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轮回——南风
第七回
平风儿道:“是何人如此狠毒,连死人也不放过?”
皓南道:“许是个与他有深仇大恨之人吧。”
平风儿无语,她抬眼环顾,这洞中陈设已破落不堪,唯有亘古不变的山石与清风,见证着世间的一切缘起缘落。这地上的尸骨几百年前在此醉生梦死,做着当皇帝的千秋大梦,可岁月匆匆饶过谁,朝堂上的皇帝尚且不能子孙万代坐稳江山,这地下宫殿的皇帝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平风儿忽而很有感触,低下了头不说话。皓南见她神情落寞,许是不喜欢这个地方,说道:“往里走另有一处洞穴,咱们去瞧瞧。”
两人顺着山体内的宽不逾尺的甬道向前走,一点一点侧身而行,借着透进来的日光,依稀可见甬道两侧有人为的划痕,细细辨别,原来壁上竟有人用尖石划了许多图画,有人形,有飞鸟,有房屋,有花朵与树木之属,但画风拙劣,似是出于孩童之手。
平风儿奇道:“这里还有小孩儿居住?”
皓南道:“方才那具尸首,是个成年人,而咱们并没有发现小孩儿的尸首,那就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这画图的小孩儿就是外面那具尸首,是他小时候在此画了画;其二,这个小孩儿逃出了一线天,留下外面那个人在这里直到老死。”
平风儿道:“在那之后又有人来了一线天,把外面那个人的尸首打散。”
皓南亦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到这里来做什么?两人边看边行,走在前头的皓南行得慢了,身后平风儿眼睛只盯着石壁上的图画看,没留意脚下情况,不小心踩在一颗光滑的石头上,一个重心不稳,撞到了他身上。
皓南正侧着身体前行,见她倒过来,下意识伸手抱住了她,甬道狭长,他几乎是把她贴在石壁上。四目相对,鼻息相闻,他双臂环住她,身周满满都是他的气息。
平风儿感到一颗心快要跳出胸腔,这是从所未有的感觉。
皓南低头看向她,但见她美目流波,双颊生晕,说不出的娇妍清丽。
“我……”
“我……”
两人同时开口,却都只说了一个字。
“风儿。”他唤道。
“刘公子……”
“叫我皓南!”
她抬眼看向他,撞进他眼光里,里头有灼热的熔岩要烧掉她的理智。
她抬手抓着他的衣襟,极力踮起脚尖,还是不能与他平视,她倔强地说:“不要欺负我,否则我对你不客气,皓南!”
十来丈长的甬道也不知两人走了多久,眼前终于出现一处较大的洞穴,洞中有树枝搭成的小床,但肉眼可见地腐朽易碎,年头应该跟外面石殿中的木椅一样长久,地上散落着不少陶罐器皿和石块。这应该就是那个小孩儿的起居之所。
平风儿俯身拾起石块,拂掉灰尘,赫然发现上面刻有字迹。
“皓南你来看,这石头上有字!”
皓南取过石块细看,说道:“字体稚嫩,与甬道中的画风手笔几无二致,应是同一人的手笔。石块上有的字只有一半,这应该是一块字碑中的一片,被打裂的其他碎片,咱们再找找,地上的石块应该还刻得有字。”
当下两人颇费了一番功夫,找出了所有刻有字迹的石块,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组成了一块完整的石碑。
“这石碑是被掌力所震碎,内功练到此等开山裂石的地步,可见是个一等一的高手。”皓南道。
“他与外头打散先人尸骨的人,会是同一个人吗?”
“极有可能,这人习惯用掌力发泄。”
“咱们看看这石碑上刻的什么字。”平风儿道。
世间最恒久流传之物,乃是天然之力而成的石头,千百年亘古长存。于纸张、木简、布帛上书写,虽便于携带保管,但随着岁月流逝,终有腐朽风化之日,唯有把字刻在石头上,方能传至后世万代。
石碑上的字迹尘封了六百年,在宿命的轮回下,再次展现在两个故人的灵魂前。
平风儿寸寸抚摸,字字细读,一股熟悉的悲凉感渐渐充斥全身,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许久许久之前,她也曾坐于此处,为那个苦命的孩子哭泣,她带着满心痛楚,在岁月之河的上游,辗转回溯,又回到了改变一生的起点。
“皓南,你看,这孩子的名字跟你一样!”
皓南研读完石碑,侧头沉思,忽然想到了什么,拿起剑柄,拔下剑穗上的玉佩,把它与石碑上的图画相对照。
当真是老天爷在冥冥中安排好了一切?六百年前的北汉皇孙刘皓南……他的名字,他随口胡诌的姓氏,竟与这六百年前的古人一模一样,而命运的驱使把他带到这里来,身上还带着北汉图腾的玉佩!
