马皇后
  • 朱棣为什么能赢
  • 朱棣的宰相是谁
  • 朱棣对建文帝旧臣
  • 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