平风儿走过来,握起他的手,怜爱地看着他,眼泪扑簌簌流了下来,在她心目中,似乎是把六百年前那个叫“刘皓南”的孩子等同于他了。
“哭什么,只是姓名巧合罢了,我又不是亡国皇族。”
此言一出,平风儿如受雷击,呆呆地站着不说话,身子微微发颤。
他不是亡国皇族……他不是亡国皇族……他不是,而她……才是。
掉下来一线天才多久,她就把自己的身份忘了?她难道以为可以留在这里一辈子,可以忘掉过往的事情?
闯贼攻进紫禁城,大肆屠戮,父皇以死谢天下,母后为保尊严,追随父皇而去,其后鞑子又赶走了闯贼,师傅千辛万苦从鞑子眼皮底下保住了五哥和她,自此过上飘零的日子,与五哥东躲西藏,艰难成长。五哥说,幸得有师傅,有天地会、沐王府一众旧臣拥戴,我们兄妹才能保得性命,咱们一定要赶走鞑子,还我大明江山。
贴吧:耶律皓南作者:耶律星星 2024-03-29 08:06
独家收藏《大明由我而校》,告别书荒,从这一本开始!
大明由我而校:第0001章 冒牌皇孙 万历四十八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此时的大明朝岌岌可危,萨尔浒大败打掉了明军数万精锐之师,价值近千万两白银的粮饷和装备尽丧于敌,努尔哈赤带领的八旗铁骑紧接着攻下了开原和铁岭两座重城,他们锐利的刀锋笔直地指向关内的北京城。 威胁着这个二百多年的王朝的祸患并不仅仅是后金,而是从上到下溃烂的大明官场。吏治不休,朝局大坏;经济崩溃,民困至极。 民益贫而官益贪,风俗日坏
贴吧:大明由我而校作者:white樊畅 2022-08-26 03:08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五章何以解忧
想到就去做,于是赵无忌立刻直奔书房,把自己一个人关在里面,花了三四个时辰方才画好自己所需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赵无忌对赵宁说道:“你今天不用去捕鱼了,我自己去就行,你拿着这个。”   说着把自己昨天连画带写的一张图纸交给赵宁,“你拿这个,找个铁匠,花钱把这个打造出来,你不是还有四百多文吗?剩下的钱,统统买糖和大米。”   赵宁看着手里的图纸,打开一看,自己什么也看不懂,他合上图纸,疑惑地问道:“少
贴吧:百度小说作者:olive韩玉英 2022-08-13 15:03
回到大明当君主-第252章 天下一统(大结局)
南明朝廷,最终还是归入到了左飞的手中。 在一场血腥的镇压和屠戮之下,东越城便再次恢复成了原来的平静。 之前因为支持左飞而被赵贼关押的南明朝廷官员们,左飞将他们无罪释放,并给予重用。 之前,左飞还打算是抛弃他们的。 但是经历过了这么多的事情,尤其是在赵老的屠刀之下,他们依旧是选择左飞,这让左飞起了恻隐之心,打算全部重用他们。 有些人不但官复原职。 而且还加官进爵。 随后。 左飞带领着十万南明朝廷军队继续肃清周
贴吧:回到大明当君主作者:棒棒糖砸死你11 2021-05-15 02:32
我要做驸马-第478章 隐忧
天色将晚,老朱虽然只是和李节、朱允熥两人聊了一会,但却已经露出疲惫的神色,于是两人也急忙起身告辞,请老朱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情交给他们就行了。 老朱也没有再说什么,当下摆了摆手让两人退下,然后就闭上眼睛休息,李节和朱允熥看着苍老的朱元璋,两人也都是默默的暗叹一声,行礼后这才退了出去。 出了乾清宫,朱允熥依然还有些沉默,李节主动开口问道:“你去哪?” “还是去姐夫你那里吧,有些事情我还想请姐夫你帮我捋一捋
贴吧:我要做驸马作者:窝里去吐槽 2021-05-22 19:31
回复:明朝十六帝: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秀才朝廷"。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时,南京贡院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幼时就以聪敏机警著称,后师从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据说后来成祖入南京继帝位时,怪僧姚广孝怕成祖方孝孺像杀他,为之求情,说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宽刑省狱。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他在做皇太孙时就向祖父请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标生前曾练习处理国事,以宽大为怀。
  朱标死,太祖也叫朱允■断刑狱之事,朱允■一如其父风格。那时,他就获得了广泛的称誉。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图创造出和谐的宽政。
  建文帝即位仅一个多月,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对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的一种调整,也反映了建文帝与太祖执政风格的迥异。
  减轻赋税。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明故宫玉带桥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锐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贴吧:文哲的博客作者:文哲的博客 2012-07-22 12:36
回复:古代倭寇之乱从何而起:源自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转】
可骂完了还是要解决问题,说汤和无螚这是气话,仗打成这个怂样,一是倭寇太狡猾,二也是苔湾这个“漏洞”太难补。
所以,朱元璋再次“农泯思维”:难补,那就不补了。
不就是篱笆扎不着吗,那你别在篱笆外面,搬到篱笆里面来不就行了?
当然,不止朱元璋这么想,此时明王朝内部许多“名臣”也这么想,比如后来当过“皇太孙”朱允炆佬师,又当过大明王朝兵部尚书(囯防篰长)的黄子澄,此时虽只是个翰林院编修,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此时也大胆丄书言事,认为“小琉球汉夷杂居,孤悬海外,守之徒耗钱粮,不如迁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正中朱元璋“农泯思维”下怀。
说中了就办事,洪武廿年(1387年)下旨:澎湖巡检司裁了,兵撤了,人都强治拆阡了,快裁快撤快拆,不让瑰子抢走一粒粮。几代苔湾移民的财产,房屋,粮食全毁了,苔湾“一夜回到解檞放前了。”当然,身为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很理解移民们的难处,迁至福建安置的苔湾移民,家家给地给房子,“拆阡费”也发的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手肃贪,敢僋污泯脂泯膏的贪管污吏也稀少,总之还算是日子过得去了。
当然,苔湾“被搬家”,在当时只是朱元璋抗倭战略里的一环,这个整个的“战略”就是今人所熟悉的明朝“海禁”,为了防备倭寇入侵,明王朝禁绝了一切民间的海外贸易往来,严禁沿海边民出海,以防与倭寇勾结。同时强化官方贸易,特别是与日本之间的“朝贡贸易”,把两国的经济往来,作为逼廹日本限治倭寇的外交手段。

贴吧:明朝的那些事儿作者:大明徐光启 2011-12-06 12:42
回复:【9月26日,新的诠释】“我不是水货”——真实的朱允炆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洪武时,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 ,而武将得封公侯者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明惠帝---资料建文帝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 )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幼时就以聪敏机警著称,后师从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据说后来成祖入南京继帝位时,怪僧姚广孝怕成祖杀他,为之求情,说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宽刑省狱。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他在做皇太孙时就向祖父请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标生前曾练习处理国事,以宽大为怀。朱标死,太祖也叫朱允炆断刑狱之事,朱允炆一如其父风格。那时,他就获得了广泛的称誉。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图创造出和谐的宽政。建文帝即位仅一个多月,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对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的一种调整,也反映了建文帝与太祖执政风格的迥异。
减轻赋税。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朱允炆也有大量的过失,例如他采取了方孝孺的意见,大搞井田制;削藩过于激进,最终导致燕王谋反,用人不当,中用了李景隆。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李景隆是燕王朱棣的人。因为这个人带着五十万明朝精锐部队围攻北京,居然惨败,将五十万的家底败了个一干二净,实在不可思议。另外,在明成祖夺取江山后,对李景隆的封赏最大,甚至高于朱能等人。可以推测,李景隆是燕王的人。由于朱允炆的种种战略失误,导致燕王直捣黄龙,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贴吧:锦衣夜行作者:xjh900308 2011-09-26 00:01

大家都在搜

  • 重生朱雄英给大明送物资
  • 朱雄英小说
  • 人在大明当皇孙朱雄英小说
  • 我在大明当皇帝
  • 重生为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小说
  • 穿越10岁朱雄英的小说
  • 我大明嫡长孙朱雄英
  • 重生朱标儿子朱雄英
  • 重生大明嫡长孙朱雄英的小说
  • 回到大明当皇孙朱雄英朱元璋
  • 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
  • 重生明朝皇太孙朱雄英
  • 重生大明朱雄英
  • 穿越成朱元璋4岁嫡孙朱雄英
  • 穿越成嫡皇太孙朱雄英的小说
  • 回到大明当逆孙
  • 小说朱元璋朱雄英
  • 穿越大明做皇帝
  • 穿越成朱元璋孙子朱雄英
  • 朱烨穿越成朱雄英的历史小说
  • 大明刚穿越救了朱雄英
  • 大明我居然是朱雄英笔趣阁
  • 穿越朱雄英开局监国
  • 穿越成大明2岁嫡皇孙的小说